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2009-04-15 13:46:10)转载▼标签:分类:教育养成教育教育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 ,叶老的话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深刻又形象地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不可不重视的意义。
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只有抓好养成教育,才能培养出举止得体、道德高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促进其终生发展。
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什么不少学生知道《守则》、《规范》,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
小学生因知识浅簿,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教师要率先垂范,也要足智多谋不少教师总在埋怨学生习惯差,难纠正。
反躬自问:我们教师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心灵期待吗?我们的言行是否一致,能否经得起孩子纯真又细腻的审视吗?现实中不少学生产生不良习惯的原因相当多的是家长没有将“第一任教师”的职责做到位,如果这些孩子到学校不能看到老师言行一致的教导和示范,那么道理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空洞的,甚至是充满虚伪和欺骗的。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素质。
而提高素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们的养成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形成整套课内外、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经常化、系列化的教育机制尤为重要。
我们在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工作中,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强化养成教育。
通过思想教育、纪律约束,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正确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一、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从理性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为此,应切实重视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对落实《规范》的认识。
从理性的高度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在落实《规范》中将思想统一到以下几个方面:(1)知行统一。
由于我们长期停留在口头说教阶段而忽视了行为的养成,所以应当把“讲”的过程深化为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过程。
《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
“知”是简单的(这里指口述或背诵而言,彻底的“知”应指真正理解其复杂的道德内涵)。
“行”则困难得多,所谓“困难”主要是难在持续不断,难在养成习惯。
实践告诉我们:时断时续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功败垂成,而坚持则是成功的终点。
认真品味“养成”二字,可以认识到,它就是连续的、一贯的,而决不是时续时断的。
(2)落实《规范》需要全体教育者形成“合力”。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培养学生的大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班主任抓了行为规范,为任课教师上课创造了条件;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良好习惯影响学生,并时时配合班主任抓好行为规范,又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方便。
增强了班主任的自觉意识,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行为规范较快地影响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
全校教师都经常把养成教育渗透到班级中去,成为德育管理的参与者。
师生在共同活动中,也能融洽了关系,沟通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并促进了教学工作,使德育管理更具层次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培养小学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对于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方法和家庭学校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家长和老师们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我们需要认识到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是他们一生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不仅有助于小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积极性和自律能力,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不容忽视,家长和老师们都应该重视起来。
我们需要探讨一些培养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行为养成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模范行为、耐心引导和及时奖惩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学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师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和奖惩措施等手段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社会和媒体也应该共同努力,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行为榜样和道德引导,从而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我们需要强调家庭和学校的合作。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大重要场所,他们的合作对于孩子的行为养成至关重要。
家长和老师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孩子的行为养成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们可以通过定期的家长会、交流活动和共同的教育理念等方式来促进合作,从而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行为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教学·24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临洮县玉井镇店子小学 徐正豪【摘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也是教育“质”的指标,它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时期,我认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
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养成教育 严爱结合 潜移默化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他的利息。
”此话指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注重养成教育。
那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学习《守则》、《规范》,弄清是非,从理论上知道该怎样去人们常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首先让小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逐条理解的基础上,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某一件事该怎样去做。
让小学生先从思想上有所认识,再去实际行动,最后逐步养成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注重细节教育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有些教师只注重讲道理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行动的指导。
于是出现了嘴里说的头头是道,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倒背如流,在实际生活中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骂人打架,明明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在校当值日生时不搞卫生,回家过着“小皇帝”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可见,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
如:刚入学的学生在礼仪方面,让他们见到师长要问好;在环保方面,让他们看到果皮、纸屑自觉捡起放入垃圾桶;在学习方面,从坐、行、站、立入手,从收发作业入手,从整理学习用具入手。
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张立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伊勒阿特说:“成功的习惯其本身就是成功的最大原动力。
”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这个年龄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从小养成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
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好习惯好人生》,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技能。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
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下或在模仿他人的过程中形成的。
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更要多树立一些好的榜样。
如多表扬一些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
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
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如今的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所谓人才,除了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教师的任务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也就是说教师除了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向学生传授良好的道德品质。
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形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良好的习惯范围很大,从坐立行走、言谈举止、到学习、生活等。
习惯的好坏,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家庭;在学校里,代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在社会上,代表着一个单位;在世界交往中,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代在呼唤着文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不学习礼仪,不懂文明不讲礼貌,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也就更谈不上建立功名,成就事业啦!”可见,良好的习惯是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
所以,学校教育要狠抓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班主任是典范“严军先严将”。
一个班级的习惯的好坏,班主任起决定性的作用。
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然而作教师的,特别是当代教师再难也要向“人师”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产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见人,不能当“教书匠”。
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扫清“匠气”,挑起“育人”的重担,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在向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同时播撒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现代的学生除应具有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健康的体魄,一定的劳动技能外,尤其要具有文明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1. 引言养成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形成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一系列的动作技能。
小学生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的养成教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养成教育方法。
2.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时期是人们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良好的养成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2.1 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是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度过大部分时间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业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通过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规律的作息时间、整洁的生活环境、自律的学习习惯等,这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小学生时期是培养和塑造人们品德的关键时期。
通过养成教育,可以让小学生学会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尊重他人和乐于助人等美德,这将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2.3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2.4 培养积极的社会交往方式小学生在学校中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将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友善的交往方式,如合作、沟通和分享等,这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在进行小学生养成教育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3.1 示例引导小学生在模仿和学习中成长,通过给他们示范正确的行为和做事的方式,可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示范正确的坐姿和听讲态度,家长可以示范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2 实践训练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小学生巩固所学的养成教育知识和技能。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发布时间:2022-08-22T10:11:16.052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0卷第4月第7期作者:陈阳[导读]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教育的根本。
幼儿和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最重要的时期陈阳延安市安塞区第一小学邮编:717400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教育的根本。
幼儿和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最重要的时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养成教育先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现就多年的德育实践,与大家共勉。
一、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1.教育现状要求加强养成教育从教十几年,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再到小学,时常遇到家长、老师因为孩子牢骚满腹,遍地诉苦。
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家庭的孩子少了,可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复杂了,我把他们归结为 “六小”问题,即“小霸王”、 “小磨蹭”、 “小馋猫”、“小懒虫”、 “小犟牛”、“小马虎”。
如今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缺乏责任担当。
这些问题往往是家长和老师最容易忽视的。
比如:孩子学习成绩滑坡了,生活纪律出问题了,家长最常用的解决办法是教训、下命令或向孩子承诺,而很少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上找原因。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习惯训练,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大了会好起来,可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
2.养成教育是走向成才之路的基石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以后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和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密不可分。
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如一张白纸,最容易养成好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时要以严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养成教育源远流长。
古往今来,养成教育一直受到教育家的推崇和世界各国的重视。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古希腊伟大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得加上习惯,即德性出于习惯。
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养成教育,他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更是指出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倡导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交错,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形成了诸多不利影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使一些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严峻的形势考验。
因此,加强新时期小学生养成教育就显得重要而急迫。
1 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小学生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成长关键期,必须在这些关键期里使受教育者接受相应的教育形成相应的品质和才能,否则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将很难甚至永远无法弥补这些缺憾。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可以得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意识不成熟,道德认识和评判情绪化。
无论是认知方面还是情意、社会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所以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关键期,是一个黄金时期。
北宋著名的学者颜之推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以后,思虑散逸。
故需早教,勿失机也。
”当代学者关鸿羽在《养成教育》一文中写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
但等孩子长大了,就象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
而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它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正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
”因此,抓住小学阶段这个“关键期”,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必将为孩子健康成长和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成为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2 养成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相当长时间内,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直存在。
当前
德育现状虽发生很大改进,但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内容远离现实、教育方法陈旧、知与行脱节、评价手段单一等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新特点与社会生活新变化诸多问题。
因此,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特级教师孙蒲远认为,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养成教育就是将道德理论细化为点滴生活行为习惯,从浅入深,从表面到本质,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
这样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小学生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而且也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3 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而养成教育的宗旨是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最终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因此,素质教育与养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养成教育虽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但却是素质教育中的最基础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素质教育中的“质”的指标。
素质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
正如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所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是用养成教育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