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合集下载

一年级科学家的故事

一年级科学家的故事

一年级科学家的故事两弹一星钱学森爷爷的故事1960年,中国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些伟大的历史时刻,让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成为了联合国五常的一员。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钱学森爷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父,导弹之父,工程控制论的先驱者,系统科学的大宗师!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上海。

在北京师大附中读完中学以后,钱学森从小就有一颗爱国的心,他看到中国很贫穷,他就想,怎么才能改变穷苦的中国人民呢?如果有火车就好了,货物就可以很快地运输,人们也会变得很富有。

于是他就努力的学习,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铁路机械工程专业,学习如何造火车!可是还没有过多久,日本人就发动了侵华战争,他们有很强的的军事战斗机,中国人民饱受磨难,很多人被炸伤很多建筑被破坏,于是钱学森意识到,光有火车运输货物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人民只有强大才能有话语权!于是,他决定去学习制造飞机!到了美国以后,钱学森又来去进修了,参加了由5个人组成的研究火箭小组“火箭俱乐部”。

5年后,钱学森对于火箭的研究工作已经极大地前进了,他的关于核火箭的研究论文震惊了美国的科学界,年仅37岁的钱学森被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了美国,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决定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当时的新中国科技非常落后,没有自己的导弹和很强的军事武器,随时可能被其他国家侵略。

于是钱学森带着大家一起造火箭、造导弹,终于把中国的两弹一星送上了天空。

钱学森爷爷一生都是默默治学,为了中华人民的伟大复兴在一直在努力!我们小朋友也要向他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自己的一份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悯农》,这首诗歌人人会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A版与S版的比较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A版与S版的比较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A版与S版的比较广东韶关小学语文课本用的是语文S版(上海教育出版社),数学用的是北师大版,为什么?难道它们更适合小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我这个准小学生家长上网做了大量的搜索,找到了一篇有关语文A版与S版的比较的文章,也许对小学语文有所了解。

转载如下。

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A版教材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史习江、李守业主编因其最先通过教育部教材审定专家的立项审定和编写审定故按音序排为A版。

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S版教材由语文出版社和十二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共同编写王均、杨曙望主编,因十二省编委会打头字母是S故称S版。

这里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对语文版两套课标小语教材的审定意见和A版S版各自特点作一汇报。

总的说,两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都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都以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为主线,从儿童学习语文的特点出发、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总目标指引下落实低段教学目标中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内容设计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梯度推进。

下面概要介绍一下两套教材具体的同与不同方面:一、汉语拼音方面:1.不同处:A版(史习江、李守业主编):拼音学习适当分散。

意在避免大量学拼音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降低汉语拼音学习的难度。

S版(王均、杨曙望主编):拼音集中教学。

意在使学生尽早掌握拼音工具,尽快进行语文的读和写。

2.相同处:都努力探索使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都把学拼音、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有机结合起来。

3.编排特点:A版:开篇见文,把拼音学习分三组安排到第一册的前三个单元,体现了入学前后儿童母语学习的衔接。

编排上采取了音、图、文、字结合的办法,为每组拼音设计了有趣的情景图,并结合情景图配以富于童趣或文化内涵的儿歌和小短文,把拼音学习置于广阔的母语阅读听说的环境中,使拼音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阅读练习题集锦,期中考试要点!

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阅读练习题集锦,期中考试要点!

1、大自然的邮票春天的树上,长出嫩(nèn)嫩的芽。

夏天的树上,挂满肥肥的叶片。

秋天的树上,树叶涂满鲜红和金黄。

冬天的树下,树叶落地化成土壤(rǎnɡ)。

落叶是大自然的邮票,把一年四季寄给你,寄给我,寄给大家。

(1)这一段话共有()句。

(2)填空:a、一年有()、()、()、()四个季节。

b、春天的树上,芽是()的;夏天的树上,叶片是()的;秋天的树叶颜色有()和();冬天的树下,落叶化成()。

c、大自然的邮票指()。

2、人有两件宝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

用脑不用手,啥也做不好。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用手和脑。

1、这是一首儿歌,一共有()句话。

2、填空:(1)人有两件宝是指( )和( )。

做工靠( ),思考靠( )。

(2)做事情要用( )又用( )。

这样才能( )。

3、连一连。

认真地劳动一双手指辛勤地双手一根手表勤劳的头脑一只小手聪明的思考一块手套3、夏天初夏,石榴花开了。

远看,那红色的花朵像一簇簇火焰。

近看,一朵朵石榴花像一个个小喇叭。

淡黄色的花蕊在风中摇动,就像一群仙女在翩翩起舞。

1、这段话共有()句。

2、用横线划出第3个句子。

3、石榴花在( )开放。

它的花蕊是( )的,花朵是( )的。

4、石榴花很多,从()、()等词可以看出。

4、斧子老爷爷微笑着说:“孩子,你很诚实。

我要把这两把斧子也送给你吧!”孩子说:“老爷爷,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

”说完,拿着自己的斧子走了。

(1)老爷爷说了()句话,孩子说了()句话。

(2)老爷爷送给孩子两把斧子,他有没有要?为什么?(3)学了本文后,我们也要做个()的孩子阅读1《好消息》三月的微风把好消息轻声告诉了一朵云,云儿背着许多小雨滴。

雨滴噼噼啪啪落下来,把好消息告诉了苹果树上的一朵花儿。

正在采蜜的小蜜蜂听到了好消息,就嗡嗡地唱着歌告诉山丘上的每一朵蒲公英。

蒲公英一句话也不说,她们金黄色的脸儿,在雨后的阳光下露出了笑容。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之六,作者:李鸣生) (2011-04-30 14:17:24)2011年04月30日东方红1 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李鸣生第二十一章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 国际航班客运机起飞时,是早上。

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有风,有云,还有偶尔划过天空的几声鸽哨。

但就是没有雨,没有太阳。

飞机越升越高,离国土越来越远。

气温开始由热变冷,空间豁然开阔起来。

50 年代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麦加,更是中国膜拜的圣地。

克里姆林宫这颗闪闪的“红星”,犹如一轮鲜活的太阳,无时不向世界辐射出诱人的光芒。

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中国,自然应该向“老大哥”学习。

于是,历史选择了1958年10 月16日。

这天,中国专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和翻译杨树智一行5 人,专程飞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

行前,因担心“老大哥”不给面子,会留上一手,聪明的“小弟弟”便选用了一个再中肯不过的名义——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便是赵九章。

此刻,坐在机舱右排窗前的赵九章,显得温和而又沉稳。

他就那么随便往座位上一坐,既没言语,也无动作,大学者的风度便一目了然。

想去苏联取经学习放卫星,已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他胸中不免鼓荡着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快感。

可在这快感的背后,一种使命的重负,又悄悄压迫着他的心。

“581”卫星组成立快两个月了,虽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一跃进口号的鼓动下,各处都满腔热情,干劲冲天,纷纷开始放卫星,并且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拿出了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卫星、火箭和构造模型。

但是,到底怎么放卫星和放什么样的卫星等一系列问题并未仔细考虑和来不及考虑,大跃进的形势也不允许去做更周到更仔细的考虑,而只能凭着一种热情,一种忠诚,一种新奇和神秘,关起门来搞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人造卫星本领大》教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人造卫星本领大》教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人造卫星本领大》教学教案《人造卫星本领大》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科学童话,让学生在读读、演演、说说中了解人造卫星的各种本领,由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人造卫星本领大》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一年级语文《人造卫星本领大》教学教案一一、教材分析《人造卫星本领大》属于“读课文识字”单元。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

读课文识字是学习重点,要学习“造、卫、经、过、身、科、传、视、目、另、妹”11个生字。

课文主要通过月亮姐姐和人造卫星之间的问答来介绍人造卫星的本领的。

教学时,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朗读,紧紧抓住“本领大”,来组织整堂课的教学。

在读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人造卫星进行电视传送,预报天气的神奇作用。

课后共有两句读句练习,第一句是课文中的一句话,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另一句则是对人造卫星本领的简要概括。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表演的练习:演演月亮姐姐和人造卫星之间的对话。

最后,在写字训练中,要求写“卫、传”两个字,其中“传”字中带有本课新学的“竖折撇”这个笔画。

二、学情简介通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们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部首、去部首、猜字谜、编口诀、字形分析等。

因此,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

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有些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读出句子的语气。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的障碍在逐步减少,阅读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学生能够初步读懂一些短小、浅显、有趣的文章,初步尝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目的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认读本课11个生字;能读准后鼻音“经、另”;能了解“身”的正确笔顺;认识笔画“竖折撇”,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描摹“卫、传”。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已能认读生字“妹、过、目”,所以这几个字,只要通过读文巩固即可。

一年级小短文我的梦想

一年级小短文我的梦想

一年级小短文我的梦想篇一:《我的小小航天梦》每天晚上,我都会站在阳台上看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特别好看。

有时候月亮也出来凑热闹,圆圆的像个大月饼,馋得我直流口水。

那天晚上,爸爸指着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告诉我,那不是星星,是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我脑袋里一下子蹦出了好多问号,人造卫星是什么啊?爸爸笑着说:“人造卫星就是人们造出来的,放到太空里的机器,它们可以在天上帮我们做很多事情。

”哇,太厉害了吧!那一刻我心里就有了个小小的梦想,我也想造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

后来,我在书上看到宇航员叔叔阿姨穿着厚厚的宇航服,在太空中飘来飘去,还能到月球上去玩,真是太酷了!我也想像他们那样,飞到月亮上面去,看看那里有没有玉兔和嫦娥。

不过妈妈说,要想实现这个梦想,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才有机会。

所以,我现在每天都特别认真地听课,虽然有时候也会偷偷瞄几眼窗外的天空,但我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离我的梦想更近一点。

篇二:《我想当个画家》每次看到画册上的那些漂亮的画,我就特别羡慕。

那些哥哥姐姐们用一支笔就能画出那么好看的画,有的画得像照片一样,有的又像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我也好想成为那样的人,可以用画笔记录下我看到的一切美好。

一次,老师让我们画一幅春天的画。

我拿起彩笔就开始画,画了好多花花草草,还有蓝天白云,小朋友们在草地上放风筝。

老师夸我画得好,还把我的画贴到了教室的墙上。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像也能成为一个小画家呢!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画画。

每次做完作业,我就会拿出画本开始涂鸦,有时候画的是家里的小狗,有时候是窗外的风景。

妈妈说我画的小狗特别有神气,就像真的会汪汪叫一样。

爸爸还说,等我画得更好了,就带我去很多地方,让我把看到的美好都画下来。

我听了特别高兴,决定要更加努力地练习,争取早日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把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画进我的画册里。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1.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

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

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

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

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

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

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

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

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

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东方红一号写作文怎么写

东方红一号写作文怎么写

东方红一号写作文怎么写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一号”卫星,我也非常期待我国能有巨大的发展和创造。

你们知道“天宫一号”是干什么的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天宫一号”它是一间实验室,是设立在我们都希望见到的太空--空间实验室。

今年,它就是在许多亿人民的欢呼下,发射出那十分壮观的景象。

这一次是我国航天事业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就代表着我国已经拥有设立初步空间站了,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这次不光是航天的建设上很完美,连这“天宫一号”这个名字,也举止特别。

“天宫一号”这个名字使我们大都数人都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

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太空的通俗叫法,也符合中国航天探索未知宇宙,晓得宇宙奥秘的精神。

因此,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应该会很好得得到自己国人的共鸣。

此次,“天宫一号”的航天员有: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霍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都会将一起为全中国人民送上祝福,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理想也会改变。

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一号”卫星,我也非常期待我国能有巨大的发展和创造。

你们知道“天宫一号”是干什么的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天宫一号”它是一间实验室,是设立在我们都希望见到的太空--空间实验室。

今年,它就是在许多亿人民的欢呼下,发射出那十分壮观的景象。

这一次是我国航天事业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就代表着我国已经拥有设立初步空间站了,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这次不光是航天的建设上很完美,连这“天宫一号”这个名字,也举止特别。

“天宫一号”这个名字使我们大都数人都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

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太空的通俗叫法,也符合中国航天探索未知宇宙,晓得宇宙奥秘的精神。

因此,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应该会很好得得到自己国人的共鸣。

此次,“天宫一号”的航天员有: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霍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都会将一起为全中国人民送上祝福,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1.苏联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

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

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

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

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

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

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

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

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

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约173千克,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
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 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

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它是中国
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