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

合集下载

大学校园杀人法律案件(3篇)

大学校园杀人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全国重点大学。

校园内,学子们勤奋学习,追求卓越。

然而,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场悲剧悄然上演。

2019年3月,XX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校园的杀人案件。

受害者小杨,一名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在校园内被人残忍杀害。

凶手作案手段残忍,现场血迹斑斑,令人毛骨悚然。

此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质疑:在如此美好的校园环境中,为何会发生如此惨烈的悲剧?二、案件经过1.案发现场2019年3月10日凌晨,XX大学女生宿舍楼发生一起命案。

受害者小杨被发现躺在宿舍床上,身中多刀,已经失去生命迹象。

宿舍内一片狼藉,地上散落着衣物、书本等物品。

警方在现场勘查时发现,凶手作案手段残忍,现场血迹斑斑,令人触目惊心。

2.犯罪嫌疑人经过调查,警方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李某,一名20岁的男生,与小杨同年级。

李某性格孤僻,曾因心理问题在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过治疗。

案发前,李某曾向同学透露,自己与小杨存在矛盾,且多次表示要报复。

3.犯罪动机据了解,李某与小杨曾因琐事发生矛盾。

案发当天,李某在校园内跟踪小杨,伺机报复。

在确定小杨进入宿舍后,李某持刀闯入,残忍地将小杨杀害。

三、法律博弈1.刑事侦查案发后,警方迅速展开侦查工作。

在大量证据面前,李某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警方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刑事审判在审判过程中,法庭审理了李某的犯罪事实、动机、手段等。

经审理,法庭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3.民事赔偿受害者家属认为,李某的犯罪行为给家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民事赔偿方面,法庭判决李某赔偿受害者家属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金。

四、案件反思1.校园安全此案的发生,暴露出我国校园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确保校园安全。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防止悲剧发生。

校园女尸案件分析报告

校园女尸案件分析报告

校园女尸案件分析报告在对校园女尸案件进行分析时,首先需要对案件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

案件发生在某大学校园内,受害者是一名在校女大学生。

根据现场勘查,发现尸体时已经死亡超过24小时,尸体表面没有明显的外伤,初步判断死因可能为窒息。

案件发生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对校园内的监控录像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对校园周边的居民进行了走访,以收集可能的线索。

在案件分析中,我们注意到了几个关键点。

首先,受害者在死亡前一晚并未返回宿舍,而是在图书馆自习至深夜。

其次,监控录像显示,受害者在离开图书馆后,曾与一名不明身份的男子有过短暂的接触。

该男子在案发时间段内出现在校园内,但之后便消失无踪。

此外,受害者的个人物品在案发现场并未发现,这可能意味着凶手在作案后带走了这些物品。

通过对受害者的社交网络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受害者生前性格开朗,与同学关系良好,并未发现有明显的人际矛盾。

然而,受害者的社交媒体上曾有一条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留言中提到了受害者与某人的争执,但具体内容不详。

这条留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调查方向,即受害者可能在生前与某人发生了冲突。

结合现场勘查、监控录像分析以及社交网络调查的结果,我们初步推测凶手可能是受害者生前的熟人,且具有一定的心理扭曲。

凶手可能因为与受害者的某些争执而怀恨在心,最终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

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这一推测尚需进一步的调查来证实。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警方应加大对校园周边的搜查力度,尤其是对监控录像中出现的不明身份男子进行追踪。

同时,应进一步深入调查受害者的社交圈,尤其是那条引起注意的留言,以期找到更多的线索。

此外,对受害者的个人物品进行搜寻也是当务之急,这些物品可能隐藏着关键的证据。

综上所述,校园女尸案件的分析需要综合运用现场勘查、监控录像分析、社交网络调查等多种手段,通过细致的调查和分析,逐步揭开案件的真相。

虽然目前案件的调查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但随着调查的深入,相信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启示

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启示

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启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其中不乏涉及杀人的严重案例。

这些案件不仅令人震惊,更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关注。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认真反思这些案件,从中汲取教训,警醒自己,珍爱生命,远离犯罪。

首先,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发生提醒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调适能力,容易产生极端的行为。

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韧性,有效预防潜在的犯罪行为。

其次,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发生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再者,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发生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也是生命的保障。

大学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防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大学生杀人案例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加强安全教育,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珍爱生命,远离犯罪,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行凶报复反思总结报告

行凶报复反思总结报告

行凶报复反思总结报告这是一份行凶报复反思总结报告。

我,作为报告的作者,深感悔恨和愧疚。

我要对我的行为负责,并对我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和总结。

这份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表达我自己对我所做之事的反思,以及对将来的人生做出积极改变的承诺。

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我犯下了严重错误——我行凶并寻求报复。

我承认,我当时的思维陷入了怨恨、愤怒和冲动的深渊中。

我心中充斥着仇恨和复仇的想法,构成了我行凶的原因。

然而,通过对我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我行凶报复的言行给受害者和社会带来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

我深感遗憾和懊悔,对于我的错误行为,我真诚地向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道歉。

这个严重错误不仅破坏了受害者的生活,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不仅仅是法律的制裁,我的错误也对我的心灵造成了创伤。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求心理疗愈和自我反省。

在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报复只会加重伤害,而不会解决问题。

我深深明白,和平、宽容和谅解才是解决冲突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我决心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成为一个积极、善良、富有同理心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将锚定以下行动计划来改变自己,走上正确的轨道:1. 接受自己的错误,勇敢面对并承担后果;2. 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寻求情绪管理的帮助,以便更好地处理内心的冲突和愤怒;3.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冷静思考和理性行动;4.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5.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善良和宽容的品质;6. 持续学习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深知,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但我将付诸行动,并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更好的自己努力。

我将以此份报告为起点,记录我的成长和变化,以便更好地追踪我的进展和提醒自己不要再重蹈覆辙。

最后,再次向受害者和社会表示深深的歉意。

我明白言辞无法弥补我所犯下的罪行,但我将尽我所能改变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反映我的悔过和意愿改正的决心。

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_大学生杀人案分析反思(通用5篇)

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_大学生杀人案分析反思(通用5篇)

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_大学生杀人案分析反思(通用5篇)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_大学生杀人案分析反思篇115日下午,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发布通报称,3月28日0时17分,成都龙泉驿区公安分局接到报警,在龙泉驿大面街道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学生公寓发生一起杀人案。

警方已于3月28日依法将涉嫌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嫌疑人滕某刑事拘留,并将依法进行处理。

(中国网4月16日讯)经调查,犯罪嫌疑人藤某与受害人芦某为川师大学生,均为20岁,同是甘肃白银市人,之间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

3月27日23时50分,滕某在川师成龙校区学生公寓东苑2栋学习室用当日白天从超市购买来的菜刀将芦某杀死后,于3月28日0时17分让同学打电话报警投案自首。

大学室友本来是老乡,为什么如此过不去,非要以杀害手段来处理?真的是水火不容了吗?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并不严重,被害者在寝室里唱歌,固然不对,如果说嫌疑犯善意地提出劝告,受害者勇敢地承认错误,就一定可以协商处理好的。

若是处理不好,嫌疑犯报告老师,由学校处理,一定会有实际效果的。

不知他们报告老师了吗?不知寝室其他同学劝说了吗?反映问题了吗?当然,这只是假设,于事无补了。

但是,教训带来的思考是必要的,对于全国广大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室友来说,要时刻注意。

20岁,正好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两位老乡结下生命仇恨,一个成了刀下魂,一个面临法律的严惩,教训之严重,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熟虑!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就明确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共处。

经过10多年的教育,为什么成了大学生的他们,还不懂得交往共处?还不懂得杀人偿命呢?这样的惨痛悲剧,对于他们的父母亲人,是天大的打击和创伤!父母含辛茹苦送他们读书,指望着他们成人成才,有出息有作为,今后赡养老人,现在一切化为泡影,还让父母背上沉重的包袱!大学校园发生的寝室凶杀案件屡禁不止。

同样是20岁,同样来自甘肃,20__年的11月,天津城建大学发生了寝室杀害案件。

大学生法律经典案例杀人(3篇)

大学生法律经典案例杀人(3篇)

第1篇在阳光明媚的大学校园里,一场悲剧悄然上演。

一个看似平凡的大学生,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争执,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深渊。

这起案件不仅令人唏嘘,更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以及校园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以这起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蕴含的法律问题和社会意义。

一、案情简介被告人李某,男,20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被害人张某,男,21岁,同校学生。

2019年5月某日,李某与张某因琐事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致其死亡。

案发后,李某投案自首。

二、案件焦点1. 故意杀人罪的认定2.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的缺失3. 校园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三、法律分析1. 故意杀人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在本案中,李某持刀刺伤张某,致其死亡,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李某的行为具有故意性。

从案发时的争执来看,李某在争执过程中持刀伤人,显然是出于故意。

其次,李某的行为造成了张某死亡的严重后果,符合故意杀人罪的严重后果要求。

2.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的缺失本案反映出大学生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的缺失。

首先,李某在争执过程中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悲剧发生。

其次,张某在面对冲突时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伤害,也反映出其道德观念的不足。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修养,容易在冲突中失去理智,导致悲剧发生。

3. 校园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本案也反映出校园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一方面,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校园安全防范措施有待加强,如监控设施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

为了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案例分析1. 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本案提醒我们,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药家鑫恶意杀人事件带来了大量社会舆论,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就此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起恶意杀人事件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篇一2014年5月7日,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高院,与请求信一块寄出的还有一份《声明书》,建议给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这封请求信和《声明书》让一年前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再起波澜。

想到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杀害室友、同学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怎么了?正是青春好年华,本为同路逐梦人,何以相煎如斯、相残至此?事发后,在人们一致讨伐凶手残忍的同时,以复旦为首的高校成为了大家指责的对象。

很多人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是高校教育的失败。

诚然,高校对于类似案件的发生难辞其咎,但静心考量,这又岂是高校一家之过?我们的大学生不是生活在高校的真空,而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联系近期社会频发的无端伤人案,似乎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急躁,这种风气又怎能不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生投毒案发生在高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弥漫。

青年的教育问题绝非高校一方之责,在类似案件发生后对高校的过分指责本身就是在以一种片面、过激的言论影响青年学子对事件的全面认知。

我们应该做的不止是让青年人发现问题,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包括青年本人多方联动,才能为青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才。

其实从绝对比例上来说,无论是社会上的无端伤人案还是学校的学生投毒案,从发生几率上来看都是小概率时间,他们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案件本身的恶劣性质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同样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反思

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反思

对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反思1995年清华朱令被用铊盐投毒,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王小龙用铊盐向同学投毒;2004年云大马加爵锤杀舍友;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常某用铊盐向三同学投毒;2012年,凤冈一学生将高效氟氯氰菊酯农药投放到桶装水内;2013年复旦黄洋被舍友投毒,2013年南航彭某被舍友刺死……一个个年轻生命在大学校园逝去。

这绝不只是个体生命的陨落,而是整个社会的伤痛。

类似极端事件透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要成才应先成人,我们是否过多注重学业,而忽视了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

教育不应该视为简单的技能培训,切不能忽略人品而重于技能;培养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

因为品德不全而技能超众的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高学历高智商的罪,更恶更毒,所以,干起坏事来危害性就越大。

复旦投毒事件中,林某不择手段地清理掉品学兼优的黄洋,“廉价”地使用卑鄙手段来清理掉自己的对手,其实,恰恰影射我们社会的现实。

比如我们社会中的“逆淘汰”现象,说明人们不再顾忌手段的卑鄙了,让自己捞到实际好处才是王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人得势、恶人当道”的社会。

著名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

即一个恶的环境,再好的种子也受之影响,最终开出恶之花来。

作为国人,都争名夺利,乐此不疲:争着发财,争着买房、争着出国、甚至要争自己的墓地……其实,这些人们要争的,正是权力者制定并抛出来的,就像抛出肉骨头一样,给大家来争,互吠互咬,大家一嘴狗毛才好。

竞争就这样激烈起来的!作为校园也概莫能外,学生也要面对各种竞争:入党要争、奖学金要争、贫困生名额要争、荣誉要争、选调生要争、先进分子要争、连当个班,级小小干部也要争,学校推荐工作的名额也要争……学生们就是在为争这些荣誉,弄得耳红面赤。

而这些各种竞争的名目,也是学校抛出来的,美其名曰是“激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药家鑫恶意杀人事件带来了大量社会舆论,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就此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起恶意杀人事件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篇一 014年5月7日,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高院,与请求信一块寄出的还有一份《声明书》,建议给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这封请求信和《声明书》让一年前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再起波澜。

想到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杀害室友、同学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怎么了?正是青春好年华,本为同路逐梦人,何以相煎如斯、相残至此?事发后,在人们一致讨伐凶手残忍的同时,以复旦为首的高校成为了大家指责的对象。

很多人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是高校教育的失败。

诚然,高校对于类似案件的发生难辞其咎,但静心考量,这又岂是高校一家之过?我们的大学生不是生活在高校的真空,而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联系近期社会频发的无端伤人案,似乎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急躁,这种风气又怎能不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生投毒案发生在高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弥漫。

青年的教育问题绝非高校一方之责,在类似案件发生后对高校的过分指责本身就是在以一种片面、过激的言论影响青年学子对事件的全面认知。

我们应该做的不止是让青年人发现问题,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包括青年本人多方联动,才能为青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才。

其实从绝对比例上来说,无论是社会上的无端伤人案还是学校的学生投毒案,从发生几率上来看都是小概率时间,他们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案件本身的恶劣性质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同样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传播者对传播信息具有筛选和过滤的把关功能。

我们的媒体在传播各类新闻时,如何把握新闻传播的度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各类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一方面使民众对案件有了详细的了解,一方面却又对社会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事发后,多家媒体公布了尚未定罪的嫌疑人的各种信息、毒物及其来源和投毒过程的细节。

就有专家认为这种在警方尚未定罪的情况下肆意揣测投毒物质和毒物来源就可能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

同时,这种对各类犯罪信息的过度报道甚至可以使某些有类似想法的人受到某种程度的心理暗示和鼓励,将不敢实施的想法变成现实。

如果我们每天打开各类网站后看到的满眼是尔虞我诈的争斗,是对老人摔倒后扶与不扶的焦虑,是对娱乐明星们的出轨炒作,是为一己之愤对陌生人的无端伤害,是各种贪腐的奢靡无度······我们在这样的传播氛围中教育青年学生们要讲诚信、负责任、乐助人、爱集体······,难免会在效果上打折扣。

我在空间里看到有的学生感叹“今天是这个出轨,明天是那个嫖娼,看着一个个昔日的偶像形象全毁,我是不是该看一下新闻联播了?”这虽是一种调侃,却道出了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我想这也正是要求各类媒体要大力传播正能量的必要性之所在吧。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保障。

很难想象斤斤计较、急功近利的家长能够培养出心胸开阔、眼光长远的孩子。

当我们的家长因为孩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而对老师大打出手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因为家庭琐事而相互指责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因为一己私利受损而暴跳如雷的时候,孩子已经将这一切记在了心里。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虽然未必完全正确,却提示我们孩子的性格、秉性在小时候已经生根、发芽,只是在它尚未成长起来时容易被人忽视而已。

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种说法的科学性,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人的幼年时期埋下的心理阴影所致。

无论后期如何矫正,一个人的性格、习惯、趣味永远摆脱不了家庭的烙印。

当然,指出社会影响、舆论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对无意贬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或者开脱学校在类似复旦投毒案等事件上的责任。

各级学校在类似复旦投毒案的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指出社会影响、舆论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单独哪一方都无力独自承担对青年的教育重任。

对学校教育而言,首先应该加强大学前教育阶段的人格教育和思想引导教育。

在高考录取唯分数论的评价体制下,人们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在了孩子的成绩上,而忽略了对他们做人的引导。

他们在大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学业的压力无暇顾及其他,很多人格缺陷和思想问题没有发作的时机。

升入大学后,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会使一些在之前没有显露的问题开始暴发。

谁都无法否认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格和品性一经形成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进入大学的学生从年龄上多已成年或即将成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如果在大学前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大学的矫正成本会相对较高。

虽然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但他们仍然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高校存在的根基就在于肩负着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重任,离开了这一点,高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在这里我们无意从宏观上探讨高校如何让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这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解决的问题。

针对类似复旦投毒案的事件,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开展大学生的教育:一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检测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目前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这为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提供了条件。

从各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运转情况来看,对于排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是通过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或者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接触中发现的,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又不愿找老师交流或不愿被人知道的学生,存在着干预的盲区。

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的学生数量激增,仅靠心理老师的排查和辅导员的工作去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培训心理健康工作学生骨干、提高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意识等多种途径,建立完善的心理检测机制,对于表现异常的同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靠发现、干预等“堵”的手段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从实际效果还是从针对的面上来说都是有限的,还需要高校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等多种措施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转化。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班风、舍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关注他人、融入集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仔细分析高校的杀人事件,会发现凶手几乎都一致性的远离集体、独来独往,遇到心理困惑,无人可诉,致使这些问题在自己的心中不断郁结、发酵,最终酿成惨剧。

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一个很大的而不同就是大学生在除课堂之外的时间安排上的自主性极大增强。

除了上课时间,学生们大多各忙各的,除了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同学,相互之间的深入交流并不多,这就会使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他们的不满情绪不易的到排解,再加上一些偶然事件的引发,就容易出现问题。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遇到烦心事时会越想越烦,如果有一个好朋友能听我们唠叨几句,可能不需要他给我们什么具体建议,自己就会觉得轻松了很多。

高校应着力引导大学生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这就会大大减少他们因自我封闭而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

人与人的感情是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产生并得到巩固的,高校应大力加强班风、舍风建设,多举办一些类似班级风采大赛、宿舍拔河比赛、团体训练等需要班级、宿舍所有同学都参加的活动,为他们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在无形中释放心理郁结。

三是要通过思政课堂、主题班会、党课团课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大多是交给学生如何去爱,却很少教给学生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不满。

其实有很多时候教会学生如何去恨比教会他们如何去爱更加重要。

如果我们将学会爱人作为情感教育的正面引导和较高要求的话,让学生学会正确排解负面情绪,至少不因恨而去伤害别人就是最低要求。

回顾历年来的高校杀人案,哪一件不都是因为杀人者不懂得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将一己私愤发泄到了受害者身上?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主题班会、党课团课、谈心谈话等多种渠道有意识地渗透如何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每个人都会因为多种原因产生一时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与朋友谈心、找老师交流、阅读、听音乐等多种方式转移负面情绪,排解心中不快。

除了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修养,学会自我教育。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教育。

在目前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综合素质是有欠缺的。

文科的学生不懂自然科学常识,理工科的学生缺乏人文修养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因为某一方面素养的缺失而形成了人格缺陷和认知误区。

林森浩在接受董倩采访时也表示自己“在过去的10个月里看了文学经典,想得最多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称以前文科书看得太少了,思维比较直”。

虽然高校已经在有意识的开展通识教育,但受到课程体系、学分总量等多种限制,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参加社会实践等做多种方式提高思想认识和人文修养,较好的认识自我,开阔心胸,提升眼界,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中有着丰富的修身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迁怒,不二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君子必慎其独”等,无一不为大学生自我修养提供着有效指导。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篇二 1995年清华朱令被用铊盐投毒,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王小龙用铊盐向同学投毒;2004年云大马加爵锤杀舍友;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常某用铊盐向三同学投毒;2012年,凤冈一学生将高效氟氯氰菊酯农药投放到桶装水内;2013年复旦黄洋被舍友投毒,2013年南航彭某被舍友刺死……一个个年轻生命在大学校园逝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