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回望延安观后感心得体会
《回望延安》观后感_1

《回望延安》观后感9月28日,在中游局机关一支部和水质支部的“微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中,组织大家观看了的历史文献片《回望延安》,影片给了我们很强的震撼,个人感受颇深。
《回望延安》让我们明白了统一思想、看齐意识、核心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延安时期确立了党中央领导核心,统一了思想,全国无论什么位置的党员通过文件、报纸和一部简陋的电台听从党中央的领导,向党中央看齐,听党指挥,这才齐心协力取得了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这些经验很多都是从血淋淋的教训中总结得来的,比如张国焘带领大部分人马不听从党中央指挥,南下惨遭失败,造成长征会师刚刚看到希望的红军损失惨重,还造成中央的分裂,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打击,让毛泽东等党中央同志决心统一“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思想,从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再没发生过类似事件;王明等人从共产国际返回延安后给延安造成的思想动荡,拿来主义、教条主义的复苏让毛泽东同志看到了危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让党员认清了形势,避免了错误。
之后的延安“整风运动”成效显著,实现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任何人不得在中央以外对任何人发表与中央相违反的意见和行动,并以党的纪律作为首要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导纲领,自我批评和革新,最终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战斗力。
而“统一思想、看齐意识”在当今的社会和国际形势下仍然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才能推动中国快速向前,破除一切阻挡。
我们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样需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依据中央精神引导正确思想和舆论,起带头作用,个人服从大局,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延安》中回顾的历史,同样适用于现在。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十篇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十篇励志电影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详细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十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1望往夕峥嵘岁月,今念伟人精神不忘初心。
周恩来总理的心怀国家,心系人民,在这部影片中让人不禁泪目。
时隔26年重回旧地,周恩来总理满怀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对老区人民的情怀,深切关注延安的进展情况,即使身有重疾却从不懈怠工作。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这样的一个人有怎能不值得我们敬佩呢,影片刚开头时的总理就在处理文件,身体每况愈下却仍坚持工作,会见外宾时,不断用毛巾擦脸,邓小平同志让他多点休息,他却说自己的时间不多,想多做点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共和国政府总理长达二十六年。
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
他日理万机,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各行各业的进展,各个方面的建设,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总理对延安有着深切的情感,把延安当做自己的家。
从1935年红军到达延安到1973年的再回延安。
26年啊!在飞机登机梯久久注视的那一刻,到走时让机长在延安上空再盘旋一圈,影片形象展现了总理对延安的依恋。
在枣园的一副副相片,又让他想起一断断往事,心中还记挂着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想去清凉山上为他们扫墓,仍然记得这群延安的人民。
不忘当年的老邻居和战友,影片中约老邻居及伴侣吃饭,一个个的风卷残云还有老郝的拘束,他们的言语中透露诞生活的拮据,让总理感到心伤。
原来延安进展的并不好,战争带来的创伤并没修复好,影片中处处有温情和感动,总理的接地气和勤俭节约,不忘关心基层生活。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延安,那是一块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的土地。
当我回望延安,心中涌动着的是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
说起延安,我就想起了那次特别的旅行。
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踏上了那片神圣的土地。
刚到延安,我就被那里独特的地貌所吸引。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一道道沟壑像是岁月刻下的皱纹,诉说着过去的沧桑。
那黄土地,干燥而坚实,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希望。
我首先去的是杨家岭。
那里的窑洞,看似简陋,却有着不平凡的气息。
走进窑洞,里面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
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着全国的革命斗争。
我仔细地看着那桌子上的油灯,想象着在无数个夜晚,微弱的灯光下,他们如何为国家的未来深思熟虑,如何书写着改变中国命运的篇章。
在枣园,我看到了那些依然枝繁叶茂的枣树。
听说当年革命先辈们在忙碌之余,会品尝这枣子的甜蜜。
我站在枣树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微风拂过,枣树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讲述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时候,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那些陈列的文物、照片和资料,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看到了战士们用过的破旧枪支,看到了缝补了无数次的军装,看到了老百姓支援前线的推车。
每一件物品都饱含着血与泪,都见证了那段艰难而又光辉的岁月。
在延安的日子里,我还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人。
他坐在自家的门口,晒着太阳,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和他聊起了延安的过去,他的眼睛里顿时有了光芒。
他用带着浓厚方言的话语,给我讲述着当年红军来到这里的情景。
他说,那时候大家都穷,但心里有盼头,知道跟着共产党就能过上好日子。
他还说,现在的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
听着他的讲述,我不禁湿了眼眶。
回望延安,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那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为了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回望延安》心得体会

《回望延安》心得体会观看电视专题片《回望延安》,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中看到一些东西,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东西就各有不同,但作为党员干部,有一些东西却是我们应该都要看到的。
我们应该看到信念的坚定。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艰难曲折的历史,但不管经历怎样的低潮、环境有多么险恶,总有那么一批人对党不离不弃、坚韧不拔,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理想信念的光芒,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无惧无畏,勇往直前。
到延安之初,我们的党还比较弱小,但就是因为有一批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才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坚定的理想信念,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要补足自己的理想信念之“钙”,炼就钢筋铁骨,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我们应该看到团结的重要。
在延安,我们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凝聚起了巨大的力量,无数困难都克服,许多挑战都战胜,各种敌人都打败,革命事业捷报频传,形势大好。
历史证明,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之所在,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因此,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到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党性锻炼的全过程。
我们应该看到作风的优良。
官兵平等、官民平等,这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在延安时期,这一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我们党的领导人生活简朴,毛主席请贵宾吃饭,桌上也不过是白菜、咸菜;在大生产运动中,我们党的领导人也开荒种地,毛主席都亲自种菜。
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群众,都是那样勤奋朴实,朝气蓬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革命事业,奉献牺牲,无怨无悔。
作风映照形象,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保证。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回望延安》,看完之后,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
这纪录片里展现的延安,可不是咱们平常想象的那种普普通通的地方。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各种精彩的“剧情”在这儿轮番上演。
画面里,那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延安的天,蓝得让人心醉,那阳光洒下来,把每一寸土地都照得暖烘烘的。
可别小瞧了这黄土地,它承载的,那可是一段段厚重得能压弯脊梁的历史。
我看到一群群年轻人,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满腔的热血,翻山越岭,来到了延安。
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里却透着坚定。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富家子弟,有的是贫苦农民的孩子,但在延安,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革命者。
那时候的延安,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粗粮,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的精神头却十足。
我记得纪录片里有个细节,一群战士们在窑洞前的空地上,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作战方案。
每个人的脸上都沾满了尘土,头发也乱蓬蓬的,但他们的表情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
其中一个小战士,因为太激动,站起来手舞足蹈地比划着,一不小心还摔了一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可笑过之后,讨论继续,那种热情和投入,真的让人感动。
还有啊,那些在田间劳作的人们。
妇女们头上包着毛巾,弯着腰在地里除草;男人们则挥着锄头,汗水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
他们一边干活,一边还唱着歌,歌声在山谷里回荡,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脸上晶莹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着,那是辛勤劳动的见证。
教育也是延安的一大亮点。
在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在破旧的桌椅前,眼睛紧紧盯着黑板。
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吱吱嘎嘎地写着,声音听起来都带着一种坚定。
孩子们读书的声音清脆响亮,尽管他们的书本已经翻得破破烂烂,但他们却视若珍宝。
再说说医疗吧。
那小小的医务室里,医生们忙得不可开交。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药品,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尽力救治着每一个病人。
《回望延安》观后感:铭记与传承

《回望延安》观后感:铭记与传承观《回望延安》有感:铭记与传承Hello於先生”走得再远,走得再辉煌,也不能忘记过去。
”历史文献片《回望延安》中的一段段影像、一帧帧画面,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片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个场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深刻与厚重。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铭记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逆到顺的浴火涅槃,即便在日军疯狂扫荡和国军大肆封锁举步维艰的条件下,也未能停止我党建设前行的步伐。
正所谓淬火成钢,我党在一次次教训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在一场场抗战中探索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
当然,我们需要铭记的还远不止这些。
在延安,锤炼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与毛泽东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在延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延安,探索出了一套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离不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延安,造就了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团结一心。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回望延安,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中国革命从满目疮痍走向了辉煌胜利,中华民族从艰难困苦走入了富强振兴。
延安精神,过去是凝聚人心、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如今更是奋力进取、强国强党的力量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望延安革命战争年代,一代代有志青年在炮火纷飞的岁月中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放眼当下和平建设年代,虽然不用直面血雨腥风,但无形的战场暗流涌动。
坐在明亮的办公室,延安精神和作风激励我们努力工作,服务人民和社会,我也更加明白了在这个时代应尽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在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
回望延安纪录片观后感

回望延安纪录片观后感引言《回望延安》是一部纪录片,通过回顾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节点——延安时期,展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延安时期的艰苦环境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也进一步认识到延安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纪录片进行一些观后感的分享和思考。
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延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无论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政治斗争,还是在基层组织中展开的群众工作,都体现了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点。
延安时期,党中央坚持以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摸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这种坚持实践、探索真理的精神,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反思总结,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延安时期的困难与智慧延安是一个贫瘠的山区地方,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
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战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充满斗志地奋斗着。
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创造,克服困难,在最艰难的环境中找到革命的智慧。
延安时期的群众工作特别引人注目,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着社会建设和革命事业。
他们在集体中互助互利,不断创造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这种群众参与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延安精神的当代意义延安时期的经验和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战士们勇于面对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延安精神强调实践、开拓创新,勇于突破传统,寻求符合国情的途径和方式。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坚持这种实践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延安精神强调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偶然间看了一部纪录片——《回望延安》。
本以为这会是一部严肃刻板的历史记录片,没想到它却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全新认知,让我沉浸其中,思绪万千。
这部纪录片仿佛是一台时光机,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希望的延安岁月。
它没有用那种生硬的旁白和枯燥的数据来讲述历史,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真实的事件,把延安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延安军民。
他们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叫老王的农民。
老王身材瘦小,皮肤黝黑,那粗糙的双手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辛勤劳作。
他住在一个简陋的窑洞,里面除了一张破旧的土炕和一个缺了角的桌子,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艰苦的农民,却有着一颗炽热的心。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
那片土地并不肥沃,但他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硬是让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
他说:“咱延安人,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能让大家有口饭吃,啥都值!”有一次,敌人来袭,村里组织大家转移。
老王二话不说,背起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拉着年幼的孩子,跟着队伍就走。
山路崎岖难行,老王的脚磨出了血泡,但他咬着牙,一步也没有落下。
孩子走不动了,他就把孩子扛在肩上。
累得气喘吁吁时,他还不忘鼓励身边的人:“别怕,咱们一定能挺过去!”最终,大家成功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还有一群年轻的战士,他们大多十八九岁的年纪,本该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其中有个叫小李的战士,长得眉清目秀,笑起来还有两个酒窝。
可一上战场,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勇猛无比。
有一场战斗中,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我方伤亡惨重。
小李的胳膊被弹片击中,鲜血直流,但他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投入战斗。
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最终,他们成功击退了敌人,保卫了延安。
在延安,军民之间的关系更是亲如一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回望延安观后感心得体会
《回望延安》看完以后,影片给了我很强的震撼,感受很深。
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延安时期确立了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统一思想,听党指挥,这样革命才能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这些经验教训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例如张国的焘仗着自己兵强马壮,不听中央的指挥,带走大部分红军南下,几乎全军覆灭,给中国工农红军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毛泽东同志决心统一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思想,从此中国革命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件。
回望延安,向大家展示了革命年代的精神面貌,那是一个奋发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
一个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年代。
重温时代精神,看着宝塔山下的延安城焕发着新的光彩,黄土换绿装,旧貌换新颜,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一个政党由弱小走向成熟,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富强的伟大时代。
在新一代党的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发展稳步向前,通向未来的梦想蓝图已经描绘,需要我们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拼搏、用踏石留痕的毅力去创造,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久久为功,将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发扬下去,方能做到“雄关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