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果蔬的褐变指的是果蔬在加工、切割或保存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而导致颜色变暗、变褐的现象。
褐变不仅给果蔬带来观感上的不美观,还对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口感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了解果蔬褐变的机理,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方法,对于保持果蔬的品质至关重要。
1.酶类作用:果蔬中含有一些酶类物质,如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它们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催化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反应,从而引起颜色的变化。
2.多酚类物质:果蔬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如酚酸、黄酮类化合物等,它们是果蔬颜色的主要成分。
多酚类物质在加工、切割或保存过程中易氧化变质,从而引起褐变。
3.酸碱度:果蔬的酸碱度对褐变的程度也有一定影响。
酸性条件下,果蔬中铁离子的溶解度较高,易与多酚类物质形成络合物,从而加快褐变的速度。
为了抑制果蔬的褐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降低酶活性:通过加热、冷冻、短时高温处理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果蔬中的酶活性,从而减缓酶催化引起的褐变反应。
2.酸碱调节:通过控制果蔬的酸碱度,可以改变铁离子的溶解度,减少与多酚类物质的络合反应,从而减缓褐变的速度。
3.氧气限制:果蔬的褐变反应需要氧气存在,因此可以通过采取真空包装、气调包装等方法,减少果蔬与氧气的接触,从而减缓褐变反应。
4.添加抑制剂:可以向果蔬中添加一些抑制剂,如抗氧化剂、酶抑制剂等,来抑制酶的活性,减缓褐变的发生。
5.温湿度控制:果蔬的保存温度和湿度对褐变也有一定影响。
通常来说,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可以减缓果蔬的褐变速度。
总之,了解果蔬褐变的机理,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方法,可以有效延缓果蔬的褐变,保持其营养品质和口感。
在果蔬加工和保存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果蔬种类、加工方式和保存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抑制方法,并加以实施和调控。
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

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酶促褐变是一种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它会影响食品的口感、香味和颜色。
褐变通常是由于酶的作用引起的氧化反应,这种反应会导致食品中的色素分子发生变化,使其从原来的红色或黄色变为褐色。
这种变化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外观,还会对其营养价值产生影响,因此,防止酶促褐变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几种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1. 进行加工处理许多食品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加工处理,例如烘焙、煮沸、蒸煮等。
这些处理过程可以破坏食品中的酶,从而防止酶促褐变的发生。
例如,烘焙可以使面团中的酶失活,从而防止面包的褐变。
2. 控制pH值酶的活性通常受到pH值的影响,因此,控制食品的pH值可以防止酶促褐变。
例如,柠檬汁可以用来防止苹果切片的褐变,因为柠檬汁中的酸可以降低苹果的pH值,从而抑制酶的活性。
3. 加入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可以防止氧化反应的发生,从而防止酶促褐变。
例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都是常见的抗氧化剂,它们可以在食品中加入以防止褐变的发生。
另外,一些天然的抗氧化剂,如茶多酚和花青素,也可以用来防止酶促褐变。
4. 控制温度酶的活性通常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控制食品的温度可以防止酶促褐变。
例如,将水果放入冰箱中可以降低其温度,从而减缓酶的活性,防止褐变的发生。
5. 尽快消费一些食品很容易发生酶促褐变,例如切开的水果和蔬菜。
为了防止褐变的发生,最好尽快将其食用。
另外,可以将果蔬切好后放入水中,这样可以防止氧化反应的发生,从而防止褐变的发生。
总之,防止酶促褐变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保持食品的色泽、口感和营养价值。
通过加工处理、控制pH值、加入抗氧化剂、控制温度和尽快消费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酶促褐变的发生。
褐变

a.营养损失,特别是必须氨基酸损失严重 b.产生某些致癌物质 c.对某些食品,褐变反应导致的颜色变化 影响质量。
有利方面:
褐变产生深颜色及强烈的香气和风味,赋予食品特殊气 味和风味。
2.焦糖化反应
定义
焦糖化作用是指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存在 的情况下,将糖类物质加热到起熔点以上 温度,使其发焦变黑的现象。在高温作用 下糖类形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的脱水产 物,另一类是糖的裂解产物,焦糖化作用 有三个阶段:
蔗糖在酸或酸性铵盐存在的溶液中加热,可制得 适用于食品、糖果和饮料的焦糖色素,其中最大 量的是用亚硫酸氢铵作催化剂制备用于可乐饮料 的耐酸焦糖色素(pH2~4.5);另一种是蔗糖 溶液和铵离子溶液一起加热制成焙烤食品着色剂, 其水溶液的pH为4.2~4.8,并含有带正电荷的胶 体粒子;第三种是蔗糖直接热解形成略带负电荷 胶体粒子的焦糖色素,溶液pH为3~4,用于啤 酒和其他酒精饮料。焦糖色素是我国传统使用的 天然色素之一,无毒性。但近来发现,加铵盐制 成的焦糖含4-甲基咪唑,有强致惊厥作用,含量 高时对人体有毒。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焦糖色素 的添加量不得超过200mg/Kg。
非酶褐变的控制
(1)降温:温度相差10℃,褐变反感应的速度相差3-5 倍。酿造酱油温度每升高5℃,着色度提高35.6%。 (2)水分含量:10-15%的含水量最容易发生褐变,奶 粉要求含水量低于3%。 (3)pH:羰氨反应中缩合物在酸性条件下易于水解,降 低pH 就可以防止褐变。 (4)原料选择:对于羰氨反应的速度而言:还原糖>非 还原糖;戊碳糖>六碳糖;戊碳糖中核糖>阿拉伯糖>木 糖;六碳糖中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果糖;在双糖中 乳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在胺类化合物中:胺>氨 基酸>多肽>蛋白质,而在氨基酸中,碱性氨基酸>酸性 氨基酸,氨基在ε位或末端的比α位的快。
褐变度文档

褐变度介绍褐变度是指物质在加热或燃烧过程中发生的颜色变化程度。
褐变是一种与加热或燃烧过程相关的化学反应,会导致物质颜色的改变,常见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
在食品行业中,褐变度常常被用来评估食品的品质,特别是与食品烹饪过程中的色素变化有关的食品。
褐变反应原理褐变反应的本质是物质的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物质颜色的改变。
褐变通常以褐色为主,但也可以出现其他颜色的变化,如红色、黄色等。
褐变反应的主要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褐变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1.氧化:原料中的有机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将分子中的电子失去,并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产物。
2.还原:氧化产物中的非氧原子与其他原料中的原子结合,以形成还原产物。
褐变反应通常发生在高温条件下,这会加速反应速率。
此外,光照、酸碱度、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褐变反应的进行。
褐变度的测量方法褐变度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
仪器和试剂准备•测定褐变度常用的仪器是分光光度计。
•试剂:常用试剂包括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硫溶液。
操作步骤1.准备样品溶液,使其浓度适合于分光光度计检测范围。
2.将样品溶液分别加入多个试验管中。
3.分别向试验管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混合。
4.在一个空白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样品溶液,并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硫溶液。
5.使用分光光度计,根据所用试剂以及反应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波长,并将光密度设置为合适的量程。
6.测量各个试验管和空白试管的吸光度,并记录下各个试验管的吸光度数值。
褐变度计算根据测得的吸光度数值,可以计算出褐变度。
褐变度的计算通常根据所用试剂和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异。
应用领域食品工业褐变度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食品加热和烹饪过程中发生的色素变化经常导致食品的褐变。
褐变度可以用于评估烹饪过程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用于判断食品的新鲜度和保存时间。
例如,烤面包和炖肉等食品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褐变反应,通过测量褐变度可以判断食品加热的程度和时间,确保食品的品质。
果蔬褐变的名词解释

果蔬褐变的名词解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在这个背景下,“果蔬褐变”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那么,什么是果蔬褐变呢?果蔬褐变是指新鲜果蔬在加工和保存过程中失去鲜艳颜色,变成褐色的现象。
下面将从果蔬褐变的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果蔬褐变的原因。
果蔬褐变是由于果蔬内部酶类的活性,以及酶与氧气和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当果蔬被切割、破坏或者受到氧气的作用时,酶会与氧气结合产生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与果蔬中的多元酚类物质反应,形成氧化产物,使果蔬的颜色变为褐色。
其次,果蔬褐变会对食品质量和口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果蔬褐变会导致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的流失。
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预防人体内的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
而褐变过程中,维生素C会因为氧化而流失,从而降低果蔬的营养价值和抗氧化能力。
其次,果蔬褐变也会影响食品的口感。
通常新鲜果蔬会带来清脆、多汁的口感,但褐变后的果蔬往往变得松软、水分流失,口感变得欠佳。
针对果蔬褐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酶抑制剂的使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预防手段。
酶抑制剂能够抑制果蔬内部的酶活性,延缓果蔬褐变的进程。
其次,采取适当的加工方法也可以降低果蔬褐变的风险。
比如,切割果蔬之后应尽快进行加工,避免果蔬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此外,控制氧气的暴露也是重要的一环。
可以利用真空、包装等方法,减少果蔬与氧气的接触。
最后,存储条件的控制也十分关键。
果蔬应保存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避免暴露在高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以免加速果蔬的褐变进程。
果蔬褐变不仅是食品加工和保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饮食健康。
因此,对果蔬褐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理解果蔬褐变的原因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果蔬的营养价值和口感,提高人们的饮食质量和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果蔬褐变是指果蔬在加工和保存过程中失去鲜艳颜色,变成褐色的现象,与果蔬内部酶类的活性、氧气和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食品的褐变现象

第二节食品的褐变现象褐变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
尤其是新鲜果蔬原料进行加工时或经贮藏或受机械损伤后食品原来的色泽变暗这些变化都属于褐变。
在一些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的褐变是有益的如酱油、咖啡、红茶、啤酒的生产和面包、糕点的烘烤而在另一些食品加工中特别是水果蔬菜的加工过程褐变是有害的它不仅影响风味而且降低营养价值。
因此了解食品褐变的反应机理寻找控制褐变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褐变按其发生的机理分为酶促褐变生化褐变和非酶促褐变非生化褐变两大类。
一、酶促褐变酶促褐变多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新鲜植物性食物中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结果。
植物组织中含有酚类物质在完整的细胞中作为呼吸传递物质在正常的情况下氧化还原反应之间酚和醌的互变保持着动态平衡当组织破坏后氧就大量侵入打破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于是发生了氧化产物醌的积累和进一步聚合及氧化形成黑色。
一酶促褐变的机理酚酶是以氧为受氢体的末端氧化酶是两种酶的复合体其一是甲酚酶又称酚羟化酶作用于一元酚另一是儿茶酚酶又称为多元酚氧化酶作用于二元酚。
也有人认为酚酶是既能作用一元酚、又能作用于二元酚的一种特异性不强的酶。
酚酶属氧化还原酶类中的氧化酶类能直接催化氧化底物酚类它最适pH为7较耐热在100 ℃可钝化。
马铃薯切开后在空气中暴露切面会变黑褐色是因为其中含有酚类物质——酪氨酸在酚酶作用发生了褐变。
酱油在发酵时变褐色这也是原因之一。
动物皮毛中的黑色素是通过这一机理而形成的。
虾类在冷藏过程产生黑斑的原因也是基于这一机理。
在水果中儿茶酚分布非常广泛它在儿茶酚酶作用下非常容易氧化成醌邻苯醌。
醌形成后进一步形成羟醌则是个自动反应无需酶参与羟醌再进行聚合依聚合程度大小由红变褐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
酚酶作用的底物主要有一元酚型、邻二酚型化合物如前述的花青素、黄酮类、鞣质等酚酶对邻位二酚的作用快于一元酚对位二酚也可发生作用但间位二酚不能作为底物邻位二酚的取代衍生物也不能作为底物如愈创木酚阿魏酸。
列举10个食品褐变的实例

列举10个食品褐变的实例
褐变——褐变是食品比较普通的一种变色现象。
当食品原料进行加工、贮存、受到机械损伤后,易使原料原来的色泽变暗,或变成褐色,这种现象称为褐变。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些食品需要利用褐变现象,如面包、糕点等在烘烤过程中生成的金黄色。
但有些食品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褐变,不仅影响外观,还降低了营养价值,如水果、蔬菜等原料。
褐变作用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酶促褐变及非酶褐变两大类。
酶引起的褐变多发生在较浅色的水果和蔬菜中,如苹果、香蕉、土豆等。
当它们的组织被碰伤、切开、削皮而遭受病害或处在不食物的酶促褐变,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热处理法、酸处理法和与空气隔绝等方法防止食物的褐变。
因为酶在45%以上、pH值在3.0以下以及经加工的原料浸泡在清水中、糖水中或盐水中都能防止酶促褐变的形成。
非酶褐变是不需要酶的作用而能产生的褐变作用,它主要包括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
焦糖化反应是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高温使含糖食品产生糖的焦化作用,从而使食品着色。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根据工艺要求添加适量糖有利于产品的着色。
美拉德反应是食品在加热或长期贮存后发生褐变的主要原因,反应过程非常复杂。
美拉德反应褐变,酶促褐变,焦糖化反应,是三种食品加工中的最重要三种褐变,酱油、咖啡、红茶、啤酒的生产和面包、糕点的烘烤。
食品化学 褐变

驱氧法 组织中含较多氧的果蔬,可浸入水中或糖浆 中,然后进行真空脱气处理,使水或糖浆渗 入水果组织占据原来氧所占的空间。由于与 氧隔离,褐变就能被抑制。所以果蔬饮料一 般进行真空脱气处理。
非酶褐变 在食品贮藏及加工中,常发生与酶 无关的褐变作用,这种褐变常伴随 热加工及较长期的贮存而发生,它 主要包括迈拉德反应﹑ 主要包括迈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 以及抗坏血酸作用 。
作业: 作业:
肉变褐的原因是发生了迈拉德反应 发生了迈拉德反应。 发生了迈拉德反应 酶促褐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具有多酚类物 多酚类物 质、多酚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和O2 。 多酚氧化酶 防止酶促褐变主要采取热处理法,酸处理 热处理法, 热处理法 排除氧气法; 法和排除氧气法;抑制酶活的方法主要有 热处理,调节 调节pH值 加酶抑制剂 加酶抑制剂。 热处理 调节 值和加酶抑制剂
甘氨酸 α- 丙氨酸 缬氨酸 α- 氨基丁酸 亮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蛋氨酸 半胱氨酸 脯氨酸 羟基脯氨酸 精氨酸 苯丙氨酸 异亮氨酸 谷氨酸
二羟基丙酮 100 ℃ 焙烤土豆香味 淡弱焦糖香味 强的酵母水解物香味 — 强烈干酪香味 淡的面包香味 香气弱 烤土豆香 硫化氢 烤饼干、面包皮香味 — 极淡香气 — 面包皮香味 —
葡萄糖 100 ℃ 焦糖香味 啤酒样香味 黑面包香味 枫槭香味 巧克力和烤面包香 枫槭糖浆香味 巧克力枫槭香味 烤土豆焦香 肉香香味 玉米烧蛋白香味 土豆香味 爆玉米香味 刺激的香气 带霉气、果香 巧克力糖果香 180 ℃ 烧糊的糖 烧糊的糖 巧克力香 烧糊的糖 烧糊的干酪 — 烧糊味 马铃薯 — 烤面包 — 烧糊的糖 — 烧糊的干酪 烧糊的糖
今将主要组分及感官特征列于下表
化合物 感官特征 γ- 丁酸内酯 微弱好闻的淡奶油芳香香气 γ- 戊酸内酯 椰子香味 2 - 戊基呋喃 水果香气 2 - 甲基吡嗪 具有似牛肉加热时发出的香味 2 ,5 - 二甲基吡嗪 土豆片似的特有香气 2 ,3 ,5 ,6 - 四甲基吡嗪 牛肉和猪肝加热香气 甲硫醇 令人不愉快的腐烂甘兰臭气 2 - 甲基噻吩 清香、蔬菜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2)抗坏血酸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引起的褐变 两种酶在有氧条件下均可催化抗坏血酸氧化,其历程同 非酶氧化历程。 过氧化物酶也可催化酚类化合物的氧化。 9.4.3 酶促褐变的控制 要进行酶促褐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多酶类物质(决定 因素);酚酶(活性强弱似乎无明显影响)和氧。 因此,控制酶促反应的方式一是除去基质多酚类,这不仅 困难,而且不现实。二是抑制多酚酶活性;三是驱除氧气。 生产上通常采用各种措施来控制后两人因素来防止酶促褐变。 1)热处理 热烫、巴氏消毒和微波等处理都属于这一类方法。但值 得注意的是:酶一定要充分钝化,否则会使其褐变更快。 90~95℃加热7s可使大部分氧化酶类失活。
第九章
5)钙离子处理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钙离子可同氨基酸结合成为不溶性化合物,因此, 钙离子具有控制褐变作用。有些食品加工中,当使用SO2 不能有效地控制褐变时,配合使用CaCl2则可很好地控制 褐变作用,如马铃薯的加工中。 6) 生物化学方法 当食品中糖含量低时,可用发酵法将糖除去。如蛋 粉和脱水肉末的生产中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使用酶制剂如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结合可除 去食品中微量的葡萄糖与氧。
9.2 褐变的分类
非酶褐变 羰氨反应引起的褐变 焦糖化引起的褐变 抗坏血酸氧化引起的褐变
酶促褐变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3 非酶褐变 9.3.1 羰氨反应 9.3.1.1 羰氨反应概念 1921年, 法国化学家Mailard 发现葡萄糖与甘氨酸溶液 共热即产生褐色色素,并称此色素为类黑精。以后人们就将 胺、氨基酸、蛋白质与糖、醛、酮之间的反应统称为Mailard 反应或羰氨反应。 9.3.1.2 羰氨反应历程 初始阶段:包括羰氨缩合和分子重排两种作用生成果糖胺与 双果糖胺(1~8)。 中间阶段:包括果糖胺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9~14)、果糖 胺脱去胺残基重排生成还原酮(15~19)及氨基酸与二羰基化合 物的作用(19)。 终止阶段:包括醇醛缩合和生成黑色素的聚合作用(20)。
主要应用于焦糖色素的生产,生产时要控制好反应的程度。 磷酸盐、无机酸、碱、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对焦糖反应有 催化作用。
第九章
9.3.3 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抗坏血酸褐变是果汁在贮藏过程中变色的主要原因。其 实质在于其形成的酮、醛等物质和氨基化合物反应后进一步 缩合、聚合形成的褐色物质。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2) 中间阶段:第一次起泡停止后,随着加热,稍停又发生第 二次起泡,持续时间约55分钟,此时失水量达9%,形成焦糖 酐产物,焦糖酐熔点138℃,平均分子式为C24H36O18,焦糖酐 溶于水及乙醇,味苦。 3) 最后阶段:焦糖酐进一步脱水形成焦糖烯,焦糖平均分子 式为C36H50O25,熔点154 ℃,可溶于水。若继续加热,则生成 难溶性的深色物质,称焦糖素。分子式为C125H188O80 蔗糖在强热下也可能发生脱水形成醛类,然后经过复杂 的缩合、聚合反应或发生羰氨反应生成黑色褐色的物质。 9.3.2.3 焦糖化反应应用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 褐变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 褐变分类
– 非酶褐变
羰氨反应
焦糖化反应
抗坏血酸反应 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非酶褐变的控制方法 酶促褐变的概念与条件 酶促褐变的反应历程 酶促褐变的控制方法
– 酶促褐变
第九章
9.1 褐变概述
褐变与作用食品颜色
褐变是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常见现象,有的褐变 能提高食品的品质与风味,如面包、糕点和咖啡加工过程中发 生的褐变,有的能降低食品的品质与风味,如蔬菜与水果加工 贮藏过程中发生的褐变。
第九章
4) 驱氧法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根据水、糖液和盐液中溶解氧小于空气中氧的浓度, 常将去皮切开的蔬菜和水果放在这些液体中浸泡的办法来防 止褐变,其原理就是驱除氧气。 5) 添加底物类似物竞争抑制酶活性 这种方法常受到一定限制,因为食品中一般酚类物质 含量较高,而酶促褐变的程度又主要取决于酚类的含量,加 酚酶活性的高低影响不大,所以,添加酚酶底物类似物防止 褐变受到限制。
第九章
9.3.2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焦糖化褐变(Caramellization)
9.3.2.1 焦糖化褐变的概念 糖类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当加热至其熔点 以上时,糖通过脱水形成酱色物质,或通过裂解形成一些挥 发性醛、酮类物质后,进一步缩合、聚合形成粘稠状的黑褐 色物质的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 9.3.2.2 焦糖化的反应过程(以蔗糖为例) 1) 开始阶段:蔗糖熔融,温度约达到200℃,起泡,约5分钟 时脱去1分子水,生成异蔗糖酐(无甜味但有温和的苦味)。
当然,非酶褐变也可能给食品品质带来一些有效的作用如产 生的醛、酮等物质会增加食品的抗氧化能力。
第九章
9.5 非酶褐变的控制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1)降温与控氧 褐变的温度系数为3~5,30℃以上褐变快,20 ℃以下褐变 较慢,当温度达到80 ℃或以上时,氧气对其影响不大,当温度 为室温条件下,则氧气可大大加非酶褐变作用。所以容易褐变 的食品采用真空包装、低温贮藏则可较好地防止其褐变。 2) 控制水分含量 水分在10%~15%时最易发生褐变,完全干燥后,则褐变 速率大大下降。所以容易褐变的固体食品将水控制在3%以下, 可很好地抑制其褐变。不过干制的猪肉制品虽然水分低,但由 于油脂氧化加速,则其褐变也非常速迅。 液体食品通过降低其浓度,则可较好地防止褐变。
9.4.2 酶促反应的历程 1)多酚类被多酚氧化酶氧化的历程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不同蔬菜水果其褐变的底物不同。马铃薯褐变的最适底 物是酪氨酸;有些水果如桃、苹果等褐变的底物不是酪氨酸, 而是绿原酸;香蕉褐变的底物是3,4-二羟基苯基乙胺;有些 水果的阿魏酸和咖啡酸;茶叶中褐变的底物是儿茶素。
第九章
3) 改变pH值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羰氨反应是可逆的,在稀酸条件下,羰氨缩合产物很易 水解。所以降低pH值是控制褐变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蛋白 粉在脱水干燥前先加酸降低pH值,在复水时加Na2CO3 恢复 pH值就是为了有效控制非酶褐变作用。 另外,在酸性条件下,维生素C的自动氧化速度较慢,且 可逆。 4) 使用较不易发生褐变的食品原料 羰氨反应的速度与糖及氨基酸的结构有关。对于糖来说, 双糖的褐变速度小于单糖,单糖中六碳糖的褐变速度小于五 碳糖。 在所有羰基化合物中,以α-已烯醛褐变最快,其次是 α-双羰基化合物,酮褐变速度最慢。
第九章
9.4 酶促褐变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4.1 酶促褐变的概念 食品中的酚类物质和抗坏血酸等物质在有氧的 条件下,被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
等作用下生成褐色物质的作用称为酶促褐变。
一般当较浅颜色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 土豆等受到机械损伤,或受冻受热时造成酶与底物大
量接解后则易发生酶促褐变。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对于氨基化合物来说,褐变速度为:蛋白质>肽>胺类>氨 基酸。在氨基酸中, 碱性氨基酸褐变速度较快,ε-位或在末端者, 比α-位上较易褐变,所以赖氨酸褐变损失率最高。 由于脂类氧化和热解可产生不饱和醛、酮及二羰基化合物, 因此,不饱和度高、易氧化的脂类亦易与氨基化合物发生褐变 反应。 5) 亚硫酸处理 羰基可以和亚硫酸根形成加成化合物,其加成物能与氨基 酸化合物缩合,但缩合产物不能再进一步生成Schiff碱和N-葡萄 糖基胺,因此,可用SO2和亚硫酸盐来抑制羰氨反应。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影响抗坏血酸氧化褐变的因素: 抗坏血酸浓度、pH、金属离子、抗坏血酸氧化酶等。就pH 来说,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其褐变速度大大加快。 9.4 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1) 氨基酸因形成色素和在Strecker降解反应被破坏,色素以及 与糖结合的的蛋白质不易被酶作用,利用率下降,尤其是赖氨 酸在非酶褐变中最易损失(营养价值降低)。 2) 果蔬加工中抗坏血酸氧化褐变而减少(营养价值降低); 3) 非酶褐变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罐装食品贮藏过程中 会出现“膨听”现象; 4) 非酶褐变产生的一些呈味物质可能对产品的风味造成不良的 影响。
第九章
2) 酸处理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多数酚酶的最适 pH 在 6~7 之间, pH3 以下可使其几乎完 全失活。采用柠檬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以及其他有机酸混 合液降低 p H可以很好地抑制酶促褐变。生产上通常以 0.5% 柠檬酸0.3%抗坏血酸混合后使用,效果好。 抗坏血酸不仅能使酚氧化形成的醌还原为酚,另外, 抗坏血酸可以使酚酶失活,抗坏血酸被氧化的同时,消耗掉 氧。 在果汁中,抗坏血酸在酶的作用下能消耗掉溶解氧, 从而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3)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钠处理 SO2 及亚硫酸盐是酚酶的强抑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 业,如蘑菇、马铃薯、苹果等加工过程中的护色剂。 SO2 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