《回望延安》观后感

合集下载

回望延安观后感500字

回望延安观后感500字

回望延安观后感500字
影片一开场,那股子艰苦奋斗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延安啊,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

当时的人们住窑洞,条件艰苦得很,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的心是热乎的。

共产党在延安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

看到那些战士们训练的场景,我都觉得热血沸腾。

他们不怕吃苦,心里就想着把日本鬼子赶出去,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而且那时候大家都特别团结,军民一心。

老百姓给战士们送吃的、做鞋子,战士们保护着老百姓,这种感情真的很纯粹。

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会议,共产党在延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思想越来越成熟。

就像一个人慢慢长大了,知道该往哪儿走,怎么走才能走向胜利。

影片里还有那些文艺活动,虽然没有现在这么高科技,但大家聚在一起唱歌、演话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就是一种信念的力量,在艰苦的岁月里,靠着乐观积极的精神支撑着。

看完之后,我就想,咱现在的好日子都是从那时候一步步打拼来的。

不能忘记延安的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得像先辈们一样,咬着牙坚持,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延安,就像一座永远闪耀的灯塔,给咱指明方向呢。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十篇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十篇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十篇励志电影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详细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十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1望往夕峥嵘岁月,今念伟人精神不忘初心。

周恩来总理的心怀国家,心系人民,在这部影片中让人不禁泪目。

时隔26年重回旧地,周恩来总理满怀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对老区人民的情怀,深切关注延安的进展情况,即使身有重疾却从不懈怠工作。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这样的一个人有怎能不值得我们敬佩呢,影片刚开头时的总理就在处理文件,身体每况愈下却仍坚持工作,会见外宾时,不断用毛巾擦脸,邓小平同志让他多点休息,他却说自己的时间不多,想多做点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共和国政府总理长达二十六年。

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

他日理万机,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各行各业的进展,各个方面的建设,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总理对延安有着深切的情感,把延安当做自己的家。

从1935年红军到达延安到1973年的再回延安。

26年啊!在飞机登机梯久久注视的那一刻,到走时让机长在延安上空再盘旋一圈,影片形象展现了总理对延安的依恋。

在枣园的一副副相片,又让他想起一断断往事,心中还记挂着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想去清凉山上为他们扫墓,仍然记得这群延安的人民。

不忘当年的老邻居和战友,影片中约老邻居及伴侣吃饭,一个个的风卷残云还有老郝的拘束,他们的言语中透露诞生活的拮据,让总理感到心伤。

原来延安进展的并不好,战争带来的创伤并没修复好,影片中处处有温情和感动,总理的接地气和勤俭节约,不忘关心基层生活。

回望延安读后感

回望延安读后感

回望延安读后感《回望延安》是一部描写延安时期历史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

小说以延安为背景,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崇高精神。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对延安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和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延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和壮丽。

延安的山川河流、古老的建筑、勤劳的人民,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

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延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吸引了大批革命者和知识分子前来,他们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奋斗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

小说中还描写了延安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抗战时期的艰苦生活、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延安整风运动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一些无名英雄和普通人的故事,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伟大和勇敢。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和理想,他们付出了一切,这种精神让我深感震撼和感动。

通过阅读《回望延安》,我对延安这个地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和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这里孕育了一代伟大的革命者和伟大的精神。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传承和发扬那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延安,那是一块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的土地。

当我回望延安,心中涌动着的是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

说起延安,我就想起了那次特别的旅行。

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踏上了那片神圣的土地。

刚到延安,我就被那里独特的地貌所吸引。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一道道沟壑像是岁月刻下的皱纹,诉说着过去的沧桑。

那黄土地,干燥而坚实,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希望。

我首先去的是杨家岭。

那里的窑洞,看似简陋,却有着不平凡的气息。

走进窑洞,里面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

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着全国的革命斗争。

我仔细地看着那桌子上的油灯,想象着在无数个夜晚,微弱的灯光下,他们如何为国家的未来深思熟虑,如何书写着改变中国命运的篇章。

在枣园,我看到了那些依然枝繁叶茂的枣树。

听说当年革命先辈们在忙碌之余,会品尝这枣子的甜蜜。

我站在枣树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微风拂过,枣树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讲述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时候,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那些陈列的文物、照片和资料,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看到了战士们用过的破旧枪支,看到了缝补了无数次的军装,看到了老百姓支援前线的推车。

每一件物品都饱含着血与泪,都见证了那段艰难而又光辉的岁月。

在延安的日子里,我还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人。

他坐在自家的门口,晒着太阳,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和他聊起了延安的过去,他的眼睛里顿时有了光芒。

他用带着浓厚方言的话语,给我讲述着当年红军来到这里的情景。

他说,那时候大家都穷,但心里有盼头,知道跟着共产党就能过上好日子。

他还说,现在的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

听着他的讲述,我不禁湿了眼眶。

回望延安,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那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为了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回望延安》心得体会

《回望延安》心得体会

《回望延安》心得体会观看电视专题片《回望延安》,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中看到一些东西,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东西就各有不同,但作为党员干部,有一些东西却是我们应该都要看到的。

我们应该看到信念的坚定。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艰难曲折的历史,但不管经历怎样的低潮、环境有多么险恶,总有那么一批人对党不离不弃、坚韧不拔,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理想信念的光芒,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无惧无畏,勇往直前。

到延安之初,我们的党还比较弱小,但就是因为有一批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才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坚定的理想信念,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要补足自己的理想信念之“钙”,炼就钢筋铁骨,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我们应该看到团结的重要。

在延安,我们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凝聚起了巨大的力量,无数困难都克服,许多挑战都战胜,各种敌人都打败,革命事业捷报频传,形势大好。

历史证明,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之所在,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因此,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到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党性锻炼的全过程。

我们应该看到作风的优良。

官兵平等、官民平等,这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在延安时期,这一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我们党的领导人生活简朴,毛主席请贵宾吃饭,桌上也不过是白菜、咸菜;在大生产运动中,我们党的领导人也开荒种地,毛主席都亲自种菜。

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群众,都是那样勤奋朴实,朝气蓬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革命事业,奉献牺牲,无怨无悔。

作风映照形象,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保证。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回望延安》,看完之后,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

这纪录片里展现的延安,可不是咱们平常想象的那种普普通通的地方。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各种精彩的“剧情”在这儿轮番上演。

画面里,那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延安的天,蓝得让人心醉,那阳光洒下来,把每一寸土地都照得暖烘烘的。

可别小瞧了这黄土地,它承载的,那可是一段段厚重得能压弯脊梁的历史。

我看到一群群年轻人,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满腔的热血,翻山越岭,来到了延安。

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里却透着坚定。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富家子弟,有的是贫苦农民的孩子,但在延安,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革命者。

那时候的延安,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粗粮,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的精神头却十足。

我记得纪录片里有个细节,一群战士们在窑洞前的空地上,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作战方案。

每个人的脸上都沾满了尘土,头发也乱蓬蓬的,但他们的表情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

其中一个小战士,因为太激动,站起来手舞足蹈地比划着,一不小心还摔了一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可笑过之后,讨论继续,那种热情和投入,真的让人感动。

还有啊,那些在田间劳作的人们。

妇女们头上包着毛巾,弯着腰在地里除草;男人们则挥着锄头,汗水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

他们一边干活,一边还唱着歌,歌声在山谷里回荡,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脸上晶莹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着,那是辛勤劳动的见证。

教育也是延安的一大亮点。

在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在破旧的桌椅前,眼睛紧紧盯着黑板。

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吱吱嘎嘎地写着,声音听起来都带着一种坚定。

孩子们读书的声音清脆响亮,尽管他们的书本已经翻得破破烂烂,但他们却视若珍宝。

再说说医疗吧。

那小小的医务室里,医生们忙得不可开交。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药品,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尽力救治着每一个病人。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回望延安》,这片子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好奇之门,也让我的心跟着波澜起伏。

延安,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一直以来都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那些尘封的岁月、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下子都变得清晰而亲近起来。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年代。

我看到了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昂的斗志。

他们穿着破旧的军装,吃着粗糙的食物,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小战士,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稚嫩,但眼神里却透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坚毅。

他扛着枪,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

还有那些在窑洞前热烈讨论的场景,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桌椅,就是几块石头,几个木墩子。

但每个人的表情都那么专注,那么投入,为了一个战略方针,争得面红耳赤。

可争完之后,又能齐心协力地去执行,那种团结一心的劲儿,真让人感动。

说到延安,就不能不提那里的窑洞。

那些窑洞,从外面看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简陋。

可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诞生了无数影响中国命运的决策。

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在昏黄的油灯下,奋笔疾书,为中国的未来描绘蓝图。

那灯光虽然微弱,但却照亮了整个中国的前程。

片中还展现了延安的老百姓。

他们那朴实的笑容,真挚的眼神,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们把自己家里仅有的粮食拿出来给战士们吃,把自己做的布鞋送给战士们穿。

有个老大娘,自己都吃不饱,还硬要把家里的鸡蛋塞给战士们,嘴里念叨着:“孩子们,你们打仗辛苦,得补补身子。

”这一幕真的让我忍不住落泪。

看着纪录片里的这些画面,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吃着美味可口的食物,穿着时尚舒适的衣服。

可我们有时候还会抱怨,还会不满足。

和当年在延安艰苦奋斗的人们相比,我们真的太幸福了。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了战火硝烟,但延安精神却永远不能丢。

回望延安纪录片观后感

回望延安纪录片观后感

回望延安纪录片观后感引言《回望延安》是一部纪录片,通过回顾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节点——延安时期,展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延安时期的艰苦环境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也进一步认识到延安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纪录片进行一些观后感的分享和思考。

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延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无论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政治斗争,还是在基层组织中展开的群众工作,都体现了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点。

延安时期,党中央坚持以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摸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这种坚持实践、探索真理的精神,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反思总结,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延安时期的困难与智慧延安是一个贫瘠的山区地方,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

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战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充满斗志地奋斗着。

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创造,克服困难,在最艰难的环境中找到革命的智慧。

延安时期的群众工作特别引人注目,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着社会建设和革命事业。

他们在集体中互助互利,不断创造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这种群众参与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延安精神的当代意义延安时期的经验和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战士们勇于面对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延安精神强调实践、开拓创新,勇于突破传统,寻求符合国情的途径和方式。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坚持这种实践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延安精神强调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望延安》观后感
“红色朝圣地,历史出奇观;二万五千里,辗转到吴起;民族先锋队,兹此转危安。

峥嵘岁月远,见物思人新;守业不忘祖,常念开国难;红旗不褪色,理想信念坚;中华复兴日,再上宝塔山。


还记得这首脍炙人口的《延安颂歌》吗?看完《回望延安》这部振奋人心的红色大型文献片后,我的耳畔不由地响起了这首颂歌。

我也更加明白和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提高素质和品德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当今的时代。

为了加深对党和历史的认识,坚持勿忘历史,不忘初心的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合川分局党支部近日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回望延安》大型文献片。

观看影片结束,百感交集。

就是从延安开始,长征结束的红军坚定地走向了抗日的前线,这坚定之心、抗争之心、奋斗之心坚若磐石,势不可挡。

就是从这里开始,中国燃起了民族独立
与人民解放的熊熊烈焰,这希望之焰,抗争之焰,奋斗之焰越烧越旺。

就是从这里开始,年轻的政党日渐成熟,锤炼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这坚强不屈的集体、这奋斗不息的集体、这充满智慧的集体,带领中华儿女走向胜利。

我们身在新时代,依然被影片中那些革命精神深深感染。

我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手握着笔,头上是云卷云舒的蓝天,身旁是一起为防汛测报努力工作的同事,延安精神和作风激励我们努力工作,服务人民和社会,我也更加明白了在这个时代应尽的责任。

每一个人都在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

在水文站和测报一线,不能懈怠,不能马虎大意,要勇于担当付出,站好测报这班岗。

这个岗位,平凡而不简单,关系江河安澜,关系着沿江人们安居乐业。

我也更加明白,今天的国家发展局面来之不易,今天的长江水文人工作和生活来之不易。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为单位发展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

一切向前走,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走过的路。

路是我们前
行的方向。

回望延安,回望那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岁月,我们青年应坚持本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