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中国三次产业的关联分析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9, 8(4), 646-653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journal/sahttps:///10.12677/sa.2019.84073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hreeIndustriesYu LiuSchool of Science, Norther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Received: Jul. 25th, 2019; accepted: Aug. 7th, 2019; published: Aug. 14th, 2019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re also changing.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re the key to refle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country. The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degree among the three industries is also the study of how the three industries also havea clos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dependence and mutual restric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trend of chang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calculates and analyzes relevant indicators through the input and output tables of 2002 and 2005 to study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among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RAS method is used to adjust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2002.Keywords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Total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Coefficient of Influenc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The RAS Algorithm中国三次产业的关联分析刘昱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9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4日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三大产业也在随其变化。
三次产业分类(拉克大分类法)

社会发展对服务业的影响
1 2
消费需求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 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化进程带来人口集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完善,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科技创新推动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服务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服务业的 转型升级。
全球化趋势
制造业全球化趋势明显,国际分工合作日益 紧密。
现状特点
制造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但面临 技术创新、环保等挑战。
技术创新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推 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整 体竞争力。
智能化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 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等。
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
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 造业等。
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 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 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从手工业到现代制造业的演变,经历了机械 化、电气化、自动化等阶段。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 设备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
高端化
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 产品和产业,提高产业整体层 次。
绿色化
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 产业绿色化转型。
04 第三次产业:服务业与社 会发展
服务业的定义与分类
要点一
就业吸纳
农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重要领域,对维护社会稳定具
产业经济学

导论产业和产业经济学重点:一、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二、为什么学习产业经济学?要不要学产业经济学?三、怎么学产业经济学?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一)产业的涵义概念比较:行业、部门、工业和企业1.行业(Trade or Profession or Industry),一般泛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行各业。
广义的行业,除了经济领域的各产业外,还包括那些非经济领域的部门,如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和宗教等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行业也用来指职业(Profession)。
狭义的行业,如同英文(Trade)的涵义,主要指经济领域的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中的各个分支。
有时,行业又专指工业(Industry)的各部门。
经济学中的行业主要是指,一群具有类似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并提供在技术上可互相替代的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或经营性的企业或机构。
划分行业的标准是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同类性。
也就是说,如果行业被限定指经济领域的行业,那么其涵义大体与下述产业的概念相同。
2.部门(Sector or Department)(这里专指经济部门),这个概念在理论经济学中使用的也比较少。
有的学者认为,应用经济学中的部门概念是指具有相同再生产特征的个别经济活动的总和。
就其实质而言,部门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同一分工领域。
工业(Industry)部门指整个工业活动领域及其内部分工领域的总和。
部门内部由于分工呈层次性结构,较高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为“产业”(Sector),较低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部门”。
3.企业(Firm or Enterprise or Business)。
从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y Organization)的角度看,一组其产品具有紧密替代弹性的企业集合构成了市场,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行业或产业。
甚至在垄断状态下,企业就成为产业。
不过,严格来说企业从行为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又同市场和产业相互区别。
4.产业(Estate or Property or Industry)对于“产业”这个概念,在实际使用上是很不严格的。
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数 据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2009》。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93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37
产业经济 INDUS TRIAL ECONOMY
图二 我国就业人数比例
同为止。 2.第 二 产 业 从表1数 据 可 以 看 出:1978年 我 国 第 二 产 业 占国
2002年后, 加入WTO对我国 经济 的 推 动 作 用 开 始显现,净出口大幅增加,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重化 工 业 的 发 展 , 因 此 到 2008 年 这 一 比 重 又 恢 复 到 48.6%。
从表2数据可知, 第二产业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 变化趋势基本与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 相同,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创 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46.2
16.5
45.8
15.1
45.9
14.4
45.1
13.7
44.8`
12.8
46.0
13.4
46.2
12.2
47.7
11.3
48.7
11.1
48.5
11.3
48.6
第三产业 23.9 21.6 21.6 22.0 21.8 22.4 24.8 28.7 29.1 29.6 30.5 32.1 31.6 33.7 34.8 33.7 33.6 32.9 32.8 34.2 36.2 37.7 39.0 40.5 41.5 41.2 40.4 40.1 40.0 40.4 40.1
3.第 三 产 业 从1978年 开 始 ,第 三 产 业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一直稳步增加到2002年的41.5%,这符 合 工 业 化 初期 到中期的特征。 但2003~2008年这一比重却一直徘徊 在40%~41%的水平, 这一现象可以从我国采取的经 济政策得到说明。 此阶段为 克 服1997年 东南 亚 金 融 危机的影响实施较多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其中很多方 面都侧重第二产业的投资。 例如:1998年我国推出了 福利性住房改革, 极大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灰关联动态分析

杜 鹃 , 学萌 王
( . 大学 环境 与资源学院;. 1山西 2山西省农 业资源综合考察研 究所 研 究院, 山西 太原 0 0 0 ) 30 6
【 摘 要 】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双 向循环式 的作用机制。 文章运用 灰色系统理论模 型对 改革开放 以
一
找 出最 大 值 、 小 值 : 最
/ t
 ̄
= a { Ⅱ ) , = , ,。, , 1 2 … , m x a 【 }k l 2 ‘ n i , , m 。 =
△ m △ ( }k l 2 … . , 1 2 … , = { m ), = , , n i , , m =
3求 系统 特征序 列 。 . 与各相 关 因素序 列 在 点 的关联
【 中图分 类号 】 11 F 2.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426 (020— 110 1 —782 1)709—2 0
X( ) 1 除其 它数 ( )进行 无量 纲化处 理 , 后, 均值 化用 每一个 数 列 的均值 除其它数 ( , )进行 无量纲化处 理。对于动态 分 析 可用前者 , 于静态分析则多用后 者。本文采用初值化方 法 对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求 系统 特 征 序 列 与 各 相 关 因 素 序 列 之 间 的 绝 对 差 .
t△0 )A =X ( - l = , , , , 1 2 … , 。 直 : O ) I 。 ( ( )X ( , l 2 … n i , , , ) k = n
改革开 放以来 , 中国的经济 建设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就 , 经济总量保持 了快速增 长的势头 , 业结构也朝着合理 的方 向 产 调整 。但在快速工业 化的进程 中, 资源环境约束逐渐显 现并 日 益严重 , 制约 了经济发展 , 就要求 我们要 积极推进 经济增 长 这 方 式 的 根 本 转 变 , 化 产 业 结 构 , 调 产 业 发 展 , 现 经 济 持 优 协 实 续、 快速 、 健康发展 。因此 , 要对 不断变化 的整体经济 系统内各 产业的影响进行动态 分析 , 正确 了解 各产业进步与整体 经济增 长 之 间 的关 联 程 度 。 宏观经 济系统 是一个 多因子 、 多层 次的综合 体 不仅其 结 构和功能十分复杂 , 而且 其内部联 系也 非常丰富。1 [ 1 内各 因 系统 素共 同作用于整个 系统 , 同时这 些 因素 间也互相 影响 , 且其 本 身也随时间动态变化着 。 系统的这种复杂性使 我们很难 分清哪 些 因素是 主导 因素 , 哪些 因素是 非主导因素 。灰色关联 分析为 我们研究这类系统提供 了一种有效 的方法 。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 结构的优化 、 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 结构优化 的政 策选择都具有重要 现实 意义。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 0 2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经济波动 、 宏 观调控 与产业升级 的关联 度分析 ” ( 项 目号 1 1 Y Z A 7 9 0 2 2 5 ) ; 北京市教 委面上项 目
级 与经济增长存在 紧密关系。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周 期波动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 号 : F 2 6 9 .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6 3 6 ( 2 0 1 3 ) 0 6— 0 0 1 4— 0 7
一
、
引 言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经济实现 了年均 9 . 5 % 以上 的高速增 长 , 经济总量达 到世界第 2位。但 关 于什 么是促进 经济 高速增 长的主要 因素 , 学界并未达成共识 。新古典增 长理论 把经济增 长归 因于要素投入 的增加 和要素 生产 率 的提高 ; 制度学派认 为制度是经济增长 的源泉 , 市场 经济制度 的确立 促进 了资源配置 效率 的提 高 , 初步建立 的 有效产权保 护制度 , 实现 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 结构 主义认 为产业 结构 的变动是推 动经济增 长 的核 心因素 , 投 入要 素从低效率部 门向高效率部 门转 移获得 “ 结构红利 ” 保证 了经济可持续增 长 。从一 国经 济的发展 历程来看 , 经济 的增 长总要伴 随着 经济结构 , 特别是产业结构从低级 向高级转换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 的源泉 , 也是产业 结构调 整的推动力 , 各产业 技术发展不平衡 , 带来不 同产业增 长速度 的差异 , 技术进步较快 的产业 逐渐成长 为主导产业 , 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 , 这是 自发 的市场力量作用 的结果 ; 政府对产业升级也具有推 动作 用 , 国家 的宏 观调控政策 、
oecd国家三大产业占比的动态演化

oecd国家三大产业占比的动态演化一、关于三次产业划分的简单说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所有经济活动区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部门。
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和林业等;工业包括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等;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银行、房地产、娱乐和个人服务等。
其中农业从属于第一产业,工业从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从属于第三产业。
二、有关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相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提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情况。
多年来对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逐渐转移的趋势。
发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概括为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从三次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把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演变趋势结合起来论征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国民收入与就业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工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关联效应。
将制造业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业按不同阶段划分为三个类型产业:初级产业(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部门,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中期产业(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部门,如非金属矿产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等部门);后期产业(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作用的部门,如服装、印刷出版、等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93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INDUS TRIAL ECONOMY 产业经济
现规律性变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中,第一产业趋 于下降,第二产业趋于上升,第三产业缓缦上升;三次 产业的就业结构,第一产业趋于下降,第二产业缓慢 变 动 ,而 第 三 产 业 则 急 剧 增 长 [1]。
继配第、克拉克之后,许多学者承袭两位经济学家的开创性研究投入对世 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之中,发现随着人均收入增长,产业结构将出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产业升级的微观基础研究:基于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治理问题的视角》。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粤商 网络的市场风险控制系统与广东企业海外拓展战略” (批准号:2009B070300118)。
1990年 后 中 国 经 济 又 恢 复 快 速 增 长 ,第 二 产 业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在 1997 年 又 达 到 一 个 高 峰 47.8%,随后又逐年下降,直到2002年的44.8%。 这 一 变化与上一个变化有相似之处,此时我国经济正值调 整期,所以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放缓。
国内生产总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28.2
47.9
31.3
3.第 三 产 业 从1978年 开 始 ,第 三 产 业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一直稳步增加到2002年的41.5%,这符 合 工 业 化 初期 到中期的特征。 但2003~2008年这一比重却一直徘徊 在40%~41%的水平, 这一现象可以从我国采取的经 济政策得到说明。 此阶段为 克 服1997年 东南 亚 金 融 危机的影响实施较多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其中很多方 面都侧重第二产业的投资。 例如:1998年我国推出了 福利性住房改革, 极大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
产业经济 INDUS TRIAL ECONOMY
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
The Relevancy of Industry Upgrade and Thre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陈 和 隋广军
内容提要 伴随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重要性日益彰显。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期的后半阶段,大力发 展第三产业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凭借其产业特性将肩负保障社会经济 持续发展、提供高层次就业的重大责任。 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核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 泉。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企业形态。 由于其企业特性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本密集型企 业,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兴起后将出现一些新的企业治理问题。 关键词 产业升级 微观基础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业已达到47.9%的比例,这一数 据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政策相吻合。 通过短期内 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自 主, 因此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较高。 1978年后这一比重逐年 降 低 , 直 至1990年41.3%,这 一变化趋势主要缘于两方面的影响:第一产业生产力 在这一阶段有较大恢复,使得第二产业的增长显得相 对 缓 慢 ;1989~1990年 我 国 经 济 形 势 不 明 朗 ,作 为 主 导 产业的第二产业此间增长乏力。
数 据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2009》。
2010 年第 3 期 总第 193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37
产业经济 INDUS TRIAL ECONOMY
图二 我国就业人数比例
同为止。 2.第 二 产 业 从表1数 据 可 以 看 出:1978年 我 国 第 二 产 业 占国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第 一 产 业 根据前述产业结构理论,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相关 数据(见表1和图一)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 总 值 比 重 从 1978 年 的 28.2% 持 续 递 增 到 1982 年 的 33.4%,之后,持续下降到2008年的11.3%。 第 一 产 业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的过程反映我国实行家 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后, 激活了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 而随后递减的过程则反映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达到 瓶颈后,继续提升空间有限,因此相对第二和第三产 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减小。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看,第一产业占总就业 人 数 的 比 重 从 1978 年 的 70.5% 持 续 降 到 2008 年 的
47.1
30.2
48.2
31.9
46.1
33.4
44.8
33.2
44.4
32.1
43.1
28.4
42.98
43.6
25.7
43.8
25.1
42.8
27.1
41.3
24.5
41.8
21.8
43.4
19.7
46.6
19.8
46.6
19.9
47.2
19.7
47.5
18.3
47.5
17.6
其中,最具代表性是钱纳里的研究。 钱纳里系统 考察了多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 结构变化过程, 通过重点比较研究9个战后处于工业 化进程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 运用多国模型综合分 析,提出 了 标 准 工 业 化结 构 转 换 模 式[2]。 该 模 式 根 据 工业化进程中结构转换过程与人均收入变化的特点 将工业化过程及其之前时期划分为五个阶段。 前工 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定的 发展,第三产业地位微乎其微。 工业化初期,第一产 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 其地位不断 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 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 较小。 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 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于首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 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继续 快速发展,其中信息产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产值比 重在三次产业中占支配地位。 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 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占全社会的 60%~80%, 其 产 值 占 到 整 个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的 70%~ 80%。 已有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 开始适应性调整,并出现产业服务化趋势等三产业的 产值比值和就业比重均不断增加。
二、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
46.2
16.5
45.8
15.1
45.9
14.4
45.1
13.7
44.8`
12.8
46.0
13.4
46.2
12.2
47.7
11.3
48.7
11.1
48.5
11.3
48.6
第三产业 23.9 21.6 21.6 22.0 21.8 22.4 24.8 28.7 29.1 29.6 30.5 32.1 31.6 33.7 34.8 33.7 33.6 32.9 32.8 34.2 36.2 37.7 39.0 40.5 41.5 41.2 40.4 40.1 40.0 40.4 40.1
2002年后, 加入WTO对我国 经济 的 推 动 作 用 开 始显现,净出口大幅增加,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重化 工 业 的 发 展 , 因 此 到 2008 年 这 一 比 重 又 恢 复 到 48.6%。
从表2数据可知, 第二产业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 变化趋势基本与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 相同,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创 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展, 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促进了相关第二产业的发展。 但在这一时期, 国家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对较 弱,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短期瓶颈。
从 表 2数 据 可 以 发 现 ,尽 管 1978~2008 年 我 国 经 济 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但第三产业占总就业人数比重 从1978年的21.6%稳步上升 到2008年 的33.2%, 这 一 演变趋势为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 位变化相符。
图一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39.6%(见表2和图二,下页),第一产业所容纳就 业人 员从“一支独秀”到现在“三分天下”。 这一发展趋势 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当社会经济发展到工业化 阶段时,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将持续降到非常 低的水平,直到第一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与其他产业相
表 1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单位:%)
在萨伊经典的生产三要素论中,劳动与土地、资本被视为生产活动的基本 源泉。 而人力资本范畴的出现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在此,以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对 我国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治理问题进行 分析和研究。
一、产业升级的理论依据: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 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国家劳动 力在三 次产 业间 转移 的规律,提出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 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便向第 三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