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证明计算总结归纳含例题

合集下载

中考复习初中数学几何证明 试题(含答案)

中考复习初中数学几何证明 试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经典题(一)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如下图做GH ⊥AB,连接EO 。

由于GOFE 四点共圆,所以∠GFH =∠OEG , 即△GHF ∽△OGE,可得EO GF =GO GH =COCD,又CO=EO ,所以CD=GF 得证。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APCDB D 2C 2 B 2 A 2D 1C 1B 1C B DA A 1 AFGCEBOD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经典题(二)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及D 、E ,直线EB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BF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初二)2、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初二)3、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求证:PA =PF .(初二)4、如图,PC 切圆O 于C ,AC 为圆的直径,PEFB 、D .求证:AB =DC ,BC =AD .(初三)经典题(四)1、已知:△ABC 是正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PA =3,PB =4,PC =5. 求:∠APB 的度数.(初二)2、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内部的一点,且∠PBA =∠PDA . 求证:∠PAB =∠PCB .(初二)3、设ABCD 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 ·CD +AD ·BC =AC ·BD .(初三)4、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AE 与CF 相交于P ,且 AE =CF .求证:∠DPA =∠DPC .(初二)经典难题(五)1、 设P 是边长为1的正△ABC 内任一点,L =PA +PB +PC ,求证:≤L <2.2、已知:P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求PA +PB +PC 的最小值. A P CB P A D CB C B D A F PD E CB A APCB3、P为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并且PA=a,PB=2a,PC=3a,求正方形的边长.4、如图,△ABC中,∠ABC=∠ACB=800,D、E分别是AB、AC上的点,∠DCA=300,∠EBA=200,求∠BED的度数.经典题(一)1.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几何证明的常见题型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几何证明的常见题型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几何证明的常见题型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几何证明作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起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初中数学中,几何证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涉及到许多常见的题型。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几何证明题型进行归纳总结。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的证明中,常见的题型有:1.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相等;2.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3. 一条边上的高是另一条边上的高。

在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利用等角或等边的性质进行推导和证明。

例如,对于第一个题型,我们可以先证明两边相等,再利用两边同角或同边同角的性质推导出顶角相等。

二、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全等三角形是指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中,常见的题型有:1. 全等三角形的三边相等;2. 全等三角形的两角相等;3.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有SAS、ASA、SSS等。

例如,对于第一个题型,我们可以利用SAS法则,先证明两边相等,再证明夹角相等。

三、垂直证明垂直是指两条直线或线段相交成90度的关系。

在垂直证明中,常见的题型有:1.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2. 直线和平面垂直;3. 线段和平面垂直。

对于垂直的证明,可以利用垂直两边、垂直性质和垂直线段的性质进行推导。

例如,对于第一个题型,我们可以利用垂直两边的性质,证明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平行证明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上没有交点的关系。

在平行证明中,常见的题型有:1. 两条直线相互平行;2. 直线和平面平行;3. 平行线段和平面平行。

对于平行的证明,可以利用平行线内或外错和平行线夹角的性质进行推导。

例如,对于第一个题型,我们可以利用平行线内错角的性质,证明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五、比例证明比例是指两个数或者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比例证明中,常见的题型有:1. 三角形的边比例;2. 三角形的面积比例;3. 线段的比例。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试题(含答案)

第 6 页 共 15 页
4.如下图连接 AC 并取其中点 Q,连接 QN 和 QM,所以可得∠QMF=∠F,∠QNM=∠
DEN 和∠QMN=∠QNM,从而得出∠DEN=∠F。
经 典 题(二)
1.(1)延长 AD 到 F 连 BF,做 OG⊥AF,
又∠F=∠ACB=∠BHD, 可得 BH=BF,从而可得 HD=DF, 又 AH=GF+HG=GH+HD+DF+HG=2(GH+HD)=2OM
BE AD
= ,即 AD•BC=BE•AC,

BC AC
又∠ACB=∠DCE,可得△ABC∽△DEC,既得
AB = DE ,即 AB•CD=DE•AC,

AC DC
由①+②可得: AB•CD+AD•BC=AC(BE+DE)= AC·BD ,得证。
第 11 页 共 15 页
4.过 D 作 AQ⊥AE
(2)连接 OB,OC,既得∠BOC=1200,
从而可得∠BOM=600, 所以可得 OB=2OM=AH=AO, 得证。
第 7 页 共 15 页
3.作 OF⊥CD,OG⊥BE,连接 OP,OA,OF,AF,OG,AG,OQ。 由于 AD = AC = CD = 2FD = FD , AB AE BE 2BG BG
(2)过 P 点作 BC 的平行线交 AB,AC 与点 D,F。
由于∠APD>∠ATP=∠ADP,
推出 AD>AP

又 BP+DP>BP

和 PF+FC>PC

又 DF=AF

由①②③④可得:最大 L< 2 ;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经典题(一)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求证:CD=GF.(初二).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可得EOGF=GOGH=COCD,又CO=EO,所以CD=GF得证。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可得EOGF=GOGH=COCD,又CO=EO,所以CD=GF得证。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可得EOGF=GOGH=COCD,又CO=EO,所以CD=GF得证。

APCDBAFGCEBOD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经典题(二)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D 2 C 2B 2 A 2D 1 C 1 B 1 C B DA A 1 A N FE CDMB · A HEOF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初二)2、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初二)3、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求证:PA =PF .(初二)4、如图,PC 切圆O 于C ,AC 为圆的直径,PEFB 、D .求证:AB =DC ,BC =AD.(初三)经典1、已知:△ABC 是正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PA =3,PB =4,求:∠APB 的度数.(初二)2、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内部的一点,且∠PBA =∠PDA . 求证:∠PAB =∠PCB .(初二)3、设ABCD 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 ·CD +AD ·BC =AC ·BD .(初三)4、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AE 与CF 相交于P ,且 AE =CF .求证:∠DPA =∠DPC .(初二)经典难题(五)1、 设P 是边长为1的正△ABC 内任一点,L =PA +PB +PC ,求证:≤L <2.2、已知:P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求PA +PB +PC 的最小值.3、P 为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并且PA =a ,PB =2a ,PC =3a ,求正方形的边长.C BD A F PD E CB A APCBACPDA CBPD4、如图,△ABC中,∠ABC=∠ACB=800,D、E分别是AB、AC上的点,∠DCA=300,∠EBA=200,求∠BED的度数.经典题(一)1.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初中⼏何证明题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求证:CD =GF 已知:如图,P 是正⽅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求证:△PBC 是正三⾓形.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形.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经典题(⼆)A P C DB A F GC EBO D D 2 C 2B 2 A 2D 1 C 1 B 1C B DA A 1 BF 1、已知:△ABC 中,H 为垂⼼(各边⾼线的交点),O(1)求证:AH =2OM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2、设MN 是圆O 外⼀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A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求证:AP =AQ .(初⼆)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于P 、Q .求证:AP =AQ .(初⼆)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形ACDE 和正⽅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半.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初⼆)2、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初⼆)3、设P 是正⽅形ABCD ⼀边求证:PA =PF .(初⼆)4、如图,PC 切圆O 于C ,AC 为圆的直径,PEFB 、D .求证:AB =DC ,BC =AD .(初三)经典题(四)E1、已知:△ABC 是正三⾓形,P 是三⾓形内⼀点,PA =3,PB =4,PC =5.求:∠APB 的度数.(初⼆)2、设P 是平⾏四边形ABCD 内部的⼀点,且∠PBA =∠PDA .求证:∠PAB =∠PCB .(初⼆)3、设ABCD 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 ·CD +AD ·BC =AC ·BD .(初三)4、平⾏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点,AE 与CF 相交于P ,且 AE =CF .求证:∠DPA =∠DPC .(初⼆)经典难题(五)1、设P 是边长为1的正△ABC 内任⼀点,L =PA +PB +PC ,D求证:≤L<2.2、已知:P是边长为1的正⽅形ABCD内的⼀点,求PA+PB+PC的最⼩值.3、P为正⽅形ABCD内的⼀点,并且PA=a,PB=2a,PC=3a,求正⽅形的边长.4、如图,△ABC中,∠ABC=∠ACB=800,D、E分别是AB、AC上的点,∠DCA=300,∠EBA=200,求∠BED的度数.经典题(⼀)1.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初中几何证明题经典题(一)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求证:CD =GF .(初二)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A P CDB A F G CE B O D D 2C 2B 2A 2D 1C 1B 1CD A A 1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经典题(二)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AD H EM C BOF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初二)A FDEC B2、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初二)3、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 上的任一点,PF ⊥AP ,CF 平分∠DCE .4、如图,PC 切圆O 于C ,AC 为圆的直径,PEF 为圆的割线,AE 、AF 与直线PO 相交于B、D .求证:AB =DC ,BC =AD .(初三)DFE P C B A经典题(四)1、已知:△ABC 是正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PA =3,PB =4,PC =5.求:∠APB 的度数.(初二)2、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内部的一点,且∠PBA =∠PDA .求证:∠PAB =∠PCB .(初二)3、设ABCD 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CD +AD·BC =AC·BD .(初三)4、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AE 与CF 相交于P ,且AE =CF .求证:∠DPA =∠DPC .(初二)PADC B C BDA经典难题(五)1、设P 是边长为1的正△ABC 内任一点,L =PA +PB +PC ,求证:≤L <2.2ABCD 内的一点,求PA +PB +PC 的最小值.3、P 为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并且PA =a ,PB =2a ,PC =3a ,求正方形的边长.4、如图,△ABC 中,∠ABC =∠ACB =800,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DCA =30,求∠BED 的度数.APC B A CB PD参考答案经典题(一)1.如下图做GH ⊥AB,连接EO 。

初中的数学几何证明经典的题目(含问题详解)

初中的数学几何证明经典的题目(含问题详解)

初中几何证明题经典题(一)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求证:CD=GF.(初二).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可得EOGF=GOGH=COCD,又CO=EO,所以CD=GF得证。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可得EOGF=GOGH=COCD,又CO=EO,所以CD=GF得证。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即△GHF∽△OGE,可得EOGF=GOGH=COCD,又CO=EO,所以CD=GF得证。

APCDBAFGCEBOD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经典题(二)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1)求证:AH =2OM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D 2 C 2B 2 A 2D 1 C 1 B 1 C B DA A 1 BF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求证:AP =AQ .(初二)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的一半.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初二)2、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初二)3、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求证:PA =PF .(初二)4、如图,PC 切圆O 于C ,AC 为圆的直径,PEF 为圆的割线,AE 、证:AB =DC ,BC =AD .(初三)经典1、已知:△ABC 是正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PA =3,PB =4,PC 求:∠APB 的度数.(初二)2、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内部的一点,且∠PBA =∠PDA . 求证:∠PAB =∠PCB .(初二)3、设ABCD 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 ·CD +AD ·BC =AC ·BD .(初三)4、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AE 与CF 相交于P ,且 AE =CF .求证:∠DPA =∠DPC .(初二)经典难题(五)1、 设P 是边长为1的正△ABC 内任一点,L =PA +PB +PC ,求证:≤L <2.2、已知:P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求PA +PB +PC 的最小值.3、P 为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并且PA =a ,PB =2a ,PC =3a ,求正方形的边长.4、如图,△ABC中,∠ABC=∠ACB=800,D、E分别是AB、AC上的点,∠DCA=300,∠EBA =200,求∠BED的度数.经典题(一)1.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初中数学全部几何模型汇总+附例题精编

初中数学全部几何模型汇总+附例题精编

专题一 平行线的五大类拐点模型模型一 铅笔头模型1例题1 (1)如图,若CD AB //,此时,E D B ∠∠∠,,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解析】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360=∠+∠+∠E D B(2)反之,如图,若360=∠+∠+∠E D B ,直线AB 与CD 有什么位置关系?请证明【解析】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CD l //则CD AB // 【总结】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②若CD AB //,则360=∠+∠+∠E D B ③若360=∠+∠+∠E D B ,则CD AB //例题2 如图,两直线CD AB ,平行,则=∠+∠+∠+∠+∠+∠654321【解析】如图,过F 作AB l //1,过G 作12//l l ,过H 作23//l l ,过I 作34//l l 得证900654321=∠+∠+∠+∠+∠+∠【总结】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1(180121-=∠+∠+⋅⋅⋅+∠+∠-n A A A A n n【2-n 个拐点】例题3 (1)如图,若CD AB //,则E D B ∠=∠+∠,你能说明为什么吗?【解析】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E D B ∠=∠+∠(2)在图中,CD AB //,G E ∠+∠与D F B ∠+∠+∠又有何关系?【解析】如图,过点E 作AB l //1,过点F 作AB l //2,过点G 作AB l //3得证G E ∠+∠=D F B ∠+∠+∠(3)在图中,若CD AB //,又得到什么结论?【解析】同理可得n n E E E D F F F B ∠++∠+∠=∠+∠++∠+∠+∠- 21121 【总结】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所有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所有朝右的角之和例题4 如图所示,已知CD AB //,BE 平分ABC ∠,DE 平分ADC ∠,求证:)(21C A E ∠+∠=∠【解析】①方法一:锯齿模型【锯齿ABEDC 】如图,过点E 作AB EF //+转化思想得证 ②方法二:8字模型(详解见第2讲) 【总结】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所有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所有朝右的角之和 ③转化思想例题5 如图,已知CD AB //,EAB EAF ∠=∠41,ECD ECF ∠=∠41,求证: AEC AFC ∠=∠43【解析】锯齿BAECD +锯齿BA F CD ;过点E 作AB GE //,过点F 作CD HF //+方程思想【βα,表示角度】得证 【总结】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所有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所有朝右的角之和 ③方程思想例题6 如图,CD AB //,61=∠BED ,ABE ∠的平分线与CD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则=∠DFB ( )A.149 B .5.149 C .150 D .5.150【解析】锯齿CD F BA +铅笔头CDEBA ;得证B 【总结】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铅笔头模型:角之和=180×(拐点个数+1)微信公众号:数学三剑客 ③锯齿模型:所有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所有朝右的角之和例题7 如图,已知点P 是矩形ABCD 内一点(不含边界),设21,θθ=∠=∠PBA PAD ,43,θθ=∠=∠PDC PCB ,若 50,80=∠=∠CPD APB ,则( )A .30)()(3241=+-+θθθθB .40)()(3142=+-+θθθθ C .70)()(4321=+-+θθθθD .180)()(4321=+++θθθθ【解析】锯齿ADPCB +锯齿DAPBC ;得证A 【总结】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所有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所有朝右的角之和例题8 如图,若CD AB //,E D B ∠∠∠,,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解析】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B E D ∠=∠+∠ 臭脚模型基础(汇总)【总结】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平行线例题9 如图,直线CD AB //,50,30,90,30=∠=∠=∠=∠CNP HMN FGH EFA ,则GHM ∠的大小是【解析】①方法一:如图,过点H 作AB QH //则有铅笔头A F GH Q+臭脚Q HMNC 得证40=∠GHM ②方法二:锯齿B F GHMND 得证40=∠GHM 【总结】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平行线模型七 蛇型基础例题10 如图,若D C B CD AB ∠∠∠,,,//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解析】过点C 作AB l //得证180=∠-∠+∠D C B 【总结】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平行线模型八 蜗牛模型基础例题11 如图,若D C B DE AB ∠∠∠,,,//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解析】过点C 作AB l //得证180=∠+∠+∠D C B【总结】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平行线专题二 飞镖模型和8字模型模型一 角的飞镖模型1结论:C B A BDC ∠+∠+∠=∠【解析】①方法一:延长BD 交AC 于点E 得证 ②方法二:延长CD 交AB 于点F 得证③方法三:延长AD 到在其延长方向上任取一点为点G 得证 【总结】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证明模型二 角的8字模型1结论:D C B A ∠+∠=∠+∠【解析】①方法一:三角形内角和得证②方法二:三角形外角【BOD ∠】的性质得证 【总结】①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②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证明模型三 角的飞镖模型和8字模型2例题1 如图,则=∠+∠+∠+∠+∠E D C B A【解析】①方法一:飞镖ACD 得证180=∠+∠+∠+∠+∠E D C B A ②方法二:8字BECD 得证 180=∠+∠+∠+∠+∠E D C B A例题2 如图,则=∠+∠+∠+∠+∠+∠F E D C B A【解析】飞镖AB F+飞镖DEC 得证210=∠+∠+∠+∠+∠+∠F E D C B A例题3 如图,求=∠+∠+∠+∠+∠+∠F E D C B A【解析】8字模型得证360=∠+∠+∠+∠+∠+∠F E D C B A例题4 如图,求=∠+∠+∠+∠D C B A【解析】连接BD 得飞镖BAD +飞镖DBC 得证 220=∠+∠+∠+∠D C B A例题5 如图,求=∠+∠+∠+∠+∠+∠+∠+∠H G F E D C B A【解析】飞镖EHB +飞镖F AC 得证360=∠+∠+∠+∠+∠+∠+∠+∠H G F E D C B A模型四 边的飞镖模型1结论:CD BD AC AB +>+【解析】延长BD 交AC 于点E +三角形三边关系+同号不等式【大的放左边,小的放在右边】模型五 边的8字模型1结论:BC AD CD AB +<+【解析】三角形三边关系+同号不等式【大的放在右边,小的放在左边】 【总结】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模型六 边的飞镖模型和8字模型2例题6 如图,点P 为ABC ∆内一点,试说明AB PC PB PA AC BC AB <++<++)(21AC BC ++【解析】三角形三边关系+边的飞镖模型可证例题7 如图,BD AC ,是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且BD AC ,相交于点O ,求证:AD CD BC AB BD AC AD CD BC AB +++<+<+++)(21【解析】边的8字模型+三角形三边关系可证专题三 三垂直全等模型模型一 K 型三垂直1例题1 如图,DE AE DE AE BC CD BC AB =⊥⊥⊥,,,,求证:BC CD AB =+【解析】易证模型二 K 型三垂直2例题2 如图,等腰90,=∠∆AOB OAB Rt ,斜边AB 交y 轴正半轴于点C ,若)1,3(A ,则点C 的坐标为【解析】K 型三垂直模型+一次函数可得点C 坐标为)25,0(例题3 如图,在EF B ABC Rt ,90,=∠∆是AC 的垂直平分线,且CE EF =,D 是AB 的中点,21tan =A ,若15+=+DE EF ,求DEF ∆的面积【解析】21例题4 如图,在矩形ABCD 中,E AD AB ,12,6==为边AB 上一点,Q P AE ,,2=分别为边BC AD ,上的两点,且45=∠PEQ ,若EPQ ∆为等腰三角形,则AP 的长为【解析】10(该图为PQ EQ =)或6(PQ PE =图略)或224+(EQ EP =)模型三 L 型三垂直1例题5 如图,CE BE CE AD BC AC ACB ⊥⊥==∠,,,90,垂足分别是点1,3,,==BE AD E D ,则DE 的长是( )A .23B .2C .22D .10【解析】B模型四 L 型三垂直2例题6 如图,直线l 过正方形ABCD 的顶点D ,过C A ,分别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 E ,,若a CF a AE ==,4,则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解析】217a例题7 如图,以ABC Rt ∆的斜边AC 为边,在ABC ∆同侧作正方形AEDC ,O 为对角线交点,连接BO ,若22,4==BO AB ,则正方形的面积是【解析】80例题8 如图,在ABC ∆中,BD CD BD CD AB BC AC ACB 3,,52,,90=⊥===∠,则ABD ∆的面积是【解析】①方法一:L 型三垂直+整体减空白 ②方法二:L 型三垂直+面积公式③方法三:铅垂高求面积法【½×(水平高×铅锤高)】 ④方法四:和角模型模型五 十字型三垂直1【解析】垂直⇔相等模型六 十字型三垂直2例题9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F E ,分别在边BC AB ,上,且1==BF AE ,则=OC【解析】512例题10 如图,在等腰ABC Rt ∆中,90=∠ACB ,点D 为BC 边上的中点,AD CE ⊥,分别交AD AB ,于点F E ,,连接DE ,求证:BDE ADC ∠=∠【解析】易证专题四 角平分线四大模型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叫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模型一 双垂直模型1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例题1 已知:43,21∠=∠∠=∠,求证:AP 平分BAC ∠【解析】易证例题2 已知:如图,在四边形中,CD AD AB BC =>,,BD 平分ABC ∠,求证:BAD ∠180=∠+C【解析】①方法一:双垂模型 ②方法二:双等模型例题3 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DAC ∠的平分线交DC 于点E ,若点Q P ,分别是AD 和AE 上的动点,则PQ DQ +的最小值是【解析】①方法一:双垂模型②方法二:双等模型【将军饮马+垂线段最短】 答案:22有垂直于角平分线的线,果断延长,就会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例题4 如图,在ABC ∆中,BE 是角平分线,BE AD ⊥,垂足为D ,求证:C ∠+∠=∠12【解析】易证例题5 如图,在ABC ∆中,AC AB BAC ==∠,90,BE 平分ABC ∠,BE CE ⊥,求证:BD CE 21=【解析】易证例题6 如图,AD CD AC AB CAD BAD ⊥>∠=∠,,于点D ,H 是BC 的中点,求证:)(21AC AB DH -=【解析】易证例题7 如图所示,OP 平分MON ∠,A 为OM 上一点,C 为OP 上一点,连接AC ,在射线ON 上截取OA OB =,连接BC ,易证:BOC AOC ∆≅∆例题8 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AC >,AD 是内角平分线,P 是AD 上异于点A 的任意一点,求证:AB AC PB PC -<-【解析】易证例题9 在ABC ∆中,108,=∠=A AC AB ,BD 平分ABC ∠,求证:=BC CD AB +【解析】①方法一:双等模型 ②方法二:截长补短例题10 如图,梯形ABCD 中,BC AD //,点E 在CD 上,且AE 平分BAD ∠,BE 平分ABC ∠,求证:BC AB AD -=【解析】①方法一:双等模型+截长 ②方法二:双平模型+补短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三个条件,知二推一例题11 如图,在ABC ∆中,ABC ∠与ACB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 ,过F 作BC DE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若9=+CE BD ,则线段DE 之长为【解析】9例题12 如图,在ABC ∆中,CD BD ,分别平分ABC ∠和ACB ∠,AC FD AB ED //,//,如果cm BC 6=,则DEF ∆的周长【解析】cm 6例题13 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点F E ,分别在AD BD ,上,AB EF //,且CD DE =,求证:AC EF =【解析】双平模型+类倍长中线法(延长FD 于点G 使得DG FD =,连接CG ;延长AD 于点G 使得DG AD =,连接EG )∠的平分线交BC于点E,交DC的延长线于点F,例题14 如图,在矩形ABCD中,BAD∠的度数点G是EF的中点,求BDG【解析】①方法一:双平模型+手拉手模型【G点+反推法】②方法二:双平模型+隐形圆模型【共斜边】专题五 截长补短模型截长补短法,是初中几何题中一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也是把几何题化难为易的一种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 的面积为
.
2、(旋转)已知正方形 中,点 在边 上,

,把线段 绕点 旋转,
使点 落在直线 上的点 处,则 、 两点的距离为
.
3、(翻折)在 △ 中,

, 为 边上的点,联结 .如果将△
线 翻折后,点 恰好落在边 的中点处,那么 到 的距离是
.
沿直
2/4
几何证明、计算
A
A
D
C
B
E M
A
B
(2)经过 、 、 三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 点 与原点 不重合 ,使得 点到两坐标轴的
距离相等.如果存在,求出 点坐标;如果不存 在,请说明理由.
,且点 在 轴正半轴上.已知
y
C
B
O
A
x
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次函数
的图像与 轴交于点 ,点 在正比例函数
的图像上,且 = .二次函数 = + + 的图像经过点 、 .
(2)在 轴上是否存在点 ,使得点 、 、 、 构成梯形;
(3)在平面上是否存在点 ,使得点 、 、 、 构成平行四边形;
(4)是否存在 轴上的点 和抛物线上的点 ,使得 、 、 、 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
动点问题
如图,等腰 △ (
)的直角边与正方形 的
GB
F
边长均为 ,且 与 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点 与点 重合,
几何证明、计算
几何证明、计算
1 线段、角相等:①所在三角形全等②等量代换
2 线段、角的数量关系:①等量代换②方程思想③利用中位线
线段平行:①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②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线段③平行 3 四边形④对应边成比例
4 线段垂直: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②利用已知的垂直进行等角转化③勾股逆定理
C A
5、(辅助线、转化)已知:如图,在
中, 是边 的
A
中点, 是边 延长线上一点, DC 1 BC ,
,交
2
M
N
边 于点 .
(1)求证:

(2)当 为何值时,四边形
是等腰梯形?并证明你 B
C
D
的猜想.
6、(辅助线)已知:如图,点 为 对角线 上的一点,点 在 的延长线上,且
,EF
与 相交于点 .求证:

(1)求证:四边形 是菱形;
(2)如果
,求证:

B
H
C
F
1/4
几何证明、计算
4、(辅助线、转化)已知:如图,在 RtABC中,
BAC 90°, DE 是直角边 AB的垂直平分线,
DBA ABC,连接 AD .
求证:(1) 四边形 ADBC是梯形;
B
(2) AD 1 BC . 2
D
E A
A A
③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等腰梯形
梯形∥+∥
① 梯形+腰=
② 梯形+对角线=(▲)
重要思想:ⅰ分类讨论ⅱ方程思想ⅲ化归思想ⅳ数形结合
图形运动:平移、旋转、翻折,注意运动前后相等的线段和角。
动点问题:抓住相等的量,进行等量代换。定义域利用极端情况得到极值,写出不等式。有
时需考虑多种情况。
几何证明
A
D
1、(全等)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 中,



,垂足为点 ,点 在 上,联结 、 .
F
(1)求证:

(2)如果
,求证:四边形 是菱形.
B
E C
2、(中位线)已知:如图,在□
中,点 、 分别
D
F
C
是 、 的中点, 、 与对角线 分别相交于点
H
、.
求证:

如果
,求证:四边形 是菱形.
A
G
E
B
A
E
3、(转化)如图,等腰三角形 中,
, 垂直 ,
点 是 上一点,延长 至点 ,使
(1)求线段 的长; (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点 在 轴上,且位于点 下方,点 在上述二次函数的图像上,点 在一次函数
的图像上,且四边形 是菱形,求点 的坐标.
4、给定直线
和抛物线
,直线与 轴交于点 ,抛物线与 轴交于
点 、 ,与 轴交于点
(1)在 轴上是否存在点 ,使得△ 是等腰三角形;
B
C
C
4、(代数法)已知抛物线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过点 , , , , , 三点
(2)点 为抛物线顶点,若以 、 、 、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 的坐标.
5、(几何法)已知抛物线
与 轴相交于 、 两点,顶点为点 ,与 轴相交
于点 ,并且
,过点 作
轴,交抛物线于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以 、 、 、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 的坐标.
(用三种方法证明)
A
D
F
E
G
B
C
7、(辅助线、综合)如图,在菱形 中,

(1)求证:△ ≌△ ;
(2)若∠
∠ ,求证:

(3)(右图)若对角线 与 、 交于点 、 ,且
C
E
F
,垂足为 、
求证:∠

C
E
F
B
DB
MN
D
A
A
几何计算
ⅰ分类讨论
1、(平移)如图,在 △ 中,


如果将△ 在直线 上平
移 2 个单位后得到△
ⅱ方程思想
如图,△ 中, (1) 求 的长;
, cos ABC 4 ,点 在边 上,

5
A
(2)求 ADC的正切值.
ⅲ化归思想
如图,直角△ 中,

分的面积相等,那么 的长是
B
D
C
,弧 的圆心为 ,如果图中两个阴影部
.(结果保留 )
A
D
B
E
C F
ⅳ数形结合
1、如图,已知抛物线
与 轴负半轴交于点 ,与 y 轴正半轴交于点 B ,且
OA OB.
y
(1) 求 b c 的值;
(2) 若点 C 在抛物线上,且四边形 OABC是
B
C平行四边形,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NhomakorabeaA
(3) 在(2)的条件下,作∠ 的角平分线,
O
x
与抛物线交于点 ,求点 的坐标.
3/4
几何证明、计算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梯形 , ,,
(1)求过 、 、 三点的抛物线解析式,并写出 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矩形
平行四边形 ① ∥+∥ ② ∥+= ③ =+= 5 ④ 对角线互相平分 ⑤ 两组对角分别=
① 三个角 90o ② 平行四边形+一个角 90o ③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菱形 ① 四条边相等 ② 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
正方形 ① 矩形+一组邻边= ② 矩形+对角线⊥ ③ 菱形+一个角 90o ④ 菱形+对角线=
让△ 沿这条直线向右平移,直到点 与点 重合为止.设
,△ 与正方形重合部分的面积为 ,则写出 与 直接
的函数关系式(定义域).
A
DC
E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