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体形态结构与遗传定位研究

合集下载

水稻卷叶基因RL13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水稻卷叶基因RL13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2, 38(3): 423−428/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重庆市重大攻关项目(CSTC, 2010AA1019)和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ZX08009-109B)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何光华, E-mail: hegh@Received(收稿日期): 2011-07-13;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1-10-15;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2-01-04.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20104.1651.014.htmlDOI: 10.3724/SP.J.1006.2012.00423水稻卷叶基因RL 13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田晓庆 桑贤春 赵芳明 李云峰 凌英华 杨正林 何光华*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 / 转基因植物与安全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 南方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摘 要: 叶片形态是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之一, 叶片适度卷曲有利于理想株型的建成, 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材料。

在EMS 诱变籼稻缙恢10号群体中发现一个卷叶突变体, 表现叶片筒状卷曲, 经过多代连续自交, 性状稳定, 命名为rl 13 (rolled leaf 13)。

rl 13的叶绿素a 、叶绿素b 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缙恢10号, 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苗期、孕穗期与野生型相比有显著提高, 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则差异不显著。

rl 13的三片功能叶的卷曲度与野生型相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但rl 13的三片功能叶之间差异不显著。

通过石蜡切片分析, 突变体叶肉细胞层数变薄, 野生型含有的一个较大泡状细胞转变为卷叶突变体的2个大小相近的泡状细胞, 导致了叶片弯曲。

水稻早衰突变体psl4(t)的表型鉴定及基因定位

水稻早衰突变体psl4(t)的表型鉴定及基因定位

水稻早衰突变体psl4(t)的表型鉴定及基因定位
龚晓平;何焕然;莫春红;李加胜;陈锐;张致力;孙小红;勾治琴;罗挺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6)2
【摘要】水稻叶片早衰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挖掘水稻叶片早衰相关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涪恢9802和LR杂交后代中筛选到叶早衰突变体psl4(t),该突变体6叶期前叶片呈正常绿色,从7叶期至剑叶(倒1叶)期每张叶片均是从叶尖至叶中部逐渐衰老,叶片的叶绿体发育受阻其体积变小、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减少,叶片提前衰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psl4(t)的穗长、有效分蘖数和籽粒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显著降低.遗传分析结果发现:突变体psl4(t)的早衰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长臂端两个SSR标记
(RM17004和RM17006)之间38.5 kb的范围内.研究为psl4(t)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早衰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总页数】8页(P44-51)
【作者】龚晓平;何焕然;莫春红;李加胜;陈锐;张致力;孙小红;勾治琴;罗挺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水稻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1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2.水稻早衰突变体zs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3.水稻叶片淀粉累积早衰突变体pls5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4.水稻早衰突变体esl-H5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5.水稻叶早衰突变体es33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白叶白穗突变体wlwp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水稻白叶白穗突变体wlwp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热带作物学报2021, 42(9): 2512 2517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收稿日期 2020-11-26;修回日期 2021-02-23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16YFD0101100);湖南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项目(No. 2020CX03-4);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019JJ40206)。

作者简介 李哲理(1995—),男,硕士,研究方向: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肖应辉(XIAOyinhui ),E-mail :****************.cn ;谭炎宁(TAN yanning ),E-mail :******************。

水稻白叶白穗突变体wlwp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李哲理1,3,张林金1,3,谭 颖2,3,吴朝晖3,4,肖 丰1,苏雨婷1,谭炎宁3,4*,肖应辉1*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3.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4.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湖南长沙 410125摘 要:水稻叶穗色泽突变体为解析不同器官叶绿素生物合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优良的遗传材料。

本研究鉴定了1份白叶白穗突变体wlwp7(white leaf and white panicle 7),分析了wlwp7的形态、生理和遗传特点。

结果表明:wlwp7对低温敏感,当环境温度为20 ℃时苗期叶片白化,但温度升高至30 ℃后叶色正常;大田环境下wlwp7抽穗后颖壳白化,叶绿素含量降低至野生型的40.73%;除结实率较野生型T98B 下降6.28%外,其他产量性状不受影响;遗传分析发现,wlwp7与T98B 的正反杂交F 2群体中都未出现白叶绿穗和绿叶白穗重组单株,经卡方检测白叶白穗突变单株与绿叶绿穗野生型单株的理论分离比符合1∶3,表明白叶白穗性状受同一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BSA 策略进一步将wlwp7定位在第3染色体上一个280 kb 的区域内,该区域未有已报道的白叶白穗基因。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品种的选育变得越来越关键。

而叶色突变体则是一类变异营养性的重要材料,其在
光合、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生理和生化差异,因此对其进行深入
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水稻的生长发育机制,提高育种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
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数种水稻叶色突变体为研究对象,包括绿叶、黄叶和红叶等类型,比较其与普通绿色叶子水稻在光合和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异,探究其叶色突变的遗传基础
和生理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1.测定叶片光合参数
选取变异营养性较为明显的突变体,测定其叶片的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参数,比较各类型水稻叶片的光合特性,并探究其差异的生理生化基础。

2.测定叶片生理生化参数
测定各类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参数,比较其差异,并分析其在叶色突变机制中的作用。

3.基因定位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对发现的叶色突变基因进行基因定位,比较其DNA序列、蛋白质结构、功能等
差异,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蛋白质功能和相互作用网络,解析其遗传基础和分
子机制。

三、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上述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了解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和生理生化特性,并探究其差异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分子机制,揭示其叶色突变的遗传基础
和生理机制,为水稻育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应用价值。

水稻叶片灰白转黄突变体pyrl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水稻叶片灰白转黄突变体pyrl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Ri c e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ut h w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Ch o ng qi ng Ke y La b o r a t o r y o f A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S a f e t y Co n t r o l o f Ge n e t i c a l l y Mo d i ie f d Cr o p s/ E n g i n e e r i ngRe s e a r c hCe n t e ro fS o u t hUp l n dAg a r i c u l t u r e , Mi ni s t r yo f Ed u c a t i o n , Ch o n g q i n g4 0 0 71 6 , Ch i n a
基础。
关键词 :灰 白叶;水 稻( Or y z a s a t i v a L . ) ;叶绿 体 ;基 因定 位
I d e n t i ic f a t i o n a nd Ge ne M a pp i n g o f Le a f Pa l e Ye l l o w- Re v e r t i bl e M ut a n t py r l
a s p y r l wa s o b t a i n t e d f r o mt h e p r o g e n y o f r i c e( O r y z a s a t i v a L . r e s t o r e r l i n e J i n h u i 1 0 wh i c hwa s i n d u c e d b y e t h y l me t h a n e s u l - on f te a ( E MS ) . I n he t s e e d l i n g s t a g e , t h e w h o l e l e a f o f mu t a n t s p r e s e n t e d p a l e nd a s o me mu t nt a s d i e d . T h e p y r l d i s p l a y e d d i f e r e n t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鉴定及初步遗传分析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鉴定及初步遗传分析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鉴定及初步遗传分析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全球人类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是一种常见的水稻不育突变体,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严重的影响。

对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对于水稻产量和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形态特征鉴定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呈现卷曲、卷缩的现象,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花药发育也呈现异常,花药小而褐色,且不育率较高。

通过对不同的品种和材料进行相关的形态特征观察和比较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鉴定。

(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特征是其的重要鉴定信息。

通过对水稻叶片和花药中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比如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可以对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进行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

(三)遗传分析鉴定对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是其鉴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不育系和育性系进行杂交,结合对F1和F2代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和遗传规律。

(一)遗传分析实验设计1. 选择不同的水稻品种和材料,包括卷叶半不育突变体、不育系和育性系等。

2. 进行不同品种和材料之间的杂交,并培育F1和F2代。

3. 对F1和F2代进行相关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观察和分析。

(二)结果分析通过对F1和F2代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的遗传规律:1. 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不育性状具有显性遗传特点,F1代均表现为不育型。

2. F2代中出现了不育型和育性型的个体,且不育型和育性型的比例约为3:1,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三)初步讨论通过初步的遗传分析,可以得知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不育性状表现为半显性遗传,且其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这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水稻卷叶半不育突变体的遗传特点和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水稻新型黄化转绿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利用

水稻新型黄化转绿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利用
1 T r o p i c a l C r o p s G e n e t i c R e s o u r c e s I n s t i t u t e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T r o p i c a l A g r i c u l t u r l a S c i e n c e s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e n e t i c a n ly a s i s a n d b r e e d i n g u t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ma i n a g r o n o mi c t r a i t s o f mu t a n t a n d i t s wi l d t y p e wa s c o mp a r i z e d ,c l a s s i c a l g e n e t i c a n a l y s i s wa s p e r f o r me d b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g e n e t i c p o p u l a t i o n s f r o m c r o s s e s b e t we e n mu t a n t wi t h n o r ma l g r e e n r i c e ma t e ia r l s .A n e w r i c e C MS l i n e wi t h l e a f c o l o r ma r k e r wa s d e v e l o p e d b y b a c k c r o s s b r e e d i n g .T h e mu t a n t mu t a n t w a s a s p o n t a n e o u s mu t a n t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a h y b id r r i c e

一个新的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基因定位分析

一个新的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基因定位分析

一个新的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基因定位分析祁鲁;刘晓;陈佳颖;林冬枝;董彦君;徐建龙【期刊名称】《核农学报》【年(卷),期】2010()2【摘要】粳稻品种嘉花1号种子经60Coγ射线辐照后,筛选得到一个温敏感叶色突变体MR20。

该突变体的幼苗叶色在较低温度(20℃)下呈黄白色,并随着温度升高叶色由黄白逐渐转绿,其临界温度约为22.5℃,在低温(20℃)和高温(32℃)条件下叶绿素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该突变体为低温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的温敏感叶色突变体。

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tsc(t)。

以该突变体与籼稻9311杂交的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将tsc(t)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上的分子标记RM231和RM14407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5cM和0.5cM。

随后,进一步扩大F2群体将该tsc(t)基因定位在分子标记MM0541和RM14407之间的约440kb内。

【总页数】5页(P220-224)【关键词】水稻;基因定位;温敏感;叶绿素缺失突变体【作者】祁鲁;刘晓;陈佳颖;林冬枝;董彦君;徐建龙【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遗传与功能基因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8.2【相关文献】1.一个新水稻低温敏感叶色突变体tcm1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J], 王文娟;吴兰兰;雷晓庆;赵怀玉;林冬枝;董彦君2.一个新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分子定位 [J], 陈佳颖;赵剑;刘晓;李超;林冬枝;董彦君;叶胜海;张小明3.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J], 刘艳霞;林冬枝;董彦君4.一个水稻苗期温敏感白色条斑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J], 李超;林冬枝;董彦君;叶胜海;张小明5.一个新的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J], 李娟;李东宣;甘树仙;冯德党;朱骞;熊海波;张小玲;陈丽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2):223-229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02.001两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体形态结构与遗传定位研究张力科1,李志彬2,刘海燕1,李如海2,陈满元1,陈爱国2,钱益亮1,华泽田2, 高用明1,朱苓华1,黎志康1,3(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辽宁省稻作研究所,沈阳 110101;3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DAPO Box7777,Metro Manila, Philippines)摘要:【目的】对2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体进行形态结构与遗传分析,并且初步定位这2个突变基因。

【方法】在水稻育种材料中分别发现了一株白色条纹叶突变体和一株黄叶突变体,经多代自交已形成稳定的突变系。

对突变体的主要形态特征与叶绿素组分等进行分析,观察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并以这2个突变系杂交产生的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应用SSR标记对突变基因进行初定位。

【结果】与其野生型相比,白色条纹叶突变体的单株穗数减少12.86%,生育期延长11.27%,黄色叶突变体的株高降低31.08%,千粒重减少14.55%,生育期延长17.86%,并且2种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都显著低于其野生型。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2种突变体的类囊体结构异常,与野生型水稻相比,黄色叶突变体的类囊体片层数变少,白色条纹叶中条纹部分的类囊体片层结构几乎消失,正常绿色部分的类囊体结构没有变化。

遗传分析表明:这2种突变性状均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将突变基因暂时命名为st9(t)(stripe)、chl12(t) (chlorophyll-deficit)。

将st9(t)定位到第一染色体短臂最末端,与分子标记RM1331相距9.6 cM,且与标记RM3252等共分离;将chl12(t)定位到第三染色体短臂,与分子标记RM411、RM8208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是1.2、5.1 cM。

【结论】发现了2个叶色突变新基因,为下一步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水稻;白条叶突变体;黄色叶突变体;遗传分析;基因定位Study on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Genetic Mapping of TwoNovel Leaf Color Mutants in RiceZHANG Li-ke1, LI Zhi-bin2, LIU Hai-yan1, LI Ru-hai2, CHEN Man-yuan1, CHEN Ai-guo2, QIAN Yi-liang1, HUA Ze-tian2, GAO Yong-ming1, ZHU Ling-hua1, LI Zhi-kang1,3(1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2Liaoning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Shenyang 110101; 3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DAPO Box7777, Metro Manila, Philippines)Abstract: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chlorophyll components, chloroplast ultrastruture and map genes underlying the two novel leaf color mutants in rice. 【Method】A white stripe leaf mutant and a yellow leaf mutant were found in rice breeding materials. The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 and chloroplast ultrastructure of the mutants were observed. The mutant genes was mapped with SSR markers and F2 mapping population of the cross between the two mutant lines. 【Result】Compared to their wild-type, the panicles per plant of the white stripe leaf mutant decreased by 12.86%, and the growth duration increased by 11.27%; the plant height of yellow leaf mutant decreased by 31.08% and the growth duration increased by 17.86%, and the photosynthetic pigment contents of both muta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ir wild-type. The result of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e grana structures were unnormal in both mutants. The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white stripe leaf mutant was controlled by a recessive nuclear gene located on the tip of the short arm of rice收稿日期:2009-05-15;接受日期:2009-06-12基金项目: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项目(2006-G1(A))作者简介:张力科,硕士研究生。

共同第一作者李志彬,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高用明,研究员,博士。

E-mail:irriygao@。

华泽田,研究员,博士。

E-mail:hzetian@224 中国农业科学43卷chromosome, 9.6 cM from marker RM1331, named st9(t)(stripe) here, and the yellow leaf mutant was controlled by another recessive nuclear gene, mapped on the short arm of rice chromosome 3, within the interval between markers RM411 (1.2 cM) and RM8202 (5.1 cM) named chl12(t) (Chlorophyll-deficit). 【Conclusion】The two novel mutant genes were mapped, which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fine mapping,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mutant genes.Key words: rice; white stripe-leaf mutant; yellow-leaf mutant; genetic analysis; mapping0 引言【研究意义】水稻叶色突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突变性状,突变基因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和降解,从而影响水稻光合作用,造成植株减产甚至死亡。

通过叶色突变体来定位和克隆与水稻光合作用相关的新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对阐明光合调控机制和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水稻的光合能力,培育高光效水稻,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另外,水稻叶色突变体还可以作为一种标记性状应用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1]。

【前人研究进展】叶绿素突变的研究开始较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报道,迄今已在水稻[2]、大豆[3]、玉米[4]、大麦[5]、小麦[6]、番茄[7]、烟草[8]等很多植物上均发现了叶绿素突变体。

有关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国内外有较多报道。

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叶色突变性状多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9-18]。

而由显性基因控制或是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叶色突变性状非常少见[19-20]。

水稻叶色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比较广泛。

目前,第1—8、10及11号染色体上都发现了叶色突变基因。

迄今,国内外已经报道了大约70个水稻叶绿素合成缺陷突变基因[21]。

【本研究切入点】本研究利用在育种材料中发现的2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体,对其进行遗传分析、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和生理形态的观察。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控制突变性状的基因进行定位,为相关基因的克隆、基因功能研究及育种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水稻材料水稻白色条纹叶突变系是在(珍珠粳/8467//辽粳294///B9)后代中选育的保持系95B中分离出来的突变体,经多代自交已经育成稳定的白色条纹叶材料,定名WG206,其野生型姊妹系定名为G206。

黄色突变系是在2002年在秋光/Y16B后代中选择的061Z138分离出来,经多代自交已形成稳定的突变系,定名为YZ138,其野生型姊妹系定名为Z138。

1.2 主要农艺性状考察与遗传分析WG206柱头小,不外露,异交率极低。

为了更好地在育种上应用,可以通过与高柱头外露材料杂交来培育WG高柱头外露材料。

笔者用白色条纹突变体WG206与高柱头外露材料G99B、G60杂交,在沈阳种植。

同时,为了提高基因定位的效率,用WG206与黄色突变体YZ138杂交,在北京种植。

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管理。

调查突变株系的株高、生育期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对各杂交组合的F1、F2群体的叶色分离比进行统计分析。

1.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蘖期时,在相同叶位取突变株和其野生型姊妹系的叶片,剪成2—3 mm细丝,在60—65℃下用95%的乙醇浸泡0.5—1 h,然后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22]。

1.4 突变体电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灌浆期取突变株和其野生型姊妹系的叶片,剪成0.5 cm×1 cm的矩形小块,放入3%的戊二醛固定液进行固定,然后脱水、干燥、喷漆,最后用扫描电镜(日立S-570)进行叶片横切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