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摇控制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船舶减摇水舱控制技术现状与展望

船舶减摇水舱控制技术现状与展望

船舶减摇水舱控制技术现状与展望摘要:船舶在海面航行时,会由于海况的影响,导致横摇运动加剧。

减摇水舱作为最广泛使用的减摇装置之一,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在零航速和低航速下进行减摇等优点。

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作为一种高效的减摇水舱,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气阀和水阀的状态改变水舱内水的振荡周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海况,保证在任何海浪的作用下都可以进行减摇。

由此可见,良好的减摇水舱控制系统,对提高减摇水舱的减摇效果,进而改善船舶的安全性,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装卸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船舶减摇水舱控制技术现状展望引言船舶在海上航行时会受到海风、海浪等的影响,在其作用下会产生剧烈的横摇及横荡运动,这会给船舶的航行安全带来威胁,同时也会给乘客造成不适的感觉,所以如何减小船舶航行过程中的摇摆就成为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减摇水舱是减小船舶横摇的重要减摇装置之一,尤其是在低航速和零航速时,常规的减摇装置如减摇鳍难以发挥作用,采用减摇水舱造价低廉,可以有效解决船舶低航速航行时的耐波性问题,达到明显的减摇效果.减摇水舱在国外应用比较广泛.我国的一些院所也展开过这方面的研究,但鲜有成熟产品.随着对船舶及舰艇耐波形要求的日益提高,开发经济、有效的减摇装置势在必行,减摇水舱无疑是最合适的减摇装置之一.1.船在波浪作用下的运动船舶在水面上的运动有六个运动自由度。

如果以船的首尾方向为 x 轴、左右舷方向为 y 轴、上下方向为 z 轴建立坐标系,那么,沿 x、y 和z 方向的平动分别称为纵荡、横荡和升沉;绕 x、y 和 z 轴的转动分别称为横摇、纵摇和首摇(图1)。

由于水的抗剪切能力极小,所以漂浮在水上的船舶在非零外力的作用下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即摇摆。

由于横摇运动的惯性矩相对较小,所以横摇运动往往最为剧烈。

即减摇一般是针对船舶的横摇,也是船舶减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图1 船在水面上运动的坐标系2.船舶减摇技术发展现状近年来,世界船舶技术在大型化、高速化、高性能化三个方面的进步非常明显,这对船舶减摇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船舶减摇装置技术综述

船舶减摇装置技术综述

船舶减摇装置技术综述船舶减摇装置的研究对于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包括减摇鳍、减摇水舱、舵减摇、舭龙骨等几种传统减摇装置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近年来的船舶减摇技术发展方向,指出了船舶减摇技术已由单一的减摇装置发展至综合减摇装置,并趋于实现小型化、精密化的发展方向。

标签:减摇;横摇;减摇鳍;减摇水舱;舭龙骨;舵减摇;综合减摇装置1 概述船舶在海上航行和工作的过程中,会遭受海浪、海风及海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船舶会产生诸如横摇、纵摇、横荡、纵荡等各种摇摆。

而以上各种不规则的剧烈摇摆会严重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乘船的舒适性、船上各种机器设备的正常工作等。

尤其对于军用舰载船舶而言,船舶在海上产生的摇荡会影响飞机的正常起飞、安全航行以及降落。

因此,关于船舶减摇方面的试验和研究一直是船舶领域技术人员的主要工作。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船舶减摇装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以下几种:舭龙骨、减摇水舱、舵减摇、减摇鳍以及综合减摇装置等。

2 船舶减摇装置简介2.1 舭龙骨舭龙骨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还处于帆船时代,舭龙骨最早作为减摇装置是应用在帆船上。

舭龙骨多是沿着船体长度方向,安装在船舶的舭部,其减摇原理在于,当船舶在海上产生横摇时,由于舭龙骨的存在,会在海水中产生扰动船体周围的水流场,使得船体产生一定的附加阻尼,通过增加船体的横摇阻尼,从而减小船舶受到的横摇影响。

舭龙骨在船舶的任何航行状态和环境下,均会使得船舶产生一定的减摇效果,其最佳效果是在产生近似共振的状况下产生的。

舭龙骨减摇的优势在于,其不涉及运动部件,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维护,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减摇装置。

其缺点在于装上舭龙骨会使船舶阻力略有增加。

发展到后来,慢慢出现了可伸缩式舭龙骨,其在高航速时伸出进行减摇,低航速时收回,减小船舶受到的阻力。

目前,几乎所有的船舶都装有舭龙骨,配合其他减摇装置共同提高船舶航行的稳定性。

2.2 减摇水舱减摇水舱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减摇装置,根据其减摇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被动式减摇水舱、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和主动式减摇水舱。

桥式起重机防摇控制算法综述

桥式起重机防摇控制算法综述

NA V 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船舶与海洋工程2020年第36卷第1期(总第131期)DOI:10.14056/ki.naoe.2020.01.001桥式起重机防摇控制算法综述卢凤娇1,刘海江2,油磊3 ,孙玉国1(1.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2. 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江苏太仓 215400;3. 润邦卡哥特科工业有限公司,上海 200120 )摘要: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起重机防摇控制技术的研究,对近年来起重机防摇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总结。

主要介绍常用控制算法的设计原理和简要分析评论,比较不同控制算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展望未来桥式起重机防摇控制算法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相关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使起重机系统能面对更复杂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为工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桥式起重机;防摇控制;控制算法;数学模型中图分类号:TH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069 (2020) 01-0001-07Review of Anti-Sway Control Algorithms for Bridge CranesLU Fengjiao1, LIU Haijiang2, YOU Lei3, SUN Yuguo1(1.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2. TongJi-Taicang Institute of High Technology, Taicang 215400, China;3. Rainbow-Cargotec Industries Co., Ltd., Shanghai 200120,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concerning anti-sway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cranes, this paper gives a systematic summa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sway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cran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commonly used control algorithms are introduced along with the brief analysis and comment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control algorithm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ble conditions are compar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anti-sway control algorithms for bridge cranes are proposed. This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and is helpful for the crane system to face more complex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to serv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Key words:bridge crane; anti-sway control; control algorithm; mathematical model0引言桥式起重机广泛应用于港口、建筑等工程领域中,在起吊和运载货物(吊重)过程中,受风载荷和机械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吊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摇摆,随着运载速度的提高,吊重的摇摆会愈加明显,严重收稿日期:2019-09-12基金项目:太仓市科技计划项目(TC2017DYDS14)作者简介:卢凤娇,女,硕士研究生(在读),1995年生。

船用减摇起重机减摇控制方法与相关技术

船用减摇起重机减摇控制方法与相关技术

一种船用减摇起重机减摇控制方案,包括起重机本体机械装置、起重机监控系统、起重机液压驱动系统、起重机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起重机控制模块通过控制减摇索的张力值对吊重摇晃形成阻尼力,达到减摇的恒张力控制方案;起重机控制模块通过控制减摇索的收放拉动吊重,控制主吊索与竖直方向的角度,达到吊重减摇且回中的位置跟随控制方案;根据起重机状态监测系统传回起重机实时状态参数确定起重机工作情况,切换适时控制方案,达到减摇控制的混合控制方案;本技术控制方法新颖、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防止吊具及货物的摇摆能力好,使吊重的摇晃得到较好的抑制。

权利要求书1.一种船用减摇起重机的恒张力减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S11:通过控制电脑分别设定减摇索Ⅰ的张力期望值、减摇索Ⅱ的张力期望值、减摇索Ⅲ的张力期望值;S12:分别测量减摇索Ⅰ的实际张力值、减摇索Ⅱ的实际张力值、减摇索Ⅲ的实际张力值;S13:比较减摇索Ⅰ的张力期望值与减摇索Ⅰ的实际张力值得到第一偏差,比较减摇索Ⅱ的张力期望值与减摇索Ⅱ的实际张力值得到第二偏差,比较减摇索Ⅲ的张力期望值与测量减摇索Ⅲ的实际张力值得到第三偏差,将所述第一偏差、第二偏差、第三偏差发送至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偏差、第二偏差、第三偏差控制伺服阀动作,从而控制液压马达,进而控制减摇索动作,形成恒张力闭环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摇索Ⅰ的实际张力值由减摇索张力传感器Ⅰ进行测量,再通过起重机控制模块中的转换函数得到;所述减摇索Ⅱ的实际张力值根据减摇索张力传感器Ⅱ进行测量,再通过起重机控制模块中的转换函数得到;所述测量减摇索Ⅲ的实际张力值根据减摇索张力传感器Ⅲ进行测量,再通过起重机控制模块中的转换函数得到。

3.一种船用减摇起重机的位置跟随减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S21:判断主吊索是否处于竖直状态,若是竖直状态,则可得到减摇索Ⅰ的设定长度、减摇索Ⅱ的设定长度、减摇索Ⅲ的设定长度,否则通过控制收放减摇索将其归中,所述竖直状态根据起重机的初始位姿进行判断;S22:分别测量减摇索Ⅰ的实际长度、减摇索Ⅱ的实际长度以及减摇索Ⅲ的实际长度;S23:将减摇索Ⅰ的设定长度与减摇索Ⅰ的实际长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一偏差;将减摇索Ⅱ的设定长度与减摇索Ⅱ的实际长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二偏差;将减摇索Ⅲ的设定长度与测量减摇索Ⅲ的实际长度进行比较,得到第三偏差,将所述第一偏差、第二偏差及第三偏差传给PLC控制;所述PLC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偏差、第二偏差及第三偏差控制伺服阀动作,从而控制液压马达,进而控制减摇索动作,使其实际值与设定值达到一致,消除偏差。

船舶鳍翼鳍减横摇抗饱和智能矢量控制技术研究

船舶鳍翼鳍减横摇抗饱和智能矢量控制技术研究

船舶鳍/翼鳍减横摇抗饱和智能矢量控制技术研究船舶减摇鳍进行减横摇控制基本原理是利用鳍面转动产生的水动力(矩)来减小船舶的摇摆。

而鳍/翼鳍是在普通鳍叶的后缘开襟形成一个可动面的翼鳍,从而构成的两个相对独立控制的矢量控制面(鳍/翼鳍)。

在鳍叶几何形状和剖面面积相同条件下,后缘带有翼鳍的矢量翼面所能提供的水动力(矩)将大大增加。

但是翼面的增加也带来了角度分配问题以及执行机构饱和问题。

因此如何抑制鳍执行机构饱和带来的性能下降问题、如何合理的进行鳍/翼鳍矢量翼面的分配成为了研究的难点。

而且随着节能减排以及高性能船舶的兴起,如何提高船舶减横摇控制效果,降低系统能耗成为船舶控制工程界的一个值得关注课题,因此,本论文开展船舶鳍/翼鳍减横摇抗饱和智能矢量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阔工程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给出了船舶鳍/翼鳍减横摇抗饱和智能矢量控制系统实现机理与技术方案,指出的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建立了鳍/翼鳍阻力、升力系数及作用力矩模型,修正了驱动能量方程。

给出了船舶鳍/翼鳍减横摇控制系统的运动建模、鳍/翼鳍执行机构饱和约束建模以及海浪干扰分析。

其次,对船舶鳍/翼鳍减横摇鲁棒控制器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针对船舶航行时的模型不确定性和干扰的随机性,要求船舶减摇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以及横摇的干扰抑制性能。

针对船舶鳍/翼鳍减横摇线性模型重点分析系统不确定性,给出线性不确定系统的鲁棒H<sub>∞</sub>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实现方法;同时针对船舶鳍/翼鳍减横摇系统非线性模型,采用“反馈线性化+鲁棒H<sub>∞</sub>动态输出反控制”的实现方法。

给出了系统反馈线性化实现以及其鲁棒动态输出反馈控制设计实现。

以上研究为抗饱和控制技术打下基础。

第三,针对船舶减摇过程中鳍执行机构饱和造成系统减摇性能下降的问题。

提出采用抗饱和补偿控制方法进行船舶减横摇抗饱和控制研究。

船舶减摇装置技术综述

船舶减摇装置技术综述

2017年20期T ech nology Innovation and A p p lication研究与展望船舶减摇装置技术综述陈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北京100000)摘要:船舶减摇装置的研究对于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包括减摇鳍、减摇水舱、舵减摇、舭龙骨等几种传统减摇装置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近年来的船舶减摇技术发展方向,指出了船舶减摇技术已由单一的减摇装置发展至综合减摇装置,并趋于实现小型化、精密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减摇;横摇;减摇鳍;减摇水舱;舭龙骨;舵减摇;综合减摇装置中图分类号:U6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945(2017)20-0175-021概述船舶在海上航行和工作的过程中,会遭受海浪、海风及海 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船舶会产生诸如横摇、纵摇、横 荡、纵荡等各种摇摆。

而以上各种不规则的剧烈摇摆会严重影 响船舶的安全航行、乘船的舒适性、船上各种机器设备的正常 工作等。

尤其对于军用舰载船舶而言,船舶在海上产生的摇荡 会影响飞机的正常起飞、安全航行以及降落。

因此,关于船舶 减摇方面的试验和研究一直是船舶领域技术人员的主要工 作。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船舶减摇装置中,应用最为广泛 的有以下几种:舭龙骨、减摇水舱、舵减摇、减摇鳍以及综合减 摇装置等。

2船舶减摇装置简介2.1舭龙骨舭龙骨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还处于帆船 时代,舭龙骨最早作为减摇装置是应用在帆船上。

舭龙骨多是 沿着船体长度方向,安装在船舶的舭部,其减摇原理在于,当船舶在海上产生横摇时,由于舭龙骨的存在,会在海水中产生 扰动船体周围的水流场,使得船体产生一定的附加阻尼,通过 增加船体的横摇阻尼,从而减小船舶受到的横摇影响。

舭龙骨 在船舶的任何航行状态和环境下,均会使得船舶产生一定的 减摇效果,其最佳效果是在产生近似共振的状况下产生的。

舭 龙骨减摇的优势在于,其不涉及运动部件,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维护,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减摇装置。

船舶减摇技术研究进展

船舶减摇技术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船舶减摇技术研究进展作者:董美华, 马汝建, 赵东, DONG Mei-hua, MA Ru-jian, ZHAO Dong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22刊名: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8,22(2)被引用次数:23次1.植木修次船舶减摇装置当前动向 1997(327)2.段祥云;段学民渔船横摇减摇装置-舭龙骨 1998(03)3.Koike Y;Tanida K;Mutaguchi M Development of Hybrid antti-rolling device for ships and test at sea 1997(06)4.Sirehna Heel Compensator Control 20055.许叙遥船舶减摇技术的若干研究[学位论文] 20036.陶尧森船舶耐波性 19857.陶尧森减摇水舱的研究与进展 1991(01)8.施内克鲁特;咸培林船舶水动力学 19979.纽曼JN;周树国船舶流体动力学 198610.李积德船舶耐波性 200111.A H 霍洛季林;A H 什梅列夫船舶耐波性和在波浪上的稳定措施 198012.勃拉哥维辛斯基C H;魏东升;奚祖声;汪希龄船舶摇摆 195913.王汇英舵对船舶横摇的横摇稳定系统 1991(01)14.H R 马涅采夫船舶不沉性理论 197715.王华羽NJ系列减摇鳍技术手册 199716.S Surendran;S K Lee;S Y Kim Studies on an algorithm to control the roll motion using active fins 2007(03)17.张晓宇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及其在力控鳍中的应用[学位论文] 200218.李殿璞船舶运动与建模 199919.吴见襟翼减摇鳍的水动力性能与减摇效果研究[学位论文] 199920.孟克勤大型船舶减摇装置 2003(03)21.余音,胡毓仁,金咸定船舶在波浪中非线性横摇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期刊论文]-船舶力学 2000(1)22.Dallinga R P Roll Stabilization at Anchor:Hydrodynamic Aspects of the Comparison of Anti-Roll Tanks and Fins 200223.Dallinga R P;Wieringen H M Van Passenger Comfor on Motor Yachts 199724.Dallinga R.P Roll Stabilization of Motor Yachts:Use of Fin Stabilizers in anchored Conditions 199925.綦志刚减摇鳍在零航速下升力的研究及仿真[学位论文] 200526.Reza Moaleji;Alistair R. Grei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ip anti-roll tanks[外文期刊] 2007(1)27.Bass D W Roll Stabilization for Small Fishing Vessels Using Paravanes and Anti-rolling Tanks1998(04)28.樊社军可控被动式减控水舱的理论与设计[学位论文] 199029.寺尾裕新型被动可控式减摇水舱的系统模拟和海上试验 1993(219)30.赖志昌U型减摇水舱及试验摇摆台实验研究 200131.赖志昌船舶减摇水舱试验台架及仿真方法研究 200132.Thongchai Phairoh;Jen-Kuang Huang Adaptive ship rollmitigation by using a U-tube tank 2007(03)33.《船舶设计实用手册》编辑委员会船舶设计实用手册总体分册 199834.冯铁城;朱文蔚;顾树华船舶操纵与摇荡 198935.曲筱杰可控式减摇水舱在船舶上的使用 1997(03)36.Thongchai Phairoh;Jen-Kuang Huang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ship roll tank stimulator systems[外文期刊] 2005(8/9)37.杨燮庆;刘友勤国外火车渡船技术现状及在我国的适用性探讨 1993(01)38.杨燮庆,沈永红,刘燕斐国外测量船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期刊论文]-船舶 2000(3)39.McCallum D N Passive Anti-roll Tanks Design Considerations[ADA 022312] 197340.张富明船舶抗横倾系统及设备的开发 2002(05)41.Lewison G R G Optimum Design of Passive Roll Stabiliser Tank 1976(01)42.孔金标;钱国梁新型舵减摇系统 1992(66)43.赵为平大型水面舰艇综合平衡系统研究[学位论文] 200444.陈放鳍水动力应用及鳍和水舱综合减摇系统研究[学位论文] 200545.于立君,金鸿章,王辉,梁利华减摇鳍-减摇水舱综合减摇实验装置的研究[期刊论文]-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7(2)46.Kallstrom C G Control of Yaw and Roll by Rudder/Fin Stabilization System 198147.中国船舶信息中心现代海军武器装备手册 200148.刘博实;王科俊利用进行船舶舵鳍联合减摇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001(03)49.顾洁,张炳炎可控式被动减摇水舱和主动抗横倾系统相结合的原理和应用[期刊论文]-船舶 1995(6)50.黄国荣减摇装置和INTERING防侧倾系统 1983(12)51.INTERING减摇水舱[期刊论文]-机电设备 1992(1)52.Gawad A;Ragab S A;Nayfeh A H Roll stabilization by anti-roll passive tanks 2001(05)53.Samoilescu G;Radu S Stabilizers and stabilizing systems on ships 200254.金鸿章,赵为平,綦志刚,许叙遥大型船舶综合平衡方法研究[期刊论文]-船舶力学 2004(4)55.金鸿章,赵为平,綦志刚,许叙遥大型船舶综合减摇系统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造船 2005(1)56.贲成华船舶水舱-鳍减摇和抗倾系统研究[学位论文] 20061.张忠宝基于斜舵的船舶减摇控制研究[学位论文]20092.许叙遥船舶减摇技术的若干研究[学位论文]20033.杨辉.宋金龙.Yang Hui.Song Jinlong船舶减摇方式介绍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江苏船舶2007,24(4)4.许可建.刘维亭.朱志宇.张冰船舶减摇控制方法综述[期刊论文]-船舶2004(5)5.郭黎滨.赖志昌.金鸿章.李国斌减摇水舱在船上的布置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2,23(5)6.于立君.金鸿章.王辉.梁利华.YU Li-jun.JIN Hong-zhang.WANG Hui.LIANG Li-hua基于摇摆台装置模拟综合减摇系统的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28(9)7.金鸿章.赵为平.綦志刚.许叙遥.JIN Hong-zhang.ZHAO Wei-ping.QI Zhi-gang.XU Xu-yao大型船舶综合减摇系统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造船2005,46(1)8.魏纳新舵减横摇技术实船应用研究[会议论文]-20019.于立君船舶减摇鳍/减摇水舱综合减摇试验装置研究[学位论文]200710.王宇船舶零航速仿生减摇鳍控制机理研究[学位论文]20071.叶冬青,刘琳,吴军英特灵Intering减摇与抗横倾系统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3(11)2.徐磊,樊国磊,王超船舶减摇水舱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科技视界 2013(35)3.朱金恒减摇鳍数字模拟仿真系统设计[学位论文]硕士 20134.巩舒超,宋立忠,田英俊基于模糊算法的舵减摇滑模控制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12(03)5.马汝建,董美华,任升峰,徐梦华滚装船减摇装置构建及减摇效果分析[期刊论文]-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6.许辉,陈立,秦江涛减摇鳍与舭龙骨不同组合方式对船舶快速性影响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3(04)7.李玮,王良武,曾勇舰船浮态快速调整控制技术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船海工程 2013(04)8.贾正余,黄宇,曾启盛,邹宁,于湛海,王孝义可控式被动减摇水舱气道的阻尼[期刊论文]-船舶工程 2011(03)9.韩延明分布式船舶运动仿真平台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10.李政减摇鳍液压随动系统设计及其故障诊断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11.孙蓉船舶鳍-翼鳍减横摇容错控制系统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1312.孙蓉船舶减摇鳍智能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13.马维良,焦侬,贾正余,韦彬船舶减摇水舱控制技术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船舶工程 2011(06)14.李政减摇鳍液压随动系统设计及其故障诊断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引用本文格式:董美华.马汝建.赵东.DONG Mei-hua.MA Ru-jian.ZHAO Dong船舶减摇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

19230783_矢量减摇装置及其控制系统设计

19230783_矢量减摇装置及其控制系统设计

9 矢 量 减 摇 装 置 的 控 制 系 统 设 计
"#!船体高精度姿态检测模块搭建
船舶姿态测试系统是船体姿态的感知系统"多 物理量%多自由度组合的船舶姿态辨识系统的建立 是提高船舶耐波性"增强其在风浪中的姿态稳定性 的前提&
如图(所示"本方案主要采用高精度 惯 [W[C 性测量单元 内 CV3[$&&! 部集成 $ 个 高 精 度 陀 螺 仪 %$ 个 高 稳 定 性 的 加 速 度 计 和 $ 个 高 稳 定 性 的 侧 斜仪$以及双天线 接 =ZC 收机构建基于组合导航系 统的高动态%高可靠的船舶姿态检测系统&以导航
23*456789:678!";*<=>?69@678""AB*<=C?DE6!"F*4 GE69?E7!
!!# !"#$$%$& '()$*+,"(-./0.(()0./"10,2(.3.04()*056"10,2(."7890,. $%!!&"":#0.,# "# 10,2(.!#0+;80%<0./=.<8*5)6:$>"?5<"10,2(."7890,.$%!&"%":#0.,$
图)硬件结构框图
_68#)BEHITEH/PN.R`I6E8HE@
: 矢 量 减 摇 装 置 试 验 台 搭 建 与 试 验 结果分析
如图-所示"利用滑台搭载重物的往复移动使 木制船模模拟产生横摇激励的方法"通过对比二元 矢量推进螺旋桨开启前'后船模横摇的两种不同情 况"来验证船模在零航速条件下采用该矢量减摇装 置的减摇效果&通过改变重物质量"完成了多组试 验条件下的模拟减摇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船舶减摇控制技术现状与展望
0 前言
船舶在海上航行时,由于受到海浪、海风及海流等海洋环境的扰动作用,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六个自由度的摇荡运动,即横摇、纵摇、艏摇、横荡、纵荡和垂荡,其中以横摇最为显著,对船舶影响也最大。

因为船舶的横摇运动阻尼很小,所以船舶在风浪中会产生剧烈的横摇。

横摇运动过大不但影响船舶的航行,而且还会对船上的装备造成不良影响,给船上的货物和人员带来不安全因素;对于军舰来说,横摇还会影响武备的使用,使舰载机不能正常起飞和降落。

为了减小船舶横摇,船舶设计师和控制工程师付出了不少的努力,成功地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减摇装置来减小船舶的横摇运动【1】。

横摇减摇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据统计,在这期间先后出现了约三百五十个各种类型的减摇装置,实际上只有少数几种得到大量的推广和应用,目前使用的横摇减摇装置主要是减摇鳍和减摇水舱【2】。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表明利用舵减摇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3】,但最常用且成功的主动式减摇装置仍然是减摇鳍。

随着减摇鳍和减摇水舱等单一减摇装置的日益发展成熟,加上大型船舶的
出现以及对船舶航行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的提高,人们开始研究减摇鳍-减摇水舱综合减摇系统。

这种装置综合考虑了减摇鳍和减摇水舱这两种减摇装置的功能,使之达到各种装置的协调组合,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的平衡船舶。

1 减摇装置简介
1.1减摇鳍
减摇鳍装置是目前世界各国装船最多的一种减摇装置。

它是一种主动式减摇装置,减摇效果高,可达80%~90%,因而使用广泛。

减摇鳍的最早专利是在1889年由约翰·桑尼克罗夫特获得的。

1923年日本的元良信太郎设计了第一套减摇鳍,经装船试验得到了良好的减摇效果。

1935年英国的布朗兄弟公司设计
的减摇鳍成功地应用到一艘2200吨的海峡渡轮,从此减摇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许多国家的海军的中高速舰船、许多商船和其他船只都装有减摇鳍【1】。

我国对减摇鳍的研究从60年代开始,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设计工作,并在各类船舶上得到成功使用。

减摇鳍的工作原理是:在船舶水下部分两侧,装有一对或多对机翼形鳍。

船舶航行时,鳍在横摇参数控制下快速转过一个角度,鳍上产生“升力”,对船舶形成抵抗波浪力矩的减摇力矩,从而减小横摇角【4】。

减摇鳍一般可分为固定式和收放式两种。

固定式减摇鳍,安装于鳍轴上的鳍只能绕鳍轴旋转,不能收进船体。

这种减摇鳍结构简单、重量轻、制造成本较低,几乎适用于各种大型船舶,但该鳍较收放式鳍的升力系数小,减摇能力受到限制,当船舶在静水中航行时增加了阻力,由于鳍一直伸出在舷外,故容易损坏。

收放式减摇鳍的鳍不但可以绕鳍轴转动,而且不用时可以收进船体,静水航行时不产生附加阻力,鳍的升力系数较大,减摇效果较好。

但是收放式减摇鳍的重量大,机械结构复杂,占用船内空间大。

因此该型减摇鳍主要装在客船、车客渡船、滚装船等较“胖”船型的船舶上。

1.2 减摇水舱
虽然减摇鳍是一种效果很好的主动式减摇装置,但当船舶在低航速或零航速时,就不能有效地减摇,这是减摇鳍的一个致命缺点。

对于那些经常工作于低航速或零航速的船舶来说,减摇鳍就不适用了。

另外减摇鳍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对某些船舶来说,减摇鳍占船舶总造价过大。

而减摇水舱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靠性高,更为重要的是减摇水舱在各种航速下均能有效减摇,也就是说减摇效果与航速无关,因而被不少船舶应用。

但是减摇水舱体积大,占用的舱室容积较大,减摇效果不如减摇鳍,故适用于有较大空间的船舶。

关于减摇水舱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60年,但直到1911年德国人佛拉姆才成功提出了被动式U型减摇水舱【2】,现在它已成为船舶的基本减摇装置之一。

减摇水舱从原理上可分为被动式减摇水舱、主动式减摇水舱和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三种。

被动式减摇水舱是根据“双共振”的思想进行设计的,即水舱水流振荡和船舶横摇运动具有相同的固有周期。

当船舶谐摇时,波浪和船舶横摇之间以及船舶横摇和水舱内水流振荡之间发生双重共振现象,使水舱内水流振荡对船体产生的力矩与波浪对船体产生的扰动力矩的相位相反,从而达到水舱的最佳减摇效果【5】。

按此思想设计的水舱调谐于单一频率,在谐摇区附近有较大的减摇效果。

在非谐摇区尤其是低频段区域,减摇效果明显下降,有时还可能引起增摇现象。

被动式减摇水舱的这一固有缺点限制了它的发展和应用。

主动式减摇水舱,即在被动式减摇水舱的连接管道中装设一台鼓风机,鼓风机根据陀螺仪测得的船的摇摆信号,把舱内的水主动快速的从一舷边舱打到另一舷边舱来抵消波浪干扰力矩,从而使水舱在更宽的波浪频率范围内有效减摇。

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转移大量的水到另一个水舱,实现起来很困难,特别是能量消耗很大,经济性不好,故一般很少采用。

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是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高性能的减
摇水舱,它实质上是对被动式减摇水舱的一种改进。

它是在被动式减摇水舱的基础上,在两边舱的顶部安上气阀,用少量的能量控制气阀的开关来实现对水舱内水流动的控制,使水舱中的液体总是保持在船舶向上运动的那一边的边舱内。

这种水舱克服了被动式减摇水舱的固有缺点,避免了在非谐摇区出现较高的横摇幅值,保证在各种海况下都有较好的减摇效果【5】。

1.3 舵减摇
与减摇鳍、减摇水舱相比,舵减摇是一项较新的减摇技术,它的理论基础是【6】:舵的低频运动主要影响船舶的艏摇,而舵的高频运动则主要影响船舶的横摇,同时也增加了船舶的航行阻力,但比减摇鳍的要小。

船舶的横摇周期一般在7~15秒之间,而艏艉摇一般在20~40秒之间,靠舵对横摇和艏艉摇响应的差异,控制舵角,达到一定的减摇效果【7】。

舵减摇系统的减摇效果比减摇鳍的减摇效果差,一般为60%左右,但与减摇鳍相比,利用舵在操舵时产生的横摇力矩进行减摇的舵减摇装置所占船内空间少,无需额外的装备,使用维修方便,故舵减摇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到目前为止,关于舵减摇的研究还远没有结束,研究工作仍将围绕控制算法和舵机非线性两个方面进行。

但是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应该综合考虑。

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是不可以分割的,减摇的性能要求有较大的舵角和快速的转舵,期望产生足够大的减摇力矩以抵抗船舶的横摇,这个要求已经远远超出普通船舶
对舵机的要求。

另外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应该在满足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舵的运动。

在最早装船运行的舵减摇系统中,由于舵运动过于激烈而导致转舵机构磨损严重而不能使用。

因此舵减摇的控制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合理转舵的问题,则舵减摇的发展前景堪忧【8】。

2 减摇装置的减摇原理
人们设计制造各种减摇装置来减小船舶的横摇运动,主要是按照三种途径来实现减摇【4,9,10】:
(1) 增大阻尼系数
这种做法称为“阻尼稳定”。

由于阻尼的物理含义是指能量的耗散,所以这种减摇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效的,尤其是在谐摇区效果最显著。

(2) 减小船舶固有频率
这种减摇方式称为“谐摇稳定”。

即减小船舶固有频率,使船舶的固有频率避开波浪扰动频率。

它只对强制振荡有效,使遭遇频率按正确的方向改变。

但是,由于实际的海面上有着各种频率的波浪,改变船舶固有频率的做法并不总是合适的,并且制造一种装置来改变船舶固有频率也是不现实的,只能在设计船舶时考虑这一点,使船舶的固有周期避开此船舶服务海域发生最频繁的波浪的周期。

(3) 直接减小扰动力或力矩
这种方式称为“平衡稳定”,在原则上它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摇摆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施加一个与扰动力矩相位相反的稳定力矩,从而使扰动力矩减小。

如果船舶的横摇运动角度较小,则可以应用线性横摇理论来分析船舶的横摇运动。

依照Conolly 理论,船舶受到海浪作用后的线性横摇可以表示为:
()2x x I I N Dh Dh θθθα+∆++=- (1)
式中,x I 和x I ∆分别为相对于通过船舶重心的纵轴的惯量和附加惯量,2N 为
每单位横摇角速度的船舶阻尼力矩,D 为船舶排水量,h 为横稳心高,α为波倾角,θ为横摇角。

如果有一个横摇减摇装置,在它的作用下,产生了一个对抗海浪力矩的控制力矩c K ,则式(1)可以写成:
()2x x c
I I N Dh Dh K θθθα+∆++=-- (2) 如果使c K Dh α=-,则上式右边为零,船舶就会停止横摇。

由式(2)可知,船舶作横摇时,有三种力矩(恢复力矩Dh θ,阻尼力矩2N θ
和惯性力矩()x x I I θ+∆ )和外力力矩(扰动力矩Dh α和控制力矩c
K )平衡。

所以,要抵消海浪扰动力矩Dh α,则控制力矩也必须包括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