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变反应

合集下载

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及其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一)

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及其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一)

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及其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一)酶促褐变什么是酶促褐变酶促褐变现象是指在生物体内,由于酶的作用,导致蛋白质分子发生变化,褪色、变褐,使得原来的颜色消失,同时也影响到了食品的口感。

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什么是酶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生物内化学反应的发生及加速。

在生物体内,酶促褐变主要是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

多酚氧化酶是存在于水果、蔬菜、肉类等食品中的一种酶。

酶促褐变的反应路径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较为复杂,其反应路径大致如下:1.多酚与O2发生氧化反应2.氧化的多酚分子与其他物质结合3.产生棕色物质存在的原因酶促褐变是因为食品内的多酚氧化酶与含氧物质接触时,多酚氧化酶就会催化氧化的发生,并产生了褐色的氧化产物。

常见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温度控制酶促褐变是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发生的,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因此,将食品贮存于低温环境中可降低食品的褐变。

pH值控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机理涉及到过氧化物的产生,而这种过氧化物主要是在酸性条件下产生。

因此,将食品的pH值调制至7以上,可以有效降低褐变的产生。

添加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可抑制氧气和自由基等对多酚的氧化,从而达到稳定食品色泽的目的。

常用的抗氧化剂有柠檬酸、抗坏血酸等。

减少氧气接触将食品置于无氧气环境中,或用密封包装的方法,减少食品接触氧气的机会,也可以达到减少酶促褐变的效果。

结论综合而言,要控制食品的酶促褐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调节食品温度、PH值,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等方法。

另外,以下是一些补充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加工处理通过一些加工处理,如切、削、蒸、煮等,可以破坏褐变反应所需要的酶或多酚等物质的组织结构,从而降低酶促褐变的发生。

勾芡在烹饪中,通过加入淀粉质的原料进行勾芡,可以有效降低酶促褐变的发生。

勾芡的本质是将多酚固定在淀粉粒子中,避免其与其他物质接触引起氧化反应。

降低金属离子含量食品中的金属离子,如铁、铜等,可以催化多酚的氧化反应。

因此,通过一些方法降低食品中金属离子的含量,如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加入螯合剂、减少金属容器的使用等,也能达到降低酶促褐变的效果。

褐变

褐变
不利方面:
a.营养损失,特别是必须氨基酸损失严重 b.产生某些致癌物质 c.对某些食品,褐变反应导致的颜色变化 影响质量。
有利方面:
褐变产生深颜色及强烈的香气和风味,赋予食品特殊气 味和风味。
2.焦糖化反应
定义

焦糖化作用是指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存在 的情况下,将糖类物质加热到起熔点以上 温度,使其发焦变黑的现象。在高温作用 下糖类形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的脱水产 物,另一类是糖的裂解产物,焦糖化作用 有三个阶段:

蔗糖在酸或酸性铵盐存在的溶液中加热,可制得 适用于食品、糖果和饮料的焦糖色素,其中最大 量的是用亚硫酸氢铵作催化剂制备用于可乐饮料 的耐酸焦糖色素(pH2~4.5);另一种是蔗糖 溶液和铵离子溶液一起加热制成焙烤食品着色剂, 其水溶液的pH为4.2~4.8,并含有带正电荷的胶 体粒子;第三种是蔗糖直接热解形成略带负电荷 胶体粒子的焦糖色素,溶液pH为3~4,用于啤 酒和其他酒精饮料。焦糖色素是我国传统使用的 天然色素之一,无毒性。但近来发现,加铵盐制 成的焦糖含4-甲基咪唑,有强致惊厥作用,含量 高时对人体有毒。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焦糖色素 的添加量不得超过200mg/Kg。
非酶褐变的控制



(1)降温:温度相差10℃,褐变反感应的速度相差3-5 倍。酿造酱油温度每升高5℃,着色度提高35.6%。 (2)水分含量:10-15%的含水量最容易发生褐变,奶 粉要求含水量低于3%。 (3)pH:羰氨反应中缩合物在酸性条件下易于水解,降 低pH 就可以防止褐变。 (4)原料选择:对于羰氨反应的速度而言:还原糖>非 还原糖;戊碳糖>六碳糖;戊碳糖中核糖>阿拉伯糖>木 糖;六碳糖中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果糖;在双糖中 乳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在胺类化合物中:胺>氨 基酸>多肽>蛋白质,而在氨基酸中,碱性氨基酸>酸性 氨基酸,氨基在ε位或末端的比α位的快。

食品化学第9章-褐变反应

食品化学第9章-褐变反应

必须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对褐变的发生进行系统的控制,有目的地促 进或控制美拉德反应的进行和色泽的加深,以符合产品对风味和颜色的要 求。
回本小节
9.3.2 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
又称卡拉蜜尔作用 将不含氨基化合物的糖类物质加热到熔点以上温度,会发焦变黑生 成黑褐色物质(焦糖),此即为焦糖化作用。 高温下糖类形成两类物质:
抗坏血酸兼具酸性及还原性,故极易氧化分解。
Cu2+和Fe3+等 金属离子 光 发生氧化的 影响因素 pH值

氧浓度
水分活度
9.3.3 抗坏血酸褐变
控制措施
调节体系pH值,抗坏血酸在pH=4.0时降解速度最快 除去体系中的氧,并避免与空气接触 防止食品与金属器具接触 加工中因生产需要人为添加的抗坏血酸量不可过高,以免加深食品色泽
1/2O2-
聚合-
9.2.3 酶促褐变的抑制
A .热处理 B .调节pH值
70~90 ℃加热约7 s,可使大部分酚酶失活;在80 ℃时10~20 min 或沸水中2 min,可使酚酶完全失活。 PPO的最适pH值在6~7之间,pH值在3.0以下,PPO几乎完全 失去活性。
C. 用化学药品抑制酚酶活性
商品化焦糖色素有三种
第一种是红棕 色并含有略带 负电荷的胶体 粒子、水溶液 pH值为3~4的焦 糖色素 第二种是耐酸 焦糖色素,含 带负电荷的胶 体粒子,水溶 液pH值为2~4.5 第三种是糖与(非 酸性)铵盐混合加 热反应产生的红棕 色含有带正电荷胶 体粒子的焦糖色素
回本小节
9.3.3 抗坏血酸褐变
可能是其结构中的还原酮、烯胺或杂环类部分起作用
9.3.1.2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作用

褐变度文档

褐变度文档

褐变度介绍褐变度是指物质在加热或燃烧过程中发生的颜色变化程度。

褐变是一种与加热或燃烧过程相关的化学反应,会导致物质颜色的改变,常见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

在食品行业中,褐变度常常被用来评估食品的品质,特别是与食品烹饪过程中的色素变化有关的食品。

褐变反应原理褐变反应的本质是物质的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物质颜色的改变。

褐变通常以褐色为主,但也可以出现其他颜色的变化,如红色、黄色等。

褐变反应的主要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褐变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1.氧化:原料中的有机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将分子中的电子失去,并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产物。

2.还原:氧化产物中的非氧原子与其他原料中的原子结合,以形成还原产物。

褐变反应通常发生在高温条件下,这会加速反应速率。

此外,光照、酸碱度、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褐变反应的进行。

褐变度的测量方法褐变度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

仪器和试剂准备•测定褐变度常用的仪器是分光光度计。

•试剂:常用试剂包括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硫溶液。

操作步骤1.准备样品溶液,使其浓度适合于分光光度计检测范围。

2.将样品溶液分别加入多个试验管中。

3.分别向试验管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混合。

4.在一个空白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样品溶液,并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硫溶液。

5.使用分光光度计,根据所用试剂以及反应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波长,并将光密度设置为合适的量程。

6.测量各个试验管和空白试管的吸光度,并记录下各个试验管的吸光度数值。

褐变度计算根据测得的吸光度数值,可以计算出褐变度。

褐变度的计算通常根据所用试剂和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异。

应用领域食品工业褐变度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食品加热和烹饪过程中发生的色素变化经常导致食品的褐变。

褐变度可以用于评估烹饪过程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用于判断食品的新鲜度和保存时间。

例如,烤面包和炖肉等食品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褐变反应,通过测量褐变度可以判断食品加热的程度和时间,确保食品的品质。

酶促褐变的名词解释

酶促褐变的名词解释

酶促褐变的名词解释酶促褐变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它是一种生物体内的酶催化过程,通过酶的作用,将一些物质转化为褐色或棕色的产物。

这种反应通常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并且需要特定的酶作为催化剂。

酶促褐变的反应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但我们可以从化学角度来解释这一过程。

首先,褐变通常与氧气有关。

氧气是酶促褐变反应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在反应过程中被还原为氢氧根离子,并参与到后续的化学反应中。

其次,酶在酶促褐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酶是一类高度专一性的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特定化学反应的进行。

在酶促褐变中,酶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从而加速了底物的氧化过程,并导致色素变成褐色或棕色。

酶促褐变反应的底物可以是多种物质,包括多糖、多酚、氨基酸等。

这些底物在一定条件下,如氧气的存在、酶的催化作用和适宜的pH值等,会发生氧化反应,并逐渐转化为褐色的产物。

这些褐色产物通常是复杂的多聚合物,其结构和颜色取决于底物的种类和反应条件。

酶促褐变反应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水果的成熟过程中,酶促褐变是果肉褐色的原因之一。

水果内的酶在氧气的存在下,催化果胶等多糖分子的氧化反应,导致果肉变成褐色。

类似地,在一些食物加工过程中,酶促褐变也会发生,如茶叶的发酵和咖啡的烘焙等。

此外,酶促褐变不仅仅是在食物中发生,它还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纸张和木材的制造过程中,酶促褐变反应被用来改善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在环境科学中,酶促褐变有助于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酶促褐变是一种在氧气存在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底物转化为褐色或棕色产物的化学反应。

它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在食物加工、纸张制造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酶促褐变的详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对于我们理解生物体化学变化的过程以及应用于相关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香菇的褐变过程与化学原理

香菇的褐变过程与化学原理

香菇的褐变过程与化学原理香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

然而,当我们将新鲜的白色香菇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它们逐渐变成褐色。

这种褐变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下面我们将探讨香菇的褐变过程以及背后的化学原理。

一、香菇的褐变过程香菇的褐变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

1. 酶促反应当香菇受到损伤或切割后,细胞内的酪氨酸酶会与氧气接触,产生氧化酶。

这种氧化酶能够催化酪氨酸的氧化反应,将酪氨酸转化为多种具有褐色的化合物,如酪氨酸酮酸和酪氨酸酮醇。

这些化合物的存在使得香菇表面逐渐变成褐色。

2. 非酶促反应除了酶促反应外,香菇的褐变还受到非酶促反应的影响。

在非酶促反应中,香菇中的多糖和氨基酸会发生糖基化和氨基酸糖基化反应,生成具有褐色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的形成进一步加速了香菇的褐变过程。

二、香菇褐变的化学原理香菇褐变的化学原理主要涉及酪氨酸的氧化反应和糖基化反应。

1. 酪氨酸的氧化反应酪氨酸是一种含有酚基的氨基酸,它在氧化酶的催化下,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具体来说,酪氨酸的苯环上的羟基被氧化酶氧化为酮基,形成酪氨酸酮酸。

同时,酪氨酸的侧链上的羟基也会被氧化酶氧化为酮基,形成酪氨酸酮醇。

这两种化合物的存在使得香菇表面逐渐变成褐色。

2. 糖基化反应香菇中的多糖和氨基酸可以发生糖基化和氨基酸糖基化反应。

在这些反应中,多糖和氨基酸之间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具有褐色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的形成进一步加速了香菇的褐变过程。

三、如何延缓香菇的褐变虽然香菇的褐变是一种自然的化学反应,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延缓褐变的速度。

1. 降低温度温度是影响香菇褐变速度的重要因素。

较低的温度可以减缓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的进行,从而延缓香菇的褐变过程。

因此,将香菇存放在低温环境中,如冰箱中,可以有效延缓褐变。

2. 酸性环境酸性环境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减缓酶促反应的进行。

因此,将香菇浸泡在酸性溶液中,如柠檬汁或醋水中,可以延缓褐变的速度。

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及其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

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及其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

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及其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一、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酶促褐变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而引起的食品色泽变黑的现象。

其机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酶催化反应: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一些酶类物质,如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这些酶能够催化有机物质的氧化反应。

2. 自由基反应:当有机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时,会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活性,能够与其他分子发生反应,从而引起链式反应。

3. 醛类物质生成: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会发生糖基化和蛋白质糖基化反应,生成大量的醛类物质。

这些物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和臭味,并且容易引起色泽变黑。

二、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1. 温度控制法: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调节温度可以有效地控制酶促褐变的发生。

一般来说,低温下酶的活性较低,因此可以选择在低温下进行加工和储存。

2. 酸碱调节法:酸碱度对于酶的活性有很大影响。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酸碱度来控制酶促褐变的发生。

一般来说,将食品调至中性或者稍微偏碱性可以有效地抑制酶促褐变。

3. 添加抗氧化剂: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地延缓食品的氧化反应,从而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常用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硫代乙醇等。

4. 添加还原剂:还原剂能够有效地降低食品中自由基和醛类物质的含量,从而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常用的还原剂包括谷胱甘肽、硫代乙二胺等。

5. 光照控制法:光照条件对于食品色泽有很大影响。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条件来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一般来说,避免食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以有效地减少酶促褐变。

6. 水分控制法:水分对于食品的色泽有很大影响。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水分含量来减少酶促褐变的发生。

一般来说,降低食品中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地减少酶促褐变。

三、总结酶促褐变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加工问题,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其发生。

针对不同的食品和加工过程,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咖啡烘焙化学反应

咖啡烘焙化学反应

咖啡烘焙化学反应咖啡烘焙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烘焙基础科学-褐变反应非酶促褐变反应(Nonenzymatic Browning)非酶促褐变反应不同于酶促褐变反应,非酶促褐变反应不需要酶,但是其反应需要热能、糖和氨基酸。

与咖啡烘焙有关的非酶促褐变反应有两种: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 recation)及美拉德反应(Mailard reaction).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 reaction)焦糖化反应比较容易解释。

焦糖化反应是糖的氧化,脱水,降解过程,它对咖啡的风味及颜色都会有影响。

我们这里指的糖主要是蔗糖(sucrose),我们在做菜过程中使用的糖属于蔗糖。

当蔗糖被加热到160度便开始慢慢脱水溶解变成半透明的液态。

当被加热到200度时糖中的化合物开始重组,产生棕色的焦糖(太妃糖)带有一定的烧糊(burnt)气味及苦味(bitter),和一般人想象中甜甜的焦糖蛋糕中的焦糖味道完全不同。

平常食用的焦糖会加入糖,奶,或其它风味剂。

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制造商可以对焦糖化所造成的风味和颜色做选择,例如使用氨法生产的焦糖色素用于可乐饮料的上色。

除了产生气味和颜色,焦糖化反应会产生有机酸(organic acids).例如在糖脆的制作过程中加入小苏打粉(baking soda)与有机酸产生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形成独特的口感。

在咖啡烘焙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反应发生,糖降解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加大了咖啡豆内部纤维细胞组织的压力,最终造成纤维组织的断裂,形成了咖啡烘焙过程中“二爆”所发出的爆裂声。

咖啡过程中“一爆”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于“二爆”,“一爆”主要是由咖啡豆中水分蒸发所形成的压力造成的。

大约90%的蔗糖会在烘焙过程中降解形成多种产物,包括:甲酸(formic acids),醋酸(acetic acids).有实验表明醋酸含量在烘焙前期可以增加大约20倍,随烘焙后期醋酸会快速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褐变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褐变
英文名称:browning
定义:食品在加工和贮藏中因酚类物质被氧化或产生糖-氨基反应而发生的褐色变化。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品保鲜及加工(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
编辑本段定义
饲料在加工过程中或长期贮存于湿热环境下,其所含的氨基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及醛、酮等与还原糖相遇,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褐色聚合物的现象称为褐变反应,简称褐变。

编辑本段研究的意义
褐变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尤其是新鲜果蔬原料进行加工时或经贮藏或受机械损伤后,食品原来的色泽变暗,这些变化都属于褐变。

在一些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的褐变是有益的,如酱油、咖啡、红茶、啤酒的生产和面包、糕点的烘烤。

而在另一些食品加工中,特别是水果蔬菜的加工过程,褐变是有害的,它不仅影响风味,而且降低营养价值,因此了解食品褐变的反应机理,寻找控制褐变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编辑本段类型
褐变按其发生的机理分为酶促褐变(生化褐变)和非酶促褐变(非生化褐变)两大类。

编辑本段酶促褐变
概念
酶促褐变多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新鲜植物性食物中,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结果。

植物组织中含有酚类物质,在完整的细胞中作为呼吸传递物质,在正常的情况下,氧化还原反应之间(酚和醌的互变)保持着动态平衡,当组织破坏后氧就大量侵入,打破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于是发生了氧化产物醌的积累和进一步聚合及氧化,形成黑色。

酶促褐变的机理
催化酶促褐变的酶有酚酶、抗坏血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酚酶是以氧为受氢体的末端氧化酶,是两种酶的复合体,其一是甲酚酶(又称酚羟化酶),作用于一元酚,另一是儿茶酚酶(又称为多元酚氧化酶),作用于二元酚。

也有人认为酚酶是既能作用一元酚,又能作用于二元酚的一种特异性不强的酶。

酚酶属氧化还原酶类中的氧化酶类,能直接催化氧化底物酚类,它最适pH为7,较耐热,在100 ℃可钝化。

马铃薯切开后在空气中暴露,切面会变黑褐色,是因为其中含有酚类物质——酪氨酸,在酚酶作用发生了褐变。

酱油在发酵时变褐色,这也是原因之一。

酶促褐变的预防措施
(1)热处理:热烫、巴氏杀菌和微波加热90-95℃,维持几秒钟;
(2)酸处理:多数酚酶的最适pH 为6-7,pH<3.0 基本失活,所以降低pH 就可以抑制酶促褐变,常用
VC、柠檬酸、苹果酸来降低pH。

一般柠檬酸与亚硫酸钠混用,0.5%柠檬酸+ 0.3%VC;
(3)二氧化硫及亚硫酸钠:在pH=6 时,效果最好,10ppm 的二氧化硫足以使酚酶失活,但考虑到挥
发,反应损失等,一般增加为300ppm,残留低于20mg/kg。

添加此类试剂会造成食品褪色和维生素
B1被破坏;
(4)驱氧法;使用抗坏血酸,浸涂在果蔬表面,其可螯合Cu,还原醌,它比醌更容易氧化
(5)底物改性:使酚形成甲基取代物。

编辑本段非酶促褐变
非酶褐变对食品的影响
(1)颜色
(2)营养价值:氨基酸、蛋白质和抗坏血酸。

①美拉德(Maillard)反应
美拉德(Maillard)反应又称为羰氨反应,指食品体系中含有氨基的化合物与含有羰基的化合物之间发生反映而使食品颜色加深的反应。

羰氨反应的过程复杂,可分为3 个阶段。

(1)初始阶段:包括羰基缩合与分子重排,羰氨反应的第一步是含氨基的化合物与含羰基的化合物之间缩合而形成Schiff 并随后环化成为N-葡萄糖基胺,再经Amadori分子重排生成果糖胺,果糖胺进一步与一分子葡萄糖缩合生成双果糖胺。

(2)中间阶段:重排后地果糖胺进一步降解的过程。

A 果糖胺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羟甲基糠醛积累后导致褐变,B 果糖胺重排形成还原酮,还原酮不稳定,进一步脱水后与氨类化合物缩合。

C 氨基酸与二羰基化合物作用。

(3)终止阶段:羟醛缩合与聚合形成褐色素。

②焦糖化作用
焦糖化作用是指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上午情况下将糖类物质加热到起熔点以上温度,是其发焦变黑的现象。

在高温作用下糖类形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的脱水产物,另一类是糖的裂解产物,焦糖化作用有三个阶段:(1)从蔗糖熔融开始,有一段时间的起泡,蔗糖脱去一分子水形成异蔗糖酐,起泡暂时停止,形成的产物无甜味有温和的苦味;
(2)继续加热,第二次起泡,持续时间更长,失水量约为9%,形成焦糖酐,平均分子式为C24H36O18,熔点为138℃,有苦味;
(3)焦糖酐进一步脱水生成焦糖烯,继续加热形成难溶性的深色物质焦糖素。

焦糖素有一定的等电点,pH3.0-6.9。

③抗坏血酸褐变
抗坏血酸氧化形成脱氢抗坏血酸,再水合形成2,3-二酮古洛糖酸,脱水,脱羧后形成糠醛,再形成褐色素。

非酶褐变的控制
(1)降温:温度相差10℃,褐变反感应的速度相差3-5 倍。

酿造酱油温度每升高5℃,着色度提高35.6%。

(2)水分含量:10-15%的含水量最容易发生褐变,奶粉幽囚含水量低于3%。

(3)pH:羰氨反应中缩合物在酸性条件下易于水解,降低pH 就可以防止褐变。

(4)原料选择:对于羰氨反应的速度而言:还原糖>非还原糖;戊碳糖>六碳糖;戊碳糖中核糖>阿拉伯糖>木糖;六碳糖中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果糖;在双糖中乳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

在胺类化合物中:胺>氨基酸>多肽>蛋白质,而在氨基酸中,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氨基在ε位或末端的比α位的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