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改革开放的经验

合集下载

浙江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

浙江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

浙江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浙江精神不仅是浙江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表达,更在时代号召下展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既与中华民族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一脉相承,更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淬炼升华、辉映时代、深入人心,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从浙江的实际出发,在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弘扬艰苦奋斗的浙江精神。

标签:浙江精神;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近代千百年来积淀、累积下来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淘洗、时间的冲刷下愈发历久弥新。

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鼓励浙江人民艰苦创业的重要作用,时刻激励着浙江人民锐意进取、一往无前。

2000年便提炼出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16字浙江精神。

2016年,伟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结束时再一次对浙江精神进行了新的概括总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总之,浙江精神既是浙江地区个性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最佳展示,更是激发浙江地区不断向上向好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在探索改革路、共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总有浙江务实进取的身影;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冲刺阶段,总有浙江砥砺奋斗的行动。

这背后,始终跃动和引领我们的正是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坚持干在实处的浙江精神,把党政机关打造为最大的发展优势。

“地域优势不如干部优势,政策优惠不如服务优质”一话是在浙江人民中广为流传的,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地把自己优质的服务打造为浙江最大的优势。

把浙江人民政府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服务环境最优、老百姓最满意的党委政府,灌注了一代又一代领导班子的心血。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本世纪初,浙江推行的机构改革和简政放权、成立全国首家行政服务中心、启动首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旨在提高机关效能改进政府服务的“效能革命”、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开展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系列举措的推行无不诠释着干在实处的浙江精神。

改革开放40年浙江林业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浙江林业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浙江林业十大成就作者:来源:《浙江林业》2018年第12期一、综合改革激活林业发展新活力1981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工作,拉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序幕。

之后,经历了完善林权制度、延长承包期、深化改革等阶段,探索出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林业股份合作制、林地经营权流转和林业金融改革等创新性做法和经验。

目前,全省已建林业股份制合作组织168家、专业大户4347户、家庭林场1645个,累计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1352本。

通过改革,全省林业系统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二、国土绿化绘就浙江大地新蓝图198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目标,1990—1994年,全省绿化荒山1088.2万亩,提前消灭宜林荒山。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浙江“实现荒山造林绿化规划省”称号。

此后,全省林业工作重点向“全面绿化浙江,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并于2000年实现“十年绿化浙江”目标。

进入新世纪,重点开展平原绿化美化等大规模绿化行动。

自2010年以来,共完成平原绿化建设279.2万亩,累计投入资金663亿元,平原区域林木覆盖率达到20.01%,比8年前提高了5.21个百分点。

全省开展“新植1亿株珍贵树”行动,已新植珍贵树6957.7万株,建设珍贵彩色森林739.8万亩。

三、培育保护促进森林资源新增长1979年第一次浙江省森林资源清查显示,全省森林面积为342.8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79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6.44%。

经过40年的培育保护,据最新清查数据显示,全省森林面积607.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1.17%,分别增长264.91万公顷、2.51亿立方米和24.73个百分点。

森林生态功能极大显现,截至2017年底全省森林植被碳储备量2.58亿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5779亿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宁波的成功实践——简论宁波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经验启示和历史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宁波的成功实践——简论宁波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经验启示和历史贡献
(六)对外开放呈现新飞跃,实现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阔步跨越
改革开放前,宁波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外贸易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初步 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017年宁波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600亿元,其中出口4984亿元, 居全省首位。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成功获批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在宁波累计备案(新 批)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6555家,57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在宁波投资或设立了127家企业(分支机构),宁波成为全 国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的“第一方阵”城市。截至2017年底,宁波累计核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2697家,约占全省 总量的三分之一。与全球的2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与宁波缔结友城关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5个, 累计境外投资额突破100亿美元。
改革开放前,宁波港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域性内河小港。1978年,国家确定北仑港区的开发,当年宁波港年货物吞吐 量214万吨。197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1996年1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明确 提出进行港口组合,充分发挥北仑港区的深水优势。2005年12月,宁波舟山港实现一体化。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宁 波梅山港区,当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标准箱。201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 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61万TEU,稳居全球第四。现在,宁波港口 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规划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成为全国首个“全港创卫示范城市”。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率先实现了由生存型向富裕型的阔步跨越
(二)始终坚持突出区位和港口资源优势,探求符合市情的改革发展路径,这是宁波改革开放取得跨越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发展
创新创业生态建设
浙江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浙江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03
02
01
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
03
杭州湾经济区概述
杭州湾经济区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黄金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生产性服务业
浙江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消费性服务业
浙江积极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消费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服务业创新发展
浙江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浙江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04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02
浙江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出口市场多元化
03
浙江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市场覆盖全球,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较快。
对外投资规模扩大
随着浙江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浙江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
对外投资主体多元化
浙江对外投资的主体既有大型企业集团,也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外投资区域广泛
浙江对外投资区域覆盖全球各地,尤其在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有较大投资规模,对外投资成为浙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扶贫开发的历程、成效与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扶贫开发的历程、成效与经验启示

第21卷第3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21 No.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扶贫开发的历程、成效与经验启示DOI: 10.13669/ki.33-1276/z.2021.048放眼全国,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的浙江在自然资源禀赋上一直是不占优势的。

山多、地少、人多的生存现实决定了浙江人一直比其他省份面临吴明明(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浙江 平阳 325400)[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力推动反贫困事业发展。

经过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贫困县扶贫攻坚、欠发达乡镇扶贫攻坚、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六个扶贫阶段后,浙江不仅贫困人口数量显著减少,而且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完善,贫困农户受教育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坚持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地位,以经济发展支撑扶贫开发,构建“大扶贫”格局和创新扶贫方式、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等途径,浙江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进入了减缓相对贫困的新阶段。

[关键词] 扶贫开发;浙江[中图分类号] F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21) 03-0046-07Course, Effect and Experience of Zhejiang Poverty Alleviatio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WU Mingming(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Pingyang Branch, Pingyang, 325400,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Zhejiang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nti-povertycause. After six poverty alleviation stages with promo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stitutional reform, large-scale development-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or counties,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derdeveloped towns, income doubling plan for low-income peasant households, and high-level comprehensive well-off plan for low-income peasant households, not only has the number of poverty-stricken people in Zhejiang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but the average income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have also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education level and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of poverty-stricken peasant household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Zhejiang has found a wa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Zhejiang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the first province of completing the tas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d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slowing down relative poverty through adhering to the government’s leading posi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suppor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building a pattern of “large-scale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ing new poverty alleviation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Zhejiang更大的压力。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精神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

浙江改革开放30 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史。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认真研究“浙江现象”、深入探讨“浙江模式”、全面总结“浙江经验”、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对于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浙江科学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浙江现象”值得认真研究“浙江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缺陆域自然资源、国家资金投入、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浙江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并向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浙江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富、省强。

——民富,主要表现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差距小,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1978 年到2007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 ,由全国第9 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由第8 位上升到第3 位。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7年和23 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 位。

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3 、0.3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 年的55.6% 和59.1% ,下降到2007 年的34.7%和36.4% 。

1985 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9 年全省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2007 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接近90%。

——省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综合实力看,1978 年到2007 年,全省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2 位上升到第4 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16 位上升到第4 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12 位上升到第4 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第15 位上升到第4 位,财政收入由第14 位上升到第5 位。

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与启示意蕴

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与启示意蕴

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与启示意蕴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浙江省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成功的发展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出发,探讨其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并对其他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1. 科技创新驱动浙江省一直注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大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雄厚,与各类企业合作紧密,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企业和产业集群。

浙江省还大力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高端发展。

浙江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国际标杆企业来浙江投资兴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浙江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发展。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降低企业成本、简化审批程序的政策,推行“证照分离”、“一照一码”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还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推动企业更便捷地办理企业相关手续。

这些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开放型经济发展浙江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扩大了对外贸易,积极投身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还加大了对外开放合作的幅度和深度,打造更加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板块,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

这为浙江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1. 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浙江省注重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和引进。

建立健全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总结3篇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总结3篇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总结近年来,浙江千万工程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注意力。

作为一项成功的经验,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和经验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项目管理、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因素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项目管理是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项目启动和实施过程中,严格的项目管理流程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项目的按时完成。

这个经验告诉我,一个明确定义的项目目标、清晰的责任分工以及有效的进度控制都是项目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会将这些项目管理的经验应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

其次,政策支持在浙江千万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积极制定支持工程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税收政策、用地政策等。

学习到这一点,我明白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职责,也认识到了政策环境对企业和项目的影响。

我将在未来更加关注政策动向,以便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最后,技术创新是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浙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让我意识到,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将努力保持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技术,以不断提升自己和我的团队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对于我个人和职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项目管理、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

我期待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应用到我的工作中,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学习总结浙江千万工程是中国浙江省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以便在其他地方的发展中借鉴运用。

以下是我对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总结:强调创新:浙江千万工程强调创新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研发,提高技术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改革开放经验的思考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浙江
人民积极探索、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在这些辉煌、令人瞩目的业绩下,我们看到的是浙江人的智慧和浙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什么浙江能在短短到30年内创造如此大的成就呢?30年来,浙江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从中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又都有哪些。

正文
30年前的浙江
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各省中,浙江的自然条件并不好,陆地面积狭小,地形复杂,人均耕地居全国最末位、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

甚至在30年前,浙江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还赶不上全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是一个发展明显落后的省份。

到1978年,浙江人均GDP为331元,只有当时全国人均GDP381元的87%。

不仅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低,而且从经济结构看,无论是GDP结构,还是就业结构,1978年浙江农业比重都比全国高出不少,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则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国际比较看,浙江农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与当时的印度和低收入国家水平不相上下(详见表1)。

表1 经济结构的国内外比较(1978年,%)
30年后的浙江
30年后的浙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五大跨越”: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形成了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

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浙江的综合实力,使浙江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上升。

1978年,在当时的28个省市区中,浙江经济总量排在第12位,人均GDP仅列第16位,是一个居全国中游的省份。

到了2007年,浙江经济总量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居全国第4位和各省区第1位。

表2 改革前后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名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浙江发展经验的思考
如上所述,在这30年间,浙江的紧急和社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堪称“大转变、大开放、大跨越”的30年。

作为30年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浙江发展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浙江模式”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一个具体体现。

30年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浙江取得了许多新鲜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知名学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人民不断解放思想,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这是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的确,30年中,浙江人打破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禁区,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创新和吸收学习。

改革就是要探索新的制度安排,是一种试错性选择。

从书中一个又一个事例可以看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就是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的结果,也是对“改革无禁区”的一个历史回答。

假如浙江人在改革之初就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就完全无法想象浙江凭什么收获经济发展的果实、浙江因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模范生”。

民强方能国富。

民营经济的根本诉求在于富民。

富民进而强民、智民的自然历史结果必然是强国富国。

民营资本的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资本,民营资本效率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资本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是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

创业富民的“浙江模式”,被人们称之为“老百姓经济”,它的特点是“民办、民营、民有、民享。

它是自发的,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

”这从一系列统计数据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1979-2007年,浙江GDP增长中约有73%的贡献份额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全省第二、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员中,约有9/10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的。

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
的57.9%,非公有制经济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7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劳务收入、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达到88.5%。

所有这些比率,在全国各省市区横向比较中,都显得高出一筹。

政府的准确定位推动经济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不在于政府是否介入,而在于如何介入,如何正确定位。

浙江的各级政府,在这一点上做的相当明智,也相当有效。

对于民众自发性的制度变迁,浙江各级政府的作用可从两个阶段来看,在初始阶段,浙江各级政府似乎充当了一种近乎“旁观者”的角色,只看不说,这种“不作为”其实就是积极支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政府的职能定位发生了明显转变,从“默默”地支持转而向社会提供各种政策性规制。

政府以这样的第三者身份介入,使得竞争有序,交易成本下降,制度的边际效益上升,事实上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也是浙江改革发展中得出的经验之一。

经济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生产力的动态历史过程,必然带有资源条件所决定的具体区域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域独特的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工业化、现代化一般规律,又适合浙江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过程中,浙江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全省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相互借鉴融合的生动局面。

一些学者把特色鲜明的浙江各地做法概括为“五小五大”:即“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源、大经营”,“小资本、大经济”,“小摊户、大网络”。

[11]比如,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历史传统、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和市场需求,遵循产业集聚理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培育出一大批将支柱产业、专业市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区域特色经济和小企业群落,义乌的日用小商品、绍兴的纺纱面料、海宁的皮革制品、永康的小五金、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业、温州的打火机等。

这种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具有极强的扩散效应,它在挖掘人人想创业的潜能、细化专业分工、共享外部经济、树立区域品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各县(市、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序结果看,浙江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县(市、区)数量达到30个,比江苏和山东多出整整一倍。

三十年星移斗转,似在倏忽之间;千万人奋斗不息,今昔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

现在,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新刷的白色起跑线又横在浙江人民的脚下,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正同时向我们招手。

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2] 《改革开放十七年的中国地区经济》,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
[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财经出版社1983年版
[4]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5] 胡宏伟:《中国模范生——浙江改革开放30年全记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