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疲劳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疲劳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研究报告

疲劳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研究报告

疲劳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疲劳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疲劳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并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和建议,以促进交通安全。

通过采集驾驶员的生理和行为数据,并结合实验室和实地观察,我们发现疲劳对驾驶员的注意力、反应时间和决策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研究结果对于制定驾驶员疲劳管理政策和开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驾驶员疲劳成为一种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疲劳驾驶不仅危及驾驶员自身的安全,还会给其他道路用户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研究疲劳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对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至关重要。

2.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了实验室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通过模拟真实驾驶环境,记录驾驶员的生理指标和行为数据。

实地观察则通过在真实道路上进行驾驶行为监测,获取更真实的驾驶状态数据。

3.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多个驾驶员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点结果:3.1 注意力疲劳驾驶会显著降低驾驶员的注意力水平。

实验结果显示,在疲劳状态下,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减少,分散注意力的频率增加。

这种注意力下降可能导致驾驶员对道路交通情况的感知能力下降,增加事故风险。

3.2 反应时间疲劳驾驶会延长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在疲劳状态下,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这可能导致无法及时采取避险措施,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3 决策能力疲劳驾驶会影响驾驶员的决策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在疲劳状态下,驾驶员的决策速度明显下降,决策的准确性也受到影响。

这可能导致驾驶员在复杂交通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4. 结论与建议本研究结果表明,疲劳对驾驶员的注意力、反应时间和决策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

为了提高交通安全,我们建议:4.1 加强驾驶员疲劳管理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驾驶员疲劳管理的宣传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疲劳驾驶防控机制。

驾驶员应定期休息,避免疲劳驾驶,并且在疲劳状态下尽量避免驾驶。

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研究综述

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研究综述

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研究综述疲劳驾驶是指由于长时间连续驾驶或睡眠不足导致驾驶者出现疲劳、反应迟钝甚至昏睡等状况,从而影响驾驶安全的现象。

疲劳驾驶在很多交通事故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识别驾驶者的疲劳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当前关于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前,研究疲劳驾驶辨识方法主要包括生理信号检测、行为检测和驾驶行为分析等方面。

其中,生理信号检测是通过监测驾驶者的生理信号来识别其疲劳状态。

常见的生理信号包括心率、脑电波、眼动等。

通过监测这些生理信号的变化,可以分析驾驶者的注意力、反应能力以及疲劳程度等。

目前,基于心率变异性分析和脑电波分析的方法较为成熟,已经在实际驾驶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行为检测是通过监测驾驶者的行为特征来判断其是否疲劳驾驶。

常见的行为特征包括头部姿态、眼睛闭合度、眼瞳大小等。

通过分析这些行为特征的变化,可以判断驾驶者是否疲劳或者是否专注于驾驶。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发展,基于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的行为检测方法逐渐被引入。

通过使用摄像头对驾驶者进行监测,并结合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实时检测驾驶者的行为特征,从而判断其是否疲劳驾驶。

驾驶行为分析是通过分析驾驶行为中的一些特征来判断驾驶者的疲劳状态。

常见的驾驶行为特征包括车道偏移、加速度变化、转向角度等。

通过分析这些驾驶行为特征的变化,可以对驾驶者是否疲劳进行判断。

目前,基于车载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技术的驾驶行为分析方法较为常用。

通过安装车载传感器,可以采集驾驶过程中的车辆状态信息,然后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判断驾驶者的疲劳程度。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主要包括生理信号检测、行为检测和驾驶行为分析等方面,其中生理信号检测和行为检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然而,由于疲劳驾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的辨识方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疲劳驾驶的发生机制,以及提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辨识方法,为疲劳驾驶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车辆疲劳驾驶研究方法综述

车辆疲劳驾驶研究方法综述

10.16638/ki.1671-7988.2018.07.059车辆疲劳驾驶研究方法综述牛晶(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摘要: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外每年因为车辆疲劳驾驶所导致的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数量呈明显递增趋势,关注疲劳驾驶问题刻不容缓。

文章从分析产生疲劳驾驶的机理入手,详细研究了国内外研究车辆疲劳驾驶的各种测评方法,并指出了当前适合我国技术现状的车辆疲劳驾驶检测方法、数学模型和实用装置。

关键词:疲劳驾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U469.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8)07-192-03Overview of Research on the Driving with FatigueNiu Jing( Tianshui Noemal University, Gansu Tianshui 741001 )Abstract: Data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major traffic accidents caused by vehicle fatigue is increasing obviously at home and abroad now.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fatigue driving is urg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fatigue driving, this paper studied the various evaluationmethods of vehicle driving, pointing out the methods ofvehicle fatigue driving test,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practical devices.Keywords: fatigue driving; development trendCLC NO.: U469.7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8)07-192-03引言随着全球范围内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数量的急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疲劳驾驶分析

疲劳驾驶分析

5
药物或酒精影响
服用某些药物或饮酒 后,会影响人的神经 系统和判断能力,使 驾驶员容易感到疲劳
3
章节 PART
疲劳驾驶的影响
疲劳驾驶的影响
Annual work summary
疲劳驾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反应迟钝:驾驶员在疲劳状态下,反应速度会变慢 ,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会降低 判断失误:疲劳驾驶可能导致驾驶员对路况、车速 、距离等判断失误,从而引发事故 操作失误:疲劳驾驶可能导致驾驶员操作失误,如 错踩油门、误打方向盘等 无视交通规则:在疲劳状态下,驾驶员可能无视交 通规则,如超速、闯红灯等 引发疾病:长时间疲劳驾驶可能引发一些疾病,如 高血压、心脏病等
•第五级
12
应对疲劳驾驶措施
6 利用科技手段
现在有很多科技手段可以帮助驾驶员缓解疲劳,如车载按摩座椅、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
7 避免超载
超载会增加车辆的负担,影响驾驶员的判断能力和反应速度,应避免超载驾驶
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 8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疲劳驾驶危害的认识,引导驾驶员正确对待疲劳
疲劳驾驶分析
1 2 3 4
1
章节 PART
引言
引言
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 要原因之一
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驾驶 员容易感到疲劳,从而影响其 反应速度、判断能力和操作精
度,进而导致事故
本文将对疲劳驾驶进行分析, 探讨其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2
章节 PART
疲劳驾驶的成因
疲劳驾驶的成因
疲劳驾驶的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点
驾驶问题
建立完善的法规和监管机制 9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法规和监管机制,对疲劳驾驶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和处罚,从严惩处疲劳驾驶行为。

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

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

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第一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人类在驾驶车辆过程中,经历了疲劳、乏力、意外情况等问题,因此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驾驶员疲劳检测的各种技术以及应用,并探讨其对行业的重要意义。

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可以避免交通意外、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性、提升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

第二章传统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传统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通常使用的是人工检测。

例如,轮班制度,司机隔一天工作一个休息日,通过安排司机的工作游戏让司机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并避免驾驶员的疲劳。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车辆行驶的监测设备来检测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例如测量路面震荡,判断驾驶员是否出现频繁打哈欠、严重缺乏戒备心态的情况。

不过,这些方法需要人工干预,存在理论和实践差距,无法取代自动化检测技术。

第三章现代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得到了继续优化。

例如,利用生物监测技术,可以通过电极记录驾驶员脑电图波谱,确认驾驶员是否疲劳。

通过车载摄像头和图像分析能力的结合,可以对驾驶员的眼部活动进行跟踪,检测疲劳状态。

此外,还可以利用心理评估技术,通过测量驾驶员的皮肤温度、心跳和呼吸等指标来确定其疲劳程度。

第四章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自动化驾驶系统的实现对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人驾驶系统可以通过利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实现360度全面实时监测单车内疲劳驾驶情况。

这些技术可以减少因驾驶员疲劳而导致的交通意外。

可以避免和预防交通事故,帮助人们获取更安全的交通出行。

第五章对驾驶员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对驾驶员产生的影响是显著的。

新技术的发展更加关注驾驶员的情感状态,保持警觉和安全。

在同声识别、面部识别技术的作用下,这些新技术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自动化驾驶技术的现代化和国家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将驱动其发展。

结论驾驶员是道路上交通安全的基石。

尽管人工驾驶交通工具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新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和国道的不断加强、政策的推广和行业自身的需求都推动了自动化驾驶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

驾驶疲劳检测调研报告

驾驶疲劳检测调研报告

驾驶疲劳检测调研报告驾驶疲劳是指长时间驾驶或过度劳累导致驾驶员产生疲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危及行车安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车企和科技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和开发驾驶疲劳检测技术。

本调研报告主要围绕驾驶疲劳检测技术进行调研,以下是调研结果的总结。

一、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驾驶疲劳检测技术可以分为生理信号检测和行为特征检测两大类。

生理信号检测主要通过检测驾驶员的生物特征、生理信号来判断疲劳程度,例如眼睛的眨眼频率、头部的位置和姿态等。

而行为特征检测则通过分析驾驶员的操作行为,例如方向盘的转向角度、刹车踏板的使用情况等。

二、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应用驾驶疲劳检测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驾驶员监测系统和智能驾驶系统中。

在汽车驾驶员监测系统中,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来预警驾驶员,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智能驾驶系统则通过检测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来决定是否需要切换为自动驾驶模式,以确保驾驶安全。

三、现有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优缺点1. 生理信号检测技术的优点是准确性较高,可以直接反映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缺点是需要使用专用的传感器和设备,成本较高且不够便携。

2. 行为特征检测技术的优点是无需额外设备,可以通过车辆本身的传感器进行检测。

缺点是准确性相对较低,误判率较高。

四、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驾驶疲劳检测技术将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

未来的驾驶疲劳检测技术可能会结合生理信号检测和行为特征检测,通过多模态的数据分析来提高准确性。

同时,随着5G技术的普及,驾驶疲劳检测技术也将更加实时和可靠。

总的来说,驾驶疲劳检测技术在提高驾驶安全性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的驾驶疲劳检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准确性和误报率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应当放在提高准确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实时性等方面,以满足人们对安全驾驶的需求。

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YANG Ha-a - I i n -.JANG Xi—u NI u —in ’ y n h a . E Z o xa (. ol efI omai c ne& E gnen ,C nrl ot nvri ,C agh 10 5 hn 1 Clg n r tnSi c e o f o e n i r g et uh U i sy h nsa4 0 7 ,C ia;2 Dp.o o p t c neFj n ei aS et . et f C m u rSi c , ua e e i
分为基 于驾 驶 员特征 以及基 于车辆行 为 的疲 劳检 测技 术 , 细 阐述 了相 关研 究成果 。基 于驾驶 员特征 的 疲 劳检 详
测 通过提 取 包含 疲 劳信 息 的特征进 行检 测 , 分 为生 理参 数特 征 以及 视 觉特 征 两方 面 , 基 于车 辆行 为 的疲 具体 而
第2 7卷 第 5期 21 0 0年 5 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 算 机 应 用 研 究
Ap ia i s r f Co p e s plc ton Re each o m utr
V0127 No. . 5 M a 2 0 v 01
驾 驶 员 疲 劳 检 测 技 术 研 究 综 述
S m ma ie h eae e e rh meh dso i e aiue d tc in r s a c n r vd d c t g re a e n drv r Sf au e u rz d t e r ltd rs ac to fdrv rf tg ee to e e r h a d p o ie a e o i sb s d O i e ’ e t r a d v h cepef r n e. e d tc in b s d o iv rf au ewa os ta tt e faur swh c n l dig ftg e if r t n, n e il ro ma c Th ee to a e n dr e e t r st ub rc h e t e i hi c u n ai u n o mai o wh c n l i s c lg e t r a a tran iu lfaur . i h i cudng p y hoo y fa u e p r me e d v s a e t e The meho s d o e il e fr a e wa cc r i g t e t d ba e n v hc e p ro m nc s a o d n h

汽车驾驶员疲劳检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汽车驾驶员疲劳检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汽车驾驶员疲劳检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汽车作为一项重要的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驾驶会导致驾驶员的疲劳,这对驾驶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汽车驾驶员疲劳检测与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一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究。

一、驾驶员疲劳检测的重要性长时间驾驶会导致驾驶员产生疲劳,进而影响驾驶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占到所有交通事故的20%以上。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及时检测疲劳并提供相应预警的系统势在必行。

二、汽车驾驶员疲劳检测与预警系统的原理汽车驾驶员疲劳检测与预警系统主要基于人机交互技术和智能感知技术。

通过监测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系统能够准确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进而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

1.生理检测:系统使用多种传感器来监测驾驶员的生理指标,如心率、眼动、皮肤电阻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2.行为检测:系统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对驾驶员的行为进行监测,如眨眼频率、头部姿势、肢体动作等。

通过分析这些行为,系统可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3.环境检测:系统通过车内外环境传感器来收集环境信息,如车速、驾驶行为、道路状况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

三、汽车驾驶员疲劳检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汽车驾驶员疲劳检测与预警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一些高端汽车中,这一系统已经成为标配。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该系统也在逐渐普及到中低端汽车中。

该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

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出现疲劳迹象时,会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提醒驾驶员休息或采取相应措施。

这种预警不仅能够减少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还能够防止驾驶员长时间疲劳驾驶,对驾驶员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汽车驾驶员疲劳检测与预警系统还具备一定的智能化功能。

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驾驶员习惯和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设置,提高识别准确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3)0120039204作者简介:张灵聪(19572 ),男,福建漳州人,副教授,博士,现在第三军医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交通心理学的研究。

汽车驾驶疲劳研究综述张灵聪,王正国,朱佩芳,尹志勇(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重庆 400042) 摘要:论述了驾驶疲劳研究的一些概况;主要介绍驾驶疲劳的表现、原因、测量、实验、机制和对策等;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表明:这个领域还有许多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驾驶疲劳的报警、驾驶疲劳机制等。

关键词:驾驶疲劳;公路催眠;剥夺睡眠;驾驶疲劳报警;驾驶疲劳机制中国分类号:U492.8;R131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驾驶疲劳是指在一段时间的驾车之后所产生的反应水平下降,这种下降表现在注意分散、打瞌睡,使驾驶操作失误或完全丧失驾驶能力。

按照驾驶疲劳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主观疲劳(主观上的感受)和客观的疲劳(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反应机能的下降);按照产生的内容,可分成:生理的疲劳(身体的变化,主要指肌肉和神经的疲劳)和心理的疲劳(心理反应机能的下降)。

一般的说,这些疲劳是相互关联的,客观的疲劳、生理的疲劳必然导致主观疲劳和心理的疲劳;反过来,主观疲劳和心理的疲劳容易引起客观的疲劳和生理的疲劳。

但是它们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人的动机会抑制个体对客观的和生理的疲劳的觉察。

驾驶疲劳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它表现在:①驾驶疲劳所产生交通事故,往往与占道行驶、车速过快等因素混杂在一起。

因此,驾驶疲劳因素在交通事故中产生多大的影响难于准确的估计。

有调查认为在美国每年的千万个事故中只有10%是由驾驶疲劳所引起[1]。

而Ha 2w orth 等(1990)发现几乎有一半的驾驶员说他们在驾驶过程中曾经几乎入睡了[2]。

②驾驶疲劳并不一定会产生交通事故,因为,驾驶员发现自己疲劳,可以通过减慢速度或者不超车等方法来弥补生理、心理反应水平的下降。

2 汽车驾驶疲劳的表现和原因分析2.1 驾驶疲劳的表现人在疲劳时往往有一些身体的征兆,如眼睑拉紧、过多地打哈欠、手脚变软、头脑发胀、想打盹、肩部僵硬、眼睛干痛、腰部颈部酸痛、动作不稳定等。

而且,当出现驾驶疲劳时,会产生注意视野变窄、往意力与判断力下降,有时还产生幻觉。

驾驶员对此都有自我觉察的能力。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产生由于驾驶疲劳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呢?这除了存在侥幸心理和动机的影响之外,可能与过度疲劳产生了心理反应迟钝和在极度疲劳时驾驶员无法控制自己等因素有关。

Hattori (1987)认为:驾驶员在较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其疲劳程度可以分成三种水平:①清醒阶段,这时驾驶员基本没有疲劳。

②有一点疲劳阶段,这时驾驶员感到非常困,从而减少了对安全的注意,眼光是随意的飘动而不是注意特别的点;汽车不是随着路况的不同而改变速度,而是保持恒定不变。

③高度疲劳阶段,这时驾驶员意识水平非常低,眨眼也急剧减少,驾驶操作也比第二阶段显得更加不慌不忙;但是驾驶员对汽车的控制极其困难,他们会之字型驾车,并且他们所驾驶的汽车往往会横过道路的中线,甚至会冲出路面[3]。

疲劳驾驶所产生的交通事故往往比较严重,典型的表现是:正面相撞、汽车冲出路面,碰撞前没有紧急刹车的痕迹。

说明在疲劳的时候,驾驶员不能及时回避瞬间出现的意外情况。

2.2 驾驶疲劳的原因分析有人研究认为:驾驶疲劳与心理负荷的大小有关,而与打瞌睡无关。

也就是说,行车道路上的转弯、上下坡越多,则汽车驾驶员就越容易疲劳,却不容易打瞌睡。

相反,行车道路上的转弯、上下坡越少,就像高速公路那样笔直而单调,则汽车驾驶员就越不容易疲劳,然而却容易打瞌睡[4]。

这个论断并不全面,公路催眠所引起的与疲劳导致的打瞌睡有着本质的差别。

前者所导致的打瞌睡比较容易恢复到清醒状态;而后者所引起的打瞌睡就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清醒状态。

调查发现:驾驶疲劳与持续工作的时间长度、工作任务的难度有密切的关系。

撞车事故一般发生在午夜和黎明,还有就是在下午2-3点之间,这时往往是人们感到疲倦的时间。

此外,休息、睡眠的时间和24小时工作、休息与睡眠时间的安排也会对驾驶疲劳产生影响。

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年龄在26岁以下比年龄在26岁以上更容易产生疲劳,它们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

3 汽车驾驶疲劳的特点与测量驾驶疲劳反映在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主要的生理反映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血液和眼睛的变化等,研究人员往往用脑电、心率、眼睑眨动、眼球运动、头部的位移加以鉴别。

主要的心理反映是:反应时延长、注意分散、动作不协调。

从现有研究上看,疲劳的与清醒的驾驶相比,较有特异性的指标是:方向盘的微调,头部前倾,眼睑的眨动、甚至闭合。

驾驶疲劳的测量可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测量。

主观测量有自我评定与他人评定。

客观测量主要是进行生理的与心理的测量,生理的测量是从生理的组织水平、行为反应和汽车动态变化(超过中线的次数、车速、方向盘的操作);心理的测量主要测量注意稳定、注意分配、动作敏捷性、判断的准确性等。

有人研究认为:驾驶安全与年龄、车外照明、驾驶员的睡眠质量、身体活动的需要量、是否遇到挫折、开车过程对思维水平的要求、开车的时间压力等因素有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危险事故的频率,该公式是:1.528 +(-0.0447×开车年限)+(-0.3548×外部照明)+(0.3325×出现危险事件前的睡眠质量)+ (0.0134×开车时欲睡的比例)+(0.0813×斯丹佛睡眠质量量表)+(0.105×要求思维的水平)+ (-0.0106×每天身体活动的需要量)+(0.0093×开车的时间压力)+(0.006×挫折水平)[5]。

这个公式显然不是用于预测,而是在说明影响驾驶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因为,要达到预测性就需要随时监控,以便能够为驾驶员即时地提供警觉信号。

这个公式中,有许多项目是事后评价(如斯丹佛睡眠质量量表和出现危险事件前的睡眠质量),无法对驾驶过程进行同步监控。

4 汽车驾驶疲劳的实验Wylie等(1996)比较连续驾车10或13小时的驾驶员,发现驾车时间的长短与疲劳的关系不是很大。

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驾车10和13小时之间还未达到或者已经超过疲劳的临界点。

个体之间对驾车时间长短的耐受性具有很大的差别,即便是时间长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它也不是单独对驾驶疲劳起作用[6]。

有人以10名持有驾驶执照的卡车司机为实验对象(8名男性、2名女性,平均年龄为38.2岁),让他们在模拟器上做90分钟的实验,实验的条件是:三种声音刺激(机器、车轮、道路背景);三种任务难度(简单的、中度复杂的和高度复杂的任务);剥夺睡眠(睡醒后19小时才上模拟器上做实验)与无剥夺睡眠(睡醒后立即上模拟器上做实验);构成2×3×3×2的完全被试内实验设计。

要求司机要根据道路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反应,以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汽车偏离中线的频率与距离、眼睛闭合的频率、注意稳定等为指标。

实验的假设是:①如果驾驶任务比较复杂,会增加唤醒、减少疲劳,则驾驶员的操作不受影响;②如果驾驶任务比较复杂,导致驾驶员负担过重、增加疲劳,则会影响驾驶员的操作。

实验的结果是:①驾驶任务的复杂,会增加工作的负担,但是卡车司机不受此因素的影响;②简单的驾驶任务,驾驶的操作效果最好;③在中等疲劳条件下,卡车司机仍可以很好地完成驾驶的任务;④睡眠剥夺的被试者比非睡眠剥夺的被试者出现更多的偏离道路中线和眼睛闭合[7]。

Jone和Stein经过实验研究,发现驾车超过8小时事故率是驾车8小时以内的2倍。

他们调查还发现:驾驶疲劳(司机在驾驶时感到非常疲倦,甚至在驾驶过程中睡着了)造成了19.9%致命的交通事故[8]。

5 汽车驾驶疲劳的机制驾驶疲劳必然会产生注意分散,了解注意分散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驾驶疲劳产生的本质。

关于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不少的理论假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过滤器论、选择论和资源分配论[9]。

5.1 滤器论该理论的假设是: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个人注意的总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酒精与疲劳会减少注意的能量;可利用的注意总量等于被用去的注意能量的总和。

面对众多的内外信息的刺激,人的这些有限的资源就无法有效地处理,于是人在处理信息过程中采取两个基本的策略:过滤信息和自动化。

前者指人们面对众多的刺激,首先采取过滤的方法,只允许重要的信息进入,其它信息则忽略。

后者指熟练地学会了一项操作,那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注意。

5.2 选择论该理论认为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选择性注意发生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枢部分,所有的输入刺激都得到完全的信息加工;过滤器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输出(反应)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人对最新、最重要的刺激才会做出反应。

重要性的安排依赖于信息内容本身、个人长期的倾向等。

人们有一种按先后次序来知觉外界刺激的倾向:如果两个事件同时发生,被注意到的对象将被知觉为先发生。

5.3 资源分配论这个理论避开了注意选择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的具体位置问题,从心理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解释注意。

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是人类加工信息有限心理资源,注意只能在心理资源许可的范围内承担有限的任务。

只要不超过已有的能量,人就能同时接收两个甚至多个信息输入,或者同时进行两种甚至多种活动。

上面这三个理论假设都建立在注意资源有限的基础上。

但是这些理论无法解释“公路催眠”的现象。

驾驶员在高速路上驾驶,其心理的负荷是很小的,因此他的注意能量并没有被耗尽,却很容易产生催眠效果。

这时驾驶员的分心、打瞌睡并不是注意的资源不足,而是驾驶员心理负荷过小,外界的刺激太少,无法达到唤醒他们的刺激量。

6 汽车驾驶疲劳的对策对汽车驾驶疲劳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由此产生的交通事故,为此国外有人提出了几种措施:6.1 针对驾驶员的对策进行教育、限制开车的时间,开长途汽车的,就要注意中途适当地休息,以防止过度疲劳。

6.2 针对汽车的对策尽量使汽车通风、减小震动;要让驾驶员系好安全带,以减小撞车的危害性;还要配备疲劳报警器,当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产生疲劳,就给予报警。

6.3 针对环境的对策增加路边驾驶员休息室,让驾驶员感到疲劳时有地方休息;做好隔离带,减少行人与汽车、汽车与汽车的碰撞[10]。

疲劳监控是预防驾驶员过度疲劳、减少由于驾驶疲劳产生严重的交通事故的一种有效手段,早在1960年代末就有人在考虑研究车载系统的报警器。

但是,要价格适中,又要做到高的正确率和低的错误报警并不容易。

法国的一些研究机构从2000年开始已联手研制监测驾驶员注意力下降的系统,这个系统安装在汽车上,通过声音或光信号提醒驾驶员[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