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与不平等读后感《平等与自由》读后感
论平等与自由的优先性

论平等与自由的优先性平等和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和基本权利。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冲突和优先性的问题。
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平等应该是优先于自由的。
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不受种族、性别、年龄、财富等因素的影响。
平等的存在可以带来社会的稳定和公正,减少不平等带来的社会冲突和不公平现象。
平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平等是自由的先决条件。
如果没有平等,自由就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幻觉。
没有平等,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将面临不同的机会和资源,这将导致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进一步加剧。
只有在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基础上,个人的自由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平等可以促进自由的发展。
平等意味着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任意行事。
平等可以保护个人的自由不受他人的侵害,它是自由的一种保障和限制。
平等还可以通过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从而增加每个人实现自由的能力。
第四,平等具有优先性,因为它解决的是最根本和最基本的问题。
平等涉及到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它是人的本质需求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在实现平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改革社会制度、提供教育机会等手段来增加每个人的权利和机会。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平等,才能确保自由的实现。
由于自由和平等的价值不同,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取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平等应该是优先于自由的。
平等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它是实现自由的基础和前提。
政治哲学--平等与自由

机会平等
机会平等是近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也是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最具有特色 和最吸引人的成分。 机会平等的基础是人与人在人格尊严和自 尊的平等。
机会平等与能力主导
机会平等与能力主导论密切关联。在机会平等的 前提下,人的所得和社会名望与其才能、业绩和 贡献相对应。
柏拉图曾经设想《理想国》中,偶然因素被排除, 无论男女,能力和努力是决定其社会地位的根据。 现代社会对机会平等的认同和支持,导致一种社 会分层的僵化和恶化现象:完全按能力和业绩, 忽略人性与人格平等,从而引发社会冲突。
平等:现实的考虑
收入与财富 原则上,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政治、法律 和宪法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不能讨价还价 的。 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经济领域的 不平等的限制不多,两极分化情况愈演愈 烈。社会紧张状况令人担忧。 经济效率原则不能自动解决社会平等问题。
平等:经济解决的方式
在经济收入政策上,体现社会平等原则的 制度安排: 第一、累进所得税; 第二、集体(国家或政府)提供“产品和 服务”。 平等与效率:鱼与熊掌?何者优先? 弗里德曼:效率优先VS罗尔斯:平等优先。
政治哲学中自由是相对于强制而言的政治哲政治哲学中自由是相对于强制而言的政治哲学家关心的不是偶然的行动限制而是政治和其学家关心的不是偶然的行动限制而是政治和其他权威限制个人行动自由的理由或限度也就是他权威限制个人行动自由的理由或限度也就是制度层面上哪些限制个人自由的政策是合法的制度层面上哪些限制个人自由的政策是合法的正当的
边沁 Jeremy Bentham, 2/15/1748- 6/6/1832
边沁 Jeremy Bentham, 2/15/1748- 6/6/1832
【推荐下载】平等与不平等的辩证统一

平等与不平等的辩证统一平等本就是一个充斥着道德色彩和伦理性格的概念,原始的平等观念早在希腊时期就已然成型,我国辉煌的封建文明也建立起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平等与不平等的辩证统一。
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等级制之后,人人平等的人权理念登上了政治舞台,被写入宪法,成为法律基本原则,极大的推动了平等价值的法律规范化进程。
平等发展至今,既是现代社会的核心道德理念,又是重要的法律价值和原则。
何谓平等 中国古代作为封建制社会,等级深严,人们在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上表现出的不平等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封建等级观念深深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千百年来,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
但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并不乏对平等的追求和主张,虽势单力薄,未能成器,却也对现代平等观起到了启蒙和引导作用。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的道德属性即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这种先天的善性不因身份地位、财富多少而存在差别,是人们后天追求平等权利的理论依据。
人皆可以为尧舜,肯定了人性意义上的平等,凡人与圣人之间本也没有差异。
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人人平等,但并没有盲目忽略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
他提出人在社会中处在不同的地位、职位,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说明了社会有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很有必要,而进行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后天的仁义,保持本性、德行者居高,丧失善性者成为庶民,形成一种等差的社会现实。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交友要以道德为标准,无尊卑之分,保证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独立。
从宪法平等到私法平等 在中国古代,由于民刑不分,等级观念森严,姓名权并未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
到近代,中国的姓名权立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析民法下的姓名商业利用。
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从洛克谈起周冲内容摘要:无论是在启蒙时代还是在当今,“自由”与“平等”问题都是西方政治哲学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尤其在当下,它们更值得我们切实关注并仔细思考,并将所得切实的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关键词:自由平等关系机会平等结果平等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是当今西方政治哲学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方面,他们将这两种价值理想作为其民主政治的基础和核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发现这两种价值观在同时运用于民主政治中时呈现出的彼此冲突的情况,由此导致国家的治国理念及一系列干涉手段的差别。
但是,在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那里,自由与平等是作为同等的、和谐共存的价值和权利被论证和追求的。
比如,在卢梭看来,“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的,自由和平等是人类本性的要求。
”伏尔泰也指出,“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力,不应受到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平等则意味着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政权,人人生而平等”,“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力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
由此看来,自由与平等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共同利益和共同权利的表达。
在理论上,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是并列的、等同的;在实践中,自由与平等也成为资产阶级反抗专制制度的共同口号和锐利武器,在推翻旧制度中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启蒙思想的先驱们并没有刻意对二者的区别与地位作出划分,尽管如此,这些伟大的思想家还是有意无意的对两者关系及作用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了解下洛克思想中的自由与平等关系问题,依据的著作是几百年来一直被各种流派的政治家所重视的、洛克的代表作——《政府论》洛克在论述自然状态的时候说道,“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那也是一个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与别人的权利”。
平等与差异的哲学思考

平等与差异的哲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平等与差异的存在与平衡。
平等是一种追求公正、公平的精神,而差异则是人们个体之间天然的差异。
这两个概念看似对立,但却相互依存,构成了社会的多元性和繁荣。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对平等与差异进行哲学思考,以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首先,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一致。
在人类群体中,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特点、能力和意愿。
这些差异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元性,促进了创新和发展。
如果我们将平等视为消除一切差异的手段,就会导致单一化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是缺乏活力和进步的。
同时,差异也不应被错误地用来否定平等。
平等的核心在于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价值和幸福,而不是人们所拥有的结果。
正是因为平等,才能更好地呈现差异的丰富性。
其次,平等和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
平等是人类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然而,在现实中,诸如性别、种族、经济条件等因素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机会和待遇,从而产生社会的不平等。
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我们需要通过改革政策和制度来消除这些不平等。
但在消除不平等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对待差异需要尊重和包容,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再次,平等和差异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
差异不仅仅是个体间的不同,也是个体彼此互补的源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擅长领域,只有充分尊重和发挥这些差异,社会才能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
平等则是差异得以充分发挥的保障,它要求社会中的机会公平性,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平等和差异相辅相成,使得社会得以繁荣。
最后,要实现平等与差异的和谐发展,我们需要培养人们的平等意识和差异包容能力。
平等意识是一种公正、公平的观念,它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差异包容能力则需要人们能够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个性差异和文化差异,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平等与自由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是当今西方政治哲学家讨论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他们将这两种价值理想作为其民主政治的基础和核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发现这两种价值观在同时运用于民主政治中时呈现出颇为复杂甚至彼此冲突的情况,由此导致国家的治国理念及一系列干涉手段的差别.本文通过探讨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关于自由与平等关系的论争,试图指出,在自由主义的框架内是无法根本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冲突问题的,自由和平等,还是自由或平等对于自由主义来说永远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因此,必须突破自由主义的理论框架,为自由和平等的协调寻找一条新的出路.自由的意思是由着自己,只要不侵害别人,不伤风化,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它体现的是人在自身思想和活动方面不受干涉,同时体现了自身不能干涉他身的思想和活动。
如果都能相互干涉,自身的自由就不能保障。
在干涉的能力都不一样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自由的不受干涉,更主要体现在不受任何组织、党派、政府和法律的干涉上,除非在自己允许它们干涉的情况下。
政治是组织社会,使社会有序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在它们认为必要时最容易被滥用,从而干涉公民的自由。
所以保障公民的自由权是政治的责任,也是政治对自身限制的要求。
平等的平是象水一样不分高低,等是不分长短、没有大小,所以,高低、贵贱、长短、大小都不分就是平等。
基督教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即人只要一出生,与其他人都是平等的。
这是西方的基本人权,来源于基督教文化。
它不是不承认官的大小、钱财的多少,而是当官、挣钱都具有相同的条件、相等的机会。
如果你想干,又有那个能力,就能当同样大的官,挣同样多的钱。
也就是说,人从生下来到这个社会上,机会都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也是平等的,没有特权阶层,总统违法也有制裁他的机制,也不能逍遥法外。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
自由和平等都是基本人权,它们的存在优先于国家和法律的存在。
即是说,情愿不成立国家、不制订法律,也不能让自由和平等权受到任意的干涉;即是说,国家和法律的目的就是维护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即是说,法律必须制订维护公民的这两项权利的条款,并对国家和法律即政治进行限制,防止它们对自由和平等权的侵害。
平等与自由读后感

《平等与自由》读后感《平等与自由》读后感这本书是卢梭对“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它是由自然法认可的吗?”那个问题的回答。
总的来讲,卢梭以为,人类的不平等是文明社会的进展带来的,在自然状态中并非存在。
他以为人类不平等的进展进程是: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成立是第一时期(财富上的不平等),官员制度是第二时期(政治上的不平等),合法的权利变成了专制权利(主人与奴隶的状态,最盲目的服从确实是奴隶们拥有的唯一的美德)。
书的第一部份试图证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们是平等的、自由的(细枝末节的论据见于那占了文章三分之一的注释里),这部份几乎就成立在几本游记和博物志的基础上(我能够说大多是想象),但这也是生活在18世纪的卢梭能做到的最好程度了---仅凭欧洲人对外界和人类起源探讨的前期得来的一些证据和结论,凭对文明社会的灵敏观看,卢梭的警言就振聋发聩:自然状态中的人们是平等的、自由的、没有道德观念(不等于恶)、没有侵害之心的;而理性的进展和制度的成立令人们失去了自由,带来更多的痛楚,产生各类违背自然法的不平等,乃至令人们沦为奴隶。
最宝贵的是他对自由的明白得---失去了自由的人是如何鄙视自由,不适应自由的人会在自由中沦陷,出卖自由的人有何权利把这种出卖强加到下一代身上等等。
但卢梭和那个时期的大多数大哲学家一样,对女性的明白得带有强烈的歧视和厌女偏向(他没成心识到这是不平等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以为女性用本来不存在的爱情把男人、家族绑到一路,使彼此彼此依托,某种程度上令人类失去了自由。
《平等与自由》读后感这本书是卢梭对“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它是由自然法认可的吗?”那个问题的回答。
总的来讲,卢梭以为,人类的不平等是文明社会的进展带来的,在自然状态中并非存在。
他以为人类不平等的进展进程是: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成立是第一时期(财富上的不平等),官员制度是第二时期(政治上的不平等),合法的权利变成了专制权利(主人与奴隶的状态,最盲目的服从确实是奴隶们拥有的唯一的美德)。
自由思想的启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读后感

自由思想的启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读后感自由思想的启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读后感《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由思想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几点理解和体会。
首先,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揭示了人类的本性。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由、平等、善良的。
然而,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却使得人们远离了他们最初的本性。
这一点让我深思。
在如今的社会中,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回归到我们最初的本性。
其次,卢梭提出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是人类起源较早的时期出现的。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是平等的,不存在私有财产,也没有人为的等级制度。
然而,随着私有财产和等级制度的出现,人类社会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逐渐形成。
这启发了我对现代社会的思考,我们应该反思和解决当前的不平等问题,寻求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第三,卢梭提出了教育在塑造人类不平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教育应该是普惠的,而不是只服务于少数特权阶层。
他主张让全体人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实现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目标。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我们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卢梭呼吁人们寻找和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契约,以实现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事务,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这一观点使我对社会契约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做出贡献。
总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一本启发人们思考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由思想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目标而努力。
我希望将来能够以卢梭的思想为指导,为建立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等与不平等读后感《平等与自由》读后感
《平等与自由》读后感这本书是卢梭对“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它是由自然法认可的吗?”这个问题的回答。
总的来说,卢梭认为,人类的不平等是文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在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
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是: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建立是第一阶段(财富上的不平等),官员制度是第二阶段(政治上的不平等),合法的权利变成了专制权利(主人与奴隶的状态,最盲目的服从就是奴隶们拥有的唯一的美德)。
书的第一部分试图证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们是平等的、自由的(细枝末节的论据见于那占了文章三分之一的注释里),这部分几乎就建立在几本游记和博物志的基础上(我可以说大多是想象),但这也是生活在18世纪的卢梭能做到的最好程度了---仅凭欧洲人对外界和人类起源探索的前期得来的一些证据和结论,凭对文明社会的敏锐观察,卢梭的警言就振聋发聩:自然状态中的人们是平等的、自由的、没有道德观念(不等于恶)、没有侵害之心的;而理性的发展和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失去了自由,带来更多的痛苦,产生各种违反自然法的不平等,甚至使人们沦为奴隶。
最可贵的是他对自由的理解---失去了自由的人是藐视自由,不习惯自由的人会在自由中沦陷,出卖自由的人有何权力把这种出卖强加到下一代身上等等。
但卢梭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大哲学家一样,对女性的理解带有强烈的歧视和厌女倾向(他没有意识到这
是不平等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认为女性用本来不存在的爱情把男人、家族绑到一起,使彼此相互依赖,某种程度上使人类失去了自由。
读后感,财产权,欧洲人,自然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