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七课《寓言两则》教案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找感觉。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你对哪一则寓言比较感兴趣,告诉大家。
指导念准两个成语:南辕北辙、滥竽充数。
2、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
如果你能读出与他不同的风格,请你展示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风格吗?二、品课文,悟道理。
1、两则故事很短小,但只要你爱思考,就能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可以先与同学讨论,待会儿你们说,你们评,老师来做听众。
2、同学各抒已见,请支持他的意见。
同学举手。
同学们最赞同谁发言?3、那么,用“南辕北辙”和“滥竽充数”这两个词作为故事的题目,你觉得合适吗?(.课件演示两则成语的意思)这是老师从成语词语中查出的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跟同学们刚才说的一致吗?我的感觉是:同学们谈得比它生动、又丰富。
我们还是小学生,读了故事能领悟到学习中的道理;长大后走上社会,你再读这个小故事,会领悟到又一层道理。
只要我们静心读书,善于思考,我们会发现,文章也像一颗树,有无穷的生命力。
它会随着你的成长,而一同成长,同学们信吗?三、评人物。
让我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寓言二则》新读)这个“新”,就是让你换个角度,用新的眼光去看看这个小故事,也许就会发现,它还有新的含义。
1、同学们可以从这里入手。
(.课件演示: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想跟同学讨论吗?可以离开座位跟任何同学讨论。
2、组织交流。
同学发言,有同样感受的同学举手表示。
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去楚国的人:A、说话幽默,性格乐观。
B、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C、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
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照你的看法,这课文该怎么读?读后,有没有想把文中有些语句改一改?课件出示:①《南辕北辙》最后一个自然段。
改为:他的朋友呆呆地站在那儿想:这位老兄一向不傻呀!莫非……②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
《寓言两则》教案(通用21篇)

《寓言两则》教案(通用21篇)《寓言两则》教案(通用21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两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寓言》教案篇1学习目标①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①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二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学习《揠苗助长》)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则”的意思就是“篇”)教学《揠苗助长》①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a.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
“助”是帮助。
“长”是生长。
b.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处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c.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学习生字。
a.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c.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
(齐读、指读、开火车读)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③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a.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b.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用软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寓言两则》教案

《寓言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能够概括出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能够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通过举例说明,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概括出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挑选两则适合学生的寓言故事。
(2)准备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或道具。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实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则寓言故事。
(2)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概括出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例分析(1)教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根据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
2. 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写下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寓言故事的能力。
2. 学生概括寓言故事主题和寓意的能力。
3. 学生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和领悟。
二、教学内容1. 通过《乌鸦和狐狸》和《老鼠和狐狸》两则寓言,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分析寓言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三、教学重点1. 阐述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乌鸦和狐狸》和《老鼠和狐狸》两则寓言的寓意。
3. 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相关的人生道理。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讲解寓言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
2. 播放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乌鸦和狐狸》1. 同学们跟读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2. 讨论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
第三步:学习《老鼠和狐狸》1. 同学们跟读寓言故事《老鼠和狐狸》,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2. 分组讨论故事的寓意,比较《乌鸦和狐狸》和《老鼠和狐狸》的不同之处。
第四步:梳理总结1. 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特点。
2. 强化对寓言故事中道德意义的理解和领悟,引导学生明白寓言故事背后的启示。
五、教学资源1. 《乌鸦和狐狸》的视频资源。
2. 《老鼠和狐狸》的文字材料。
3. 老师准备的课件和讲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互动表现、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收集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体会,以及对道德教育意义的反馈。
七、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 回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措施。
通过本次寓言故事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教育意义,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素质提升。
愿每个学生在接受寓言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在心灵深处种下健康向上的种子,让善良和正义的力量在未来生长。
《寓言两则》最新教学设计方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寓言两则》最新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 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正直、勇敢、善良等;3.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寓言的特点和寓意;2. 分析故事中的道德品质和教育意义;3. 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1. 分析故事中的道德品质和教育意义;2. 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寓言两则》这本书;2. 多媒体设备;3. 课件、PPT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寓言故事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类型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特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是《寓言两则》这本书,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寓言故事,以及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理解故事(20分钟)1. 教师出示第一篇故事的全文,带领学生读一遍,然后扩展阅读故事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教育意义。
三、分析道德品质(20分钟)1. 教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问故事中涉及到的道德品质是什么,比如勇敢、正直、善良等,然后要求学生分析每个人物在故事中的表现以及表现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教师提请学生回答,并指导他们分析每个人物的道德品质,以及这些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创作故事(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创作过程,例如从选取主题、确定人物、设计情节等方面出发。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创作一篇自己的寓言故事,并展示给全班。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道德品质和教育意义。
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点评,并表扬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道德品质的文章,并明确要求字数、格式等。
《寓言两则》 教案

《寓言两则》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2)学会从寓言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从寓言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理解比喻和象征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寓言两则》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资源:相关寓言故事的图片、音频、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熟知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学会生字词。
(2)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初步理解故事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
(2)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4. 案例分析:(1)通过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理解比喻和象征的意义。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利用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你们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那些在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了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两则文言文的寓言,看看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第一则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同桌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学生朗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解释句子大意。
②学生再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后又会有哪些表现呢?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并有感情地讲一讲小故事。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指名读,谈理解。
楚国人的反映怎样?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为什么楚国人“弗能应也”?5、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四、小组交流。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与同学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两则
教学内容:正确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认清方向,有错要及时纠正。
2、能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南辕北辙》,背诵和默写《亡羊补牢》。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认准方向,有错要及时纠正。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放大课文、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哪些寓言故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 17 寓言两则
二、新授。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教学《南辕北辙》。
(1)教师领学生读课文。
(2)理解寓言的内容。
(结合挂图)
这则寓言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故事部分,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在马车象北“飞奔”,说明他的行动与目的相反。
第二层是作者的议论部分,“楚国在南边,他却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现实,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
“越……越……越……就越……”前面三个是条件,后面是必然产生的结果,说明方向错了。
好的条件也会转化为不利的因素。
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楚国就越远。
(3)指导学生读这则寓言
(4)指导学生说说学生学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理解《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的意思及所含的寓意。
教师小结:《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标是相反的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南辕北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它的意思是心里越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五、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南辕北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说说《南辕北辙》的意思及所含的寓意。
二、新授。
1、指名读《亡羊补牢》。
2、思考,讨论:
“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
(“亡”是丢失的意思。
“补”是修补的意思。
“牢”是牲口圈。
“亡羊补牢”的意思是羊丢了以后修补羊圈。
)
(2)养羊的人发现羊丢了一只,是什么原因使羊少的?街坊邻居是怎样劝说养羊人的?养羊人是怎么说的?
(3)那个人发现养又少了一只,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3指导学生读这则寓言。
、
4、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讲了一个养羊的人一天早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是羊圈破了个洞,半夜里狼从洞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街坊邻居劝他堵洞,他不听。
后来,狼从洞里又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听街坊邻居的劝告,接着他把洞堵上,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5、让学生说说学习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想法。
(有了错误及时改正还不算晚。
)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亡羊补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它的意思是丢了羊以后修补羊圈,告诉人们有了错误及时改正还不算晚。
五、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两则寓言,背诵《亡羊补牢》。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
1、《南辕北辙》中坐车的人是怎样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2、《亡羊补牢》中的养羊热病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怎么想的?后来又好似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已经讲过,同学们自己归纳整理。
)
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南辕北辙》《亡羊补牢》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南辕北辙》的意思是心里想着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的意思是丢了羊以后修补羊圈,比喻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还不算晚。
)
三、让学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南辕北辙》
四、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