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的经济 上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和模式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和模式
❖(1)重商主义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实力较弱,需要政府的保护;核心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作用是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自由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原因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增强,需要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摆脱政府的限制。
核心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作用是促进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3)凯恩斯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原因是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核心是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作用是各国通过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走出危机,在20世纪50——70年代出现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4)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政策:原因是为应对经济的滞涨。
主要实行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国家减小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经济开始复苏。
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政策:美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过度干预经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高中历史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阶段特征教材精解素材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阶段特征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是通过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和手工业从属商业资本而逐步实现的。
这一转变过程的最初阶段是简单协作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定期向小生产者收购产品,运到较远的市场去出售,他们成为包买主。
多数小生产者则由于贫困,不得不求助于包买主出售其产品。
这样,商人的收购和贩卖活动,打破了小生产者和消费市场的直接联系;很多小生产者变成受商业资本剥削的雇佣劳动者。
简单协作与后来手工工场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劳动分工,产品在一个家庭或一个生产单位内就可以完成。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就是在简单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
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
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
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
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每一种产品是依次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分散的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
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简单协作、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它们虽然在时间上是承袭的,但又往往是并存的。
下面让我们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典型的英国为例进行考察。
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兴起之初,其生产组织在城市是行会作坊,在农村是家庭手工业。
农村中没有行会的控制,手工业者的分化比较迅速。
商人以各种方式控制分散的生产者,简单协作很快过渡到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

一、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16~18世纪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手工工场有两大类: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
分散的手工工场是较为低级的形式,在经济学上也称之为简单协作。
集中的手工工场是以手工业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是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阶段。
(2)蒸汽时代的经济模式①工厂制。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人类社会从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一种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自由放任经济模式。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想兴起。
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工业家主张靠个人奋斗发财。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有权通过合法手段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政府应该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充当一个谦虚的警察,维持秩序和保护财产,决不能以任何方式干涉经济活动;保护性关税也应该一律予以废除。
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此种经济模式被放弃。
(3)垄断组织形式的经济模式①垄断形成的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推动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挤垮大量技术落后的企业。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产生了垄断。
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
②垄断组织的形成:垄断最初产生在流通领域,如卡特尔、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后来又深入到生产领域,产生托拉斯等垄断组织。
③垄断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它产生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盲目性。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文明(15世纪至18世纪60年代)

第10讲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4—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新航路开辟至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共分两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至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是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奏。
第二阶段从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前(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至1917年),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科技文艺等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1.政治:在英、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在欧洲大陆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
2.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文明向纵深方向发展,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蕴含人文精神的文学艺术逐渐兴起。
近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
阶段一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文明(15世纪至18世纪60年代)政治方面(1)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此后,逐步出现了责任制内阁和两党制,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2)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联邦共和制度,成为历史上伟大的创新。
第十讲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对本国: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力政治保障。 ①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②稳定社会秩序 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世界:为各国提供一种政治体制发展模式。
(三)1787年宪法制定(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松散的邦联体制使美国面临危机
(1)确立:1781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邦联条例》的生效。
选
民
(3)完善阶段:1832年议会改革
(1)议会改革的原因 ① 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② 原有的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选区划分、议席分配、选 举资格等)
(2)内容: 放宽对居民财产的限制;
重新分配议席。
(3)评价:
积极: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局限: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
①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
(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
②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和理性转化;
③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治转化
第十讲 工场手工业时期 ——西方文明( 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
一、政治: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一)确立的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 3、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的完成; 4、理论来源:启蒙思想的影响;
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4、科技上: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欧洲的近代科学逐 渐形成;牛顿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
拓展1:横向知识
战 国 ●时 ● 期 BC475 秦 汉 时 期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隋 唐 时 期 五 代 十 国 ● 辽 ● 宋 1840 夏 1368 明清时期 近代时期 金 元 14世纪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866 ● ● ● 世界 ● 手工工场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一、时间:从16世纪——18世纪下半期二、本阶段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封建制度的衰亡在这一阶段里,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进程之中,但封建势力在整体上还占据优势地位。
这时,世界上只出现了四个资本主义国家,即荷兰、英国、美国和法国,其余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或封建制度之前的发展阶段。
手工工场的生产力还不足以改造整个社会,更谈不上改造整个世界。
1、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日趋完善,巩固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
2、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统治面临危机,法兰西、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等国家的封建君主采取了富国强兵的措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行重商主义,反映出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资产阶级一开始就进行征服世界的活动。
17至18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进行了疯狂的扩张,开展殖民掠夺,灭绝种族和贩卖黑人奴隶的罪恶活动。
殖民国家之间为抢占殖民地和扩大海外市场,多次发生冲突。
到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所有对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17、18世纪,在英、法等国先后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他们祟尚理性,提出了人权、法治等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抨击教会和封建制度,形成了以法国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5、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还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拿破仑战争进一步打击了欧洲封建的统治。
6、北美独立战争有着民族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及其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彻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
中考历史复习重点专题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中考历史专题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史考点分析:政治特点:革命领导者——资产阶级及其利益联盟;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或殖民制度的阻碍;历史使命——推翻旧制度,使资产阶级掌权;革命参加者——资产阶级外,还有其它阶级。
革命进程——都有曲折性的特点。
特点: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高潮时期;自上而下的运动形式出现;为相关国家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通过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起来。
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广阔;德国一战后经济困难,日本国内市场狭窄,两国自我调节能力小。
美国是凡华体系的得益者,现有的国际秩序对其有利,德国是一战战败国,受凡尔赛体系的严格限制,德国民众对这一体系严重不满;日本虽是一战的胜利国,但体系限制了其在东亚势力的发展,日本急于改变现状。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革命后建立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德日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带有强烈的帝国主义传统,易走上法西斯道路。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类型及原因1、两种类型:英法美——资本主义发展充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传统。
德日意——具有专制主义的特点2、形成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致;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途径不同所致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1、工场手工业时期16——18世纪下半期2、蒸汽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3、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电子信息时代1945年至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1、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2、条件:政策;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政策;科技条件: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市场条件:对外侵略与扩张,占领国际市场;美国的独立与统一;资本条件:俄国农奴制改革;自由劳动力条件:英国圈地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几个时期1、工业革命期即19世纪上半期2、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高速发展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丧失确立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首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主要经济思想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主要经济思想(1: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
以法国路易十四为代表。
它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拓展海外贸易,以追求金银财富为主要目的。
它对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2: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经济思想。
以英国亚当·斯密为代表,《国富论》是其代表作。
它主张经济活动应由市场主导,政府不应干预,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产生深远影响。
(3: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经济思想。
以英国凯恩斯为代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其代表作。
它主张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
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成为长期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为资产阶级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罗斯福新政起,尤其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进入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今天,凯恩斯主义对我国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详细资料可百度搜索关键句“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主要经济理论的演变”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主要经济思想(1: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
以法国路易十四为代表。
它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拓展海外贸易,以追求金银财富为主要目的。
它对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2: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经济思想。
以英国亚当·斯密为代表,《国富论》是其代表作。
它主张经济活动应由市场主导,政府不应干预,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产生深远影响。
(3: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经济思想。
以英国凯恩斯为代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其代表作。
它主张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
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成为长期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为资产阶级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罗斯福新政起,尤其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进入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今天,凯恩斯主义对我国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政治力量。
④商业上的冒险性,推动了解放“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是文艺复兴 等思想解放运动的经济动力。 (2)消极影响: ①在强调消费的同时也刺激了个人私欲的膨胀,使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盛行,
下图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 上涨指数的示意图。导致图中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C.美洲等地大量的金银涌入
B.“商业革命”使国外商品大量涌入
D.贸易中心转移,商品缺乏
【答案】 C
荷兰、英国的殖民 主要途径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扩张和掠夺
武力、商品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新航路开辟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雏形 拓展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阶段二:手工工场时期:17~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 近确立)
【大事件】 ⑴经济: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17~18世纪)
⑵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
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 ⑶文化:牛顿经典力学体系(1687年) 启蒙运动(17~18世纪)
【深化透析】 16~18世纪西欧大国兴衰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主要原因:军事上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确立了海上霸权;经济上资本主义手工业发达, 为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物
质基础;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国家政策一
贯重视海外事业,资产阶级革命后更把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 (2)荷兰战败原因:自然资源缺乏,商业资本发达,工业基础薄弱,重视
5.认识: (1)对欧美工业国: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原 料、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是获利者; (2)对亚非拉地区:一方面沦为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遭 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侵略,导致亚非拉地区和国家长期落后,影响一直至 今;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传播也得 以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向近代社会转型。 (3)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经济危机传染性增强;
发展航运,忽视发展海军。说明了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
(3)法国战败原因:封建统治,法国发展重心在欧洲大陆的争霸。说明了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
2.启示
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尽快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和平崛起。
回顾高考:
1405—1433年,中国的郑和受明朝皇帝的委派,率领规模庞大 的船队,七次远航。船队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到达东非 沿岸的很多地方,最远到过今天的肯尼亚一带。历史告诉我们,中 国海上探险并不比欧洲晚,航海造船技术也是欧洲人不可比拟的, 但随着禁海令的颁布,中国错过了顺世界进步潮流而进的良机,彻 底地放弃了海权,不得不让人深思。 “过去的战船悄悄地腐烂, 猎猎旌旗化做海风”。而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先后称雄于 世界。试比较当时中西方航海目的、结果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中:宣扬国威,对域外珍宝的需求; 1、目的: 西:寻找黄金,掠夺财富,开辟市场。
中西对比 中外近代化开端的比较 (1)领导力量: ①西方国家近代化由资产阶级领导。 ②中国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 (2)起步方式: ①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一般由轻工业开始,继而发展重工 业。 ②中国则不同,当时清政府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外有资本 主义国家的侵略,这决定了中国工业化的 发展顺序是先军事 工业后民用工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3)社会基础: ①西方国家工业化一般是从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 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 ②而中国工业化则基本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 为起点,随着形势变化和社会条件的逐步成熟,出现了官督商 办和官商合办形式的民用工业。
②各国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为保护本国的商业利益,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泛滥
。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早期殖民扩张
1.主要殖民国家: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海上马车夫”)→英国。 2.垄断性贸易公司 荷属东、西印度公司和英属东印度公司。 3..争夺地区 非洲、亚洲、美洲(北美)和大洋洲。 4.掠夺方式 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奴。 5.影响: (1)对西欧: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和西 欧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 (2)对落后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贫穷和落后(破坏性) (3)对世界: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2.对世界:(全球史观) 欧亚非美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全球逐渐形成以欧洲
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3. 对非美:带来灾难和破坏;黑奴贸易; 4.对亚洲: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亚洲经济发展;美洲玉米等传入也带来衣食结
【网络特征】
工场手工业时期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
1.政治上:民族国家形成(宗教改革)和西方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2.经济上:商业资本主导资本原始积累;重商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3.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4.科技上: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近代科技的科技的奠基时期
5.国际上: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拓展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
1.全球史观 2.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3.社会史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 4.革命史观 1.对欧洲:(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崛起;促进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 转型;欧洲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欧洲中心 内在动力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以美元为主导的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以美国为中心的 国际贸易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交通和通讯进步 两极格局解体 跨国公司发展
关贸总协定
体 系 化 制 度 化 经 济 全 球 化
美国中心
多极化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最终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途径和条件: (1)途径: 国际贸易 、资本输出、武力逼迫、 人口和资本流通 (2)根本动力:两次工业革命 (3)技术条件: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 (4)政治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确立主导地位; 3.最终形成标志: (1)政治上:列强瓜分世界完成,亚非拉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殖 民体系形成; (2)经济上:全球卷进世界市场;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知识梳理
原 因 必 要 性
新航路开辟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和资萌扩大市场 社会根源: 欧洲“寻金热” 转口贸易 商业危机: 思想根源: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精神 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 ) ( )
条 件 1.科技条件: 天文、地理知识进步及航海、造船技术发 达(地圆学说、罗盘针应用等) 可 能 2.政治条件: 民族国家形成和葡西支持 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课程标准】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 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 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 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世界近代史与近代化
1、世界近代史是指:公元14世纪~1917年,世界资本主 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中:加重明政府的经济包袱,最后悄然消失; 2、结果: 西:推动海外殖民扩张,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使世 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中:中国君主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海禁)、自然经济 3、原因: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资本积累;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文化:科技成就、文学艺术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 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 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 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 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A
⑶科技与文化:生物进化论(1859年)、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流派
阶段四: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 二次工业革命)
【大事件】 ⑴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后)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⑵科技与文化:相对论和量子论 (20世纪初)
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影视艺术
近 代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整体把握 经济: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政治:资产阶级: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代议制确立 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及马克思主义诞生 思想: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现 代
社会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新经济、斯大林模式) 经济: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⑵17世纪~18世纪: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 ⑶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⑷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阶段特征和大事件
阶段一:资本主义的兴起(萌芽):公元14世纪~16世纪
【大事件】 ⑴经济:新航路的开辟(15、16世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 开形成 ⑵文化:文艺复兴(14~17世纪)与思想解放 宗教改革(1517年) 近代自然科学奠基(哥白尼、伽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