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站镇(镇域)总体规划大纲6.16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重点内容分析——以广德市新杭镇路东社区为例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4)2-0028-02DOI:10.16330/ki.1007-7359.2024.2.0100引言城郊融合型村庄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重要的村庄类型之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区域,也是促进城乡融合持续发展的重点区域。
本文从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结合路东社区的实地勘察调研,对村庄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建设提出一些策略和做法。
1现状综述1.1村庄概况广德市新杭镇路东社区是新杭镇政府所在地,广宜省道(S215)穿村而过。
东邻箭穿村、洪山村,南邻牛头山社区,西邻百家庙村和流洞社区,北邻横岗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路东社区全村面积1861.68hm 2,现有1个街道、33个自然村。
1.2村庄现状分析①现状人口路东社区城镇开发边界内有8个自然村,3622人,489户;城镇开发边界外有26个自然村,3748人,1364户。
居民点分散、户籍人口分布不够均衡、部分自然村规模较小,呈现传统农业组织模式下的构成特征,用地松散,整体呈现“大散居,小聚集”。
②现状用地路东社区涉及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为390.11hm 2,占总面积的20.95%,主要位于村域南部;城镇开发边界外现状农业空间面积为332.20hm 2,占总面积的17.85%,以耕地、园地为主;建设空间面积为251.18hm 2,占总面积的13.49%,以村庄用地、区域基础设施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为主;生态空间面积为888.19hm 2,占总面积的47.71%,以林地和陆地水域为主。
③现状产业第一产业以农业、林业生产为主,主要为水稻、蔬菜、苗木,还有荷花种植等;第二产业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如钙业企业、建材制造等;第三产业路东社区内旅游文化资源有一定基础,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村域内文化载体较少,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三产体系。
现状有以公司制运营的企业,如平江竹业有限公司、安徽方舟建材有限公司等。
④现状人居环境现状住宅建筑以坡屋顶居多,颜色多为红顶白墙。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一、构成和层次村镇体系构成村镇层次组成镇(乡)村镇体系构成层次示意图二、镇(乡)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方法1、确定评价因子2、权重值浙江省某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因子表注:①为取得更精确合理的评价值,“耕地资源”和“经济收入也可分为”总量“和”人均“分因子进行计算。
②自然条件、区位交通、村镇建设条件等评价因子的分值均按5分制赋值,以3分为合格(标准值)。
3、评价模型公式U i= mjj j X W式中:U i─第i个村镇的评价值W j─第j项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加权系数)X j─第i个村镇的第j个因子评价分值m─评价因子的个数4、发展条件总排序根据各个评价因子及权重值,由评价模型得出各村综合评价值,从大到小排序,并绘制综合评价图。
(可以是柱状图,也可以是块状图)5、评价结论三、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方法1、总人口预测①综合分析法:Q n =Q0(1+k)n+P式中: Q n─总人口预测数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k─规划期内常住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N─规划期限p─规划期内常住(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数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少而住期短的乡镇。
②综合增长法:Q n=Q0(1+a+b)n+c式中: Q n─总人口预测数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a─规划期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b─规划期内年平均机械增长率c─规划期内暂住(≥1年)人口数N─规划期限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人口资料统计较完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多且住期较长的乡镇。
2、城镇化水平预测①城镇人口增长法:城镇化水平(%)=n nQ yp)1(式中: p0─现状城镇总人口y─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Q n─规划期镇域总人口N─规划期限本公式适用于历年城镇人口资料统计比较完整的县城外建制镇。
②劳力转化法:城镇化水平(%)=n nnQZNSEKAFkP⨯-⨯+⨯+++])1([)1(p0─现状城镇总人口Q n─规划期镇域总人口K─人口自然增长率N─规划期限F─农村劳力占农村人口比例A─镇域农村人口E─种植业劳力占农村劳力比例S─镇域农村耕地数N─规划期每劳力平均负担耕地数Z─富余劳力转化为城镇人口的比例本公式适用于种植业为主的县城外建制镇。
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新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新集镇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 (1)第一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2)第四节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5)第二章规划编制过程 (6)第一节规划编制遵循的原则 (6)第二节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 (7)第三节规划编制的主要成果 (9)第三章基础资料与数据 (9)第一节基础资料来源 (9)第二节基础数据来源 (10)第三节规划基数转换 (11)第四章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3)第一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13)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15)第三节基本农田调整分析 (17)第四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18)第五节生态用地保护安排 (20)第六节土地整治安排 (20)第七节土地用途管制分区 (22)第八节村级主要控制指标 (23)第九节规划实施措施制定 (24)第十节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25)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第一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概况新集镇地处仪征市东部,紧邻扬州城市西区,素有“扬州西门第一集”之美誉,全镇土地总面积6389.08公顷,占仪征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09%。
其地质构造属于华北地台苏北褶陷区,位于古老而又处于稳定状态的长江破碎带上,地震强度弱,频率低。
镇域南部呈较典型的长江冲积平原地貌特征,地势低且平坦,镇域北部为丘陵地形。
新集镇气候居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15.1℃,年降雨量1014毫米,年平均日照2160小时左右,无霜期224天,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
二、社会经济概况2005年末,新集镇总人口4.20万人,全镇实现三业总产值近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90元。
新集镇处于宁镇扬产业带的接合点,是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核心区。
京沪线、沪宁线、宁通线等多条高速公路会聚于此,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紧邻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扬州火车站、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扬州港和扬州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新站区产业发展规划模板

新站区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原区域为核心, 包括瑶海区、长丰县、肥东县委托管理区域, 面积204.73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16.91万人。
为加速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十七次五中全会和《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文件精神, 以及省委省政府将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要求, 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框架下, 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 经济稳步增长。
一是近几年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6.87亿元, 预计实现115亿元。
二是工业投资和工业经济贡献率跨越式增长, 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幅提高,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1%, 其中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125.56%,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5.45%和42.65%。
三是商贸经济持续繁荣。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亿元, 总量位居全市第二, 预计达到183亿元。
四是财政收入稳步提高。
, 全区综合财政收入10.65亿元, 预计达到17.89亿元, 五年间增长68%。
( 二) 基础设施明显改进。
”十一五”期间, 试验区”大建设”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站南商圈已经成型, 建设品位逐步提升, 站北城市路网相继建成和开工, 环卫、水电气、通讯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
一批环保设施、园林景观和道路景观陆续建成, 园区环境质量大幅改进, 综合承载不断提升。
截止上半年, 十一五期间实际完成新建道路48.6公里, 改造道路9.2公里, 带状公园9.6万平方米, 桥梁7座, 新增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 道路交通设施、路灯、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等配套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 实际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2.52亿元。
《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总体规划》编制大纲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集镇用地规划布局 (2)第三章综合交通规划 (3)第四章集镇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3)第五章集镇环保、环卫与防灾 (4)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6)第七章实施规划措施和建议 (6)文本第八章附则 (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加强舒城县城关镇五里集镇区建设,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发挥集镇中心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五里集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城镇规划管理的需要,特编制舒城县城关镇五里集镇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1)5、《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7.5.1)6、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规定》7、《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2005年)8、《舒城县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0)》(2003年)9、舒城县《关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第三条规划原则1、坚持规划指导原则。
以城乡一体化规划统揽镇域集镇建设发展全局。
增强城乡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对集镇建设和产业布局的指导作用。
2、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机制,积极推进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推进集镇城镇化的强大合力。
3、坚持重点突破原则。
在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的基础上,突出集镇区的建设。
强化集镇区的集聚作用,优化投资环境。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立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集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引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舒城县城关镇五里集镇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321.20公顷,其中,五里集镇区89.06公顷第五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1-2030年。
东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东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编制说明东至县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九月目录第一章东至县概况 (1)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1)二、土地利用现状 (2)第二章规划修编的背景 (7)一、规划修编的背景 (7)二、1997-2010年规划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8)三、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3)第三章规划修编依据与思路 (16)一、规划修编依据 (16)二、规划修编思路 (18)第四章关于规划指标预测与分解 (24)一、关于基础资料 (24)二、关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预测 (24)三、主要控制指标预测思路及方法 (28)四、指标分解 (38)第五章关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45)一、土地功能分区的原则 (45)二、土地功能分区的依据 (45)第六章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措施建议 (47)一、存量建设用地利用 (47)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48)三、新增建设用地管理 (49)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相挂钩 (51)五、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可行性分析 (51)第七章关于大纲的其他说明 (56)一、与相关规划衔接 (56)二、社会公众参与情况 (57)三、部门意见落实情况说明 (59)四、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相衔接 (62)第八章规划实施效益评价 (63)一、经济效益 (64)二、生态效益 (64)三、社会效益 (64)第九章主要成果 (66)一、文字成果 (66)二、图件成果 (66)第一章东至县概况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东至县位于长江安徽段南岸之首,境内长江岸线长约85公里。
东经116°39′-117°18′,北纬29°34′-30°30′。
东与贵池区、石台、祁门县为邻,西北与安庆市和怀宁、望江县隔江相望,南和西与江西省浮梁、鄱阳、彭泽县毗连。
2005年辖12个镇和3个乡,总人口533802人。
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82公里,全县总面积为324689.7公顷。
《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总体规划》编制大纲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集镇用地规划布局 (2)第三章综合交通规划 (3)第四章集镇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3)第五章集镇环保、环卫与防灾 (4)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6)第七章实施规划措施和建议 (6)文本第八章附则 (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加强舒城县城关镇五里集镇区建设,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发挥集镇中心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五里集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城镇规划管理的需要,特编制舒城县城关镇五里集镇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1)5、《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7.5.1)6、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规定》7、《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2005年)8、《舒城县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0)》(2003年)9、舒城县《关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第三条规划原则1、坚持规划指导原则。
以城乡一体化规划统揽镇域集镇建设发展全局。
增强城乡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对集镇建设和产业布局的指导作用。
2、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机制,积极推进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推进集镇城镇化的强大合力。
3、坚持重点突破原则。
在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的基础上,突出集镇区的建设。
强化集镇区的集聚作用,优化投资环境。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立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集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引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舒城县城关镇五里集镇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321.20公顷,其中,五里集镇区89.06公顷第五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1-2030年。
大庆市新站镇镇域说明书(改后合)11.2.10

肇源县新站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2010—2030)组编单位:肇源县人民政府编制单位: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二零一零年十一月第一章总则一、对上一轮规划的回顾与分析新站镇曾于2005年编制了《肇源县新站镇总体规划》。
规划确定了城镇性质、规模、用地布局等主要内容基本符合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
2005年4月编制的《肇源县新站镇总体规划(2005-2020)》,经大庆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规划确定的新站镇的性质为:新站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肇源县西部物资转运及商品集散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城镇人口规模为:2005年为3.8万人,2020年5.2万人;城镇用地规模为2005年为6.74平方公里,2020年7.69平方公里;用地发展方向为向铁路东发展为主。
上轮规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站镇未来城镇发展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本次规划在深入研究新站镇历史及现实情况基础上,谋划新站镇未来城镇发展的新格局,主要有:(1)重新审视新站镇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战略,确定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2)进一步研究新站镇的城镇性质与发展规模;(3)重新确定适合新站镇未来发展的城镇规划区范围;(4)从整体上确定新站镇用地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5)以现代化标准对基础设施进行重新布局;(6)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二、规划背景1、上一轮《肇源县新站镇总体规划》对新站镇全镇的城镇规划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较好的指导作用。
但随着新站镇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庆市发展背景的变化,原有规划已经逐渐出现不适应新站镇发展需求的问题。
因此,对肇源县新站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已经势在必行。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观实质上是城市规划要达到的目的,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
《论五个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到“城市必须要成为紧凑的城市,与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否则的话就不能解决我们的城市发展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概述第一章现状概述(许娜)一、历史沿革二、自然条件三、经济条件四、社会条件第二章规划概述一、上位及上轮规划回顾二、规划编制背景三、规划编制重点四、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五、规划编制依据六、规划期限七、规划范围第二部分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第一章县域发展与布局条件评价一、区位条件评价二、资源条件评价三、产业经济条件四、基础设施条件五、环境条件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刘佳)一、城镇的区际地位及承担的职能二、城镇发展战略三、指标体系四、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第三章城镇化战略(刘佳)一、城镇化发展战略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三、迁村并点方案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敖雷)一、现状及存在问题(一)镇域镇村体系现状新站镇镇域镇村体系现状分为三级:第一级中心镇—新站镇区;第二级中心村—新站村、安合村、靠山村、先进村、新城村、发展村、向前村、新合村、古城村、振余村、巴彦村11个中心村;第三级自然屯—燎源、四合、永安、靠山、新路、张塌鼻子、前木甲、后木甲、花岗子、陈小狗地房子、花尔、十家子、前振余、后振余、西窑、二等户、发展、向前、古城、卧龙、巴彦、新合、小八队、新站、旭日。
三级村镇以自然屯为基础,以11个中心村为主体,以新站镇为核心,构成新站镇的镇域镇村布局体系。
新站镇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新站镇中心,其它中心村乡镇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对其职能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要结合镇发展潜力,围绕市场资源进行定位。
表1 新站镇镇域镇村体系现状(2013)等级村名称总人口(人)总用地(公顷)第一级镇区36000 828.92第二级新站村2593 398.60 新合村2038 361.20 安合村4618 165.67 靠山村2947 140.53 先进村1895 73.20 发展村1521 45.67 振余村1642 119.33 古城村2305 78.67 巴彦村807 46.60 新城村964 73.40 向前村2670 87.20 总计60000 2418.99(二)镇域镇村体系存在的问题1.部分村屯居民点过小,距离镇区较近,有条件迁并新站镇现状下辖的11个中心村、25个自然屯,部分村屯规模过小,人口少,基础设施落后,并且这些村屯部分距镇区的距离较近,单独设置居民点不利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使用。
2.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开发建设受限全镇辖区总面积为3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草原、林地、牧草地占地面积加大,这类用地开发建设投入较大,而且这类土地同时也为禁止建设用地,禁止在这类用地上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一般农田及可建设用地较少,发展建设用地空间较小,红骥牧场的开发建设受到一定的限制。
3.村屯分散,不利于基础设施投资新站镇共有11个中心村、25个自然屯,式布局形式比较分散,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配套不到位,由于各村屯间距大、密度较小使得投资较大,造成村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水平差的局面,就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分散而相同的职能也不利于新站镇的长远发展。
4.工业企业分布不合理,企业发展缓慢新站镇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心镇,其它中心村乡镇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对其职能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要结合镇村发展潜力,围绕市场资源进行定位。
5.农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大,农业生产水平低,还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限制了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二、等级规模结构规划根据新站镇的城镇发展总体战略,部分村屯将由于城镇的拓展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并入新站镇内或卫星村,使新站镇和卫星村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规划期末,新站镇域人口为14.50万人,按人口规模将新站镇规模结构划分成两级:第一级中心镇人口规模为7.9万人;第二级四个卫星村人口规模将达2.28万人。
(见表2)表2 新站镇域镇村2030年等级规模项目等级村镇名称总人口(万人)侧并村屯名称建设用地(公顷)第一级中心镇7.9 新城村十家子屯、花尔屯,新合村小八队屯,并入铁东社区。
新站村新站屯、旭日屯,新合村新合屯,靠山村新路屯,安合村永安屯,并入新站社区。
1180.45第二级发展卫星村0.49发展村,向前村向前屯、龙西屯,振余村前振余屯、后振余屯、西窑屯、二等户屯。
68.6安合卫星村0.54安合村四合屯、燎原屯,靠山村靠山屯。
75.6古城卫星村0.37 古城村古城屯、卧龙屯,巴彦村。
51.8先进卫星村0.22先进村张塌鼻子窝棚屯、后木甲屯、前木甲屯、花岗子屯、陈小狗地房子屯。
30.8合计14.50 2486.66三、职能结构规划依托新站镇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广阔的水域,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和其它村屯所具有的特色优势,确定新站镇域镇村职能分工体系如下:中心镇是镇域具有产业、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和一定影响范围的镇域中心。
主要发展展华集团的粮食精加工产业、帅亿集团的虫草、五味子精深加工产业,物流产业和建材产业等。
发展卫星村人口为0.49万人。
以发展畜牧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以养黄牛、奶牛、绵羊为主。
安合卫星村人口为0.54万人。
利用靠近嫩江水域的资源优势,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
古城卫星村人口为0.37万人。
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种植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以种植高粱、玉米、大豆、水稻、蔬菜为主。
先进卫星村人口为0.22万人。
以发展畜禽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以饲养猪、鸡、鸭、鹅、兔为主。
四、空间结构规划根据新站镇域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特点和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新站镇域镇村体系应以新站镇区为中心,以林肇路、肇新路两条公路为发展轴,辐射四个卫星村,将产业发展布局和区域生态环境密切结合,带动全镇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构成新站镇域镇村体系“一个中心镇四个卫星村”的基本框架。
第五章镇域重点发展镇村(敖雷)一、镇二、卫星村三、卫星村四、卫星村第六章镇域用地空间管制规划(敖雷)一、分区的原则二、空间管制分区第七章 镇域交通系统规划(刘佳)一、交通现状 二、交通系统规划第八章 镇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刘佳)一、给水工程规划 二、排水工程规划 三、电力工程规划 四、电信工程规划 五、环卫设施规划第九章 镇域公共设施规划(敖雷)一、商业服务与集贸设施规划 (一)商业服务与集贸设施现状镇域主要的大型商场和集贸市场都集中在镇区内,主要分布在对外交通道路上,中心村无大型的商场和集贸市场。
现状商业服务与集贸设施整体档次低,环境卫生差,缺少集中的大型集贸市场,功能混杂,布局随意性强。
表 新站镇镇域商业服务与集贸市场现状情况统计大型商场集贸市场名称位置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信诚购物广场 新站镇新站社区一委 1250 4901 工达百货大楼 新站镇新肇社区四委 876 2700 金源商场 新站镇新肇社区三委 600 1800 新站镇农贸市场新站镇新站社区一委100005000(二)商业服务与集贸设施规划规划整合现状商业用地,集中布局。
规划布置综合集贸市场,用来作为镇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周边居民在此进行物流交易。
规划在发展卫星村,古城卫星村,安合卫星村,先进卫星村分别新建一处集贸市场,用来作为卫星村一周两次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二、文体设施规划 (一)文体设施现状镇域各类文化娱乐设施类型较少,广场面积小,健身场所缺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中心村尚未建设集中型的体育文化设施。
表 新站镇镇域现状文体设施情况统计 文化活动站 图书室阅览室影剧院健身广场(㎡)篮球场(个) 健身器材(套)新站镇 √ √ √ √ 3600㎡站前广场和30000㎡镇中心广场--- 8设施类型所在地铁东帅亿家集团属区√--- --- --- --- --- --- 靠山村--- √√--- 6000㎡--- ---新站村--- √√--- --- --- ---新合村--- √√--- --- --- ---安合村--- √√--- --- --- ---新城村--- √√--- --- --- ---振余村---√√--------------- √√------ --- --- 发展村--- √√------ --- --- 向前村--- √√------ --- --- 古城村--- √√------ --- --- 巴彦村--- √√------ --- --- 先进村(二)文体设施规划在镇区设置体育场、灯光球场、科技站、图书馆、影剧院和广播电视站。
在各卫星村建设文化站一处包含青少年之家,每处占地面积 300m2~1000m2。
三、教育设施规划(一)教育设施现状新站镇镇域有初级中学1所。
小学4所,包括新站镇中心小学、新站小学、新合小学、靠山小学。
幼儿园8所,包括新站镇中心幼儿园、育英幼儿园、开颜幼儿园、秀平幼儿园、快乐双语幼儿园、明星幼儿园、希望双语幼儿园、樱花幼儿园。
表新站镇镇域现状教育设施统计表(2013 年)名称规模总用地面积教学建筑面积备注教职工(人)学生(人)面积(㎡)㎡/人面积(㎡)㎡/人新站镇中学151 1236 47000 38.03 12495 10.11 镇区新站镇中心小学157 1526 19000 12.45 5480 3.59 镇区新站小学28 396 19620 49.55 1637 4.13 镇区新合小学30 431 13245 30.73 1715 3.98 镇区靠山小学12 31 12200 393.6 600 19.35 靠山村新站镇中心幼儿园14 125 5000 40.00 450 3.60 镇区育英幼儿园15 148 1700 11.49 460 3.11 镇区开颜幼儿园12 163 950 5.83 580 3.56 镇区秀平幼儿园15 182 1700 9.34 675 3.71 镇区快乐双语幼儿园9 104 1100 10.58 580 5.58 镇区明星幼儿园9 110 1000 9.09 500 4.55 镇区希望双语幼儿园10 120 400 3.33 300 2.50 镇区樱花幼儿园 6 30 500 16.66 170 5.67 镇区(二)教育设施存在主要问题新站镇镇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教育设施主要集中在镇区,校舍老化,师资力量弱。
(三)教育设施规划1.在镇区开办职业培训学校或技术学校,发展职业培训教育,从居民、村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可以针对电脑、法律、外语等需求最高的专业开办培训班,不仅可以降低居民外出学习的成本,又有利于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城镇的管理。
2.整合现有中小学资源,考虑到小学的服务距离问题,在四个卫星村设置小学和幼儿园。
改善镇区中小学教学条件。
3.对于离镇所在地较远的农村学生,可通过校车接送和寄宿制来满足每个学生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