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合集下载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现象、力及物质的科学。

为了能够解释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家们需要使用许多数学方法。

本文将从标量、矢量、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方面探讨一些在物理学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1. 标量和矢量在物理学中,标量和矢量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标量指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温度、压强、密度等。

而矢量则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对于一个矢量,我们可以用其大小和方向来描述它。

通常情况下,我们用箭头来表示一个矢量,箭头的长度代表矢量的大小,箭头的方向则表示其方向。

物理学中常用的矢量运算包括加、减、求模、内积、外积等。

2. 微积分微积分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数学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各种变化的现象。

微积分主要包括微分和积分两部分,其中微分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如速度、加速度等变化的物理量,而积分则可以帮助我们求出如位移、功、动能等物理量。

在物理学中,微积分的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说,当计算物体的运动时,我们需要应用微积分来求得某一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当计算物体的能量和功时,我们需要应用积分来对一个时间段进行积分。

3. 线性代数线性代数是一门研究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等的数学分支学科。

它在物理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工具。

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且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

此时,线性代数的工具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比如说,在物理学中,我们需要求解大量的线性方程组,这时就可以用矩阵和向量来表示方程组,再用线性代数中的方法解出方程组的解;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时就可以用矩阵和向量来表示数据,并应用线性代数的工具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 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一种数学工具,可以用来描述物理学中的许多现象。

微分方程最常见的应用是对物理系统进行建模和求解,以便预测其未来的行为。

物理学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例如运动学、热学、电学等等。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与技巧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与技巧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与技巧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探索了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现象的本质规律。

而数学在物理学中被广泛运用,成为研究和描述物理现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物理学中常用的数学方法与技巧,包括微分与积分、线性代数、矢量运算以及微分方程等。

一、微分与积分微分与积分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数学方法之一。

微分被用于描述物理量的变化率,积分被用于求解曲线下的面积或物理量的累积值。

在物理学中,微分方程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微积分的方法可以求解物理问题。

例如,在运动学中,利用微分可以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与时间的关系。

而在力学中,物体的运动规律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得到。

二、线性代数线性代数是解决矩阵和向量问题的数学工具,它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线性代数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描述和解决许多复杂的物理系统。

例如,在量子力学中,波函数可以用一个复数的向量表示,在这个向量空间中,线性代数的方法可以用来描述和计算量子态之间的演化过程。

而在经典力学中,矢量运算和矩阵变换被广泛应用于力的合成、力矩和刚体运动等问题的求解。

三、矢量运算在物理学中,矢量是一个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它广泛应用于描述力、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矢量运算是对矢量进行各种运算的方法。

例如,在电磁学中,用矢量表示电场和磁场,通过矢量运算可以求解电磁场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在力学中,矢量运算可以用来求解力的合成和分解,进而解决各种复杂的物理问题。

四、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研究物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数学工具。

它描述了物理量与其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并用于求解和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例如,在光学中,通过波动方程可以描述光的传播和衍射现象。

在热学中,热传导方程可以描述材料中温度的分布和变化。

在核物理学中,薛定谔方程可以解释原子和分子的能级结构和电子行为。

总结: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是不可忽视的,微分与积分、线性代数、矢量运算以及微分方程等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数学工具。

物理学中的数学学习物理学中常用的数学工具与计算方法

物理学中的数学学习物理学中常用的数学工具与计算方法

物理学中的数学学习物理学中常用的数学工具与计算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依赖于数学工具和计算方法的科学。

数学为物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语言,可以帮助解释和描述物理现象,并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物理学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计算方法,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向量分析、概率统计等方面。

1. 微积分微积分是研究变化和积分的数学分支,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中。

它包括微分和积分两个部分。

微分可用于描述物理量的变化率和导数,比如速度、加速度等。

积分可用于计算曲线下的面积、体积等,例如计算物体的质量、能量等。

2. 线性代数线性代数是研究向量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数学分支,对于描述物理学中的向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非常有用。

在物理学中,向量常用于表示力、速度、位移等物理量。

矩阵可用于描述转动、变换等。

线性方程组可用于解决多个未知量的关系,例如描述电路中的电流分布。

3. 向量分析向量分析是研究矢量场和曲线曲面的数学分支,对于描述物理学中的场和曲线运动非常重要。

它涉及到梯度、散度、旋度、曲线积分和面积积分等概念。

例如,梯度可用于描述标量场的空间变化率,旋度可用于描述矢量场的旋转程度。

4. 概率统计概率统计是研究随机事件和数据分析的数学分支,广泛应用于物理学中的随机过程和数据处理。

概率可用于描述物理现象中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粒子的衰变过程、量子力学中的测量结果。

统计可用于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估计物理量的不确定度。

5. 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研究函数和其导数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被应用于描述变化和运动。

物理学中存在许多涉及时间、位置、速度等变量的方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等。

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可以获取物理量的精确解析解或数值解。

6. 符号计算符号计算是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学计算和推导的技术,可以帮助物理学家进行复杂的数学推导和计算。

通过符号计算软件,可以进行代数运算、微分积分、矩阵运算等。

它能够节省物理学家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中学物理里面必须掌握的数学公式

中学物理里面必须掌握的数学公式

中学物理里面必须掌握的数学公式
物理和数学是联系最紧密的两门学习,运用物理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是最基本和重要的能力。

以下是中学物理常用的数学知识总结,非常全面哦。

这些内容,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记忆、理解。

(值得收藏,需要时候调出)
1、有效数字——读数、计算时常用
竞赛中常用的:
11、三角函数两个定律
12、三角函数恒等变换
13、导数和微分(这内容以前高中物理不涉及,但新版数学教材已经开设人教2-2,学生可以用导数方法求物理问题有更多方便)
14、基本积分公式
如需详细阅读请继续看下面归纳(详细介绍,点击可放大)
1、有效数字——读数、计算时常用
2、三角函数内容:(定义、特殊值)
常用三角函数及关系,力的合成和分解中常用
特殊角
特殊角
3、斜率意义与常见函数(点、距、线)(如看不清楚点击图片放大阅读)
斜率意义
4、平面几何知识:常见面积与体积
常见面积和体积
磁场题专用:圆心角=速度偏角=2倍弦切角
5、向量
6、角度的单位换算(圆周运动题、交流电计算用)
7、因式分解与均值定律(物理求极值常用)
因式分解均值定律
8、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
9、一般三角函数及其诱导公式(力的正交分解,交变场、振动、波)
10、函数图像变化:
11、三角函数正弦定律、余弦定律
12、三角函数恒等变换
13、导数和微分
14、基本积分。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物理学中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微积分:微积分是研究物理学中变化的数学方法,如研究速度、加速度、力和能量等。

它涉及到导数、积分等概念,可以帮助研究物理学中的反应和运动。

2.线性代数:线性代数是研究向量空间及其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

在物理学中,向量常用于表示力、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矩阵在处理几何问题时也会出现。

3.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通过对物理学中的运动方程进行求解,求出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它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数学工具,常用于描述各种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现象。

4.变分法:变分法是研究目标函数在给定条件下取极值的方法。

在物理学中,变分法主要用于求解哈密顿量和拉格朗日量等物理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从而研究系统的性质和演化规律。

5.矩阵论:矩阵论是研究矩阵的性质和运算的数学学科。

在物理学中,矩阵常用于表示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换规律。

6.概率论与统计学:概率论和统计学是处理物理学中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学工具。

在物理学中,概率论和统计学常用于研究粒子运动、量子力学等领域。

初中物理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的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学习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数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初中物理中常见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基本运算-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

- 百分数:在计算百分比、折扣等问题时经常使用。

- 比例:物理中的很多概念,如速度、密度等,都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来表示。

# 2. 代数- 未知数与方程:在物理问题中,经常需要设定未知数x,并建立方程来求解。

- 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涉及两个变量的问题中,需要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例如在电路分析中。

# 3. 几何- 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物体的面积和体积对于理解物体的物理属性非常重要。

- 三角形的性质:在光学和力学中,三角形的性质经常用于计算和分析。

- 圆的性质:圆的周长、面积以及与圆相关的几何问题在物理中也有应用。

# 4. 函数- 函数的概念:物理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可以用函数来描述。

- 线性函数:物理中很多关系是线性的,如胡克定律描述的弹性关系。

- 二次函数:抛体运动等物理问题中,经常涉及到二次函数的求解。

# 5. 统计与概率- 平均值:在处理大量数据时,需要计算物理量的平均值。

- 误差分析:实验数据往往带有误差,需要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和处理。

- 概率:在随机事件中,概率论的知识有助于理解和预测事件的可能性。

# 6. 单位与换算- 国际单位制:物理学中使用的标准单位系统,如米、千克、秒等。

- 单位换算: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对于物理量的计算和比较至关重要。

# 7. 图表- 坐标系:使用坐标系可以直观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 图形的绘制与解读:如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等,通过图形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物理过程。

# 8. 三角函数- 正弦、余弦和正切:在解决涉及角度的物理问题时,三角函数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 三角恒等式:在处理复杂的三角关系时,恒等式可以帮助简化计算。

基础物理中数学方法

基础物理中数学方法

基础物理中数学方法叠加平均法:初中物理实验中主要运用了算术平均数的方法,即把测定的假设干数相加求和,然后除以给定的个数。

例如,①测纸厚,②测细金属丝直径,③测短棉线质量,④伏安法测电阻。

作业应该是检验听讲和复习效果的手段,不应看成一个负担,作业要认真对待,把每一次作业看成一次考试,不能敷衍了事,不会做的题目可以与同学研讨,但不要直接抄写,每次作业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不要错过。

复习天天都要进行,即使今天没有数学课,也要对知识加以复习,这就要求有一个计划,首先对时间加以计划,天天都要有数学的复习时间,四十分钟(一节课)左右,周末应有两节课的时间;其次对学科加以计划,哪个时间段看哪个学科,要做到心中有数,计划有了贵在保持。

2数学方法一物理中一些比较抽象的习题常较难求解,假设能与数学图形相结合,再恰当地引入物理图象,则可变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疑点,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图象法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因而在复习中要密切关注图象,掌握图象的识别、绘制等方法.在解决某些物理过程中比较复杂的具体问题时,常从特别状况出发,类推出一般状况下的猜测,然后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实,从而确定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利用数学归纳法解题要注意书写上的规范,以便找出其中的规律.三角函数反映了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在物理解题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例如:讨论三个共点的平衡力组成的力的三角形时,常用正弦定理求力的大小;用函数的单调变化的临界状态来求取某个物理量的极值;用三角函数的“和积公式〞将结论进行化简等. 3数学方法二就是刷题。

看各种解题方法技巧的笔记和参照书是基础,其次还是必须要大量做题才行的。

学习必须克服两个字:懒怠!有些同学问我你们高新一中的同学高三一轮复习时候做多少题啊?说出来真的吓死人,连我现在都不知道当时的那段时间是怎么度过的。

我们一个人一科就有七八本一轮复习的学习册,而且都是题量很大的那种,比如《53》《高考题库》(约700页一科)《高考好题》(约500页一科)《600分700分》《一本》《步步高》《王后雄》等等,还有老师印的作业、网上下载的题,而且我们从一轮复习就开始隔几天各科做一份套卷,一直保持到高考前,数学物理两科一天做的题目数量少于600道是不可能的。

数学物理方法归纳总结

数学物理方法归纳总结

数学物理方法归纳总结在数学和物理领域,人们经常使用各种数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这些数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还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情况中。

本文将对数学物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1.微积分方法微积分是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包括微分和积分两个方面。

微积分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微积分方法求解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等相关问题。

微积分方法还可以用于求解曲线的斜率、曲率等问题,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物理现象。

2.矢量分析方法矢量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描述和分析空间中的物理量。

在物理问题中,许多物理量都是有方向和大小的,通过使用矢量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性质和变化规律。

例如,通过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求解力的平衡问题;利用矢量叉乘可以得到磁场强度的方向等。

3.微分方程方法微分方程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方程形式,它描述了变量之间的关系随时间、空间或其他独立变量的变化情况。

微分方程方法在物理学中应用广泛,常用于描述动力学、电磁场、波动等问题。

通过建立适当的微分方程模型,我们可以求解各种物理现象的演化过程。

4.矩阵方法矩阵方法是一种通过线性代数的理论和技巧来处理物理问题的数学方法。

在量子力学中,矩阵方法广泛应用于描述和计算粒子的能量、波函数、自旋等性质。

矩阵方法可以简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量子力学中的各种现象。

5.概率统计方法概率统计方法是数学中研究随机事件规律和数据分析的一种数学方法。

在物理学中,概率统计方法可以用于解释微观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描述热力学系统的行为等。

概率统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分析物理现象中的随机因素,并进行相应的量化处理。

6.变分法变分法是一种用于求解最值问题的数学方法。

在物理学中,变分法常用于描述系统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以及拉格朗日力学中的运动方程。

通过对物理量的变分求解,我们可以得到系统的稳定状态、系统的能量变化等重要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江宁
数学计算是指人们根据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一定的现象、规律进行数学计算,发现各个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从深一层次去认识新的事物的方法。

数学计算是研究性学习中必备的手段,是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事物中最可靠的工具。

通过数学计算,学生可以从定性认识事物发展到定量认识事物,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各个量之间的内在规律。

以下所列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一些数学方法:
1、代入法
“代入法”是指在研究物理问题中,已知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公式,将物理量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学会利用公式直接进行计算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物理量之间的来龙去脉,熟悉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质量为0.5kg 的水,温度从 60℃降至40℃,会放出______J 的热量。

若将这部分热量全部被初温为10℃、质量为0.7kg 的酒精吸收,则酒精的温度将上升______℃。

[酒精的比热容为2.4
×103J /(kg ·℃),水的比热容为 4.2 ×103
J /(kg ·℃)]
解:物体升、降温时吸、放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c ·m ·Δt
应用“代入法”进行解题时,可以根据公式用自变量求因变量,也可以根据公式用因变量求自变量,但要注意在计算过程中,物理单位必统一。

2、比例法
“比例法”是指用两个已知的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第三个物理量的方法。

比值法可以充分体现出在两个物理量同时变化的条件下影响物理过程的真正因素。

例:现有两杯质量不同的液体酒精和水,若两者的质量之比为2∶3,求两种液体的体积比?(ρ酒精= 0.8×103kg/m 3,ρ水= 1.0×103kg/m 3)
解:6
58.0132=⋅=⋅=
=
酒水水酒水





ρρρρm m m m V V
另外,初中物理中的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介绍的,如:速度、密度、热值、电阻等等。

是中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到的第一个数学方法。

3、近似法
“近似法”是指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当个别量的微小变化并不影响整体结果时,为了计算与分析的方便,将个别量进行一定程度的近似代换或取舍的方法。

利用近似法可以降低复杂的数学计算,帮助学生用最根本的数据去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抓住各种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特征。

例:一位同学从一楼跑到三楼用了10s 时间,他的功率大概是多少?
解:根据生活经验,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m ,g 取10N/kg 。

m kg N kg Gh W 6/1050⨯⨯J
℃℃kg ℃kg J t m c Q 43102.4)4060(5.0)/(102.4⨯=-⨯⨯⋅⨯=∆=水水水水℃kg ℃kg J J m c Q t 257.0)/(104.2102.43
4=⨯⋅⨯⨯==∆酒精酒精酒精酒精
事实上,只要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任何一种测量和计算都是对所求物理量的实际情况的一个近似。

运用近似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研究中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真正含义。

4、方程法
“方程法”是指在求解某个物理量时,根据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列出方程,通过求解方程从而求出物理量的方法。

方程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数学过程思维,解决问题简捷明了,方便于学生发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因果关系。

中学物理的计算中,绝大多数问题可以用方程法来解决。

具体过程为:先找出与所要研究问题有关的各个量,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根据与之相对应的规律,写出公式和方程,代入数据即
可计算。

如果问题中有多个自变量,可根据问题中不同的物理过程及规律,找出其共同的参量,列出多个方程,组合成方程组一并计算。

例:在图所示电路中,闭合开关S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6V 时,电流表示数为0.5A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7.2V 时,电流表示数为0.3A ,则电源电压、电阻R 0为多少?
解:根据题目条件,可对应列出两个方程,组成方程组:
可得:U=9V ,R 0=6Ω
在计算高次方程或方程组时,有可能出现一题多解的局面,因此在得出结论前一定要将所求的多个解进行检验,将不合理的数据剔除。

5、递推法
“递推法”是指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从普遍性结论推出特殊结论的方法。

由于通过过程的递推,学生能充分认识事物发展的每个物理过程,训练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推理能力和归
纳能力。

例:如图所示,由n 个动滑轮组成的机械提升重物。

已知,每一个动滑轮的重为G 轮,物体重为G 物,请你先算出由1、2、3动滑轮上承担重物所用的拉力,然后,根据以上数据的规律推导出最终第n 个动滑轮绳端所用的拉力F 。

当物体重G 物 = 100牛,每个动滑轮重G 轮 = 10牛,不考虑机械间的各种摩擦,算算看,最终所用的拉力是多少?
解:本题中,从物体开始由下向上逐个滑轮的分析,每由动滑轮将本身的重与下面的拉力一分为二。

2
1轮
物G G F +=
4
3222轮物
轮轮
物G
G G G G F +=++=8
72433轮物
轮轮
物G
G G G G F +=++=16
152874轮物
轮轮
物G
G G G G F +=++=()


物轮物综上计算
G G G G G F n
n n n +-=-+=2212
当n变得非常大时,F n的左项接近于0,则F n = G轮 = 10牛。

应用递推法的关键是要发现隐含条件,分析清楚研究对象所处的特殊条件和本质过程。

解决此类问题时经常要用到数列、三角函数、比例、排列组合等数学工具,所以数学计算较难。

6、图像法
“图像法”是指运用作图的方法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帮助分析物理变化发展过程的方法。

该方法是中学物理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变间接为直接,变抽象为形象,是化简繁难途径的方法之一。

例:某同学在研究轻质弹簧的长度随拉力变化的关系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已知每个钩码重为0.5N ,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 。

(1)请将观察到的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中,
(2)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格
内做出弹簧长度L 随拉力F 变化的关系图像,
(3)此实验中弹簧长度L 与拉力F 的关系是 。

解:
根据题目中的数据,作出弹簧长度L 随拉力F 变化的关系图像。

得:弹簧的长度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弹簧的伸长与外力F 成正比关系。

L=2.5cm+1cm/N ×F
利用“图像法”来分析问题时,要求作图精确,对应记录点要均匀分布在图线的两侧。

有时,要剔除异常数据。

7、极值法
“极值法”是指当物体的一种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利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计算状态过渡转折条件的方法,它是中学物理中研究临界问题的重要手段。

运用极值法可以促进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极限”概念的思维。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表现为极值条件的关键用语有:“最大”、“最小”、“至少”、“刚好”等。

通常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有: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两数的几何平均值小于等于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不等式求极值、二次函数求极值、因式分解求极值、三角函数求极值、几何作图求极值等等,有些问题难度较大。

例:两个电阻串联时的总电阻为10Ω,求它们并联时最大的总电阻值为多少? 解:本题用二次函数的极值来求解。

设两电阻分别为R 1、R 2,R 1+R 2=10Ω,
实验次数
1
2
3
4
5
钩码对弹簧的拉力F /N 弹簧的长度L /cm
实验次数 1 2 3 4 5 钩码对弹簧的拉力F /N 0 0.5 1 1.5 2 弹簧的长度L /cm 2.5 3 3.5 4 4.5 111+=21R R R •=
并联时总电阻为R ,根据 ,得:
在解决临界极值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各个物理量的边缘条件。

用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求的多个极值一定要进行检验。

以上是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经常采用的一些数学方法,学生要对以上的七种方法反复训练。

熟练以后将就会发现,自己不仅能应试,更能应用。

()121112*********R R R R R R R +-=-==所以Ω
=+-==⎪
⎭⎫ ⎝⎛-⨯-=-=5.2510551012122
1最大时即,R a b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