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动力灾害分析报告
煤矿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和防治对策分析

煤矿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和防治对策分析摘要:冲击地压是煤矿生产所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伴随着煤炭开采逐渐往深部转移,冲击地压发生的强度和频繁程度日益增加。
同时,生产实践也表明煤矿冲击地压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前兆,而且在各种类型的煤层、地质构造、顶板条件下都发生过这种破坏力极大的动力灾害现象。
一旦发生,很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和巨大的人员伤亡。
因此,研究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措施是急切的并且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措施引言:通常煤矿冲击地压的发生都是有一些条件的,是煤层以及应力等共同影响的结果。
冲击地压出现的主要条件是煤岩体,具备较强的冲击倾向性。
煤岩体积累的弹性应变能可以释放的足够空间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前提条件,而出现冲击地压的诱发条件是煤岩体积累能量的应力加载。
必须要兼具以上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出现冲击地压。
结合煤岩冲击失去稳定性的物理特点,可以将冲击地压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岩爆型冲击地压,二是顶板垮落型冲击地压,三是构造型冲击地压。
岩爆型冲击地压主要是指煤岩体一直积累弹性应变能,在能量上升到煤岩的最大承载力时,煤岩就会出现瞬间爆炸的情况,其具体表现是弹射以及抛出媒体。
然后,顶板垮落性冲击地压,主要是指推过回采工作面后,上部较厚而硬度较高的顶板始终没有垮落,在悬顶面积达到规定的数值时,顶板瞬间出现折断而造成的冲击波强烈性损坏。
最后,构造型冲击地压通常出现在构造条件相当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因为构造应力过于集中导致的煤岩失去稳定性冲击损坏。
另外,结合不同的出现位置,能够将冲击地压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掘进冲击地压,二是回采冲击地压。
首先,掘进冲进地压通常出现在巷道掘进中,与巷道的布局位置以及布局方法存在联系。
其次,回采冲击地压出现在回采工作面的推进中,一般和回采工作面的回采时间以及长度存在联系。
1、冲击地压具有以下明显的显现特征(1)突发性没有明显的宏观前兆而突然发生,过程短暂(持续几秒到几十秒),难以事先准确确定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煤矿采动作用对围岩扰动影响范围的分析

煤矿采动作用对围岩扰动影响范围的分析摘要:井工煤炭的开采不可避免会引起开采工作面周围的围岩扰动,使煤岩体发生应力重分布,造成开采巷道内围岩开裂、位移、变形,严重时诱发巷道内岩爆、底鼓、煤与瓦斯突出等矿山动力灾害活动,不仅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甚至威胁工作人员生命安全。
各学者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预测开采活动中围岩扰动事件的分布位置和规律,探究采动作用下煤矿巷道围岩扰动事件的分布范围,以实现矿山动力灾害活动的超前预警。
关键词:煤矿采动作用;围岩扰动影响范围;分析引言随着采煤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矿井的日常生产中发现了许多的问题。
工作面回采工作开始后,受采动影响导致巷道围岩不稳的现象也会随之出现。
采面的两条巷道受采动影响最大,但其随着回采工作的进行,不需要后续的巷道维护工作。
而其接续工作面待使用的回采巷道,因工作面还处于待开采阶段,需要不断地进行巷道维护,避免出现巷道围岩变形过大无法使用的情况出现,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巷道。
如果能考虑采动影响,在接续工作面回采巷道进行针对性支护,就会减少扩帮、拉底等巷道维护工作。
在采动巷道围岩变形与控制技术方面,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1煤矿采动对围岩扰动影响监测方法1.1地音监测地音监测与微震监测类似,也是通过检波器记录煤岩体变形产生的弹性波,区别在于地音监测得到的震动事件能量普遍小于100J、频率大于100Hz,因此地音监测的有效范围一般在工作面前后100m内。
地音监测技术由于其监测对象高频低能的特征,监测范围相对较小,且监测系统在工作面附近工作时受采动干扰较大,加之我国在煤矿安全管理中更加注重宏观性、区域性,导致地音监测技术在我国煤矿工作中的应用并不广泛。
可以看出,各类震动监测都只能解决相应频带范围内的一部分问题,因此要想获得理想、全面的监测效果,需要同时装备多个频带的震动监测设备,或采用震动类监测技术与其他监测手段对接共测的联合监测技术。
东滩煤矿一采区矿井动力灾害发生机理

收稿日期: 2012 - 08 - 20 作者简介: 关 众( 1981 - ) ,男,辽宁沈阳人,工程师,2004 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主要从事煤矿设计工作。
114
2012 年 10 月
煤炭工程
研究探讨
WET 和 KE 的隶属度各为 0. 3,由此判定 3 煤属于 2 类,为具 有弱冲击倾向的煤层。
研究探讨
煤炭工程
2012 年 10 月
东滩煤矿一采区矿井动力灾害发生机理分析
关 众,李 岚
(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 沈阳设计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15)
摘 要: 结合东滩煤矿井田地质条件和工作面开采时矿震情况,分析了东滩煤矿一采区矿井 动力灾害发生条件,确定了回采工作面矿震发生机理,指导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动力灾害的预测 与防治。
关键词: 井田地质条件; 矿井动力灾害; 矿震; 发生机理 中图分类号: TD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 - 0959( 2012) S2-0114-03
1 东滩煤矿井田地质概况
东滩井田位于兖州煤田东部峄山断层西侧的兖州向斜 核部和深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较简单,以宽缓的褶皱 为主,伴有一定数量的断裂构造。纵观全井田可以京沪铁 路为界分为两大块: 铁路以西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较简单, 勘探程度和地质研究程度较高; 铁路以东地质构造复杂程 度偏中等,勘探程度和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东滩煤矿一采 区位于铁路以东块段,地质构造中等,宽缓褶皱两翼倾角 变大,断层增多。采区内深部有一巨大向斜和 F1 、F2 、F3 、 F4 、F5 、F6 、F7 、F8 、F9 、F10 、F12 、F14 、F15 等 13 条 小 断 层,一般落差均大于或等于一次采高,对采煤有一定影响。
107 49 57 63 85 72 1. 51 1. 62 2. 41 2. 43 2. 04 2. 00 12. 8 3. 64 5. 30 6. 43 8. 2 7. 27 弱冲击倾向
2024年煤矿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进展(三篇)

2024年煤矿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进展我国煤岩动力灾害世界第一煤岩动力灾害,主要包括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矿压。
突出是采掘工作面周围煤岩向采掘空间高速喷出的一种动力灾害过程,高地应力和高压瓦斯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我国最大的突出灾害发生在四川三汇坝一井,在几钟内突出煤岩12780吨,喷出瓦斯气体140万立方米。
冲击矿压灾害是在高应力作用下,采掘空间周围的煤岩体失稳破坏并向采掘空间高速运动的动力灾害过程,高地应力是主要能量来源。
我国最大的冲击矿压发生在抚顺老虎台矿,震级达到里氏4.3级。
煤岩动力灾害除造成人员伤亡外,还严重摧毁巷道等采掘空间、破坏保障安全的通风系统。
灾害过程伴随矿井瓦斯涌出异常,常诱发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群死群伤。
xx年郑州大平矿死亡148人的瓦斯突出—瓦斯爆炸事故;xx年辽宁阜新孙家湾矿死亡214人的冲击—瓦斯爆炸事故;xx年黑龙江鹤岗新兴煤矿死亡108人的瓦斯突出—瓦斯爆炸事故。
这类灾害严重威胁矿井安全,是煤矿重大工程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煤岩动力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截至xx年,我国已备案的煤岩动力灾害矿井达1420多个。
由于种种原因,还有超过一倍数量的这类矿井没有备案。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累计发生31000多次动力灾害,平均每年死亡近300人。
目前,除海南、广东、福建、浙江、西藏等少数省区外,我国主要采煤省区不同程度地受动力灾害的威胁,著名的平顶山、淮南矿区的主力矿井全部为突出矿井,兖州矿区主力矿井受冲击灾害威胁严重。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大,灾害更为严重,预防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我国煤矿国有重点矿平均采深700米,最深达1365米,煤层最大瓦斯压力达10兆帕。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矿重、特大瓦斯突出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40%和28.5%;xx年发生的11起重特大瓦斯事故中,煤与瓦斯突出事故6起,死亡150人,分别占54.5%和68.2%。
从煤矿重特大事故看,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比例逐年上升,遏制煤与瓦斯突出等煤岩动力灾害事故是今后减少煤矿重特大事故的重中之重。
矿井动力灾害的地质动力条件和危险性预测

2.2 模式识别方法
矿井动力灾害模式识别预测方法
矿井动力条件分析与浅源地震 与动力灾害相关性分析
矿井动力灾害影响因素分析及各影响因素 确定
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有限个预测 单元
用相关研究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量值
确定各单元影响因素模式
已开采区域
预测区域
监督及非监督 学习
类比方法
专家意见
确定危险模式 Y 危险区域? N 确定安全模式
3)模糊判别规则条件确定
(a)咨询专家意见; (b)计算机学习
4)概率预测
(a)输入变量模糊化 (b)模糊算子的应用与模糊蕴含
(c)模糊合成
(d)反模糊化
(e)概率预测及结果后处理
中国 阜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动力区划研究所
2.5 矿井动力灾害及其影响因素确定
(1) 地质构造 (2) 最大主应力 (3) 应力梯度 (4) 顶底板岩层的结构 (5) 煤岩体力学特性 (6) 开采深度 (7) 区域地震特点 (8) 煤层倾角 (9) 煤层厚度 (10) 煤层变异系数
第一种情况下进行煤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采活动等工程活动,不会对人类采矿工程活 动造成动力影响,是安全的;
第二种情况下进行煤矿开采活动等工程活动,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和 解危措施,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第三种情况下进行煤矿开采活动等工程活动,必需采取有效的防治和 解危措施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第四种情况与人类工程活动没有任何联系,地壳中积聚的能量以火山 喷发、地震、海啸等形式释放出来。
黑
六
四
曲
韦
行
山
康
姚山
矿
庄
天
家
岭
山
矿
矿
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报告范文

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报告范文一、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沙峪煤矿为例,沙峪煤矿矿区范围内分布着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000余人。
矿区内沟谷发育,地形破碎,土地较贫瘠,受采煤的影响,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土地退化、荒芜、房屋裂缝、水源干枯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
煤炭的大规模开采造成了对矿山环境的较大破坏,采空塌陷、地面裂缝、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煤矸石堆放、矿坑排水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相继发生和出现。
1、地下水位下降据调查,沙峪煤矿现采某某某煤,矿坑排水主要来自其顶板(多层)砂岩裂隙水,达300~500m3/d,由于其集中排放,改变了地下水运移状态,周边地下水向井下巷道汇流,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使煤层之上含水层储水结构遭到破坏。
矿区中部出露于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中的1眼天然泉以及各村中8处水井,浅层均先后干枯,使矿区内的村庄、居民及大小牲畜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而矿坑排水大多数直接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2、采煤引发的地面裂缝、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3、煤矸石堆放的潜在危害1)煤矸石自燃对环境的污染2)煤矸石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煤矸石经雨水淋溶进人水域或渗入土壤,会影响水体和土壤,并被植物根部所吸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业减产,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人类健康;3)矸石山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矸石山堆积过高,坡度过大,就容易造成滑坡;由于降雨等作用使得矸石山的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便可能形成泥石流。
二、治理与恢复方案1、避让搬迁2、采空塌陷、裂缝的治理与恢复耕地首先清理旧村庄,用推土机推平,通过压道机、推土机和运送汽车往复压实,及时覆盖黄土。
对因采空塌陷造成破坏的耕地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填埋(夯实)裂缝和陷坑,平整田面,因地制宜,修筑相应的田间道路及排水工程,并在各级梯田的外边缘修筑护田堤,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坝田,恢复农田的耕种功能。
土地复垦后,耕作层的土壤大部分变为生土,不利于作物的生长,需要在深翻的同时,配方施肥,培肥土壤。
煤矿动力灾害发生机理

煤矿动力灾害发生机理【摘要】煤矿动力灾害主要发生在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地应力较大、断裂活动比较显著的矿区。
煤矿动力灾害的发生机理十分复杂,其机理为岩体储存的弹性能大于岩体破坏的塑性耗能,剩余能量以动能形式产生冲击波向周围传播,在动力灾害发生孕育过程变形、应力、电、磁、声等信息发生变化。
本研究通过研究煤矿动力灾害发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揭示煤矿动力灾害发生的多因素致灾机理。
【关键词】煤矿;动力灾害;因素1动力灾害发生机理煤岩体受载变形破裂过程产生电荷的主要原因是微破裂导致裂隙电荷分离和摩擦作用,任何煤岩体在变形破裂时都会有大量的微破裂产生和破裂面产生摩擦作用。
基于电学原理探索岩石破坏时电荷分离机理,解决煤矿动力灾害预测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设计煤矿动力灾害预测预警系统,达到监测自动化、信号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分析智能化、结果归档化,技术先进化、响应快速化、操作简便化。
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储存的弹性能大于岩体破坏的塑性耗能,剩余能量以动能形式产生冲击波向周围传播。
如图2-1:图1-1:动力灾害发生机理动力灾害的类型包括煤体压缩型、顶板断裂型、断层错动型等几种。
根据扰动响应理论,得到了临界岩体应力公式,揭示了动力灾害发生的内因、外因。
动力灾害发生理论如下:动力灾害是煤岩开挖的围岩支护系统在自重应力、构造应力和地震力的作用,由于有煤体性质、围岩性质、地质构造、灾害扰动自然因素和开采方法、开拓布置、采掘顺序、作业扰动人为因素影响,有固体、液体、气体参与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煤矿动力灾害主要发生定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地应力较大、断裂活动比较显著,煤矿动力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孕育过程十分复杂,其预测十分困难。
实际检测中,其现象是变化期阶段、平静期阶段、回弹期阶段加速期阶段和释放能量期阶段,监测值越大越危险,变化越大越危险,变化速率越大越危险,与动力学流变模型、物理振动模型、pid模型很相似,整个系统的失稳是不确定灰色系统,在整个孕育过程是一个混沌的过程,表现出的信息是模糊的。
煤矿区冲击地压灾害分析与防治建议

区域治理CASE煤矿区冲击地压灾害分析与防治建议陕西彬长小庄矿业有限公司 拜鹏,张保喜摘要:在当前我国煤矿开采行业中,大部分浅层煤都已经得到了充分开采,深层开采活动已经变得比较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煤矿开采活动就会面临较大的地压,同时冲击地压灾害也变得比较突出,容易带来较多安全事故,必须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本文先阐述了煤矿区冲击地压灾害的实际情况,接着从充分提高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的重视程度、结合采煤情况制定完善防治策略、全面布设冲击地压灾害的预警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煤矿区冲击地压灾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煤矿区;冲击地压;灾害分析;灾害防治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2-0170-0001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冲击地压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动力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直接威胁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煤矿开采进行的时候,应该加强对于冲击地压灾害的分析与探索,并做好这类灾害的防治,避免这些灾害的爆发。
但结合当前我国煤矿企业开采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对于冲击地压灾害的研究水平还存在显著不足,并没有真正明确冲击地压灾害的力学原理,因此也就很难采取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结合煤矿区冲击地压灾害的实际情况,做好灾害防治策略的构建与探索。
一、煤矿区冲击地压灾害分析结合当前煤矿开采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冲击地压灾害主要可以分为重力型、构造型和重力-构造型。
其中重力型主要是因为煤矿开采活动导致煤岩层重力能量不断累积,最终达到土层承受的应力极限值,引发冲击地压灾害。
构造型则是因为煤岩层自身内部构造的特殊性,导致土层不断累积能量,最终发生冲击地压事故。
而重力-构造型则是融合上述两种特性,导致煤岩层的脆性非常突出,最终引发冲击地压事故。
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内部机理是比较复杂的,目前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理论。
但是立足于力学角度,也可以对冲击地压灾害的产生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前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瓦斯为主的主要因素
许多研究者和国内外专家认为地质构造的突出与其他煤与 瓦斯突出问题有很高的相似性,都是在以瓦斯为主的作用 下发生的或者是间接参与发生的。该学说在很大程度上解 决了大多数瓦斯动力现象,有以下几种说法:
1、振动学说认为,煤与瓦斯突出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独的 过程.而是由与围岩对煤层的振动作用有关的三个连续阶 段组成:第一阶段由于围岩压力增大、煤层体积缩小,瓦 斯压力增大从而部分瓦斯转化为吸附状态;第二阶段卸压, 瓦斯压力减小瓦斯解吸;第三阶段饱含粉碎煤和大量游离 瓦斯的煤层再次受压。当巷道接近该带时可能发生瓦斯突 出。该假说思路较简单,很容易解释采掘活动中煤与瓦斯 突出,但太过模糊。
建立冲击矿压力学模型如图所示:
图1-2
具有代表性的是夹持煤体理论。该理论认为,较坚硬的顶板可将 煤体夹紧,煤体夹紧阻碍了深部煤体自身或“煤岩——围岩”交 接处的卸载变形。这种阻抗作用意味着,由于平行于层面的侧向 力阻碍了煤体沿层面的卸载移动,使煤体更加密实,承受更高的 压力,积蓄较多的弹性能,夹持起了闭锁作用。据此在煤体夹持 所产生的力学效应是:压力高并存有相当高的弹性能,高压和弹 性能聚集于煤壁附近,一旦高压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减小, 煤岩体将会发生破坏和运动,抛向采掘空间形成冲击矿压。
2、游离瓦斯压力说认为煤体内瓦斯气体压力是瓦斯突出 的主要能量源,解吸的吸附瓦斯仅参与搬运过程。该假说 从能量源上对瓦斯突出机理进行分析研究。
3、二相流体假说认为,突出的本质是在突出中
形成了煤粒和瓦斯的二相流体。二相流体受压积 蓄能量。卸压膨胀放出能量,冲破阻碍区形成突 出,强调突出的动力源是压缩积蓄、卸压膨胀能 量,不是煤岩弹性能。
四、各种假说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研究煤和瓦斯突出机理及其发生条件方 面国内外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问题的复 杂性及突出特征的多样性,对突出机理的认识研 究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1)煤与瓦斯突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各因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简单的区分各要素之 间的关系是很难很好的解释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 静态的研究煤与瓦斯突出机理是不符合科研思想 的 以瓦斯为主和以地应力为主的综合作用假说 是片面的,都只能解释部分特殊地质条件和其他 环境。
二、地应力因素
1、破坏区说认为由于地压破坏煤体,使 强度较低的煤体发生破坏而形成破坏 区.在破坏区内,煤体强度显著下降,进 而成为无应力区。同时,由于煤体破坏而 产生的热量使瓦斯大量解吸进而形成突出。
2、动力效应说认为.巷道掘进时,煤体 的应力状态由三向变为双向或单向,煤结 构遭到动力破坏,吸附瓦斯解吸并大量涌 出进而产生突出。
i1、强度理论源自 强度理论以“矿体——围岩”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系 统的极限平衡,认为冲击矿压发生的应力条件是:
n
i
i 1
R
1
σi——包括自重应力、构造应力、由于开采引起的附加应
力、煤体与围岩交界处的应力和其它条处的应力和其它条 件(如瓦斯、水和温度等)引起的应力;
R——煤体与围岩系统强度。
煤岩动力灾害发生机理及监测方法
能源学院
煤岩动力灾害发生机理及监测方法
【摘要】 通过对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矿 压具体煤岩灾害的分析,总结煤岩灾害发 生的一般机理,针对灾害发生的情况,现 行的微震监测、地音监测、电磁辐射法、 光纤光栅等各种监测方法在监测过程发挥 的作用。
【关键词】 煤岩动力灾害,发生机理,监 测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煤矿采掘深度和强度的不断加大, 煤岩动力 灾害愈发严重。据1999 年统计, 在全国595处国有重点 煤矿中, 有高瓦斯突出矿井347处,冲击地压矿井120余 处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07- 2008年 我国煤矿发生了210次事故, 死亡1 374人, 其中包括冒顶 事故、煤与瓦斯突出等。由于这些动力灾害具有突发性、 瞬时震动性和巨大破坏性等显现特征, 常常造成较大的 人员伤亡和资源浪费。
σ
由图可知:煤越软,煤岩变形越大,CD段越长,CDFQ 围成的面积越大,Es/Ex越小,冲击能指数越越小。
反之煤硬脆性越好,煤岩变形越小,CD段越短,CDFQ 围成的面积越小,Es/Ex越大,冲击能指数越大。
从而说明煤的脆性越好,发生冲击矿压的可能性越大。
(2)弹性能指数(Wet)——煤样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破坏前所积 蓄的变形能与产生塑性变形消耗的能量的比值,如图1-5所 示:
4、也有一种学说认为煤体内瓦斯气体压力在内外压力差 的作用下产生的爆炸作用,当突出点发生突出作用时。猛 烈的“爆炸”会对周围煤体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并形成 许多裂隙。裂隙带内的大量瓦斯在“爆炸”的瞬间将参与 突出。当突出作用中心点外部的煤体被突出作用搬走后。 自该点向里的裂隙带煤体又构成了新的瓦斯卸压带。它将 面临着是否能够抵抗住内部煤体突出的考验。只有当其宽 度满足了阻挡突出所需的最小卸压带宽度时才会不发生突 出,否则突出作用将再次甚至于多次进行下去。突出作用 是否能够再次发生,其主要将取决于孔洞底部的瓦斯压力 梯度。如果该值能够继续增高,那么突出作用还会继续发 生。由于煤层瓦斯压力梯度主要受煤层瓦斯压力的影响, 因此,是否继续发生突出主要又取决于煤层瓦斯压力的大 小。突出作用是否能够再次发生,还要取决于突出前瓦斯 的封闭状况。如果封闭得较好,它将为内部的再次突出打 下基础,而地应力的作用是保存高瓦斯应力。这种观点的 提出很好的解释了在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和终止条件。
2.能量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期前苏联学者c.T.阿维尔申 以及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期英国学者库克等人 提出:“矿体——围岩”系统在其力学平衡状态 遭到破坏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所消耗的能量时发生 冲击矿压。矿体与围岩的力学平衡状态破坏后释 放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机会发生冲击矿压。 这一观点阐明了矿体与围岩的能量转换关系,煤 岩体急剧破坏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1、流变假说认为,含瓦斯煤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当达到或 超过其屈服载荷时,则明显的表现为时间上的三个阶段: 变形衰减阶段、均匀变形阶段和加速变形阶段。认为突出 是瓦斯快速流变的结果,且流变行为取决于其外部条件和 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存在突出煤和非突出煤差别。而 且流变假说还认为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不仅包括瓦斯、 地应力和煤的物理力学性质,还应考虑时间因素。
(3)现阶段大部分的假说研究都处于实验室阶 段.且都没有考虑温度场的因素。虽然理论和假 说较多.但很少的理论模型能够从综合各种因素: 瓦斯、地应力、煤的物理力学性质、时间和温度 等而建立一个完整理论和模型,现阶段的各种假 说,都都是以各自为中心,没有将各种假说进行 融合,以地质条件为基础,对不同的条件进行不 同的分析,获得符合实际的突出机理。以指导煤 矿安全生产。
煤岩动力灾害是煤岩在外界高应力作用下短时间内发生 的一种具有动力效应和灾害后果的现象, 其孕育、形成、 发生始终与煤岩体应力状态及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密切相 关。因此, 研究煤岩动力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失稳判断对 防治其发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煤岩灾害发生机理的一般性分析
煤岩动力灾害主要包括:煤与瓦斯突出、冲击矿压、顶 板大面积来压、突水等一系列地质灾害,是煤矿生产中 面临的巨大的危害。在进行地下采掘活动的过程中,随着 开采场所的不断变更,原岩应力发生改变,煤岩体原有的 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煤岩处于一种动力平衡状态,当 应力超过煤岩的强度极限时,聚积在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 释放,以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动力平衡条件被破坏,从 而发生煤岩动力灾害。在煤岩体动力灾害发生过程中都 伴随着煤体或岩体的破坏,煤岩动力灾害也是煤岩体自 身能量聚集释放的一个过程,煤岩动力灾害也取决于煤 岩的物理性质,岩石在受压状态下,发生应力应变,包 含五个阶段。
3、冲击倾向性理
波兰和前苏联学者提出了冲击倾向性理论。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做 了大量的工作,提出用煤样的动态破坏时间(D--t)、弹性能指数 (验W方et法)以。及冲击能量指数(Ke)三项指标综合判别煤的冲击倾向的实
(1)冲击能指数——在单轴压缩状态下,煤样全“应力——应变” 曲线峰值C前所积聚的变形能Es与峰值后所消耗的变形能Ex之比 值。如图所示:
三、动态流变机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围在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上取得了 显著的成就。许多高校和相关研究单位科研人员根据实验 研究、现场观测和理论推理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他们认 为煤与瓦斯突出和地应力综合产生的,而是动态的。这些 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耦合作用的。其中具有代表性 的有以下几个假说。
1.2 冲击矿压发生机理
冲击矿压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在高应力状态下积聚大量弹 性能的煤体或岩体,在一定的状态下突然发生破坏,冒落 或抛出,使能量突然释放,呈现声响、震动以及气浪等明 显的动力效应的现象。并造成煤岩体的破坏和巷道的垮落 等。冲击矿压具有爆发性的特点,危险程度比一般的矿山 压力显现程度更为厉害。
图1-1
O-A 压缩密实阶段 A-B 线弹性阶段 B-C 弹塑性过渡阶段 C-D 塑性阶段 DE 破坏阶段
从图可以看出,岩体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最终达到破坏。
1.1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
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大量的煤岩与瓦斯在很短的时 间内突然连续地自煤壁抛向巷道空间所引起的动 力现象。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主要包括地应力假说、瓦斯作 用假说、化学本质假说、综合作用假说等。
P
φSt φsp
L
图1-5弹性指数计算图
1.卸载曲线 2.加载曲线 φsp弹性应变能.φst塑性应变能 显然,积蓄的能量愈多而消耗的能量越少,则发生冲击矿压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