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合集下载

《巴黎圣母院》美与丑学习心得

《巴黎圣母院》美与丑学习心得

《巴黎圣母院》美与丑学习心得提起《巴黎圣母院》,我就想起了那座充满神秘与故事的古老建筑,还有书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书中的卡西莫多,一个外表奇丑无比的敲钟人,他的外貌简直可以用“吓人”来形容。

驼着背,独眼,鸡胸,罗圈腿……仿佛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第一次看到对他外貌的描写时,我心里忍不住“咯噔”一下,这得丑成啥样啊!可就是这样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却有着一颗无比善良和真诚的心。

记得有一次,卡西莫多在巴黎街头被众人嘲笑和戏弄。

那些所谓的“正常人”,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向他扔石头,就因为他长得丑。

而卡西莫多,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奈和悲伤。

他不明白,为什么仅仅因为自己的外貌,就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那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他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爱啊!可人们只看到了他丑陋的外表,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美好。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

他外表英俊,举止优雅,在众人面前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

可实际上,他内心阴暗、邪恶、自私。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地去伤害别人。

记得有个情节,克洛德看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后,心中燃起了邪恶的欲望。

他表面上装作关心她,实际上却在暗中策划着如何将她占为己有。

他的这种虚伪和丑陋,比起卡西莫多的外貌,更加让人觉得恶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常常会凭借第一印象去评判一个人,觉得长得好看的人就一定善良,长得不好看的人就一定不好相处。

可《巴黎圣母院》让我明白了,美与丑,不能仅仅看外表。

就像我有一次在公交车上遇到的一件事。

那天车上人很多,挤得要命。

我旁边站着一个穿着很朴素,甚至有点破旧的大叔。

他头发有点乱,脸上也带着疲惫。

一开始,我心里还有点嫌弃,怕他挤着我。

可后来,上来了一位老奶奶。

车里没有座位了,大家都装作没看见。

就在这时,这个大叔主动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还小心翼翼地扶着她坐下。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和肤浅。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3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3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读《巴黎圣母院》有感读《巴黎圣母院》有感1美丽与丑陋只不过是瞬间的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表现了这一主题。

虽然这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毕竟雨果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不过只有二十多岁。

恐怕他在其中只是想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提高自己描绘故事情节的能力。

但这个故事却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

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在中世纪的法国靠卖艺为生,在一次“错误的审判”帮助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齐莫多。

这是个极其丑陋的人,雨果描绘他丑陋外貌的语句不亚于描绘一个十足肮脏的怪物。

他小的时候被抛弃在巴黎圣母院,一个神甫本着由他弟弟而生的怜悯之情“解救”了他。

这神甫后来变成了主教代理,同时也成为了卡齐莫多的父亲。

而主教代理却疯狂的爱上了吉卜赛女郎,他不断的在公众面前诋毁她,甚至陷害她入狱,借此压抑着自己心中的激情。

卡齐莫多解救了吉卜赛女郎,并与她相处在巴黎圣母院的塔楼里。

到了这里,我们不禁要发问:解救这美丽女郎的为什么是这个丑八怪?难道不应当是一个“帅哥”去拯救了她吗?书中并不缺少这样的人物呀。

而雨果创造这样一个畸形的存在,是不是故意以这个存在来吸引读者?但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却由不得我们多想,故事立即就以一个悲哀的结尾结束了。

爱斯梅拉达被绞死;主教代理则被愤怒的卡齐莫多推下了塔楼,摔的是血肉模糊;而卡齐莫多带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永远长眠于一个死人窟里。

书的结尾写了这么一段话,令刚读此书的我立即呆住了。

后来人到死人窟里寻找他人尸体的时候,引出了故事的最终结局:爱斯梅拉达与卡齐莫多的尸体变成了两具白骨,而这白骨也在那群人的不小心触碰中变成了尘埃。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故事的终结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的自然的终结,而作为雨果练笔的巴黎圣母院故事到此结束。

显然,雨果到最后没有了对作为练笔之书的激情,只是给了故事一个很“自然”的结局。

从阅读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这些作品多是在传达一种思想,而对于艺术与文化的讲述却是很少,这可能与本身西方文化就不怎么丰富有关。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美与丑的对立与融合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美与丑的对立与融合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美与丑的对立与融合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美与丑的对立与融合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流传至今的经典文学巨著,它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美与丑、对立与融合的主题。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世界的多样性。

小说中最为显著的美与丑的对立体现在主人公忒斯图街坊与钟楼怪人之间。

忒斯图街坊是个容貌英俊、天赋聪慧的男孩,而钟楼怪人则是一个长相丑陋、半人半魔的存在。

他们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他们的内心世界。

忒斯图街坊具有同情心和善良的本性,他见到了钟楼怪人孤独、悲伤的一面,并试图帮助他摆脱苦境。

而钟楼怪人在人们眼中只是一个可怕的怪物,但他也有着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小说把美与丑并列呈现,并不是简单地排斥或肯定其中一方,而是以包容的眼光来面对这两个相对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美丑往往被人们狭隘地定义为表面上的美观与丑陋,而小说中的美与丑则更多地涵盖了人性的多维度。

人们常常过于注重外貌而忽略了内在的美。

巴黎圣母院通过钟楼怪人这个形象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并不仅仅是外表,内心的美更为重要。

读到小说的结尾,我对美与丑的定义发生了一些变化。

美丽不一定要与丑陋完全分离,它们可以和谐共存,互相融合。

如同巴黎圣母院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它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华丽与美观,而是在巴洛克风格中融入了哥特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融合将美与丑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审美形式。

巴黎圣母院的阅读不仅让我对美与丑有了新的理解,也使我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观念和态度上的差异。

我们常常对他人的外貌进行评判,追逐所谓的美丽标准,却忽视了更重要的内心世界。

钟楼怪人的孤独和痛苦并非因其丑陋外表,而是因为人们对他的偏见和歧视。

这让我认识到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他人,不再以貌取人,而是去发现和欣赏他们的内在美。

正如小说中揭示的那样,巴黎圣母院的美丽使人惊叹,而钟楼怪人的内心美则令人敬佩。

美与丑不应当被简单地划分为对立面,而应当追求一种融合的境界。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5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5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5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对一些建筑的描述,那些象征着权力与奢华的教堂让人们都假借着神圣的宗教来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

把人性深深的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外衣下方,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

教堂里多么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

真、善、美的宗教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构成了强烈的反抗。

全文会让人的心灵深刻体会到迷茫、困惑和不安。

如果有一把利剑,你必须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的阴云,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报复。

不一样的'待遇,就像天使和恶魔,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无论在什么时刻,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完美的向往,对完美的追求,对完美的赞美……就看天使与恶魔你想当哪一个?《巴黎圣母院》读后感2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它是法国天主教大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

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

维多克·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巴黎圣母院》是他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

纯洁善良的爱斯梅拉达、阴险刻毒的克洛德、放荡无情的弗比斯……当然,还有你所提到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同时,雨果对卡西莫多的塑造也反映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书的写作特色。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3这篇小说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卷走了我们的全部感情,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内在美的重要性。

美与丑,善与恶-读《巴黎圣母院》有感700字相关作文

美与丑,善与恶-读《巴黎圣母院》有感700字相关作文

美与丑,善与恶-读《巴黎圣母院》有感700字相关作文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也在美的旁边。

这就是我读《巴黎圣母院》最大的感受。

这本书的人物个性鲜明。

其中,我对卡莫西多产生了莫大的尊敬。

卡西莫多天生一副怪相,四角形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巴,右眼完全被一只大瘤子遮住了,参差的牙齿……却有令人生畏的强健身体。

卡西莫多在见到爱斯美拉达之前,他的生活如一潭死水,以恶报恶,冷眼看世界。

当爱斯美拉达遇难时,是卡西莫多勇敢的救了她,可他却不敢面对爱斯美拉达,生怕吓坏她。

因为他知道美貌只能爱美貌,阳春不理睬寒冬。

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并不知道他救她是因为他的心里爱着她,是可以为她赴汤蹈火的人。

故事的结局是悲哀的,卡西莫多抱着她的遗体也死于隼山。

他拥抱着爱斯美拉达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这种高尚感情使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卡西莫多的心灵美已完完全全地掩盖了他外表的缺陷,成了人们目中善良的楷模。

而《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也反映了路易十一时代腐败的政治与权利统治,使无辜的人沦为牺牲品的黑暗现实。

雨果又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锋,表达了对在教会压榨下苦苦挣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的悲天悯人,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弗比斯队长的嘲讽,对苟目偷生的潦倒诗人甘果瓦的鄙夷,对虚伪狡猾又残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恶,和对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这一对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如善良纯洁的悲剧人物的褒扬与惋惜,把美与丑的对比推到了及至。

让我们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可耻扭曲的心。

所以,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白暴自弃,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责任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

同时,我们要学用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敬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

这部巨著,让人明白人海沧桑,旅途坎坷,碰不到的险阻艰难都在前方等着你。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美与丑的对比与融合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美与丑的对比与融合

哎呀,终于把《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给啃完了,真是
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过程啊。

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但一开始那股子烈劲,真是让人有
点招架不住。

首先得说,这书里的美与丑,真是对比得让人目不暇接。

你看那个卡西莫多,长得那叫一个“惊天地泣鬼神”,但心地善良得跟个天使似的。

每次看到他出场,我都得深呼吸一下,告诉自己:外表不是一切,外表不是一切。

然后是那个菲比斯,长得帅得一塌糊涂,但那人品,啧啧,真是让人不敢恭维。

这俩一对比,我算是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再说说爱斯梅拉达,她美得像朵花,但命运却坎坷得让人心疼。

每次看到她
受苦,我都恨不得冲进书里去保护她。

但转念一想,我又不是超人,只能干着急。

这书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的深刻,恨它的残酷。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美与丑的融合。

你看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虽
然外表天差地别,但内心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们都是被世界遗弃的人,都有着一颗渴望爱与被爱的心。

当他们相遇,那份纯真的感情,真是让人感动得一塌糊涂。

记得有一次,卡西莫多为了救爱斯梅拉达,不惜与全世界为敌。

那一幕,我
看得眼泪汪汪的。

这书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的真挚,恨它的无情。

总的来说,《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美与丑。

它告诉我们,外表不是一切,内心才是关键。

虽然过程有点虐心,但结局还是让人欣慰的。

这书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的深刻,恨它的残酷。

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巴黎圣母院关于美与丑的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关于美与丑的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关于美与丑的读后感先说说这书里的美吧。

女主角爱斯梅拉达那可是美的不像话,她的美不仅仅是外貌上的,虽然书里把她描绘得像仙女下凡似的,跳起舞来整个广场都被她点亮。

但她的美更多的是内心的善良。

她同情那个丑陋的卡西莫多,在众人都唾弃他的时候,给他水喝。

这就像在黑暗里突然出现的一束光,照进了卡西莫多那一直被黑暗笼罩的内心世界。

她的美是那种纯粹的、没有杂质的,就像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

可再看看那些表面上所谓的“美”人呢。

像那个军官菲比斯,长得那叫一个帅气,骑在马上英姿飒爽的。

可实际上呢,这哥们儿就是个渣男啊!他一边甜言蜜语地哄着爱斯梅拉达,一边又和别的女人勾勾搭搭。

他的美就像是花瓶,外表好看,可是内里空空,一摔就碎成渣了。

再来说说丑。

卡西莫多,这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奇怪,他的外貌那可真是丑到极致了。

驼背、独眼、瘸腿,就像被上帝捏坏了的泥人儿。

刚开始看到他的时候,感觉就像是看到了一个从噩梦里走出来的怪物。

但是呢,随着故事的发展,你会发现他丑得可怜,丑得让人心疼。

他虽然外貌丑陋,可是他的灵魂却在慢慢地散发出光芒。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那么纯粹和深沉,他愿意为了她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对抗整个世界。

这种丑和他的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就像在一堆烂石头里突然发现了一颗珍贵的宝石。

而副主教克洛德,这个人就复杂了。

他披着神职人员的外衣,看起来应该是神圣而美好的。

可是他内心的欲望却把他变得无比丑陋。

他对爱斯梅拉达有着一种扭曲的爱,这种爱夹杂着占有欲和得不到就毁掉的疯狂。

他的丑是那种隐藏在看似美好的表象下的恶,就像苹果里的蛀虫,外表看起来完好无损,咬一口才发现里面已经烂透了。

读完这本书我就在想啊,这美和丑啊,还真不能光看表面。

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人不一定就是好人,也许他们在背后算计着别人。

而那些长得不好看,甚至有点奇怪的人,可能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这巴黎圣母院就像一个大舞台,把美和丑的各种模样都演了个遍,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5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5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5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

每一对都是那么绝对的,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的。

然而在这本书中,这些不可能在一起的品质却融合的那么完美,密不可分的,这便是《巴黎圣母院》的精髓所在,开篇,对于人物性格分析首先的是我们的院长“洛克德”早年的他出身于一个中等家庭,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要为家庭的延续而努力奋斗。

本来年纪轻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的他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努力的精神却把它打造成了一个性格孤僻的人,这也为后文做下了铺垫,在加上命运的捉弄,使得瘟疫带走了他父母的生命,只留下一个年幼无知的弟弟,悲惨的一生就此开始了。

爱丝美拉达,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单纯又纯情,每天都愿意在广场上为路人跳舞,心地善良的她,让乞丐们都为之动容,尊敬她,然而即使这样完美的她,也总有几个嫉妒的灵魂,她们躲在阴暗处巴不得想让她快点死去,到最后可怜的吉普赛女郎还是被命运捉弄而死。

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下是高尚的灵魂,粗壮的身体包裹着是炙热的心,虽然曾经被虚伪的善良蒙蔽了双眼,但到最后真正善良的心灵还是打破了一切,这就是他,我们的丑大王,卡西莫多。

这本书始终都在讨论着人性的话题,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在这里,最大的群体民众被某些人灌入封建思想,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感到最痛心疾首的地方吧,另外对于卡西莫多来说,爱和善良令他放下自卑和一切去拯救心爱的少女这才是,最令人感到伟大的事情啊。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在这个寒假里,我品读了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命运三部曲之一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作于1831年,以1482年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国为背景,作者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在巴黎圣母院里,以不同寻常的紧张情节,夸张的人物形象,描写了善良的无辜者在中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遭受催残和迫害的悲剧。

我看到了少女爱斯美拉达那美丽善良的心,她救出了格兰古瓦,是以妻子的身份,她送水到卡西莫多的嘴边,是以仇人的姿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
{cke_protected}{C}%3C!%2D%2D%20%2F*%20Font%20Definitio ns%20*%2F%20%40font-face%20%7Bfont-
family%3A%E5%AE%8B%E4%BD%93%3B%20panose-
1%3A2%201%206%200%203%201%201%201%201%201%3B%7D%20%40f ont-face%20%7Bfont-
family%3A%22Cambria%20Math%22%3B%20panose-
1%3A2%204%205%203%205%204%206%203%202%204%3B%7D%20%40f ont-face%20%7Bfont-
family%3A%E4%BB%BF%E5%AE%8B_GB2312%3B%20panose-
1%3A2%201%206%209%203%201%201%201%201%201%3B%7D%20%40f ont-face%20%7Bfont-
family%3A%22%40%E4%BB%BF%E5%AE%8B_GB2312%22%3B%20panos e-
1%3A2%201%206%209%203%201%201%201%201%201%3B%7D%20%40f ont-face%20%7Bfont-
family%3A%22%40%E5%AE%8B%E4%BD%93%22%3B%20panose-
1%3A2%201%206%200%203%201%201%201%201%201%3B%7D%20%2F* %20Style%20Definitions%20*%2F%20p.MsoNormal%2C%20li.Ms oNormal%2C%20div.MsoNormal%20%7Bmargin%3A0cm%3B%20marg in-bottom%3A.0001pt%3B%20text-
align%3Ajustify%3B%20text-justify%3Ainter-ideograph%3B%20font-size%3A10.5pt%3B%20font-
family%3A%22Times%20New%20Roman%22%2C%22serif%22%3B%7D %20p.MsoFooter%2C%20li.MsoFooter%2C%20div.MsoFooter%20 %7Bmargin%3A0cm%3B%20margin-
bottom%3A.0001pt%3B%20layout-grid-
mode%3Achar%3B%20font-size%3A9.0pt%3B%20font-
family%3A%22Times%20New%20Roman%22%2C%22serif%22%3B%7D %20%2F*%20Page%20Definitions%20*%2F%20%40page%20Sectio
n1%20%7Bsize%3A595.3pt%20841.9pt%3B%20margin%3A72.0pt% 2090.0pt%2072.0pt%2090.0pt%3B%20layout-
grid%3A15.6pt%3B%7D%20div.Section1%20%7Bpage%3ASection 1%3B%7D%20%2D%2D%3E-->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读《巴黎圣母院》
有感
最近,我读了法国大作家雨果作品《巴黎圣
母院》,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里,神甫弗罗洛收养了一个孤儿,他长得奇丑无比:独眼、驼背、跛腿、断牙,叫卡西莫多。

他日复一日地为人们敲着钟楼上的大钟。

卡西莫多固然外表貌寝,却有着一颗常人都不一定会有的善良而向往优美的心灵。

卡西莫多的丑与美正好与那外表风姿潇洒,内心阴险狡诈的神甫弗罗洛形成光显的比拟,因为某种原因卡西莫多与养父闹矛盾。

本以为女主角爱斯梅拉达(译)的出现能使他们干系和缓,然而却没想到就因为爱斯梅拉达使
得他们的父子关系愈演愈烈,最后到爱斯梅拉达惨
遭神甫毒手,卡西莫多从此便憎恨神甫而秘密
失落。

大约是在一年半或两年后,人们在一
个隐秘的山洞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对相拥的骷髅,姿势十分奇怪。

一具是女的,身上还残留着几片白色衣袍的碎片,紧拥着这一具骷髅的是男的。

他脊椎歪斜,头压在肩骨里,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

而且发现这具男的不是与女的同一时间殒命,因此可以断定,这具尸骨生前的那个人是自己独自一个人来到这里,并且死在这儿的。

而当人们要将他(她)们的骨骼分开时,他
刹时化为了尘土……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情节
生动动人。

作品中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存。

用对
比的手法描绘了一群性格光显生动、极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凉运气扣人心弦。

在小说中,爱斯梅拉达是一个吉普
赛密斯,刚满16岁,她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


整个人的魂魄都是优美的。

她有一只聪明绝顶的小山羊,小山羊那活泼可爱的形象时时在我面前目今表现。

她俩;合并起来,就像一幅多彩多姿的风景画。

她们是优美的化身。

但这颗年轻火热的心却被腐朽的社会所监禁了。

她在社会中是没有职位地方的,所以她主要代表的是当时社会小人物的脚色,每当想到这个人我都以为很痛惜。

我感叹命运对她的不公与不敬。

同时我也看到了她刚强、忍辱负重的精良性格。

形貌异常的丑陋的卡西莫多却是一个统统的好人。

文中对他的外貌描写长得奇丑无比:独眼、驼背、跛腿、断牙。

综合起来看,简直真是一位可怕的蛮横人,我认为这世上不会有这么残破的人吧。

但人不可貌相。

卡西莫多却有着一颗优美、纯洁、善良的心灵。

他喜爱爱斯梅拉达;犹如守玉般掩护她。

对爱斯梅拉达的种种讨厌,他毫不在乎。

我认为这
是他最大的缺点。

这也是由于社会的制度所造成的。

她试图使爱斯梅拉达阔别统统伤害。

但个人的气力是很有限的,最终他照旧不克不及掩护好她,也只好选择殉情。

从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的恋爱悲剧,我也看
到了凡间的悲剧。

他们两个共同拥有了单纯善良的性格。

但外貌上的巨大差距使他们扞格难入。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悲痛,我为他们两个的殉情怀有太多的感触。

而文中的三位男主角同时在社会中代表三个脚色,当时社会应该说是分为两派的,费罗洛代表的是宗教派的重要代表,而佛比斯代表的便是皇族的代表,也便是政治的代表,而当时这两个派是相互独立的,同时拥有权利,而卡西莫多代表的便是小人物,而就是这三个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同时爱上了爱斯梅拉达,而从他们错位的爱情上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及人的天性。

故事的末端是个悲剧,这个悲剧似乎想告诉人们:真理在人们面前永远只能是悲剧!同时这个悲剧也在劝诫人们不要以貌取人,要学会在复杂与不安的天下中探求真与假、
善与恶、美与丑,毕竟,真理往往掌握在明白事理的人手中!
《巴黎圣母院》,它教会我要学会刚强。

《巴黎圣母院》,它教会了我要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