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修改稿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

大学城中心区(小谷围综合发展机会展文化共享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1 项目背景广州大学城的发展为提升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
建设广州大学城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广州中心城市的“南拓”。
为了保护现有的城市结构并作为分散大都市区政策的一部分,城市未来将向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东面和南面发展。
广州的南面现状主要为农田、村庄和丘陵,将发展为新的会展区、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和一定数量的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工业区。
其中广州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将是广州大都市区南拓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广州大学城坐落在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总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
大学城的发展应作为珠江三角洲整体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气候环境特征和现有自然风景。
广州大学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通过主要的区域高速公路和新建的交通系统,加强中心区和南岸发展区的可达性。
在这些发展的背景之下,大学城必将强有力的促进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广州大学城的规划是基于各种组织原则和规划概念,包括:“TOD(交通引导发展)”的概念,“组团生长”的结构概念,“网络组织”的功能概念,“生态优先”的设计概念和“数字化”虚拟城市的概念。
这些概念把广州大学城的空间结构组织成等级清晰的系统,形成了大学城发展的框架。
1交通引导发展规划中有重要意义的是发展一个综合的交通系统,这个系统联系了多种交通方式,形成了城市交通向外延伸的网络。
地铁线从广州中央商务区向南延伸,从小谷围岛中心通过,是联系大学城和广州城市南拓轴的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主要的区域公路位于岛的东部和西部,服务于往返城市的车流,联系着通往各个大学校区的一系列环路。
沿着内环路,是一条轻轨铁路系统,在几个换乘的节点与地下公共交通连接。
放射性的道路和支路则进一步完整了交通的网络,构成一个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的交通系统。
2 组团生长作为“特殊功能的城”,广州大学城的功能布局围绕7个大学组团组织,其中的5个在小谷围岛。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全文编辑修改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目次1 一般规定 (1)1.1 规划建设业务分类规定 (1)1.2 其他规定 (6)2 立案标准 (8)2.1 建设用地类业务的立案标准 (8)2.2 城市规划类业务的立案标准 (15)2.3 建设工程类业务立案标准 (20)2.4 勘测信息类业务的立案标准 (32)2.5 建设工程规划验收类业务的立案标准 (33)2.6 违法建设查处类业务的立案标准 (34)3 图纸深度和要求 (36)3.1 规划建设业务送审图纸一览表 (36)3.2 建设用地类业务送审图纸的深度和要求 (39)3.3 城市规划类业务送审图纸的深度和要求 (40)3.4 建设工程类业务送审图纸的深度和要求 (56)3.5 勘测信息类业务送审图纸的深度和要求 (63)3.6 建设工程规划验收类业务送审图纸的深度和要求 (63)3.7 违法建设查处类业务送审图纸的深度和要求 (64)1一般规定1.1规划建设业务分类规定对外受理申请人的规划建设申请业务从立案类别上可分为建设用地类、城市规划类、建设工程类、勘测信息类、建设工程规划验收类、违法建设查处类、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类共七大类,具体见表1-1。
表1-1 规划建设业务分类总表注:①本表的批复期限是指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或行政审批决定之日。
②重点工程、高校建设项目的批复期限见相关规定。
1.2其他规定1.2.1办理除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业务外的规划建设业务应当提供IC卡号,首次来我局办理业务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先申请IC卡。
1.2.2办理各项规划建设业务除了根据业务分类要求提交相应当的特定资料外,均应当提交下列资料:1.2.2.1立案申请表,勘测信息类业务提交备案申请表;1.2.2.2申请函:说明申请办理的事项的基本情况、办理原因、办理基本要求和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验收类业务要求写明报批情况及现场状况,其中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审查、审批时,应当包括规划编制和历次审查、修改过程的说明;整治规划申请设计条件、方案审查、审批时,应当包括申请的原因、项目建设要求、地块基本情况和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
案例一_广州大学城

大学城进行宏观调控,对专业设置和研究开发给予指导;(3)大学城内高校众多,为了发挥大学城区域的整体优势,需要在大学城管委会之外,成立由各高校代表参与的大学城高校联合会,负责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合作以及研究合作等,促进大学城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为了应对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改变高校办学空间严重不足的局面,以及实现各高校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广州市于2003年初开始实施广州大学城规划。
2004年9月,广州10所高校4万学生顺利进驻广州大学城。
如今,10所大学校园建筑面积达538万平方米,2007年师生总数达16万人。
广州大学城是一个社区型、开放式的高校群体,它的形成,不但打破了传统高等学校相对封闭的藩篱、改变了高等学校“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而且为广东省高等教育改革创造了新的契机,搭建了新的平台,同时又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广州大学城内各校重视自身品牌的维护和校园的相对独立,强调各自的特色,妥善处理好社会化与品牌化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市民的交流,从而带动了地区文化和经济的跃升,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广州大学城管理体制现状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总体上来说,广州大学城由广东省教育主管部门,即省教育厅实施统一管理。
大学城10所高校有着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中山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院校,该校主管部门是国家教育部;广州大学是市属大学,该校主管部门为广州市教育局;其他8所高校均为省属高校,接受广东省教育厅的统一管理。
从创建之日起,广东省及广州市政府就将广州大学城定位为国家一流大学园区,视之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视之为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视之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2.大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协调管理广州大学城从建设之初,省教育厅就设立了大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省教育厅的派出机构。
广州大学城绿地规划说明书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区位与概况一、概况本次规划设计的地块位于小谷围岛,为整个大学城校区,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
规划地块四面环水,岛上人口密度低,主要为耕地与林地。
二、地理区位及用地规模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最北部,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约15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三、自然条件3.1、地形地貌广州小谷围岛四周环水,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基地内有众多山丘,最高处40~45M,一般20~25M,较低15~20M。
另有水塘、河涌多条,许多已连成带片。
3.2、地震区划根据最新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小谷围岛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地震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65s。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学城设计团队
The Ar c hi t e ct u r e Des i gn a nd Re s ea r c h I ns t i t ut e of
t ;ua ngz ho u Un i Ve r s i t y Ci t y Des i gn Tea m
Sout h Chi na
潺.,
由 教学 楼 看院 系楼 群 全景
项目概况
项 目地 点 :广 州小 谷 囤岛 设计时间:20 03年 竣工时问:200 6年 占 地面积 : 81 8 ha t 筑面积:43 1 hm2 硪 且设 计 人 员: 何 镜堂 、 郭 卫宏 、 倪 阳、 李 缔硅 、 郑 少鹕
涂 慧君 、 蒋涛 、 蒋邢 辉 、丘 建 发. 邓 孟仁 涂劲鹏等
Un i ve r s i t y of
Te c hnol ogy
71
3规划结构分析圈
■☆ - = , 、 、厂 — — — — —— 一
2 总平面囝
校门 辩技 产业 楼 基础 实验 楼
院系 楼 行政 楼 国书 馆
院系 楼 会议 中 心 院系 楼
公 共教 学楼 体育 馆 学生 活 动中心
专家 招待 所 国际交流中·C
基地内自 然环境优越, 毙势托高南摄, 最竣起 伏.绿树 成荫,程用地j E面 梅两廛绿化褴被 良好髓 国然;承系发这,莽与臻汪承遣联系蜜觏;在漂毒搴 藩串奋一 璧其蠢绦绪侨鏊的 寰镯稻许多葺警 蹉上鳃 吉树。在设计 中。始何爨灏鳃黼规划的 揩蹲思怨i 妇姆莘j j 黛艨生态环境,因懋铡褒,会瑾安爱}魏麓势 嚣,缝缓 交逶,营遣校嚣嚣 黻空溺蓉统;翔 缚延续 l 嚣桉隧的历史文黼,延续原甥她的蕊史记忆,这些 阐麒戏为了规期竣计中需要耋煎考虑的阚题。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修改稿

广州大学城承北启南的地理区位黄埔军校是邻近大学城的重要文化资源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一、区位与现状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分析广州大学城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43.3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在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在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在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在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二)现状条件分析1.土地利用现状广州大学城南岸包含了新造、南村两镇的大部分镇区,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
小谷围岛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现状多为农业用地和林地,包含穗石、练溪等6条行政村。
岛上还包括了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如占地500亩的艺术村,华南碧桂园等。
用地情况详见表5-1,表5-2。
2.人口现状根据南村镇和新造镇镇政府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在大学城的研究用地范围(以下简称“大学城用地”)内,南村镇建成区人口为16169人,新造镇镇域内的小谷围岛上人口13658人,大谷围地区(南岸地区)建成区人口13534人,总人口43361人。
议题四:AT1017规划管理单元控规调整

2008年度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展策略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议题情况介绍议题一:广州大学城DS1509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更改项目背景:广州大学城DS1509地块位于大学城中央共享区南区,南靠外环路,东西两侧分别有中五路和中八路,交通便利。
地块总用地面积为10988平方米,均为可建设用地。
根据《广州大学城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S1509地块用地性质为办公与商业综合用地(C13)。
现市土地开发中心申请将DS1509地块的用地性质更改为商业金融业用地(C2)兼容行政办公用地(C1),主要规划控制指标不变,同时保证地块配套购书中心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8000平方米。
审查情况:2008年10月29日,经市规划局业务会审议,原则通过。
市规委会办公室建议:提交市规委会审议。
议题二:天河分区AT1113规划管理单元(AT111305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更改项目背景:AT1113规划管理单元位于黄埔大道、华南快速干线、花城大道、马场路所围合的区域,属珠江新城规划范围,其西侧是珠江公园,北侧为暨南大学和华侨医院,南侧是猎德污水处理厂,东侧是员村地区。
其中AT111305地块位于马场路与金穗路交叉口的东侧,为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储备用地。
根据《天河分区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06版)》,该地块用地面积10677平方米,规划用地性质为文化娱乐用地(C3)。
现市土地开发中心申请将该地块用地性质由文化娱乐用地(C3)更改为商业金融业用地(C2)和文化娱乐用地(C3),其他规划控制指标保持不变。
审查情况:2008年10月29日,经市规划局业务会审议,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
市规委会办公室建议:提交市规委会审议。
议题三:番禺分区BC0612规划管理单元(BC0612-01-04地块)规划设计条件论证项目背景:申请规划设计条件用地位于番禺区中心城区番禺广场西北角,东邻沙墟涌,北邻番禺中心城区的东西主干道-清河路,西面是番禺区动植物检验检疫局,南面是电力新村,属城市密度一区。
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

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广州市城市更新局2017年1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更新总体目标与策略 (4)第三章更新规模控制 (7)第四章更新功能引导 (7)第五章更新强度指引 (14)第六章空间管控指引 (15)第七章专项控制指引 (18)第八章近期重点工作与更新时序指引 (29)第九章规划实施机制 (3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有效引导和有序推进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经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的广州市2014 年12 月“三旧”地块标图建库数据库动态调整和核查梳理分类成果(以下简称城市更新用地)及其需要整合连片的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本规划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4 号,2015)、《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办〔2015〕56号)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粤府办[2009]122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三旧”改造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粤建规函〔2014〕1972号)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修正版)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三规合一”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相关规划进行编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城承北启南的地理区位、黄埔军校是邻近大学城的重要文化资源{第五章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一、区位与现状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分析广州大学城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在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在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在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在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二)现状条件分析1.土地利用现状@广州大学城南岸包含了新造、南村两镇的大部分镇区,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
小谷围岛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现状多为农业用地和林地,包含穗石、练溪等6条行政村。
岛上还包括了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如占地500亩的艺术村,华南碧桂园等。
用地情况详见表5-1,表5-2。
2.人口现状根据南村镇和新造镇镇政府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在大学城的研究用地范围(以下简称“大学城用地”)内,南村镇建成区人口为16169人,新造镇镇域内的小谷围岛上人口13658人,大谷围地区(南岸地区)建成区人口13534人,总人口43361人。
3.道路交通现状和规划情况新造镇、南村镇现阶段以公路为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
其中小谷围岛对外交通与外界无路桥相通,全部依靠轮渡;大学城南岸现有3广州大学城土地利用现状5-1大学城研究范围用地情况表用 地 类 型 *面 积(km 2)比 例 农 用 地 46% 商业用地% ` 工业用地%住宅 用地居民、村民 居住用地 3 |% 商品住宅用地3 % 生态农业用地% ! 其 它 用 地 % 合 计100%5-2 小谷围岛用地情况表<用 地 类 型面 积(km 2)比 例(%)农 用 地耕 地{园 地;林 地%鱼 塘大学城位于广州生态体系的核心:?采用“TOD”模式,引导大学城开发建设条主干道,分别为市新路、金山大道及金山大道延长线。
由于大学城地处广州南拓发展的必经之地,在《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干道系统与大学城有关的包括:东侧京珠高速公路, 红线80M城市中部快线, 红线60M南侧金山大道(红线60M,已建成)及金山大道延长线(红线60M)。
贯穿大学城的南北地铁2号线延长线4.生态环境评价广州大学城现选址具有良好的外部生态条件,按照《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设想,广州的生态中廊道、大坦沙—黄埔新港廊道及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分别从广州大学城的西侧、北侧和南侧通过,生态东廊道也在东部附近通过。
因此,大学城在城市生态结构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处于城市生态结构的“绿心”,是广州市连续生态走廊中的中心节点和生态敏感区。
该地区原有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拥有起伏的地形、连绵的水岸和良好的植被。
@二、总体规划概念(一)“TOD(交通引导开发)”的发展理念《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政府通过预先控制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并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带动沿线、沿站地区土地开发”的TOD发展模式。
广州大学城作为)“组团生长”的结构理念~“网络组织”的功能理念<发展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考虑南拓走廊式发展对其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并促进这一发展方向。
大学城的发展将与城市干道和快速轨道交通结合,在全面预征小谷围岛的土地和岛西部的开发形成一定规模后,依托岛中部的南北向交通干道和地铁2号线延长线,形成岛上南北向的发展走廊,这条发展走廊同时是城市级资源共享区。
(二)“组团生长”的结构理念对于大学城来说,保持各学校的特色与资源的高度共享同等重要,后者不能以牺牲前者为代价。
在规划方案中,各高校相对独立的集中于某一组团内发展,而各组团的某些共享度较高的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及研究设施等通过网络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大学城的发展是在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中完善的,特别是在面临的市场很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的、可生长的系统。
“组团”生长的理念顺应了这种情况,组团的规模和数量可根据高校进入的情况调节,而每一个组团的发展并不影响其它组团,从而既保证了规划结构的完整性,又保证了组团发展的灵活性。
(三)“网络组织”的功能理念]大学城是一个活跃、创新的区域,它的物质空间、功能组织应当以有利于促进各种交流的发生、资源的高效共享为目标。
通过构造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大学城完整的网络体系。
大学城的建设应尽可能保护小谷围岛的湿地生态环境;大学城的坡度分析是路网和建筑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小谷围岛环形的、圈层式道路网络,将各个组团与共享核心紧密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大学城紧密交织的网络系统。
(四)“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大学城处于广州市生态结构的核心,而它自身滨水的特点,又是一个对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同时大学城功能本身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小谷围岛的生态环境,我们对小谷围岛的地形坡度进行了分析,力求使道路和建筑布局不穿越和破坏山地(同时减少土方开挖)。
此外,“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还表现在生态绿化网络的建立、生态区域的保护、较低强度的开发、公共交通的提倡等方面。
(五)“数字化”虚拟城市概念广州大学城应是一个数字化的高科技城市,在网上可按照大学城的物质实态虚拟大学园区建设情况。
虚拟大学城也有结构清晰的公共“空间”:一级共享的信息资源与大学城的城市级共享设施相对应;各分类信息服务器与组团级共享设施相对应。
大学城的居民可以在网上走进和实际建筑相对应的虚拟建筑,居民还可在网上进行交流、咨询、服务等活动。
>三、规划结构广州大学城的规划结构要重视大学城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城”的特征和其作为一个大学集中地的特点。
以资源的分级共享为原则,其空间结构层次为城→组团→校区。
大学城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新城区的“城”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依托南北向交通干道和地铁站点形成的带状发展走廊上。
在两个地铁站点的辐射范围内,布局了大学城的城市级共享设施,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和大学城所特有的中心,前者包括大型的商场、超市、专门店、金融机构、邮电局、饭店、办公等设施,后者如公共教学设施、城市公共图书馆、大学城科研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音乐厅等。
在小谷围岛的中心,布局了大型的生态公园、体育中心和少部分低密度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等,以体现大学城作为广州生态结构中的“绿心”的特点。
校区作为大学城的基本功能单元组合形成分散的组团式结构,各组团围绕“软核心”(生态公园)设置组团级资源共享设施,组团具有自组织生长的可能性。
?小谷围岛南岸地区亦采用组团式布局结构,通过南北向交通干道及地铁2号线延长线与小谷围岛相联系。
四、功能布局(一)总体功能布局小谷围岛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且现状条件比较简单,因此布置了大学城最主要和大部分的功能。
大学城的教育、科研及居住生活功能集中在小谷围岛内发展。
小谷围岛采用“发展走廊+组团软核网络”的布局结构。
在南北向长达4公里的发展走廊上,商业金融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房地产业等用地通过适度的空间集聚和功能混合,加上位于岛中心的大型生态公园和体育中心等,利用聚集效应增强了大学城的活力。
此外,规划将主要由学校运作的教学科研区形成分散的功能组团,各组团以生态主题公园形成独特的“软核心”,七个组团通过轨道交通衔接形成“软核网络”。
、小谷围岛南岸地区由于有两个镇的建成区及多个自然村,现状比较复杂,宜作为大学城发展的备用地。
因此,在南岸地区预留了两个大学组团。
此外,小谷围岛南岸地区还设置相对独立的三个功能组团:①小谷围岛内的村民整体搬迁至岛外,结合南村镇和新造镇镇区的发展规划建设新市镇;②大学城教育、科研及生活用地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而生产用地的规模一般会有较大的弹性。
大学城的高新技术生产用地可集中在该区域金山大道沿线,原南村镇规划工业园区内,这里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宽裕的用地条件,镇内人口可为大学城生产企业就近提供劳动力,使大学城的建设和当地村镇的发展有机结合;③结合化龙生态农业保护区设置农业园区,可作为相关学科的实验基地。
(二)大学组团布局本规划将以教育共享设施的辐射范围为标准,形成分散的组团式结构。
组团规模以教学科研要求和大学共享设施辐射范围为标准确定,形成七个次级组团,组团的规模在-3平方公里左右。
分级组团内包括大学教学区、生活区、教学资源共享区、生态公园。
组团以生态公园形成独特的高品质“软核心”,围绕“软核心”规划各大学资源共享区。
学生生活区布置在市级共享核心、组团级共享设施、教学科研区之间,便于充分利用共享资源。
教学科研区滨江布置,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对每一个大学组团而言,其主要活动的流向是江滨与核心之间的走向。
因此,每个大学组团的向心绿轴就成为其功能组织的主要骨架。
大学城的功能安排从江滨指向核心分层铺开,向心绿轴将它们串联起来。
(三)共享设施布局广州大学城共享资源的配置分为下述三个层级:1.城市级共享资源城市级共享资源应与城市有着最为直接的交通联系,其共享的范围与城市的交通条件密切相关,它将依托地铁及南北向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发展走廊,集中设置商业服务业设施、文化设施、科研设施等。
它面向全社会共享,主要由政府和社会力量进行建设。
"2.组团级共享资源相邻的若干所大学的教学设施提倡共享,如组团级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等,其间的步行距离应控制于五分钟之内,即半径400米左右的范围之内。
主要由高校和政府进行建设。
3.校区级共享资源校区级共享资源是由学校、科研机构自己建设的、可在校区之间共享的资源如专业实验室、教学基地等。
上述各级共享资源区的配置相互之间还有各种便利的联系,可能会视具体的基地条件】共享设施分布组团级的共享设施围绕生态公园布局予以层级上的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