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带着地图去定向越野

合集下载

综合探究一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PPT课件

综合探究一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PPT课件
28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越密集的区域,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的区域,坡度越缓。 爬山时选择缓坡相对容易、省力。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 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部分; 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
地形剖面图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等高线地形图
特点
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判读
地形剖面图
使用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由一对表示山谷 与一对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部位 是下列的( ) A、盆地 B、鞍部 C、山顶 D、陡崖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某处等高线呈弯 曲状,若曲线向高处方向凸出时,该处的 地形部位应是下列的( ) A、鞍部 B、山脊 C、陡崖 D、山谷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山顶 :最小的闭合曲线,且数值最大 通常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河流分布在山谷。
鞍部:两组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成锯齿状。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
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六年级综合实践定向越野活动教案

六年级综合实践定向越野活动教案

六年级综合实践定向越野活动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综合实践定向越野活动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认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体力和耐力。

4.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定向越野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地图阅读和方位感的训练。

3. 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的培养。

4. 身体素质和耐力的提升。

教学准备:1. 地图和指南针。

2. 定向越野活动场地。

3. 学生分组名单。

4. 安全保障措施,如急救箱和应急联系方式。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介绍定向越野活动的背景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解释活动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步骤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图例和方向箭头。

介绍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和方位感的培养。

步骤三:地图阅读训练(1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每组发一张地图。

要求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指示找到指定的地点,并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步骤四:团队合作活动(20分钟)设计一系列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如搬运障碍物、过河、攀爬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步骤五:定向越野比赛(20分钟)安排一个定向越野比赛,要求学生按照地图上的指示找到指定的地点,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比赛结束后,进行成绩排名和团队表彰。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10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分享他们的收获和困难。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定向越野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活动总结或画一张地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在地图阅读和方位感训练中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评分。

教学延伸:1. 组织更复杂的定向越野活动,增加难度和挑战性。

2.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定向越野比赛,提高竞技水平。

3.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定向越野经验和技巧,促进交流和学习。

综合探究一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014

综合探究一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014

课题:运用地图定向越野课程标准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使用地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教材内容课文看似为越野活动做准备,实际上是对第一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运用,扩充地图的基本知识,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等地图。

本课内容相当理性要注意教学思路的清晰。

课文的呈现方式改变了直接叙述定义或下结论的做法,而是提出一连串问题,层层设疑,让学生一步步得出结论,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以真正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学目标本课活动主要目的: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地图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阅读并使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地图。

教学要求1.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等。

2.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课时安排建议教学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首先请学生谈谈:“进行越野活动,你喜欢有挑战性的路线还是平缓一些的线路?”两条线路都会有学生选择,然后让学生讨论:“越野线路一定要提前规划,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做好哪些准备?”将学生引导到:“为了确定越野的路线,首先要了解越野区域的地形”上。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

那么,1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NO1:学习阅读地形图结合P16文字介绍,说出甲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对乙地的相对高度。

图示介绍等高线绘法。

第9张幻灯片超链接等高线原理的动画演示。

说明每条等高线的高度必相等;每条等高线必封闭·完成P17上面的习题。

点海拔1150米,B点500米,C点500米B点和C点在同一条等高线上(每条等高线的高度必相等)师生讨论:Q1:经过上面的演示,你能观察到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高度差相等吗?等高线密集或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结论: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高度差相等。

-1综合探究一 带着地图去越野(课件)课件

-1综合探究一 带着地图去越野(课件)课件

从B、C两地登山到山顶A,哪一侧比较 省力气?为什么?
B
陡坡 C
175米
A
150米 100米
50米
缓坡
从B地到山顶比较省力,因为B到山顶的 等高线比C到山顶的等高线稀疏,坡度 较平缓。
分层设色地形图
(1)根据等高线的原 理,在不同的等高线 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2)设色原则
蓝色代表海洋,绿色 代表平原,黄色表示 低山丘陵,深褐色表 示高山,白色表示终 年积雪的地方。
我画我析 ——等高线图
我画我析 合作探究
300 200 100
闭合曲线, 内高外低。
闭合曲线, 外高内低
等高线凸向低处, 中间高于两侧
我画我析 ——等高线图
300 200 100
等高线向0 100
两组表示山峰 的等高线之间
的区域
300 200 100
多条等高线重 叠在一起处
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说一说越野地区沿剖面 线地带地面起伏的特点
从E点出发,地势逐渐 升高,坡度平缓,到 达海拔900多米的第一 个高峰时,地势逐渐 下降,坡度变陡峭, 下降到480米时到达一 个山谷,地势又逐渐 上升,仍然比较陡峭, 最终到达海拔1150米 左右的山顶,之后地 势逐渐下降,坡度由 陡变缓。
分层设色地形图
高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平原 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认识地图
学会用图:如何乘坐地铁从金浦机场到芦原。
认识地图
认识地图
认识地图
认识地图
认识地图
认识地图
鞍部
我画我析 ——等高线图
缓坡
鞍部 陡坡
缓 坡 鞍部 陡坡

示范性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定向越野》课程教案设计

示范性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定向越野》课程教案设计

示范性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定向越野》课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定向越野是一项结合体力、智力、团队协作的户外运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设计定向越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地图和指北针,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1.2 课程目标(1)了解定向越野的基本知识、规则和技巧。

(2)学会使用地图和指北针,提高户外导航能力。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4)锻炼身体,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课程内容2.1 课程理论(1)定向越野的起源和发展。

(2)定向越野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3)地图和指北针的使用方法。

2.2 课程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形地貌。

(2)开展地图识别和指北针使用训练。

(3)进行团队定向越野实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定向越野的基本知识、规则和技巧,以及地图和指北针的使用方法。

3.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地图识别和指北针使用训练,以及团队定向越野实践。

3.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定向越野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分享团队协作的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地图识别、指北针使用和团队定向越野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4.2 成果评价(1)评估学生在地图识别和指北针使用方面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在团队定向越野中的成绩。

(3)综合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定向越野教程》5.2 仪器设备指北针、地图、计时器、标志物等。

5.3 场地实践基地内的山地、森林、公园等适合定向越野的场地。

教学反思:第六章:教学计划与安排6.1 第一阶段(1-2课时)(1)介绍定向越野的基本知识、规则和技巧。

(2)讲解地图和指北针的使用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形地貌。

6.2 第二阶段(3-4课时)(1)开展地图识别和指北针使用训练。

七年级综合探究一《带着地图定向越野》导学案

七年级综合探究一《带着地图定向越野》导学案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图1-32,,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中获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等高距等信息。

2、结合课本地图1-33,观察,能判读出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颜色深浅与海拔的对应关系。

3、根据课本1-34及相关地图,读图、分析、补充,能学会描述剖面线地带的地形起伏特点。

4、借助等高线地形图,比较、分析,学会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坡度陡缓,能设计登山路线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5、结合等高线实物模具和地形图,比较、分析,学会辨别地形各个部位及其等高线特征。

【学习环节】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前预习),完成课本17页的相关练习。

二、合作探究读图右图,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练习。

1、找一找:你能在模型中认出以下地形部位名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填一填:地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A:B:C:D:E:3、析一析:观察等高线上各个地形部位有哪些特征?(提示:从等高线数值变化、形状、疏密程度等角度分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4、图绘路线在学习了三幅地形图之后,达明和同学们开始规划登山路线了。

请为他们设计一个登顶方案,并说明理由。

图1-1三、随堂巩固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A.山峰B.陡坡C.缓坡D.峭壁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则是()A.山谷B.山脊C.陡崖D.山顶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

A B(2)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米;(3)C位于D地的方向。

若测得C、D两地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则两地实际距离是千米。

(4)某徒步旅行者在此山区迷路,当他发现一条小溪,果断沿着小溪向下游前进,摆脱困境,请解释这种做法的合理性。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教案学案.docx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教案学案.docx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教案一'课程标准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二' 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

2.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分析判读区域地形、地势的特点。

3.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

三'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使用。

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中日争端岛屿钓鱼岛地貌入手引出一些地形名称,并利用你的拳头形象的记一些地形名称。

引入课题带着地图定向越野,要想越野需要用什么地图(地形图)【活动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1.显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2.海拔和相对高度自主学习:什么叫做海拔?什么叫做相对高度?显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思考:(1)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3.等高线地形图原理自主学习:什么叫做等高线?(1) 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说说等高线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①同线等高②等高距相等③等高线是闭合的【活动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和使用1.显示等高线地形图,提问你是怎样读这幅地图了?2.等高线地形图的五读(1)数值和极值展示活动完成观察图1-32,确定各条等高线的海拔,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并把答案填在P17上。

(2)疏密显示等高线图,①判别: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缓陡的关系。

②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请学生判断: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最省力,最安全?为什么?(拓展越野与坡度的关系)(3)闭合出示山峰和盆地地形模型和等高线图分析地形特点(4)弯曲在模型中找到山脊、山谷,分析它们表现在等高线地图中,各有什么特点?河流出现在哪?(5)其它结合等高线地图分析鞍部、陡崖在等高线地图中的特点?(海拔、相对高度r ①同线等高特点:\②等高距相等〔③等高线是闭合的带着地图定向越野学案【学习目标】1. 能从地图中获取固定点的海拔、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距。

第一框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第一框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等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3)等高线: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两条相邻的等高线的高度差相等吗?
d ac
(4)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度差称为 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 距相等。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陡坡
缓坡
等高线 密集 。 等高线 稀疏 。
路 线: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P18图1-34地形剖面图: (1)这条线的海拔是怎么变化的?你能用图表示出来吗? (2)这一越野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面起伏特点是什么?
(1)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
拔(。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600米

1000米
400米
海平面 (0米)
BA。因为BA等高 线稀疏,地势起伏 和缓,比较安全。
有BA和CA两条山路,你认为哪条路 上山比较容易?为什么?
▪ 平原一般用绿色 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
越深。
▪ 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褐色表示,海拔越高,
颜色越深。
▪ 积雪、冰川一般用 白色 表示。 ▪ 海洋、湖泊一般用 蓝色 表示,水越深,颜色越
你知道山地主要有哪些类型吗?怎么判别呢?
山谷
鞍部 山顶
山顶
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山脊
等高线向 பைடு நூலகம்拔低处弯曲
山谷
等高线向 海拔高处弯曲
鞍部
两组山峰的 等高线之间
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2、3、5、7、13(1)(2) 知者加速 T6、8
小结
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原理 判读 应用
(2)设色原则:
黄色区域的海拔一般在 5_0_0_米以上
绿色区域的海拔一般在 _5_00__以下
褐色越深,海拔越__高__
绿色越深,海拔越__低__
用剖面图表示DE间的地势起伏状况, 五种地形类型,在绘地制形P1图8余上下的的基地本形特剖征面如图下: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
300
闭合曲线, 内高外低。
300 500 700
700 500 300
闭合曲线, 外高内低
等高线凸向低处, 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
700 500 300
等高线向高处 凸出,中间低
于两侧
700 500 300
300 500
两组表示山峰 的等高线之间
的区域
多条等高线重 叠在一起处
分层设色地形图
P17
(1)根据等高线的原理,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 涂上不同的颜色
▲ ● 最低 200m
答案
● 最高 1100m
● A点 1150m B点600m C点600m
A、B相对高度550m A、C相对高度550m
▲ ●乙 小
●甲 大
▲BA线容易些
BA线比AC线
之间的等高线
稀疏,坡度缓
三、释疑 等高线地形图
与等高线相关的几个概念
(1)海拔: 以 海平面 为起点,地面某个地 点高出海平面的 垂直 距离 。
山地 等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
高线密集.
盆地 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降低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
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高原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
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四、课堂检测
1、课时特训P3 T1、2、3、5
要求: 把答案按照顺序写在通用本上,独立思考 完成后亮绿牌,互阅通用本 2、作业本P12 、13
等高线 密集 ,
坡度 陡
cb a
等高线 稀疏 。
坡度 缓
当堂练习
从B、C两地登山到山顶A,哪一侧比 较省力气?为什么?
陡坡 C
175米
A
150米 100米
50米
B 缓坡
从B地到山顶比较省力气,因为:A为山 顶, BA间的等高线比CA间等高线稀疏, 坡度较平缓。
常见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700 500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自学提示 5分钟
要求:阅读教材16-17页,标出关键词。 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和等高线(划线)
2、思考:如何根据等高线区分陡坡、缓坡, 如何根据等高线选择登山路线。
3、根据图1-32,填写P17第一组填空,写在书上
二、互 帮
起立,5分钟 1、讨论 ,有疑问的同学,向已知者提问。 2、核对P17页第一组填空题 3、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亮红牌
(2)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 如果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
等高线—— 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100
100
100
A
200
100
100
B
200
200 200 100
100 100
陡坡
等高线判读
山顶
500m
缓坡
400m 300m
20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