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心理学研究综述开题报告
自我宽恕的相关研究综述_胡蕾

2001 年,Maltbly 等人采用自编的宽恕情境问卷、艾森克 人格问卷 (EPQ)(修订版),对 324 名在校大学生的自我宽 恕、人际宽恕、人格和健康状态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自我 宽恕的失败与人格和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并且与神经质、焦 虑和抑郁相关显著。
Walker&Gorsuch(2002)研究发现,外向性中的友谊感、自 信,开放性中的想象、智慧,谨慎性中的责任心等因素与对 别人的宽恕有关,又与对自己的宽恕相关,宜人性则与自我 宽恕无明确的相关性。
2004 年,Ross 等人使用 NEO- PI- R 量表探讨了五大人 格因素与自我宽恕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宽恕与神经质呈 负相关,与外向性和尽责性呈正相关,与随和性无关。
于起步阶段,缺点、不足难以避免,主要表现为: 其一,概念 / 内涵之争 研究者们对自我宽恕进行界定,但至今并没有形成统
一的认识。每位学者的关注点不同,得出的定义也不一致。
参考文献 [1] Holmgren M R.Self- Forgiveness and Responsible Moral Agency
Wohl 等人(200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状态自我宽 内的自我宽恕研究局限于外国文献的引入,没有任何实证
恕量表(State Self- Forgiveness Scale,SSFS),该量表有 2 个子 性相关研究,值得深思的是,以外国被试为研究对象的自我
维度,共 17 个项目。2 个子维度分别是自我宽恕感觉和行动 (self- forgiving feelings and actions),有 8 个项目;自我宽恕信 念(self- forgiving beliefs),有 9 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采用 4 点 记分。自我宽恕感觉和行动维度的某个项目是“当我觉得我 做错了时,我对自己感到同情”或者“当我觉得我做错了时, 我惩罚自己”。自我宽恕信念维度的其中一个项目是“当我 觉得我做错了时,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好人”。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4 6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7 - 0 (0 2 0 -150 6 25 9 2 1 ) 1 6 -2 4 0
宽 恕这一 名词 ,贯穿 了人类从 古 至今的文 化和 生 活 。对 其 的研究 ,历经宗 教 、哲 学 ,直 到上 世纪 经 由品德心 理 学 的 角 度 ,发 展 到 如 今 的 宽 恕 心 理 学 ,走过 了漫长 的道路 。本 文是从 心理学 角度对 宽 恕 的 内涵 、研究 现状 、前景 等进行 了综述 。
一
、
宽恕 的定义
收稿 日期 :2 1 - .2 0 11 1 0
作者简介 : 梁嫒 (96 ) 18 一 ,女 , 黑龙江大庆人 ,硕士研究 生 , 从事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张红兵 (92 ) 男 ,山东 1 一 , 8
菏泽人 ,硕士研究生 ,从 事心理健康教 育研究 。
BA JA G JN IN I N IG Y WE H A U N U
2 1 第 1期 0 2年 ( 总第 9 7期)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ORDER B ECONOMY AND CUL TURE
N . . O1 o 12 2 C nn . o9 , edN.7 e
心理学开题报告(12篇)

心理学开题报告(12篇)【导语】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出亮点?整理了12篇优秀的《心理学开题报告》通用版范文,有规范的开头结尾写法和标准的书写格式。
是您写出深受大家欢迎的综合报告抱负参考模板,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第1篇】心理学开题报告心理学开题报告范文(1)讨论的目的是通过在半年的讨论时间,10次治疗活动里面,使用合理心情疗法,检验合理心情疗法对监狱长刑犯的抑郁病症矫治的有效性即对病患心情状况的促进作用;并使正处于监狱服刑中期的长刑犯熟悉到,心情状态并不是感动体验的结果(人们体验到某种不开心的大事,某种失败或者遭到排斥,都可以被称为“感动体验”),而是不合理信念的结果,并且使治疗对象对他们从前存在的不合理对象产生怀疑。
合理心情疗法就是要关心他们转变非理性的思维方式,熟悉其消极心情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关心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四周的人与事物,以削减他们陷入心情障碍的可能性。
在订正长刑犯非理性信念的基础上,让他们懂得一些抑郁症的医学学问,关心他们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发觉自己性格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会在监狱环境下患抑郁症的缘由;让监狱患者也能信任自己是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熬炼,转变原来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1.本课题的目的及讨论意义⑴目的:本讨论的目的是通过在半年的讨论时间,10次治疗活动里面,使用合理心情疗法,检验合理心情疗法对监狱长刑犯的抑郁病症矫治的有效性即对病患心情状况的促进作用;并使正处于监狱服刑中期的长刑犯熟悉到,心情状态并不是感动体验的结果(人们体验到某种不开心的大事,某种失败或者遭到排斥,都可以被称为“感动体验”),而是不合理信念的结果,并且使治疗对象对他们从前存在的不合理对象产生怀疑。
合理心情疗法就是要关心他们转变非理性的思维方式,熟悉其消极心情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关心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四周的人与事物,以削减他们陷入心情障碍的可能性。
国内关于大学生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宽恕教育 ,对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构建 和谐 与文 化有关 的 因素 ,如其 研究 中阐述 中 国人 的宽 人 际关 系 有重 要 意义 。 国 内一 系列 研究 均 表 明宽 恕有 人 际策 略 的意味 。 恕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增强其主观幸 纵观近十年 国内心理学界对宽恕研究 的文献 发现研究主要集 中在实证研究 , 对其理论建 福感 , 降低抑郁 、 愤怒 、 报复动机等负性情绪 和建 资料 , 设 相 对缺 乏 , 以沿 用 国外 概念 为 主 。 由于宽 恕是 一 立 良好人 际关 系有积 极作 用 。
目前 , 宽恕 的心 理 学研 究 主要采 用叙 事法 、 问
其 中问卷 法 的使 用 最为 广泛 。 最具代表性 。 E r r i g h t 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不公 卷 法 和实 验法 , 通 过对 国内文献 的梳理 发 现 , 我 国学 者普 遍 使 正的伤害后 , 其对侵犯者 负面的认知 、 情绪和行为 用 问卷法 来对 大学 生 被试 进行 研究 ,使 用 的 问卷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9 卷 总第 1 6 4 — 1 6 5 期 2 0 1 4 年第 1 1 — 1 2 期 总第 1 1 0 3 页
・ 理论研究 ・
国内关于大学生宽 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康 晟 兰 花 蓉
( 江 西师 范大学心理 学院 , 南昌, 3 3 0 0 2 2 )
摘 要: 虽然 国 内对 宽恕 的研 究还 只 处 于起 步 阶段 , 但 是 近 几 年 国 内学 者 对 大 学生 宽 恕 的关 注度 逐 渐
1 5
・
理 论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2 9 卷
总第 1 6 4 — 1 6 5 期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

1.1.宽恕的界定
在汉语中,“宽恕”与“恕道”同义,它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早在春秋战相联系。他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以仁》)。在孔子看来,忠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尽心尽力对待别人;恕是推己及人,把他人与自己看成是同等的、平等的,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对待,是自我与他人间的一种善意的共存意识。同时,孔子认为恕道的代表人物是“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与叔齐(《理伦》),所以其弟子曾子也用“犯而不校”来概括恕道的内涵与特点(《泰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宽恕指宽容饶恕,宽容指宽大能容人、有气量;饶恕则指免予责备或惩罚。
自从Kohlberg之后,有关公平(justice)的研究已经完全支配了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领域,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宽恕的研究,如同其他的研究领域一样,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但是,如果当我们想要比较深入复杂一点地去理解道德含义的,仅仅研究公平问题便似乎显得有些狭窄,而且,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都同意在公平关系中存在宽恕,往往在受到伤害的一方感到公平受到挫败时它的作用便表现出来了。基于这种假设,Enright等人把宽恕理由的发展与Kohlberg公平理由的发展联系联系在一起。Enright和他的同事们引用数据证明为宽恕提供不同复杂水平理由的能力与对公平做理由的能力相关,并且,他们还发现,这种宽恕理由的复杂性与年龄相关。他们把这种随年龄上升的复杂性宽恕理由序列与Kohlberg的公平序列相对应比较。发现宽恕伴随着公平经历了类似的年龄变化阶段。表1显示了这个宽恕与公平发展的对照模型。
3.3对客体行为的评估
对客体行为的评估是由主体的认知所决定的,包括 对冒犯者冒犯意图的评估、对冒犯后果的评估、对事后冒犯者道歉真诚度的感知等几个方面。当受害者受到的 伤害是在冒犯者的行为是有意而且可控的情况下发生 的,受害者则很难宽恕冒犯者。 如果受害者受到的伤害 是在冒犯者的行为是有意而且可控的情况下发生的,并 且冒犯者的道歉不真诚, 受害者就更不会宽恕冒犯者。Fincham F D, Paleari F G,Regalia C通过探讨检验了主观的严重程度和客观的严重程度对宽恕的影响,发现主观的冒犯严重程度部分地调节了客观严重程度对宽恕的影响。
心理学的开题报告(12篇)

心理学的开题报告(12篇)【导语】心理学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出亮点?整理了12篇优秀的《心理学的开题报告》通用版范文,有规范的开头结尾写法和标准的书写格式。
是您写出深受大家欢迎的综合报告抱负参考模板,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第1篇】心理学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大一新生生活大事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讨论1.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和讨论方案1.1选题来源:由导师给定的参考方向受到启发,选定与高校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方向,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和查阅大量的有关高校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讨论的文献,最终选定了这个题目。
1.2讨论目的:(1)在生活大事范围内,讨论有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2)将心境当做一个中介变量引入到生活大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考察生活大事与心理健康关系中,乐观心境(情感)和消极心境(情感)对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3)生活大事、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之间的详细关系1.3讨论意义:1.3.1理论意义(1)说明高校大一新生对于生活大事的应对状况,以及在生活大事应对中的心境状况(2)讨论主要生活大事和日常琐事、应对方式和心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3)说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乐观心境和消极心境的发生状况及其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1.3.2实践意义(1)对于同学个人来说,本讨论可以为他们供应一个参考依据,调整和改善其自身对于生活大事的应对方式,以及引起他们对自身心境的重视[2-3].(2)对于同学家长来说,也可以引起他们对于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心境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加以留意,在同学离开家上高校之前与其多沟通与沟通,对于他们的问题进行开导。
(3)对于学校来说,为提高高校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供应理论,对于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处于身心轻度困扰的同学进行教育与疏导,避开其程度加深,以便于更好的开展促进高校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4)对于社会来说,目前在国内,如何提高高校生的心理素养、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4],本讨论可以为促进高校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供应一个依据。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作者:吴守义来源:《新疆预防医学》2013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221-03【摘要】目的对宽恕心理研究的介绍有利于反省目前宽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探讨其拓展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告了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宽恕;心理健康;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宽恕心理的研究论文报告逐渐大量涌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对宽恕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内研究者傅宏[1-2]、罗春明[3]等对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也对人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相关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宽恕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宽恕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Enright[4]及其同事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知、情、行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负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过程。
Pingleton[5]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侵犯者的念头。
Hargrave[6]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
North[7]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
Mocullough[8]等人对宽恕的界定与Enright相似,他们认为宽恕是一种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与此同时,受害者就逐渐减弱了对侵犯者报复和惩罚的动机。
心理学文献对宽恕的定义:宽恕涉及两个人,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要把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放弃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心理过程[9]。
大学生宽恕倾向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宽恕倾向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
宽恕是一种包容性情感和行为,指的是在经受伤害后,放下对伤害
者的怨恨和恶意,主动向其展示慈悲和宽容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宽
恕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尤其对大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
宽恕的能力和倾向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生宽恕倾向的情况,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状
况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问题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宽恕倾向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具
体来说,我们关心的问题包括:
1. 大学生的宽恕倾向的程度如何?
2. 大学生宽恕倾向与其自尊水平有何关系?
3. 大学生宽恕倾向与其主观幸福感有何关系?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
问卷内容包括宽恕倾向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
在填写
问卷前,我们将对研究目的和流程进行说明,并取得相关人员的知情同意。
所有数据将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处理,以方便研究人员进行
数据解释和结论推理。
四、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
1. 对大学生宽恕倾向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探究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的发展状况;
2. 探究大学生宽恕倾向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和行为表现;
3. 提高大学生的宽容和宽恕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社交关系,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上就是本次研究的开题报告,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对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探究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工程学院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大学生宽恕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学生姓名:徐芳芳、管青青
张燕茹、孙元婷
、陆玉宇
学号:
20111202209、10、11、
12、14
指导教师:费杉杉
所在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名称:教育学(小学教育)
徐州工程学院:2014年3月22日
说明
1.根据《徐州工程学院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查,学院教学院长批准后实施。
2.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学生应当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
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
其中的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本报告中,由学生本人撰写的对课题和研究工作的分析及描述,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缺乏个人见解仅仅从网上下载材料拼凑而成的开题报告按不合格论。
5.课题类型填:工程设计类;理论研究类;应用(实验)研究类;软件设计类;其它。
6.课题来源填:教师科研;社会生产实践;教学;其它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大学生宽恕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课题来源 C.教学课题类型理论研究类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宽恕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宽恕尤为关注,在道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咨询和临床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等相关领域中对宽恕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日益关注到对宽恕的研究。
大量研究都表明宽恕与个体的人际关系具有密切的联系。
本组成员就宽恕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并且借鉴了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只有真正了解到宽恕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才能提高当今社会人们的幸福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意义:第一、在宽恕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这一方面,国外的学者有研究不足的地方,而我国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几乎都是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没有提出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民情的研究结果,毕竟东西方的研究文化背景有相当大的差异,我国有必要将这一论题提到研究日程上来。
第二、人际关系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起着中介作用,宽恕他人通过人际关系的完全中介作用来影响幸福感。
人际关系是当代社会人们的压力来源之一,而宽恕又是应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宽恕必然会影响人际关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因此,对这一论题的研究是全人类永不停息的事业。
2.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对宽恕心理学东西方渊源以及概念界定的了解,提出我们自己的的看法以及对宽恕心理学概念的定义。
2、通过对宽恕心理学东西方研究现状的了解,整合出不同学者对这一论题的看法,得出我们自己关于宽恕心理学研究现状的看法。
3、根据东西方学者对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整合出宽恕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总结研究成果,对宽恕心理学的研究前景作简单的阐述。
3.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统一提问、问答的形式与内容,对于不同的被调查者都以同一种问卷进行询问,同时,以同一种方式发放与填写问卷。
其优点包括可以不受调查人数的限制,可以抽取大量的样本进行调查;可以节省大量的调查时间和经费;其一般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能获得更加真实的数据;问卷调查得到的资料容易量化。
本论文的调查问卷由本组成员编写,从宽恕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出发进行问卷的设计。
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师范大学与徐州工程学院小学教育本科生。
计划发放学生问卷300份,通过问卷调查对宽恕与人的幸福感、社会关系网的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等方面进行了解。
二、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从研究课题出发,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加工,从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可从较短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比较全面、权威的资料,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本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源,检索了大量有关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等相关研究的丰富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和补充。
三、访谈法
由于部分需要考察的内容不能量化,所以以访谈法来具体了解,与问卷调查内容相互补充。
4.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4年3月初至2013年3月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通过老师上课介绍,拟定论文题目;在3月5日前定题;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料,3月10日前完成论文大纲和开题报告;
3、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对调查中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对收集和调查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请老师指导课题研究;
3、逐步完成有关论文,在2014年3月15日前完成初稿;
第三阶段:修改完善阶段
1、根据指导老师意见,逐步修改完善论文;
2、论文定稿和提交;
5.主要参考文献:
[1] NorthJ.Wrongdoingandforgiveness.Philosophy,1987,62:336~352
[2] Pingleton J P.Why we don’t forgive:A biblical and object relations theoretic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failures in the forgiveness process.Joumal of Psychology ang Theology,1997,25:403~413
[3] Hargrave T D,Sells J N.The development of a forgiveness scale.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1997,23(1):41~53
[4] Enright R D the Human Development Study Group.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forgiveness.In:Kuerins W,Gerwite j (Eds.).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Erlbaum,1991.123~152
[5]DentonRT,Martin,MW.Definingforgiveness:Anempiricalexplorationofprocessandrole. .TheAmericanJournalofFamilyTherapy,1998,26(4):281-292
[6]ZechmeisterJS,RomeroC.Victimandoffenderaccountsofinterpersonalconflic t:Autobiographicalnarrativesofforgivenessandunforgiveness.JournalofPers onalityand SocialPsychology,2002,82(4):675~686
[7]FinchamFD,PaleariFG,RegaliaC.Forgivenessinmarriage:Theroleofrelations hipquality,attribution,andempathy.PersonalRelationships,2002(9):27-37 [8] McCullough M E,Rechal K C,Sandag S J,Worthing E L Jr.Brown S W,Hihgt T
L.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Theoretical elaboration and measure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5:1586~1603
[9]Hook,J.N.,Worthington,E.L.,Jr.,&Utsey,S.O.(2009).Collectivism,forgive ness,andsocialharmony.TheCounselingPsychologist,37,821–847.
[10]岑国桢.从公正到关爱、宽恕道德心理研究三主题略述,心理学科,1998
[11]傅宏.宽恕心理学:理论蕴涵与发展前瞻[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P92-97
[12] 倪伟.中学生宽恕风格的发展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相关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13]彭丽华.伤害情景下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研究.2004
[14]胡三嫚.大学生人际宽恕与报复心理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
王薇.青少年宽恕倾向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
指导教师意见:
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对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意见:
符合学校相关规定,同意开题。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学院意见:
教学院长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