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2024年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特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介绍当前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随着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的总体市场规模已超过XX亿美元。
预计未来几年,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市场竞争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度。
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药企竞争者,包括国内外的大型制药企业以及一些新兴的创新型药企。
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推出新的药物产品和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争夺市场份额。
药物类型目前,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药物供患者选择。
其中常见的药物类型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降脂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在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中,技术创新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药研发和生产的效率显著提高。
同时,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也不断涌现,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市场前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
预计未来几年,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将持续增长,并且会有更多的新药和新治疗方法进入市场,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结论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新药和新治疗方法的出现,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
2 1 年 4月下 第 2 00 卷 第8 期
Ap l 2 0 i r 01 Vo . 1 2 No8 .
2 ・ 2
Ju a f ia1 a io a h n s dcn nomain o r l n dt n l ie eMe iieIfr t n o Ch i C o
来越强 ,可减 少单核细胞和 巨噬细胞脂 多糖介导 的 I_ L6 和 T F 的分泌。 N—
参考文献
G r 等I ct 2 z ] , 报道 阿托伐 他汀治疗 1d后急性脑梗死小 4 鼠的 P 4和 B2 G的水平显著 下降 , F T 但是停 药 2 d后两者 的水平分别上调 29和 31 ,同时阿伐他汀治疗使 主动 .倍 脉和脑血管 的 e O N S上调 23和 1 倍 ,但同样仅在停约 _ . 7
他 汀类药物可抑制 L A 1 F 一 介导淋 巴细胞黏附共刺激作用。 We zSh it i— c md t G等人探讨 了辛伐他汀对炎性 因子 M P l C —、 MI一 MI- P1 d、 P 1 B,以及炎性介 质及其受体(C IC R 、 C R 、 C 2
粥样硬化 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 uecrnrsn rm , a t ooayy do e c A S的基础 原因 , 一种可 隐匿进 展许多年 的慢性疾病 。 C) 是 孙有祖在研究普 伐他汀钠 治疗 急性冠脉 综合征 的临床效 果 中发现应用普 伐他汀钠 的治疗组 患者 的血脂 、心力 衰 竭 、 发心绞 痛 、 再 非致死 性 A I再 次入 院例 次均 明显下 M,
性粒细胞在炎性区域的浸润 , 从而减轻炎性 区域的组织损
床应 用价值 。苏玫等人Ⅲ 采用辛伐他 汀早期治疗 急性冠脉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脑中风,简称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它表现为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梗阻,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目前,随着流行病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治疗方法被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进展显著。
传统的脑卒中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以让病人减轻疼痛和不适。
这种方法虽然能使病人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现代的脑卒中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治疗脑血管偏狭,以改善脑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的代谢和恢复;另一种是应用神经保护剂,以抑制脑细胞的死亡和修复,提高脑功能。
在脑血管偏狭的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抑制凝血酶的形成,以促进脑血管的通畅,减轻脑缺血症状。
同时,这些药物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剂量。
在神经保护剂方面,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用于脑卒中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神经营养素、中草药、脑保护药物等。
其中,神经营养素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补充人体缺乏的神经营养物质,以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修复损伤。
而中草药则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通过调节身体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和恢复功能。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外,一些新型技术也被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例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其中,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注入干细胞,促进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再生。
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它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细胞功能等方面来治疗脑卒中。
总体而言,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希望。
2024年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发展现状概述心脑血管病是指指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等一系列相关疾病的统称。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对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市场规模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千亿美元,预计未来还将持续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心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的意识不断提高。
市场竞争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等。
这些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推出更加安全高效的心脑血管病用药产品,以争夺市场份额。
同时,一些跨国制药公司还通过并购和合作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竞争力。
市场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个性化治疗:随着基因检测和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心脑血管病用药的重要趋势。
通过对患者基因组信息的分析,可以准确选择适合的药物和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2.创新药物研发:心脑血管病用药领域仍存在许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和降压药物等。
制药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开发新药,以满足市场需求。
3.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为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互联网技术,患者可以方便地获取药物信息、进行在线问诊和购药等,提高用药的便利性和效率。
市场挑战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虽然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挑战:1.临床试验和上市审批的难度增加:心脑血管病用药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审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并且受到法规和医药监管的限制。
这增加了新药的研发成本和上市时间。
2.市场准入门槛高:心脑血管病用药市场门槛较高,新药需要通过多个临床试验阶段,并获得相关机构的批准和注册。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Introduction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部的血液循环及供氧供血障碍造成的一系列病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尤其是在我国,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中,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通过药物的调节作用,可以改善脑部供血条件,缓解脑血管症状,减少各种锁死问题,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现代药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药物治疗的进步。
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它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两种。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指通过药物将血管内的血栓溶解,恢复血管的通畅,降低患者的症状和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3. 扩血管治疗扩血管治疗是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等方式扩张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增加脑部的血流供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目前常用的扩血管药物有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等。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或者是病情已经进一步加重或加剧,则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血管的狭窄和阻塞,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1. 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是指经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的治疗方法,其操作技术比传统手术更加微创,同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2. 血管外治疗血管外治疗主要适用于大范围的脑出血和脑血肿等脑实质性病变,一般采用开颅手术或者穿刺引流等技术。
开颅手术可以清除脑内出血,进行减压缓解症状。
穿刺引流则可以将血肿或者脑室内的液体引出,减轻压迫症状,避免脑组织坏死。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引导针、导丝、支架等介入设备经过人体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恢复,而且能够有效地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与纳米技术

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与纳米技术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药物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传统药物治疗存在一些局限性。
近年来,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给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带来了突破。
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纳米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多种常见且危险的健康问题。
传统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剂、降脂药等,通过调节生理功能或改善体征来达到控制心脑血管风险因素和预防并发结果的效果。
1.1 抗血小板聚集剂抗血小板聚集剂可以阻止血小板在动脉中形成凝块,从而预防或治疗冠心病和中风。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这些药物通过影响血小板聚集机制,降低血小板的活性,从而减少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1.2 抗凝剂抗凝剂是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是常用的抗凝剂。
1.3 降脂药高胆固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使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胆固醇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能够有效降低LDL-C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血管健康。
二、纳米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科学领域。
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级别的颗粒或载体,可以增强其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并减少副作用。
2.1 纳米颗粒载体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节大小、形态和表面特性来实现对药物的有效包封和释放。
一些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已被制备成纳米颗粒形式。
例如,通过将抗血小板聚集剂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可以提高其在循环系统中的稳定性和持续释放效果。
2.2 靶向递送系统纳米技术还可以为药物输送提供靶向导航功能,使药物能够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地作用于目标组织。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为一大类英文词尾为statin(他汀)的药物的统称,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大量的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血脂作用及对冠心病的预防作用。
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畅销的形形色色的降血脂药物中,他汀类居于领先地位,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发最成功的医药产品之一。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了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2]。
本文就其在治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1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近些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3],内皮衍生的NO除了调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赖于血浆胆固醉水平。
Pedrono E等[4]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后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2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7倍,但同样仅在停约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分别下调严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疑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
2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粥样硬化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的基础原因,是一种可隐匿进展许多年的慢性疾病[5]。
ACS急性期在抗凝、抗栓、抗心肌缺血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调脂治疗,并通过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脂质过氧化,增加高密度胆固醇(HDL-C)水平,抑制其炎症反应,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抗血栓形成,可有效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CS患者预后[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病率、残疾率、病死率高,通常此类疾病患者预后较差,3/4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虽然有较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
目前药物治疗方法较多,比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方法,特异性溶栓药物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及严格的适应症,溶栓率较低。
其次因疾病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较多,单一药物并不能逆转全程,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变化,及时选用更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
现本文就分析本病药物治疗进展,旨为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药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5%,主要是因颅脑供血动脉阻塞,堵塞血管血流中断,造成供血区脑组织因发生缺氧、缺血而坏死。
同时血栓或栓塞一旦发生,诱发一系列的“瀑布级联反应”,即神经元去极化、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目前此病药物治疗方法较多,其共同目的是要挽救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恢复通畅血流及纠正神经功能。
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但仍缺乏合理、有效的药物。
因此,本文就简单综述药物治疗进展,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1抗血小板药物1.1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推荐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1]。
但是仍没有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饱和量阿司匹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马福兴等[2]报道双联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效果96.36%高于单纯氯吡格雷70.91%(P<0.05),且药物双联能够改善血糖血脂,降低神经缺损程度。
陈勇等[3]证实氯吡格雷的效果93.48%高于阿司匹林的82.22%,出血率4.34%低于阿司匹林的24.44%,且能降低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动脉内径,并优于阿司匹林(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2005-4-5 百拇医药() 点击次数:13820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也高的一类疾病,急性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
本病分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前者常见的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塞,后者常见的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从历代医籍中对中风都有详细的记载和描述,到金元是中医百花齐放的时代,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他们认识了中风的病因和病机是以内因为主,以后出现了治疗中风一系列的有效方药。
解放后,中医中药的研究得到飞跃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现代医学的手段研究中医中药和剂型的改进,改变了传统口服药的途径,研制出了很多单味药和复方药的注射剂,在抢救急症和危症病人时,中医中药也有用武之地。
近20年来,西医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也很快,如降纤溶栓药、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药和脑保护剂等逐渐问世和对脑出血微创手术的开展都非常令人鼓舞。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西医治疗1.1 抗凝血疗法传统的抗凝血疗法由于并发症多,临床很少应用。
现在有新药低分子肝素(速避凝)(Fraxiparine),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1.2 溶栓药当今世界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有以下4种,第1代溶栓药物有链激酶和尿激酶,第2代溶栓药物有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和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
溶栓药物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治疗的时间窗,应在脑梗塞发病后6~48h 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强调6h以内的超早期治疗,最近有作者更强调3h以内的超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
溶栓药物主要是有出血并发症,特别是并发颅内出血,而影响了溶栓药物在临床的应用。
1.3 扩张血管药脑梗塞应用血管扩张剂有不同的看法。
Waltz(1971)认为没有依据支持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扩张血管药物是有好处的。
Meltenvy(1972)认为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不能认为扩张血管药是没有帮助的。
国内也有两种不同看法,但是下列情况禁用或慎用脑血管扩张药:脑梗塞有血压低或偏低,脑梗塞时有明显脑水肿,出现盗血综合征。
扩血管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作用于受体的药物,临床上应用较少;另一类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前列腺素E、丁格地尔、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西比林和脑益嗪等。
1.4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能会减少微栓子的发生,对预防复发有一定的疗效,如无胃溃疡及出血性疾病可应用这类药物。
据统计长期服用可使缺血性中风减少22%左右,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活性,减少血小板中的血栓烷A2 (TXA 2)的合成,降低血小板聚集。
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有阿司匹林,最佳剂量尚未统一,据国外多中心研究表明,每天最佳剂量是75~150mg不等。
另外还有噻氯吡啶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据报道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副反应也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
1.5 病因治疗治疗脑梗塞要针对风湿性或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同时进行处理。
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2.1 降纤、溶栓药这类药物中以蛇类、水蛭和地龙研究得较多,蛇包括各类毒蛇,如蝮蛇、白花蛇、乌梢蛇和眼镜蛇等,蛇有祛风通络和护肝止痉的作用。
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组方中有蛇者,如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再造丸、舒风再造丸、活络丸、大活络丸、人参搜风丸等。
水蛭具有破血逐瘀之功,是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治疗中风各种古方、组方中有水蛭者如麝香抗栓丸。
地龙有窜通经络和熄风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在组方中有地龙者,如醒脑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舒风再造丸、麝香抗栓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丸,还有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名的补阳还五汤。
2.1.1 蛇毒制剂蛇毒是含蛋白质的混合物,有20多种氨基酸,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多种酶的作用,由蝮蛇毒中提取的一种酶制剂,称为蝮蛇抗栓酶。
蝮蛇抗栓酶(Svate)有大连蝮蛇抗栓酶、清栓酶、精制蝮蛇抗栓酶、江浙蝮蛇抗栓酶和去纤酶等。
药理作用:Svate 是以精氨酸酯酶为主的复合酶制剂,除含凝血酶外,还含有精氨酸酯酶活性的激肽释放酶(Kalliknein),这种酶有抗凝、溶栓、去纤、降脂、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
力源精纯抗栓酶(Liyuanpurelysoethrombusase)又名注射用降纤酶,是以我国尖吻蝮蛇(又名五步蛇)毒为原料,经现代生物技术分离、纯化而精制的蛇毒制剂。
药理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为缬氨酸蛋白水解酶,能直接作用于血中的纤维蛋白α-链释放出肽A,此时生成的肽A血纤维蛋白体的纤溶系统,诱发t-PA的释放,增强t-PA的活性,促进纤溶酶的生成,使已形成的血栓得以迅速溶解。
由于降低了血中纤维蛋白原,产生明显的抗凝效果,可防止血栓再形成。
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和降低血小板聚集,进而清理、疏通和改善微循环,使缺血部位的功能得以恢复。
本品不含出血毒素,因此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2.1.2 海王降纤酶(DF-Neptun)取材于尖吻蝮蛇毒素,是单一成分蛋白水解酶。
药理作用:海王降纤酶促使t-PA释放,激活纤溶酶原,促使体内纤溶酶抑制物PAI(Plasˉ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等纤溶酶抑制因子的浓度降低,从而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使血栓快速溶解。
海王降纤酶还有选择性地促使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使其浓度降至一定水平,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进而阻止血栓形成和抑制血栓增大。
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微循环。
2.1.3 巴曲酶(Batroxobin)是从巴西蝮蛇毒中提取。
药理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
巴曲酶选择性地作用于纤维蛋白原A链神经末端的精氨酸和甘氨酸之间,释放纤维蛋白肽A。
此时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和血纤维蛋白多聚体容易被分解,形成血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血纤维蛋白原分解产物(FGDP),使凝固血栓的架桥在血中迅速被分解消失,因而可抑制血栓形成。
溶解血栓,巴曲酶可促使血中t-PA的释放,t-PA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成血纤维蛋白溶酶。
另外,巴曲酶分解血纤维蛋白原,生成降解A链纤维蛋白单体,此单体对t-PA促进血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有增进的作用。
总之,巴曲酶能促使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而纤维蛋白溶酶是溶解血栓的重要物质,另外,还能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而降低血管阻力和改善微循环。
2.1.4 抗血栓素(ATX、Ⅰ-Ⅱ)是从眼镜蛇毒中提取的抗凝物质。
药理作用:ATX具增强纤溶活性、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的作用,使纤维蛋白原溶解转变为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降低纤维蛋白原,有效地降低了血浆粘度,有利于梗塞区功能的恢复。
中药蛇毒制剂治疗脑梗塞,与西药溶栓药一样强调治疗时机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蛇毒制剂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西药溶栓药,应用时一定要经头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无出血素质或出血性疾病者。
2.1.5 水蛭制剂鲜水蛭(Hirudo)主要含水蛭素(Hirudin)有破血逐瘀之功。
药理作用:水蛭有抗凝、溶栓、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现介绍几种应用于临床的水蛭制剂:(1)抗卒丸系水蛭制剂:有报道119例脑梗塞和7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CT改善时间30天以内者半数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
作者认为水蛭有明显的抗凝作用,不适于出血性中风患者。
(2)血栓心脉宁:组方有川芎、丹参、水蛭等。
(3)疏血通注射液:药物组成为水蛭、地龙等。
(4)通心络胶囊:药物组成有人参、水蛭、全蝎等。
2.1.6 地龙制剂性善窜通,有通经活络之功效。
(1)蚓激酶(Lumbrokionase)是由特殊品种蚯蚓用生化分离技术制备的水解蛋白酶,是一种多分酶制剂,分别属于两种类型酶,即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Activator)和纤维蛋白溶酶(Plasmin)是一种降纤和溶栓药物。
药理作用:主要是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和纤维蛋白溶酶,都是溶解血栓的重要物质,它还含有类似t-PA的成分,使蚓激酶具有一种特性,在纤维蛋白存在时,才能够起作用。
因此,不会出现高纤溶状态时的出血倾向,此特性优于尿激酶和链激酶。
另外,它还可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并有降低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目前几种蚓激酶有百奥蚓激酶、普恩复和博洛克等。
(2)地龙粗制剂或复方:①补阳还五汤(现有消栓口服液):药物组成有黄芪、归尾、川芎、赤芍、地龙、桃仁等。
②小洛络丸:药物组成有胆南星、地龙、草乌、麝香、没药等。
此方对脑血管病后遗的半身不遂、麻木、疼痛效果较好。
③大活络丸:药物组成有人参、茯芩、地龙、蕲蛇等50味中药。
据曲戈霞选用ADP诱导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血粘度实验、复钙实验测定、凝血酶原实验测定及纤溶活性测定等,五项测试指标对比较常用的50种活血化瘀中药进行筛选,证明其中具有强烈抗凝、溶栓活性的中药有白僵蚕、元胡、白附子、山豆根、姜黄、白干姜等6种,具有部分抗凝作用的中药有当归、黄芪、五灵脂、牛膝、桂枝、益母草、红花、桃仁等26种。
2.2 扩张血管药物2.2.1 银杏叶及银杏叶制剂银杏树又名百果树,银杏叶的治疗作用在我国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银杏叶提取物是纯天然植物药。
20世纪70年代,我国已将银杏叶提取物制成银杏叶片,当时取名为“6911”片,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一定的疗效。
当时德法两国将银杏叶提取物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取得很好效果。
1983年在银杏叶提取物中发现银杏苦内酯(Ginkgolide)是一种高效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拮抗剂。
如今银杏叶提取物,在欧洲许多国家已有产品,如Tanakan(法国)、Tebonin(德国)、Rokan(德国)、金纳多注射液(德国);在国内有银杏叶片、杏灵颗粒、天保宁、舒血宁等。
药理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银杏叶提取物具有高效的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经大量药理学实验证明,PAF是迄今最强的致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栓的内源性活性物质,因此,银杏叶提取物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
其还能逆转异常的血液流变性,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度,有利于疏通小血管内的血液瘀滞,有利于缺血后脑功能的恢复。
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是杏仁总黄酮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自由基以及升高SOD的活性和降低LPO含量的作用。
此外还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和促进智能恢复的作用。
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脑梗塞的报道很多,如一组治疗脑梗塞45例,总有效率94%,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的变化亦有显著差异。
舒血宁与脉络宁联合治疗脑梗塞患者118例,基本痊愈33例,显效52例,进步26例,总有效率94%,明显优于对照组。
2.2.2 葛根制剂(1)葛根素注射液:是从豆科植物野葛干燥根的总黄酮提取物中,经分离和纯化而得,主要成分为葛根素,纯度高达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