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1年 《随堂优化训练》历史 北师大版 九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苏东的艰难探索 [配套课件]
2011年 《随堂优化训练》历史 北师大版 九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 [课件]
![2011年 《随堂优化训练》历史 北师大版 九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fbf11fff00bed5b9f31d20.png)
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
1789 制宪议会
巴士底狱
自由平等
国民 财产权 雅各宾派 民主 共和
1.易错点:误认为法国大革命与英、美资产阶段革命相比, 无任何特色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 产阶级革命。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还震撼了整个欧 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2.易错点:忽视《人权宣言》的局限性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反君主 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但宣言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 侵犯,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基于出身的不平等,因此其宣扬的 民主权利只能够为少数人所享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知识点 1 “到巴士底去!” 1.法国以 7 月 14 日为国庆日,这是为了纪念( B ) A.三级会议的召开 C.《人权宣言》的发表 B.攻占巴士底狱 D.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2.(2010 年浙江嘉兴)1889 年,法国大革命 100 周年之际, 巴黎举办世博会。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 C ) A.来克星顿的枪声 C.攻占巴士底狱 B.颁布《人权宣言》 D.颁布《独立宣言》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点 3 热月政变 5.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的事件是( C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制宪议会制定并颁布《人权宣言》 C.“热月政变”结束雅各宾派的统治 D.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6.以下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开始的标志是 1640 年议会的重新召开 C.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 D.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
知识点 2 《人权宣言》的理想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 建等级制度思想的文献是( B ) A.《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D.《大宪章》
[原创]2011年 《随堂优化训练》历史 北师大版 九年级 上册 第三单元 第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 [配套课件]
![[原创]2011年 《随堂优化训练》历史 北师大版 九年级 上册 第三单元 第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 [配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2edd373968011ca3009120.png)
电 新能源 交通运输 电力 爱迪生 生产 电气化 钢铁时代 电气时代
易混点:两次工业革命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地结合起 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 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 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存在某些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 命的国家如日本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的情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点 1 人类对“电”的认识 1.18 世纪时,一位美国人不仅发现了雷电的存在,而且据 此发明了避雷针。请问这位美国人是( A ) A.富兰克林 C.西门子 B.富尔顿 D.史蒂芬孙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梯就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 升降机。那么,世界上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面世的时间是( C ) A.1832 年 C.1867 年 B.1834 年 D.1885 年
6.“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 B A.蒸汽动力得到了广泛应用 B.现代工业的崛起 C.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知识点 2 能源领域的巨变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 D ) A.发电机的发明 B.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C.石油化学工业的生产 D.电力的广泛应用 4.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 B ) A.“蒸汽时代” C.原子能时代 B.“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知识点 3 围绕“电”的发明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誉为“发明大王”的发明家是 ( A ) A.爱迪生 C.瓦特 B.富兰克林 D.哈格里夫斯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三四单元综合测试 北师大版

2010-2011学年度历史阶段测试题1.美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结成了同盟,共同抵御来自法西斯国家的威胁,但这种同盟关系在战争结束后很快破裂,请问破裂的标志是()A、“铁幕演说”发表B、北约组织成立C、“杜鲁门主义”出台D、华约组织成立2.下列关于欧洲共同体成立后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促进西欧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B.新的战争策源地在欧洲形成C.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D.引发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给予大量援助的根本目的在于()A、帮助西欧国家复兴经济B、向东欧地区进行渗透C、控制西欧经济发展D、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4.“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此段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B、反法西斯同盟国C、协约国D、华沙公约组织成员国. 5.北约和华约的共同之处是()A、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帝国主义侵略集团C、地区性的军事同盟D、代表不同社会制度的大国集团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马歇尔计划援助得力C、原有经济技术基础较好D、国家对经济调控加强7.每次技术革命中,都出现了一些新名词,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是A.坦克B.工厂C.无线电D.克隆8.由黑人节奏布鲁斯和美国白人乡村和西部音乐以及现代科技相融合的音乐形式是()A 民谣音乐B 嬉皮音乐C 爵士乐 D摇滚乐9.在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联体是()A、是一个主权国家B、是苏联的别称C、其性质与华沙条约组织相同D、是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10.2002年的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担任这一职务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11.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戈尔巴乔夫着手进行了改革,改革之初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A、经济方面B、政治方面C、文化方面D、政权问题12.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是在哪次会议上A、联合国家会议B、波茨坦会议C、开罗会议D、雅尔塔会议13.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欧洲的一体化B、实现成员国之间商品、人员、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C、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D、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摆脱美国的控制14.由于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使国家出现了混乱局面,苏共一些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A、签署明斯克协定公布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C、发动八·一九事变D、签署《阿拉丁图宣言》15. 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这一事实充分表明了A、萨达姆统治不得人心B、当今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D、和平与经济不可兼得16.出门之前一个电话将机票预订,这种快捷的服务方式开始于下列哪个国家?A、英国.B、日本C、德国D、美国17.美国的波音飞机,部分发动机在英国制造,部分尾翼在我国制造。
《随堂优化训练》2011年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 古代世界的征服战争 配套课件 北师大

D.青藏高原
5.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 代。这说明( A )
A.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罗马帝国的扩张
6.面积广阔的地中海曾是古代一个国家的内湖,这个国家
是( D ) A.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B.波斯帝国 D.罗马帝国
(2)消极影响:征服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土地 和财富,血腥的扩张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严重 破坏了当地经济5 世纪早期,正当希腊在地中海东部崛起之时,
对希腊虎视眈眈的东方的强大帝国是( B )
A.马其顿王国
B.波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印度帝国
2.2010 年 11 月 27 日,中国选手周春秀在广州亚运会上夺 取了女子马拉松项目的冠军。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
源于古代一次著名的战争。这场战争是( A )
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
3.希腊与波斯争夺的焦点地区是( C )
A.意大利半岛
B.埃及
C.爱琴海地区
D.阿拉伯半岛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4.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最远抵达( C )
A.两河流域
B.伊朗高原
C.印度河流域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第 1 课 古代世界的征服战争
希腊 爱琴海
亚历山大
马其顿王国
波斯帝国 两河流域
2 地中海
印度河
1.易混点:混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帝国 的扩张
2.易错点:辩证地认识征服战争的影响 (1)积极影响:使得各种文明有了直接交流的机会,客观上 使各地区的文明之间得到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第三单元试卷

尹集中学2011-2012学九年级历史第三单元试卷1、美国国旗由13星条旗,演变成为13条50星,这种变化反映()A.美国政党政治的变化B.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C.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D.美国民族关系复杂2、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这是因为改革()A.废除了沙皇专制制度B.由资产阶级领导C.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D.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力量3、19世纪中期,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事件有()①日本明治维新②美国南北战争③俄国1861年改革④中国洋务运动A.①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①④4、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共同作用是()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B.粉碎了南方种植园主的分裂阴谋,维护了国家统一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D.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5、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比较它们的相同点,正确的是()A.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都使本国迅速强大起来D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6、世界博览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民以深刻启迪。
下列主题,最适合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的是()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科学、文明和人性”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与未来”D.“环境、资源与人口”7、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A.煤与蒸汽B.水力与太阳能C.电力与石油D.原子能8、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看法,错误的是()A.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展开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没有正义性B.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劫难C.战争是残酷的,但它对人口优化却产生了积极作用D.战争是野蛮的,但它却孕育了战后的一些文明成果9、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引爆了巴尔干“火药桶”。
《随堂优化训练》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课 大战的扩大与转折 配套课件 北师大版

3.下图所示军事行动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C )
A.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B.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D.苏德战争爆发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 的国家集合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坚实
基础的是( C ) A.《凡尔赛和约》 C.《联合国家宣言》
洋战争的转折点是( B ) A.珊瑚岛海战 C.阿拉曼战役
B.中途岛海战 D.斯大林格勒战役
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先投降的法西斯国家是( C )
A.德国
B.日本
C.意大利
D.奥匈帝国
大战的扩大
1.1941 年 6 月 22 日后,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
为( D )
A.凡尔登战役 C.《慕尼黑协定》签订
B.德军突袭波兰 D.苏德战争爆发
2.“俄罗斯虽大,但已没有地方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
此则言论与什么战役有关?( B )
A.偷袭珍珠港
B.莫斯科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德军突袭波兰
B.《九国公约》 D.《慕尼黑协定》
大战的转折 5.(2010 年广东湛江模拟)1943 年 2 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 的一封贺信中写道:“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
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指(C )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莫斯科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6.2010 年,在继《兄弟连》之后,美国 HBO 公司再次推 出一部重大历史战争题材作品—— 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电视剧 《太平洋》。节目播出后,获得了观众们的好评。历史上,太平
第 2 课 大战的扩大与转折
1941 莫斯科保卫战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10“冷战”与“热战”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10“冷战”与“热战”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10“冷战”与“热战”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10“冷战”与“热战”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冷战"与“热战”》同步练习◆选择题1.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的和平。
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B.“冷战” C。
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的手段是( )A。
科学技术的较量 B。
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C.以“和平演变”为主D.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并用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丘吉尔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必须发扬反对纳粹敌人的那种劲头,去对付今天的敌人。
”这里的“敌人" 是指( )A。
德国 B。
法国 C。
日本 D.苏联4.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实施B.杜鲁门主义出台C。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
”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
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
是否推行霸权政策6。
“(美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
九年级历史第三单元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 试题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九年级历史第三单元同步练习(第14—16课)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第二X的答案栏内。
)1. 俄国历史上使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的是2. 俄国1861年改革的最根本的目的是3. 1861年改革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的沙皇是4. 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5.“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的这句话反映了A. 英国圈地运动中出现的“羊吃人”的悲剧B. 美国内战后解放的黑人奴隶的处境C. 日本明治维新后农民纷纷破产D. 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农民一贫如洗5. 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李潞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了俄国1861年改革。
你认为她的表述哪一项不正确A. 改革的目的是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B. 它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C.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 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6. 俄国1861年改革没有改变7. 美国内战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8. 下列有关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前者以争取国家独立为目标,后者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旗帜B. 都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C. 战争的爆发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有关D. 战后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9. 在美国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矛盾的焦点是C.南方军队挑起内战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11.“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
我不期待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
”这是林肯的一次演说。
这说明当时的林肯主X12.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
”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肯13.美国政府发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所起的直接作用是15.在日本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放弃排斥外国影响的做法,转而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并组织倒幕力量的是17.明治维新改革土地制度,允许买卖土地,对下列哪一阶层最有利二、材料分析题21. 阅读下列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相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经一一地做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一: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 1.斯大林之后,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是( B ) A.列宁 C.卡达尔 B.赫鲁晓夫 D.罗斯福
2.下列苏联领导人的改革中,最先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造成了一定冲击的是( D )
A.斯大林
C.卡达尔
B.列宁
D.赫鲁晓夫
3.在改革中,鼓励大规模种植玉米的人是(见右图)(
B )
A.斯大林 C.卡达尔
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4.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按照哪个国家的模式进行经济 建设的?( D )
A.美国
C.中国
B.英国 D.苏联
5.领导匈牙利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D )
A.罗斯福 C.斯大林 B.赫鲁晓夫 D.卡达尔
6.关于匈牙利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改革的领导者是卡达尔 B.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利于匈牙利进一步发展 C.领导者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部分经济领域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第 12 课 苏东的艰难探索
易错点: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 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
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个人
主观原因是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的作用。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 期,他本人主观武断、冒失多变使得其改革举措出现失误、权 力集中程度提高,斯大林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显,各种矛 盾日益突出,也迫使赫鲁晓夫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