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8《咏月诗两首》课件 鄂教版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学课件优秀课件

归园田居五首
[注释] 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由于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理想的道路,因而退隐田园,寄 情山水。他否定污浊的现实,热爱纯朴的田园, 因而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代表作家。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 二年,这是第三首。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 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 仙”,著有《李太白集》。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 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 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 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 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jì
Yān
注释: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
鄂教版语文八上28咏月诗

《咏月诗》教案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3、结合诗的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树栖.鸦()宫阙.()不胜.寒()低绮.户()婵.娟()咽.下()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中庭地白..把酒..问青天..不知秋思高处不胜..在人间..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低绮户....共婵娟3.将三首古诗熟读成诵。
4.仔细阅读链接资料,划出重点知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活动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活动步骤:自读→小组自选方式朗读→全班展示)活动2:知晓大意,体会诗情。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活动步骤:组内交流→推荐一人将组内不能理解的词句板书在小黑板上→全班交流解疑)活动3:探求画面,领悟诗情。
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请借助诗歌中的具体的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说说三首诗歌的作者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活动步骤:自主描写画面→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展示思路:“我所选择的是第首,我借助诗中诗句来描述。
”活动4:品读诗歌。
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请找出诗中表达思念之情或蕴涵哲理的诗句作品析。
(活动步骤:自主品析→组内交流→代表向全班展示。
)活动5:读背诗歌。
(自主背诵→两两互背→组内齐背)活动6:诗歌积累。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下《咏月诗两首》 (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六)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跟唱。
(七)当堂背诵。
五.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一)作者简介(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三)品读课文1.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下《咏月诗两首》 (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4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二、课文内容分析1. 《十五夜望月》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②字词积累: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1、“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八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教学课件2

理解诗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关于小序: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 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 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 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 由)又长达六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 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 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 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 词的理由。
+ 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生
动,想象力丰富。 + 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 视和怀想。
在这样的夜晚你会想起什么? 用语言表达出想象的情景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唐宋八大家之一。
赏 析 交 流
咏 月 词 赋
明此银暮 月生汉云 明此无收 年夜声尽 何不转溢 处长玉清 看好盘寒 。,。,
滋理寞无 味还梧言 桂花浮玉, 在 乱 桐 独 心,深上 正月满天街, 头是院西 夜凉如洗。 。 离 锁 楼 清, 风泛须眉并 愁 ,秋月 骨寒,人在 别 。 如 钩 水晶宫里。 是 剪 一不, 般断寂 ,
琼楼玉宇
美玉做成的楼宇。这里指想像中的仙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婵娟,这里指月亮。
1、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 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下《咏月诗两首》 (六)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学习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学习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学习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学习过程:《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一、导入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生:《我的思念是圆的》生:《十五夜望月》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
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
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
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投影九幅画面,学生观看)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2015-2016学年度[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诗三首》课件(66张PPT) (共66张PPT)
![2015-2016学年度[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诗三首》课件(66张PPT) (共6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4ab6a12cc1755270722086e.png)
全诗大致可分为两层:前五行诗勾画了船夫 的形象——“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度过一 生”。“暴风雨”象征着恶劣的环境, “帆影”则是船夫勇敢形象的组成部分, 船夫的生活环境以大海为依托,形成了恢 宏的背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敬的勇者 的形象。他的生活并非没有安宁。
“港湾”象征着安定的生活,他是可以休息 的,可是为什么还要去与风浪博斗呢?因 为“诱惑的波浪”在呼唤,这“诱惑的波 浪”自然是人生的追求,奋斗的方向。勇 敢的船夫之所以勇敢,是因为他是个不停 息的奋斗者,它不断地迎接着挑战。作者 在这一层中自然流露出了对勇敢船夫的赞 美,用“我羡慕你”暗示了作者自己的人 生理想。
写作方法
⑴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如文中“诱惑 的波浪总不停地呼唤你”,让我们在亲切 的氛围中,体会到作者对船夫的羡慕,对 理想的追求。
⑵运用象征的手法,婉转地将自己的理想寄 寓于象征事物中,含蓄而深沉。 诗人在此诗中,保持着他一贯以来的激情, 在热情洋溢的诗句中歌唱着自己的理想, 流露出为理想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 令人敬佩。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普希金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2.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2. 通过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3. 在比较中体会诗歌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习诗人们挑战生活,搏击风浪的人生追 求和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
普希金 (1799~1837),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 的杰出代表,现实 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现代标准俄语的创 始人。他的作品是 俄国民族意识高涨 以及贵族革命运动 在文学上的反 映。
普希金抒情诗内容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 《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 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 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 重新造访》等。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 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 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普希金剧 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 戈都 诺夫》。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 甫盖尼· 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 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 说《上尉的女儿》。
八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教学课件4

+ 这两句写景,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
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特定的气氛,把读者 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 后两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 抒情。但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
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用一种委婉的 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 一边。明明是自己在对月怀人,却偏说 “秋思落谁家”,这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 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 人以动态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 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揣摩诗歌的语言
2017/10/12 18
+ 比较阅读
三首关于中秋节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要说出最喜欢某首的原因,从 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加 以阐述)
一、联想训练: ⑴中秋节这样美好的夜晚,你会想到了哪些, 简单说说。(注意联想的合理性) ⑵冬日夜晚,寒气袭人 。我坐在温暖的教室 里,思绪万千…… 二、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 两首诗词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 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唐徐凝《忆扬州》
+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
+ 水调歌头,词牌名。清朝词评
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 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 废”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 州(今属四川)人。宋代杰 出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13
讲授新课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良辰独酌
(孤独)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邀月与影
(不孤独)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不解徒随(孤独)源自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伴行乐
(不孤独)
精品课件
14
讲授新课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歌我舞
(孤独)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醒欢醉散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精品课件
10
讲授新课
赏诗
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是运用 了什么写作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
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悲情”,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 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 之情。
精品课件
11
讲授新课
悟诗、赏诗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精品课件
18
讲授新课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 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 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 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 (《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 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 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 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 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精品课件
4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5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解释词句:
无相亲: 没有人来亲近我。 成三人: 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不解: 不懂。 徒: 白白的。 月徘徊: 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 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相交欢: 互相欢乐。指一起欢乐。 无情游: 忘情游,摆脱世俗、不计较利害得失的交往。 相期: 相约。 邈云汉: 高远的天空。
精品课件
8
讲授新课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
精品课件
9
讲授新课
悟诗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不孤独)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永结相期
(不孤独)
精品课件
15
讲授新课
总结:
此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诗人在月夜花下独 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 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 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全诗以乐写愁,以热闹写寂寞,以群写独,运 用反衬手法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8 咏月诗两首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风格和诗人的感情。 2.品味语言,咀嚼重点诗句的含义,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精品课件
2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精品课件
3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 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 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 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 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精品课件
19
课堂小结
月下独酌
邀月对饮 月影徒随 永结相期
孤独 一波三折 曲折近幽
古朗月行
幼时识月 观月奇想 感时排忧
忧郁 一波三折 曲折近幽
精品课件
20
当堂检测
迁移赏析
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译诗:许多鸟高高地飞得没有踪影,天上孤单的白云也独 自悠闲自在地飘去。诗人和敬亭山互相不满足地看着,只 有高大的敬亭山能理解他此时的寂寞。
精品课件
6
讲授新课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
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嫉贤妒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 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 感到孤独、愤懑,以酒浇愁,写下了本文。
精品课件
7
讲授新课
译诗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精品课件
16
讲授新课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精品课件
17
讲授新课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请说说 “邀”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动词“邀”,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以物为友,自 己营造热闹场面,看似自得其乐,实则极度凄凉, 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
精品课件
12
讲授新课
悟 诗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达了诗人怎样 赏 的志向? 诗
表达作者宁愿孤独,永葆纯洁本性,不愿同流合污、 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白白的随依我这个孤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思考:这首诗如何表现诗人的孤独感?
精品课件
21
当堂检测
寄语孤独 太阳是孤独的。当它把阳光撒满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它的 光辉灿烂就把它的卓越彰显得伟大而神奇,世界上的万物都无 法与它相比。 月亮是孤独的。当它让整个夜空都睁亮眼睛的时候,它的 纯净和亮丽就把它的温柔彰显得妩媚而动人,世间万种风情都 不能与它相趣。 有的人因为孤独而升华,那是他能把孤独当成一种现实, 用不断的知识充实自己而超脱寂寞,这孤独对他来说是积蓄, 是力量,是励精图治的一曲高歌。 在我的眼里,孤独是一种美丽。面对每天工作的繁忙,我 喜欢孤独,这个时候它是一种休息,是一种养生,是一种清新 怡然的幸福。 孤独会让永远自信的人走向成功,即便是脸上有疲惫也是 甜蜜的,这样的人脸上有多少微笑,心中就有多少幸福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