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PPT免费课件

《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PPT免费课件
2022
第3单元 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导入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和发 展。地球又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飘忽变化的白云,波涛汹涌的海洋,雄伟巍 峨的山脉,把地球装点得绚丽多姿。地球的构造是怎样的?是什么力量让沧 海变成了桑田?为什么经常发生火山、地震和泥石流现象?
千米
组成,呈固态
存在软流层,
地壳以下到2900 千米
地壳和地幔的 顶部(软流层以 上的部分)共同
组成了岩石圈
地核
外地核 内地核
2900千米以下至 5000千米处 5000千米到 6371千米
呈液态或熔融 状态
固态
随堂练习
地球的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包括地壳和地慢顶部 C.包括地壳和地慢 D.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5.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巩固练习
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多少天?
4×107米÷(5×104米)=800(天) 3、毛泽东有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要真正 日行八万里,应该坐在地球的( B ) A、北极 B、赤道 C、湖南 D、延安
地球形状的证明



陆地




海洋
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 力非常有限,且科学技术的落后。
地球形状的证明
A
登 高
A
B

C

B C
通过比较不同表面不同高度处所观察到 的视野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地球形状的证明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路线图
西班牙
太平洋
大西洋 南美洲南端
印度洋
太平洋

小学科学认识地球的形状课件ppt

小学科学认识地球的形状课件ppt
精确测量
测绘技术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精确的测量数据,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虚拟现实技术让我们更直观了解地球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环境,模拟地球的真实场景,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 地球。
地球模拟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地 球的运动规律和形状特征。同时,还可以模拟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环境等条件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古代中国哲学家
如庄子等,也对天地形状 进行了哲学思考,但并未 形成明确结论。
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方法及结论
肉眼观测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肉眼观测太阳 、月亮和其他星体的运动,来推
测地球的形状。
仪器观测
虽然古代缺乏现代天文仪器,但一 些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已 经能够使用简易的观测设备来观测 天体。
观测结论
多数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地球是球形 的,但这一结论在当时并未得到广 泛认可。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对于地球观念影响
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和文化交流 渠道,东西方文明开始相互了解
和交流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佛教传播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将印度的 地球观念带到了中国、日本等地

西方科学传入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西方列强 的入侵,西方的地球观念开始传 入中国等东方国家,并逐渐取代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4
地球形状变化原因及影响因素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形变
地球自转
01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导致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出约21千米,
形成椭球体形状。
地球公转

【信息素养】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课地球的形状 课件+教案 (希沃白板专用+PPT图片版)

【信息素养】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课地球的形状 课件+教案 (希沃白板专用+PPT图片版)

【信息素养】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地球的形状课件+教案(希沃白板专用+PPT图片版)(共25张PPT)教学设计学段:三年备课教师:学校:课题地球的形状目标确立依据课标要求内容要求: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形,同时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概念。

而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重回古人探究时代,设问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环节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环节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环节三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环节四,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学习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学情分析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

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

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

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学习难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6课 地球的形状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6课 地球的形状

课外拓展
人们是如何发现地球的真实形状的?填一填。
猜想 证据
很久以前 16世纪
天是圆的, 地球可能是球体 地是方的
先看到桅杆再看到
直接观察 船身;月食看到气
球的影子是圆形的
现代
地球是球体 外太空看到 的地球
课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
总是( C )。
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朝 着一个方向进行航行,3年后他 的船队回到了出发地。这样,人 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点击播放视频
(四)更多证据
随着人类科技 的发展,走出地球, 寻找到更多的证据。
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体?
模拟实验一: 船进港时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出港时则相反。
地球的形状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太阳和月球是两个星球,它们的形状都是球体, 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一个球体。
情境导入
然而在古代,人们 不是这么认为的。那时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 状的?又是怎样知道地 球是一个球体的呢?
探索研讨
(一)猜想 如果我们是古人,当我们站在大地上
时,你能猜测出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状吗?
A.方形的 B.不规则的 C.圆形的
2.判断题
(1)地球是太阳的一颗天然卫星。
( ×)
(2)“天圆地方”的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 × )
(3)用手电筒照射球形物体,得到的投影可能是方
形的。
(×)
(4)在地球上,朝一个方向一直前行,能够回到出
发点。
( √)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部编版
什么样形状的地球能产 生圆弧形的影子?
球形
怎样来验证呢?
分别找材料做模拟实验。
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乒乓球/小木块模拟 地球,白色平板模拟月球表面。

《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最新)ppt

《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最新)ppt


1、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 映。一 个王朝 成功的 经验和 失败的 教训往 往成为 后来的 政治家 和思想 家的素 材。他 们思考 和论证 往事的 得失, 以史为 鉴,为 当朝和 后代的 统治者.赵括初学兵法之时,便认为自己非 常聪慧 ,性格 自大狂 妄,认 为天下 没有敌 手,兵 家之事 是需要 慎重考 虑而代 价惨重 的,但 赵括并 不在意 ,随口 就谈兵 。

5.不论是楚君还是衡山之君,他们都 中了管 仲的计 策,因 为他们 认为捕 鹿和卖 兵器可 以获得 很大的 利润, 从而失 去了理 智,甚 至让百 姓放弃 耕种, 所以这 就要求 我们做 事时不 要一味 贪图利 益,而 要顾全 大局, 不要见 钱眼开 。

6.首段提出不旷人事,二、三段从不 同方面 论述了“不旷人 事”的具 体表现 ,四段 写“不 旷人事”的具体 表现。 二段举 管仲在 立君时 考虑到 民情对 国事的 影响而 判断, 做出不 同于召 忽的判 断,说 明尽人 事时要 考虑周 全,完 备;
铅笔在篮球上移动其长度随铅笔位置
移动 会 (会、不会)明显发生变化;
铅笔在木板上移动其长度随铅笔位置移动
(会不、会不会)明显发生变化;
笔头先消失
1、比较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 长度和笔头随位置变化的不同是: 在篮球表面,笔尖先消失.长度变小. 。
那是因为 篮球是球体的 。
2、通过此活动,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 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

9.老师相信同学们对这篇小说有了更 为深刻 的认识 ,也希 望我们 的同学 们能对 文学作 品中的 和生活 中的“ 变色龙 ”们有 着客观 的评判 标准, 做一个 不忘初 心,真 诚正直 的少年.

《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PPT课件

《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PPT课件
实验结论
①铅笔在篮球球面上:移动时,铅笔的可视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铅笔在木板表面上:移动时,铅笔的可视长度和铅笔头不会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知识迁移
我们把篮球想象成地球,把铅笔想象成帆船,就成如右图所示的景象了。 推测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
续表
4.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过程
D
[解析] 两人从西天的某地出发到地球的另一面去, 土行孙遁地而行的距离是地球的直径,因此约为12 742千米。
(2) 悟空很不服气:“想我老孙,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那有什么。”喜羊羊来了,说:“我站在这儿不动,一天下来还能行八万里路呢!”(如图所示)喜羊羊所说的“八万里”是指地球的_____(填字母)。
地壳的厚度不均匀,陆地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2.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含教材第85页读图答案)
圈层名称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
地幔
上地幔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 900千米处,上地幔在地壳以下至1 000千米处
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
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重点
1.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提出了“天圆地方”说。后来,随着对事物的逐渐认识,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盖天说”,以及“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的“浑天说”。
(4)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初中科学课件《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课(PPT)1

初中科学课件《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课(PPT)1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16.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D ) A.“神舟十号”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B.站得高,看得远 C.月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弧 D.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
自我挑战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17.不考虑波浪潮汐的因素,大洋洋面的形状是( C )
A.水平状的 B.起伏状的
D8..下地列球诗内句部能圈够层说、明岩地石球圈是、一地个壳球体的是( )
(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 1C..从岩太石空圈拍、摄地的幔照、片地可核以看到壮美的地球景象: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地球形状近似
B(2.)粉岩笔石在圈球、面上上地由幔近顶及部远、移地动壳时,

假(2)如粉有笔一在天球你面真上的由能近在及地远面移乘动坐时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C.球面的
D.不规则的
18.如果你乘船出海,你看到的港口灯塔会( B ) A.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D.整个灯塔会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自我挑战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挑战自我
19.分析粉笔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远去的现象
赤(1)道地半壳径的是平均厚度约为1,7两千极米方,向是的地半球径圈约层为结构最薄的一层。,仅差0.
一千河”诗中的“地”是指( D )
A.井冈山
B.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
C.延安
D.赤道
13.地球内部有一个“液态区”,区内物质一旦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该“液态区”位于( B )
A.地壳
B.地幔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PPT优秀课件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PPT优秀课件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二)地球的大小
直觉和臆想:“天圆地方” 极半径:6357千米
认 识 推测:球体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过 实践证实:球体 程
确证: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真实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7、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天圆地方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 ④地球卫星照片
C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 总结反馈
•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轮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②永远走不到天涯
3、事例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B
A.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B.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分明
C.站得高,看得远
D.海边远方驶来的航船,先见船帆,后见船身
➢ 随堂练兵
4、现象中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
A
A.“沧海桑田”的变化
B.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D )
A.“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航行成功返回
B.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大
C.“神七”拍摄的地球照片
D.日食的时候,太阳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形
课堂练习
4.人类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件是( C )
A.郑和下西洋
B.人造卫星上天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D.人类登上月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不息,. 探索不止……
2005年 聂海胜、费 俊龙搭载 “神舟六号” 遨游太空
.
2008年 翟志刚、景海鹏 刘伯明搭乘“神 舟七号”遨游太 空
.
.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 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刘洋 成为中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 天员,备受各方关注。
.
练习
.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历时三年,虽然他中途被杀,但他的 环球航行意义重大,你知道为什么吗?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不是平面 的,而是一个球体。
.
随着科技的进 步,人类进入了太 空,终于从太空中 看到地球的全貌。
.
1957年,苏联 发射了第一颗 人造卫星 1961年苏联宇 航员尤里·加加 林搭乘“东方 一号”飞船在 太空飞行。
出什么结论?
.
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1、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 保持水平。
2、船在桌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桌面保持水平。 3、重点观察桅杆和船身的变化。
温馨提示:实验时和同学 讨论交流要小声点哦 发出实验停止的指令后请 立即停止相应的操作
.
活动小结
观察桌面上小纸船的运动
观察地球仪上小纸船的运动
地球的形状
这 是 什 么 ?
伊州区第二小学 姚雪
.
1、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
.
地球太大了,我们站在地球上 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但 是,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 知道地球的形状。你知道人类是怎 么认识地球形状的吗?
.
讨论:
阅读14页了解: 古人对地球的形状主要有哪几种猜想?
510067866 ÷ 9600000≈53.13
地球表面积约是中国陆地面积的53.13倍。
.
算一算
▪ 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91千米。 ▪ 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
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 有多大?
40091÷(8×4×365)≈3.4 年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过程:
现象:
出港的船:在桌面上,会突然消失; 在地球仪上,会逐渐消失。
进港的船:在桌面上,会突然出现; 在地球仪上,会逐渐出现。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 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 一次伟大的验证
.
▪ 展示麦哲伦航行 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 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找到西班牙画圈处),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 内卢湾(画圈处),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 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 “麦哲伦海峡”。10月28日,船队向西航行,进入“南面的海”,航 行了110天,没有遇到狂风巨浪,平安无事,他们就把这个大海洋命名 为“太平洋”。1521年3月6日船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 几日后,在菲律宾群岛中,麦哲伦插手当地部族的战争,结果受了重 伤,被土著杀死。麦哲伦的助手带领幸存者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 西洋,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
.
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
古代印度人认为, 大地被四头大象驮 着,站在一只巨大 的海龟身上……
.
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代中国人认为: 天像一个锅,是 圆的,地像一个 方形的棋盘,是 平的。 这就是“天圆地 方说”
.
张衡的“浑 天说”:“浑 天如鸡卵,地 如卵黄,居于 内。天表有水, 水包地,犹如 卵壳裹黄”
阶段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依 据
古 大 象 驮 地 古代印度人
盖 天 说 古代中国人
代浑 天 说 张 衡
猜想 猜想 观测分析
地球是球体 亚里士多德 根据现象分析
近代 地球是球形 麦哲伦
环球航行
现代 两极稍扁、赤 科学家 实际观测
道略鼓的球体。
思考: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 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 小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这并没有挡住人们探索的 脚步。现在人类已经对地球 的形状和大小有了正确的认 识,但是,探索的脚步依然 没有停止,人们仍然在不断 的探索和研究,相信在不久 的将来,我们会对我们生存 的地球有更深的了解。
地球是个球形,古代人为什么没有认识到呢? 你能用一句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地球有多大?
地球表面积
地球赤道半 径 6378千米
510067866 平方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
.
地球的表面积约是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9600000平方公里; 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中国?
.
月 食 过 程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 分析认为: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 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 体或近似球体。
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 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 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 隐没在海平面下。 .
古 人 对 地 球 形 状 的
.
▪ 20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 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 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神舟5号
杨利伟
.
经过人们的探究,我们 终于知道:地球是一个巨 大的球体。经过科学家的 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 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 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美国“阿波罗”号拍摄的地球的照片不规则球体。
猜 据此,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做出了新的猜测…… 测 怎么验证我们猜的对不对呢?
让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船只的进出港,看看他
们究竟看到了什么现. 象推测出地球是球形的。
实验过程:
用地球仪代表我们的地球,小纸船代表进出港的航船 1、让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观察你有什
么发现? 2、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你又有什么发现? 3、比较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你得
▪ 1、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 科学家是(麦哲伦)
▪ 2、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平的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