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四肢瘫临床特点

合集下载

脑瘫在临床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脑瘫在临床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脑瘫在临床上分为哪几种类型小儿脑瘫在临床上分为哪几种类型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

武汉脑瘫医院(解放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医院脑瘫科)脑瘫治疗专家提醒,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

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临床症状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当患儿抬头、翻身、坐力困难时才被家长发现。

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

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小儿脑瘫现为异常动作、运动增强、手足徐动症、舞蹈症、肌强直;小脑有病变时出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大脑广泛病变时出现肌肉强直、震颤等。

小儿脑瘫临床分为哪几种类型?由于脑损伤的部位不同,瘫痪的部位和性质不同。

按肌紧张度和异常姿势分为:(1)痉挛型:我们的肌肉是受相反神经支配的,脑损伤后由于调节机制紊乱,相反神经支配过少,动作肌与拮抗肌同时收缩,肌肉就变得僵硬,随意动作就无法出现,这种肌肉僵硬在用力、生气及被移动过快时加重。

(2)强直型:强直型是针对痉挛型中一组四肢呈僵直状态的患者而言。

这一类型小儿其伸张反射呈过度亢进状态,当做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还是伸都呈抵抗,给人以弯铅管样的感觉。

痉挛型和强直型常常伴有智能、语言、视力问题,一些患者常常需要手术进行矫正。

(3)手足徐动型:手足徐动是运动不受控制的意思。

表现为颜面、手及四肢的痉挛样运动或缓慢扭动样运动,这种运动在安静时减轻而在兴奋及不开心时加重,肌张力表现为多变,异常姿势随着肌肉由僵硬变松软而出现或消失,很少发生变形。

这一类型在婴儿时期常表现为松软,在2~3岁时表现为不能随意控制的动作。

(4)失调型:失调就是不稳定的摇晃。

当小儿试图平衡自己、走路或用手做某些动作时,会出现摇晃,由于摇晃,小儿学习站立、行走或伸手取物常常需要花很长时间。

小儿脑瘫痉挛型偏瘫(PPT课件)

小儿脑瘫痉挛型偏瘫(PPT课件)
b) 进食训练:健侧手把握食具,把勺子固定在患侧手, 治疗师辅助进行。
c) 如厕训练:健侧上肢帮助患侧上肢固定于便盆旁扶手, 健侧手完成如厕动作。
CIMT强制诱导运动
在取得患儿家长的同意配合后, 采用健侧上肢佩戴连手棉袖套或石膏 固定,以限制健侧上肢正常活动,清 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持续12 周。制定个体化OT训练方案,强制性 诱导使用患侧,每天6小时,每周4次, 强化训练至少持续4周。治疗计划以 患儿目前尚未达到,但通过训练能够 努力达到为宜。
偏瘫的运动特点
翻身姿势 坐位与爬行姿势
立位姿势
步行姿势
翻身姿势
患儿喜从患侧向健侧翻转,首 先头部从患侧转向健侧,然后用 健侧上肢支撑,使身体从仰卧位 翻向侧卧、俯卧位。但患侧肩关 节后伸,常常造成翻身困难。
坐位与爬行姿势
患儿多利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起, 完成坐位姿势后患侧上肢向后拖,而 由于过多利用健肢代偿,患肢运动几 率少,患肢常伴废用性萎缩和肌张力 增强。患儿较难建立四点跪爬能力, 通常的移动方式为——坐爬。
痉挛肌的松解及提高关节活动度
痉挛肌的松 解及提高关 节活动度
推拿按摩 中频电刺激 蜡疗
温水浴 矫形支具
针灸
运动康复训练
a) 降低肌张力训练:上田正法、手法牵张; b) 上肢的分离运动:首先通过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引
出患侧上肢的联合运动,然后通过交叉摸耳、手爬肋木 等单关节分离训练逐步提高肩、肘、腕的运动功能; c) 上肢的负重训练:如横坐位手支撑训练、俯卧位撑手训 练等; d) 下肢的负重训练:如直跪重心转移训练、单膝跪位训练、 单腿蹲起训练等; e) 躯干的力量训练:如侧方弯腰拾物、单腿桥式训练等; f) 平衡及协调能力训练:如坐位巴氏球训练、坐或站位平 衡板训练、走平衡木训练。

痉挛型四肢瘫的临床特点

痉挛型四肢瘫的临床特点

俯卧位
坐位——圆背坐
受ATNR的影响,上肢难以伸到前方支撑身 体坐起; 由于伸肌痉挛(全身张力都较高),髋关节不能充 分屈曲,影响坐起及坐位的稳定性; 坐位时,支撑点骶骨(不是坐骨),所以骶骨后 倾,为保持坐位平衡稳定,脊柱后凸呈圆 背状坐位姿势,以代偿不能充分屈曲的髋 关节;
坐位——圆背坐
患儿一般不能抬头上看,因为头抬高时, 脊柱伸展,背部伸肌痉挛,破坏了圆背的 代偿姿势,则易向后倾倒; (不要)如伸肌与屈肌(髋、脊柱)能保持平 衡,头保持中立位时,患儿可以坐在椅子 上,若此时破坏平衡使身体后倾,则头向 前,脊柱后凸以保持坐位稳定性(圆背 坐)。
临床特点(总特点)
牵张反射亢进:
1、腱反射亢进 2、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 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分离运动减少)—— 表现出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即脑瘫的特 点)
牵张反射—痉挛型脑瘫所有的运动障碍和姿势
异常都是由于牵张反射亢进造成 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 到牵拉时,由于本体感受器受(肌梭)到刺激, 诱发被牵拉的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 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 张反射。
俯卧位
由于抗重力肌发育障碍,不能用双肘、手支撑, 俯卧位时很难抬头,出现头低臀高的俯卧位姿势。 如能抬头,多采用双肘支撑,呈屈曲状; 俯卧爬行时,低头、全身屈曲姿势,采用两膝同 时向前行进的兔跳爬行(无下肢的分离动作) 此种体位下,不能用一侧上肢支撑身体及用一手 取物,不能使用手,有时头也不能上抬看物(视野 受限),所以患儿很讨厌这种姿势体位(李永桦)
腱反射&肌紧张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腱反射和肌紧张, 这种正常的牵张反射能维持人体的姿势; 但脑瘫患儿的腱反射亢进、肌紧张却是表 现出一种“持续性” 是一种异常的反应(2者 都是太过的状态);

儿童康复知识点

儿童康复知识点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在大脑发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永久性的脑损伤综合征。

临床分型1、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类(1)痉挛型病变位于大脑皮质锥体系特点:各大关节的屈曲、被收、内旋模式。

1)痉挛型四肢瘫2)痉挛型双瘫3)痉挛型偏瘫(2)不随意运动型病变多在大脑基底核锥体外系系统。

1)手足徐动2)舞蹈动作3)强直型为锥体外系损伤4)共济失调型多由小脑损伤引起5)肌张力低下型6)混合型7)分类不明显2、根据肢体障碍部位分类(1)单瘫(2)截瘫(3)偏瘫(4)三肢瘫(5)双瘫(6)四肢瘫(1)双重瘫(2)重复偏瘫3、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类(1)轻度(2)中度(3)重度什么是锥体系: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管理的是骨骼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答:中枢神经系统是脑和脊髓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发出来的神经组成。

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十二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十一副十二舌下。

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1)由上到下(2)由近到远(3)由粗到细(4)由不协调到协调肌张力的表现:静止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肌力评定:等张肌力等长肌力等速肌力等张收缩:张力保持恒定而长度发生变化的肌肉收缩。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但肌肉内部的张力增加。

等速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进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且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速收缩。

孤独症,也被称作孤独性障碍或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

它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期的严重神经精神发育障碍。

临床表现〈1〉社会交往障碍: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不喜欢与人贴近,缺乏象征性游戏。

〈2〉交流障碍1〉非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

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

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学期考试神经内科常考到此项鉴别,其实很好理解。

痉挛性瘫痪顾名思义即肌张力增高,同时它的别名中枢性瘫痪可以推知对肌肉损害并不严重的2345项,67两项更好理解。

关键是如何就不会拉下所有的项目了。

前五项第一个字都是“鸡”——肌,67项是两“反射”即五只鸡两反射如果书上还有其他项目加上即可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 paraplegia)或四肢瘫。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迟缓性瘫痪迟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又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

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喝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骨骼肌的运动终板。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终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到速度减低喝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如Guillain-Barr综合征。

附录什么是截瘫?及病理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表1、什么是截瘫?脊髓的横贯性损害在其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质的瘫痪,颈段损害出现四肢瘫即高位截瘫。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

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

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

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

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慢性不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的健康宣教

慢性不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的健康宣教

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 惯,适当进行体育
锻炼
饮食调理
01
食物选择:选择易消 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瘦肉、
豆制品等。
04
营养补充:根据患者 情况,适当补充维生 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02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 暴食。
03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 油腻、刺激性食物,多 喝水,保持大便通畅。
x
01 疾 病 概 述 03 日 常 护 理
02 治 疗 方 法 04 预 防 措 施
疾病概述
疾病定义
慢性不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 为四肢肌肉张力增高、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功能障碍。
这种疾病通常由脑部损伤、感染、中毒、遗传等因素引起, 发病率较低,但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痉挛药物:如巴氯芬、替扎尼 定等,可缓解肌肉痉挛
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 英等,可预防或控制癫痫发作
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 素B1等,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 片类药物等,可缓解疼痛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电刺激等 0 1 方法,帮助患者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定期检查
01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 时发现疾病征兆
03
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保 持心理健康
02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预 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04
定期进行饮食调整,保 持营养均衡
健康教育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规 律的作息、合 理的饮食等

痉挛性瘫痪名词解释

痉挛性瘫痪名词解释

痉挛性瘫痪名词解释痉挛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和僵硬而导致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该病常常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如肌肉间的神经传导障碍、神经肌肉连接异常或神经细胞损伤等。

痉挛性瘫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肉的短暂、周期性的不自主收缩,这些收缩通常发生在肌肉休息或运动暂停时。

这种不自主收缩常常伴随着肌肉的强直和僵硬,影响了肢体的正常运动和姿势。

痉挛性瘫痪可以影响全身的肌肉,但更常见的是影响四肢和躯干。

痉挛性瘫痪可以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痉挛性瘫痪是由于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引起的,如家族性痉挛性瘫痪。

继发性痉挛性瘫痪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中毒等。

继发性痉挛性瘫痪通常在之前是正常和有力的肌肉,而原发性痉挛性瘫痪可能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早期就出现症状。

痉挛性瘫痪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因个体而异,从轻微的肌肉收缩到完全瘫痪都有可能。

症状通常在运动中出现,如走路、跑步、举重等。

肌肉收缩和瘫痪可以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然后缓慢恢复正常。

在短暂的收缩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治疗痉挛性瘫痪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

药物治疗常常包括抗痉挛药物、肌肉松弛剂和镇静剂。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力量,以便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

手术治疗常常用于严重痉挛性瘫痪无法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缓解的患者。

虽然痉挛性瘫痪目前无法治愈,但有效的治疗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与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复诊和检查。

此外,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痉挛性瘫痪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位
此类患儿常因上肢屈曲及非对称姿势,抓 物站起十分困难; 有一部分此类患儿可达到立位,为了站 立,用手抓物引体向上从仰卧位到尖足站 立,因上肢及手的力量有限,常松手坐下 去。
立位
此型若能达到立位(障碍程度较轻或逐渐 发育好了),但也难以步行移动(行走) 或利用异常的姿势走路
因尖足站立,下肢伸展、内收、内旋, 立位时基底面狭窄难以保持平衡,所以难 以步行或以异常姿势行走
癫痫:痉挛型脑瘫合并癫痫的发病率最高,而四肢瘫又是其 中最高的。
因此,对此类型的脑瘫,即使没癫痫的临床发作,也 应加强临床追踪,定期常规复查EEG.
智力障碍:损伤重而且范围广泛; 伴发癫痫,使认知困难逐渐加重,而出现智力障碍
斜视:痉挛型四肢瘫及双瘫多见 语言障碍及听力障碍:但以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更多
肌紧张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 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是多突触反射。
肌紧张的作用:
由于肌紧张的存在,使人体能对抗重力牵引,维持人体正常姿势,也是进 行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
例如,人体直立时,由于重力的影响,支持体重的关节趋向屈曲,(膝关节受到 重力牵拉,屈曲,甚至会坐下去,使相应的伸肌肌腱(股四头肌)受到牵拉 拉长,由于肌紧张(牵张反射存在),反射性使股四头肌收缩,膝关节伸 直,以对抗关节的屈曲,维持直立姿势。
临床特点(总特点)
牵张反射亢进:
1、腱反射亢进
2、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
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分离运动减少)—— 表现出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即脑瘫的特 点)
牵张反射—痉挛型脑瘫所有的运动障碍和姿势
异常都是由于牵张反射亢进造成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myotatic reflex )指
痉挛型四肢瘫
指患儿四肢都发生瘫痪,上半身重于下半身 或上半身与下半身瘫痪程度相同的脑瘫;
此型脑瘫患儿除具备痉挛型脑瘫共有的以上 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痉挛型四肢瘫
此型患儿总的特点——上半身障碍程度 重,多表现为:
头部控制、眼调节(斜视)障碍、语言、 构音、进食等多方面障碍。
痉挛型四肢瘫临床运动特点
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 到牵拉时,由于本体感受器受(肌梭)到刺激, 诱发被牵拉的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 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 张反射。
两种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腱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 反射,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腱反射为单突 触反射。
俯卧位
坐位——圆背坐
受ATNR的影响,上肢难以伸到前方支撑身 体坐起; 由于伸肌痉挛(全身张力都较高),髋关节不能充 分屈曲,影响坐起及坐位的稳定性; 坐位时,支撑点骶骨(不是坐骨),所以骶骨后 倾,为保持坐位平衡稳定,脊柱后凸呈圆 背状坐位姿势,以代偿不能充分屈曲的髋 关节;
坐位——圆背坐
患儿一般不能抬头上看,因为头抬高时, 脊柱伸展,背部伸肌痉挛,破坏了圆背的 代偿姿势,则易向后倾倒; (不要)如伸肌与屈肌(髋、脊柱)能保持平 衡,头保持中立位时,患儿可以坐在椅子 上,若此时破坏平衡使身体后倾,则头向 前,脊柱后凸以保持坐位稳定性(圆背 坐)。
腱反射&肌紧张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腱反射和肌紧张, 这种正常的牵张反射能维持人体的姿势; 但脑瘫患儿的腱反射亢进、肌紧张却是表 现出一种“持续性” 是一种异常的反应(2者 都是太过的状态);
腱反射亢进临床表现
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 踝阵挛 被动伸展关节时,有折刀样感觉
持续性肌紧张临床表现
表现:姿势、运动异常;关节变形;挛缩 (活动受限) 肌紧张的程度:随患儿的警觉状态、兴奋 性、活动状况及姿势等而改变;同时受患 儿情绪、焦虑、疼痛、触觉以及其他感觉 输入影响。
痉挛型脑瘫特点—由于牵张反射亢进
常常表现为高张力姿势:
上肢:肩关节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
前、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拇指内收
下肢:髋关节屈曲内旋、膝关节屈曲、踝
关节跖屈、足趾屈曲(尖足)、足内翻或 外翻
痉挛型脑瘫分类
根据受累的部位不同,分成单瘫、双瘫、 偏瘫、三瘫、四肢瘫等 其中,比较多见的是双瘫、四肢瘫,其次 偏瘫,单瘫、三瘫少见
痉挛型四肢瘫的临床特点
痉挛型脑瘫共有的特点
病位:在锥体系,以锥体束损伤症状为主 (即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病因:脑部缺氧缺血、出血、早产、脑发 育畸形、脑部外伤等。 发病率:约占脑瘫患儿1/2(50.43%,有些 统计为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 脑瘫类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失调 型、混合型)
髋关节脱位
此型常发生髋关节脱位,多为一侧 髋脱位原因: 1、因为患儿不能站立与行走,下肢运动不足,使 髋臼窝形成出现障碍,髋关节发育不良; 2、内收肌痉挛,下肢内收,髂腰肌短缩,引起髋 脱位; 3、骨盆倾斜,屈曲侧的躯干屈肌痉挛,躯干短 缩,使骨盆上提并向后方回旋发生脱位。
痉挛型四肢瘫合并症(合并症最多)--不仅是 运动障碍
仰卧位 俯卧位 坐位 立位
从四个不同姿势体位看痉挛型四肢瘫的特点
仰增加翻身的难度而 影响翻身;肩胛带后缩,手不能到口,不 会吮吸手指,不能在中线位活动。
如四肢瘫较轻或左右侧瘫痪程度不一样, 患儿有时可以翻身,但无脊柱的回旋与髋 关节的伸展,而是利用全身屈曲姿势,膝 屈曲于腹部进行翻身或利用障碍轻的一侧 向另一侧翻身。
俯卧位
由于抗重力肌发育障碍,不能用双肘、手支撑, 俯卧位时很难抬头,出现头低臀高的俯卧位姿势。 如能抬头,多采用双肘支撑,呈屈曲状; 俯卧爬行时,低头、全身屈曲姿势,采用两膝同 时向前行进的兔跳爬行(无下肢的分离动作) 此种体位下,不能用一侧上肢支撑身体及用一手 取物,不能使用手,有时头也不能上抬看物(视野 受限),所以患儿很讨厌这种姿势体位(李永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