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里程碑。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全面监测的指标体系,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为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统计监测指标。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增长率,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可以监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监测居民就业率、失业率、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判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为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制定参考。
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监测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生态保护区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政府提供环保政策的制定依据。
除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还可以甄别其他一些有助于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例如消费水平、文化建设情况、社会安全指数、城乡差距等。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是定量化的,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应该加强监测手段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DOC)

(2)复合指标环境质量指数中的PM2.5达标天数比例暂无数据,用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代替。
(3)各地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基尼系数、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数据无法取得,未纳入计算。
- 1 -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
(2)复合指标环境质量指数中的PM2.5达标天数比例暂无数据,用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代替。
(3)各地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基尼系数、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数据无法取得,未纳入计算。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解释一、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 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
计算公式为:)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年平均常住人口注:GDP 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计算公式为:100%)GDP 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三、居民消费支出占GDP 比重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居民消费支出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的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于40%
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消费支出×100%)×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100%)×(1-城市化水平)
1.2社会发展方面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1.5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90%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1/3)+卫生服务人员资格合格率×(1/3)+社区卫生普及率×(1/3)
城镇登记失业率
小于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1.1生活水平方面
居民收入
16000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户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调查户家庭常住人口
8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户居民家庭总收入-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上交承包集体任务)∕调查户家庭常住人口
20%
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四旁树占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80分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整理
1.1
指标
目标值
计算公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4000元以上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92%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GDP)×100%
城市化水平
5பைடு நூலகம்%
城市化水平=年末城镇人口∕年末总人口*100%
40台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 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 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 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 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
nj
wi zi
i 1
23
各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F j
wi zi /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wi 为指标 xi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 数换成小数, Fj 为第 j 类指数, m j 为第 j 类第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 的序数, n j 为第 j 类最后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接上表
监 测 指 标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五、文化教育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 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21.单位 GDP 能耗 六、资源环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单 位 % % 年 吨标准煤/万元 % % 权重 6 2 6 4 2 6 标准值 (2020 年) ≥5 ≥16 ≥10.5 ≤0.84 ≥100 =100
zi xi xi1
100%
,其中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xi1 为标准值。
若
xi 100%, 取 zi 100% xi1
六、评价方法
逆指标指数计算方法
逆指标共有 3 个,即恩格尔系数、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 GDP 能耗。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线。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评估和监测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本文将从整体指标体系、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环境指标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整体指标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基础和核心。
整体指标体系应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全面考虑,以确保衡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定量衡量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总体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教育覆盖率、医疗保障水平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土保持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可以反映环境保护状况。
经济指标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率、劳动就业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困人口比例等指标。
同时,还应加强统计监测金融领域的指标,如金融风险指数、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等,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指标是评估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参考。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社会指标体系应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指标。
例如,教育指标可以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覆盖率等;医疗指标可以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等。
环境指标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还应关注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指标,以评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在建立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和可量化性,以方便对比和衡量发展状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3.0
≤110
35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
公顷/亿元
3.0
≤60
3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不变价)
吨/万元
2.0
≤2.5
37
环境质量指数
PM2.5达标天数比例
%
4.0
=100
地表水达标率
森林覆盖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
4.0
=100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3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3.0
≥85
监测指标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一经济发展
1
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
元
4.0
≥57000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47
3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36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5
≥2.5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1.5
≥3.5
6
工业生产率
万元/人
2.5
≥12
7
互联网普及率
%
2.5
元
4.0
≥25000
20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
%
1.5
≤40
21
失业率
%
2.0
≤6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一、经济发展类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计算方法为统计全国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加上税收减去非居民单位所得税。
2.人均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或地区)居民人口数的比值,用来衡量国民经济平均水平。
3.城乡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为直接使用或通过一定渠道转给其他居民或家庭圈作为个人扣除税收后可以实际支配的净收入总和。
二、就业创业类指标1.就业人数:是指在指定时间内从事各类劳动的人口总和,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就业人口。
2.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失业率:是指符合劳动市场处于不工作状态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三、收入分配类指标1.收入差距:是指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基尼系数,其计算方法为先将个人按收入从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计算累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最后将其绘制成累积曲线,曲线与理想情况下的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下面积即为基尼系数。
2.贫困发生率: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将人均收入与贫困线进行比较,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四、社会保障类指标1.社会保障参保率:指参加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2.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医疗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养老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五、教育卫生类指标1.教育投入:指国家、地区或一个单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
2.高等教育比例:指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即高等学校在总学校数中的比例。
3.入园率:指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数量除以适龄儿童的数量。
六、文化体育类指标1.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指国内各地旅游景区接待的国内游客人数总和。
2.体育场馆数量:指各种体育比赛和训练场馆的数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精心整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1.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计算公式为: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支出占同期GDP勺比重。
计算公式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J J / l""r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尹"I / \ 1 L ■ , f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计算公式为: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4.城镇人口比重\ I 、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针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5.失业率(城镇)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为: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
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
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
果。
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
的GDP。
计算公式为: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计3.
4.
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5.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为:
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
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
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但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
目前国际上和我国一般使用的是
时点指标。
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6. 基尼系数
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因此,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
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
基尼系数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法,另一种是几何法。
ODC 7. 8. 。
地9. 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口占政策规定应参加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 基本保险覆盖率=%50⨯人数
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 基本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为重要,所以在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时只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资料或统计部门劳动保障统计资料。
10.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与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之比。
计算公式为:
说明:①高中阶段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
而高中又包括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
由于技工学校统计资料中不分性别,所以高中阶段分性别统计暂不包括技工学校。
②目前高中阶段毕业生年龄约18岁左右。
在计算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时用17、18、1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代替。
资料来源: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或统计部门教育统计资料。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算。
12.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指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加权平均。
计算公式为: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
×(1-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城镇居民按人平均的现有住房的建筑面积。
现住房计算总建筑面积时以房屋产权证或租赁证为准。
建筑面积可按使用面积乘以1.33计算得出。
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指农村居民按人平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的室内面积。
房屋面积从内墙线算起,不包括房屋结构(如墙、柱)占用的面积,多层建筑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
砖木结构是指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砖、石和木料建造的。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指每千名活产婴儿从出生到满5岁时的死亡概率。
资料来源:卫生部门统计资料。
15.
获
16.
17.
18.
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根据各类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同构型,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9大类别:①新闻服务;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③广播、电视、电影服务;④文化艺术服务;
⑤网络文化服务;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⑦其它文化服务;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计算公式为: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
19.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指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服务性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包括商品和非商品支出的总和。
家庭消费支出: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
计算公式为:
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支出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 ×城镇人口比重
20. 21. 单位源。
22. 地;也不包括已列为国家和省(区、市)退耕计划但仍在临时耕种的土地。
计算公式为:
当常用耕地面积增加时,比率大于100%;当常用耕地面积减少时,比率小于100%。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农村统计资料。
23. 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噪声等环境要素优劣的一个综合概念。
由于环境统计数据的限制,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目前暂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化等环境要素构成,待条件成熟时,再加其它。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包括: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
水达标率和国土绿化达标率。
计算公式为:
环境质量指数=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40%+地表水达标率×40%
+国土绿化达标率×20%
其中:
①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指辖区内城市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即空气污染指数API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占总天数比例的平均值。
②地表水达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