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及原则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解析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解析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交流与休闲的场所,还扮演着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象征。
广场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功能、环境与美学,确保成为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地点。
以下是对城市广场设计方案的深入解析。
功能性设计城市广场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使用者的多功能需求。
从日常休闲、文化活动到市场交易,广场的设计应灵活多变。
划分不同功能区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休息区、儿童游乐区和开放式的表演舞台等。
在这些区域之间,应通过绿化带或小道进行自然衔接,既保持功能的明确性,又增强了使用的便捷性。
除了区域的划分,还需要合理的设施配置。
座椅、阳伞、清晰的指示牌、休闲娱乐设施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座椅应考虑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需求,例如为老年人设计的坐凳需更为宽敞、稳固。
设置适量的垃圾桶,保持广场的清洁,给予游客和居民一个舒适的环境。
环境与生态影响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越来越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引入绿色植被不仅可以提升广场的视觉美感,更能起到降温、净化空气的作用。
选择本地植物种类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气候,降低养护成本,同时提升生态多样性。
水体的引入也是一种有效的环保设计手段。
喷泉、溪流等水景,不仅增加了广场的美观,还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听觉与视觉享受。
透水铺装材料的运用能有效改善雨水渗透,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美学设计美学不仅关乎形式,也关乎使用者的感受。
设计师可以通过雕塑、艺术装置和视觉引导等元素,为广场增添独特的艺术气息。
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可以强化广场的文化认同感,让人们在使用空间的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
在广场整体布局中,设计师可以运用对称、节奏和比例等原则,创造视觉上的平衡与和谐。
光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
从不同角度看,广场应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夜间灯光的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安全感,还能营造出迷人的氛围。
社会互动与社区参与城市广场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参与感。
舆论反馈与公众参与是提升广场使用率的重要途径。
浅谈广场规划设计理念

● 1.广场的含义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城市的形象。
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是的要求而设置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围合而成的,满足某种使用要求的公共活动空间。
● 2.广场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
欧洲流传着将城市广场称为“城市客厅”、“城市起居室”的说法,在意大利,公众甚至认为:“没有广场就没有城市。
”这些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广场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及视觉上的要求,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如此重要,它对于现代城市的作用有:1、满足城市功能上的要求,如集会、交通等。
2、满足城市公共绿地,新建广场达大都一定面积的绿地,流行一时的绿色广场更是以绿为主,建广场成为增加城市公共绿地,改善城市环境的一种手段。
3、满足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需要。
4、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 3.城市广场的特点(1)性质上的公共性。
(2)功能上的综合性。
(3)空间场所上的多样性。
(4)文化休闲性。
●4.城市广场的类型与特征4.1文化广场主要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节假曰休闲、交往、娱乐的功能要求,兼有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风貌特色的作用。
因此,常选址于代表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或商业中心地段(老城或新城中心),有较大的空间规模的地方。
在内部空间环境塑造方面常利用点、线、面结合,立体结合的广场绿化,水景,保证广场具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广场空间应具有层次性,常利用地面高差,绿化,建筑小品,铺地色彩,图案等多种空间限定手法对内部空间作第二次、三次限定,以满足广场内从集会、庆典、表演等聚集活动到较私密性的情侣,朋友交谈等的空间要求。
在广场文化塑造方面,常利用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征的小品,雕塑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灯具、铺地图案,坐登等元素烘托广场的地方城市文化特色,使其广场达到文化性、趣味性、识别性、功能性等多层意义。
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及原则_王发堂

第17卷 第2期2004年4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 y (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l .17 No .2April 2004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及原则王发堂(湖北工学院土木系,湖北武汉430068)收稿日期:2004-02-24作者简介:王发堂(1971—),男,江西省高安县人,湖北工学院土木系讲师。
摘要:从“理性”原则层次定位角度,结合哲学、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主义建筑和广场理论来探讨现代城市广场理论,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中来阐述广场的规划和设计的特殊性并分析了当代城市广场理论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原则中图分类号:T U2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4)02-0258-04 针对城市广场的本质功能和城市定位的理解,本文从哲学、文化、历史背景、现代主义建筑、广场理论等方面来探讨现代城市广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中来阐述广场的功能的特殊性,并提出了广场理论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一、哲学和历史文化背景在城市广场中,“理念”的指导原则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为了探讨的方便,我们先撇开社会层面的影响,而集中探讨一下这种指导思想形成的哲学、历史文化背景,再回过头来考察近几十年广场理论的引进和形成的历史语境。
我国建筑、城市广场理论一般来说是在对西方的建筑、城市广场理论引进和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
广场理论的引进和吸收则是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而引进的。
而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则是直接建构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基础上的。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
柏拉图的“理念”是古典时期哲学的基石。
古典时期哲学强调的“理念”乃源于远古时期的自然神崇拜,在创世意义上来说乃是神的别称。
到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时期,“上帝”的概念直接取代了“理念”。
小型城市广场设计说明100字案例

小型城市广场设计说明100字案例一、方案设计基本要求:(一)、主体思想:1、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广场,首先要体现休闲娱乐功能;其次要有必须的观赏性。
2、要充分体现简单愉快的特色。
3、要有时代气息。
(二)、总体风格:1、整体上:开放的、大气的时代风格;2、布局上:深邃的、优雅的文化风格;二、立意与设计思想(一)、设计理念:广场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有其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但它区别于公园设计,所以更多的应是以简练、概括为主,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广场设计有三大基本因素,形象(景观)、功能(实用)、环境,这三大要素组成了人们休闲、集会、学习交流和了解社会发展与提高的各层面,同时更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礼貌与提高发展程度,它务必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广场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主题。
(二)、方案立意: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满足广场建设的目的。
5、贴合广场设计的基本要求。
6、以现代的手法,结合现代的人文景观总体营造。
(三)、总体布局1、平面构图:总体上,以喷泉为中心,进行布局,主要景点休闲健身场地、白桦林、小桥流水,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
在广场四个角分别用大树与外界隔离,在大树与广场之间有绿篱隔开,广场及其周围的路和景点用棕榈树、竹子等植物配置,使整个广场更灵活、多样。
2、地形设计:由于广场喷泉下沉,与整个周边环境构成一个高差,在思考因地制宜建设广场的前提下,分割高差,使人在视觉上有必须的缓冲,并到达丰富层次的效果。
广场由主入口到最高点的长廊,整体升高13米,在视觉上构成仰视效果,从广场的入口处看去,更能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气息。
(四)、表现手法:1、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
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突出景观规划的观赏性和时代性。
2、环境绿化设计:以生态绿化建设为目的。
在设计时,在广场周围植有超多的树木,在广场上植有很多绿篱和大面积的草地,使之与硬质景观分开。
城市广场设计规范

设施配置
照明设施:提供充足的照明,保证夜间广场的安全和使用 绿化设施:增加绿化覆盖率,提供休闲和观赏的空间 座椅设施:为市民提供休息的场所,方便市民在广场上停留和交流 儿童游乐设施:为儿童提供游乐设备,增强广场的亲子互动性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点
章节副标题
Hale Waihona Puke 交通组织确保广场与周边 道路的顺畅连接
照明亮度:根据 广场的功能需求 和人流密度,合 理设置照明亮度, 确保足够的照明 效果和节能环保。
灯具选择:选用 高效、环保、耐 用的LED灯具, 与广场整体风格 协调一致,提升 广场的美观度和
品质感。
照明控制:采用 智能照明控制系 统,实现照明的 远程控制、定时 开关、亮度调节 等功能,提高广 场的管理效率和
艺术氛围:通过 雕塑、喷泉、灯 光等艺术手段, 营造出富有艺术 气息的广场空间。
地域特色:融入 当地的地域特色, 如建筑风格、民 俗文化等,使广 场具有鲜明的地 域特征。
多元文化融合: 尊重并融入不同 文化背景,让广 场成为多元文化 交流的平台。
安全防护
确保广场地面平整,无障碍物, 防止人员跌倒。
协调与对比:通 过色彩、形状、 线条等元素的协 调和对比,创造 出和谐、富有层 次感的视觉效果。
平衡与对称:保 持广场设计的平 衡和对称,以营 造稳定、庄重的 氛围。
比例与尺度:合 理运用比例和尺 度,使广场设计 符合人体工学和 空间感受,提高 舒适度。
可持续性原则
节能: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 技术,降低能耗
引入生态绿化,增加广场的绿化 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 供宜人的休闲空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采用绿色建筑材料,降低能耗, 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广场的可持 续性。
城市广场的人性化和生态设计理念

城市广场的人性化和生态设计理念在当今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城市广场作为人们休闲、社交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人性化和生态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合理布局和独特设计,城市广场不仅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纽带。
本文将探讨城市广场在人性化和生态设计方面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人性化设计的意义人性化设计是将人的需求和舒适度置于首位的设计理念。
在城市广场中,人性化设计意味着为市民提供舒适宜人的休憩空间,增加绿植覆盖,设置休闲座椅,并考虑通风采光等因素,让人们在这里享受轻松愉悦的时光。
通过人性化设计,城市广场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交流互动的理想去处。
生态设计的价值生态设计是以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设计理念。
在城市广场中,生态设计意味着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通过引入自然元素如绿色植被、水景等,城市广场不仅提升了空气质量,还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人性化与生态设计的融合人性化设计和生态设计并不是彼此独立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在城市广场的规划和建设中,可以通过打造绿色景观、设置多样化的休闲设施、引入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等方式,实现人性化与生态设计的有机结合。
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广场的美观性和舒适度,也为城市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城市广场的人性化和生态设计理念是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它们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在城市广场中贯彻人性化和生态设计理念,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宜居、更宜人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设人性化和生态友好的城市广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为城市居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体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浅谈城市广场空间的立体化开发

浅谈城市广场空间的立体化开发1. 现代城市广场的概念芦原义信从广场的构成要素的角度对广场的定义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
一个名副其实的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广场的边界线清楚、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协调和高宽有良好的比例。
定义现代城市广场是由建筑物、道路、构筑物、绿化等围和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
它起到了组织交通、提供日常活动和休憩活动的空间、并且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
2.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立体开发在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出现了更多的空间立体型广场,可分为上升式广场和下沉式广场两種。
上升式广场一般将车辆放在较低的层面上,而把行人和非机动交通放在地上,实现人车分流。
相比上升式广场,下沉式广场不仅能够解决不同交通的分流问题,而且容易创造一个安静具有较强围合感的空间。
广场作为城市中没有被建筑物占据的开敞空间,对其地下空间开发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拆迁,可大幅度降低地下建筑的造价,而且在空间布局和使用上也更为灵活;另外还可以与地面的自然环境建立较为直接的联系,从而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环境质量和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
城市广场的立体开发模式通常由广场的性质、用途、区位等因素决定,以下为几点城市广场立体化的开发原则: 1.在城市文化活动集中的区域及代表城市形象的中心区域,可以结合城市广场开发一些地下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2.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地铁站附近广场绿地地下空间,由于大量的生活人流、交通人流及车辆的要求,可综合考虑建设地下停车场、商业街、娱乐场所等设施;3.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企业聚积比较多的地区,近期建设的时候可结合城市绿地修建地下仓库。
3. 城市广场的立体开发案例解析3.1. 文化娱乐广场的立体化开发文化娱乐广场的立体化开发,通常把公共停车场放于地下,对于有地铁或将要修建地铁的城市,广场应与城市地下交通紧密结合,使地铁站与地面空间及其他地下休闲空间有便捷的联系。
公共艺术城市广场设计理念

公共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手段,为城市广场带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提升广场的使用价值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其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形态和功能:公共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的形态和功能相匹配,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建筑、交通流线、人群活动等因素,以确保广场的功能得到最优化的发挥。
2. 环境与景观:公共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需要创造宜人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观,使人们在广场上休闲、娱乐、社交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和审美的感受,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设计理念和主题:公共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理念和主题,给人以艺术和文化的体验感。
设计可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现代艺术手段表现出世界级的创意和创新精神。
4. 空间规划和功能需求:公共艺术城市广场设计需要考虑空间规划和功能需求,使广场能够满足各种社交活动的需求。
设计需要考虑人群聚集、座椅、草坪、景观灯光等元素的布局和配置,以满足广场的公共性和多样性。
总之,公共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应该注重艺术审美、城市功能和社会需求的结合,创造出一个丰富和具有历史记忆的公共空间,为城市的发展和社区的增进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及原则
发表时间:2017-12-12T10:06:15.797Z 来源:《建筑科技》2017年第12期作者:买晓林
[导读] 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中来阐述广场的规划和设计的特殊性并分析了当代城市广场理论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博乐市中誉规划建筑咨询有限公司新疆博乐
摘要:结合哲学、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主义建筑和广场理论来探讨现代城市广场理论,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中来阐述广场的规划和设计的特殊性并分析了当代城市广场理论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原则
一、哲学和历史文化背景
针对城市广场的本质功能和城市定位的理解,本文从哲学、文化、历史背景、现代主义建筑、广场理论等方面来探讨现代城市广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中来阐述广场的功能的特殊性,并提出了广场理论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我国建筑、城市广场理论一般来说是在对西方的建筑、城市广场理论引进和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
广场理论的引进和吸收则是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而引进的。
而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则是直接建构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基础上的。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
柏拉图的理念是古典时期哲学的基石。
古典时期哲学强调的理念乃源于远古时期的自然神崇拜,在创世意义上来说乃是神的别称。
到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时期,上帝的概念直接取代了理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思潮以人取代了上帝,17世纪到18世纪的唯物论和法国启蒙主义运动时,以理性取代了信仰。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其强调的核心都是柏拉图的理念的深化和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模式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离出发,运用理性来建构的形而上学体系。
抽象化的人的存在是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建构的理论世界,这种理论世界演变成与人的现实生活相分离的世界图景。
理性被片面化和绝对化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存在态势。
这也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后现代思潮的反击留下了豁口。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二元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方法,直接影响到现代建筑、广场理论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和广场理论。
二、现代主义建筑、广场理论分析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是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基础上,以现代科技、现代工艺为依托发展起来的。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表现为以工业社会为特征的机械美学反对古典主义美学,同时带有社会改造的沉重历史使命。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强调功能性原则,发展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机械美学,形成了具有功利色彩的建筑文化运动。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直接继承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二元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方法,现代建筑的理性可以涵盖整个现代主义建筑理论。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理性的最大贡献是把建筑学梳理成了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教育体系、方法体系的综合科学体系。
建筑设计中的理性是在混沌的世界中创造出具有内在秩序和内在结构的有规律的人造世界。
其在三维空间造型上表现为体块组合上的构图和比例、尺度理性控制;在二维平面组织上则表现为功能的协调和衔接内在秩序之中。
建筑设计中,理性被作为秩序化世界、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建筑设计中的思维模式没有脱离二元论:世界被分为客观和主观世界,建筑设计表现为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改造的中介便是理性。
但是,建筑设计指导原则中主观世界的基础却是概念化了的人或理性,抽象了的人不再属于主观世界了,而变成了冷冰冰的客观世界中的一种规定。
建筑设计演变为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远离了人的生命实践,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缺陷的致命之处。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直接孕育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之中,城市设计理论和建筑理论一脉相传,且相互支持和相互印证。
城市广场设计理论自然是脱离不了这种历史语境。
广场设计理论一般是以外部空间设计而对应与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其设计也直接强调科学性和理性。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建筑设计理论的直接借用,强调广场自身的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使城市广场成为建筑的室外版本。
城市广场设计理论拥有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所有缺点。
广场设计理论理性原则是使广场在环境中形成完整的内在结构体系,使广场成为一个傲视建筑的独立单体,广场设计理论理性原则要求自身在城市中脱离对建筑的依赖,从而成为与建筑实体相平等的概念。
城市广场与建筑物在城市环境中融为一体,共同构筑城市居民的生命活动场所。
城市广场与建筑物在城市环境上的功能是相互补充和完善的。
但是在城市活动中,建筑所履行的功能的重要性和多样性,是广场(室外)所履行的功能无法比拟的。
城市居民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建筑室内发生的,而室外活动是室内活动的缓冲,是室内活动的一个节点。
三、城市广场设计的指导原则
广场与建筑是城市环境中两大基本要素,其与道路、水体、自然体等形成有机综合体。
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广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广场规划设计虽然在理论上与建筑设计是同构的,但在构成和组织上,与建筑相比,有其独特的性质。
建筑构成是一种立体形态构成,强调的是实体即物质的体积;而广场构成是一种空间形态构成,强调的是空间即物质的容积。
建筑构成和广场构成的差异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
在整个城市环境中,多数情况下,建筑物相对于广场来说,其所履行的城市功能和承担的城市活动重要和广泛得多,建筑在城市环境中占有绝对的优越性,负荷更多的城市职能。
广场在视觉上、外部空间的组织上更多地依赖建筑并完善整个城市风貌。
在一个有机的综合环境中主次有序,相对更容易获得融洽性和有机性。
广场除了少数具有特殊功能负荷(如交通广场)外,其功能更多地依赖周围建筑的功能,是建筑功能在城市层面上的完善,而广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建筑功能的支持。
广场功能的补充性,决定了其在城市中对建筑环境的依赖性。
由于广场的功能在城市环境中的不完整性,在广场层面中强调自身的完整、广场的内在结构性,并按照一定的理性或秩序进行建构,必然会产生内在矛盾。
外在表现为广场功能上与周围建筑物相脱节,视觉上表现为广场与周围建筑物不协调。
因此,在广场层面中,放弃完整的独立体系的思路是广场的特性使然,这对于建筑理论来说,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四、当前我国城市广场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1.广场主题的抽象与单一。
我们列入计划的广场建设项目,由于投资渠道等方面的原因,广场的位置、规模、资金等往往得到一种特别的优待。
但是,正是这种优待使得广场脱离与建筑的有机连接而独立存在。
广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果负荷一些本不该属于它的文化内涵,必然需要更多的物质表现手段,因而使得广场成为沉甸甸的文化化身,而排挤广场基本的娱乐、休闲等功能。
围绕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主题作为一个中心理念和广场创作的基点,设计者的思路必然根据这个基点演绎成一个具有完整的结构,具有强烈中心理念的物质体系。
这样会造成两点:首先,只利于表达这个中心理念的基本构筑物和元素优先权,导致设计者对广场基本功能设施考虑的排斥。
其次,广场与周围建筑功能的脱节和自身完整的结构体系,必然造成忽视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造成城市广场环境的抽象化。
这是我们很多已建成的广场在使用上不理想
的深层原因,其涉及到的因素有广场设计指导思想方面的,还有体制等方面的。
2.广场负载的政治理念导致尺度过大。
在我国解放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各大中型城市陆续地建设了一批中心城市广场。
这些中心广场以政治性广场居多,其负荷的社会文化主题迫使广场追求宏伟、气派,因此该时期的广场规模巨大,尺度偏大。
这种追求就其本质来说,是广场设计理念演绎的必然延伸。
广场大尺度可以说不是城市广场内在本质的需要,也不是城市环境需要的产物,而是社会需求的附加产物被安置在城市中。
广场的大尺度是反人体尺度的,从而也妨碍了设计者对亲切宜人的广场空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