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合集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5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其死亡人数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约有15%为脑卒中发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卒中发病高风险人群的一级预防治疗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3,4]。

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8 320万人需要或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这部分人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就成为一个亟待规范的临床问题。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包含了部分对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但未对临床证据做详细阐述[5]。

临床上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合理应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5年日本的一项国内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中心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有很大差异[6]。

据调查,因担心围手术期应用抗栓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我国多数医院外科择期手术治疗前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周以上。

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降至最低,但同时也使患者暴露在无药物保护的状态下,增加了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风险。

英国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了3951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患者,结果表明停用阿司匹林使卒中再发风险增加40%[7]。

瑞士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规律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围手术期暂时停用阿司匹林使急性卒中风险升高3倍(OR 3.4, 95%CI 1.08~10.63)[8]。

一项纳入50 27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也表明,停用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升高3倍(OR 3.14, 95%CI 1.75~5.61),而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使卒中风险增加了89倍(OR 89.78, 95%CI 29.90~269.60)[9]。

缺血性卒中发生acs的抗血小板治疗-33页PPT精品文档

缺血性卒中发生acs的抗血小板治疗-33页PPT精品文档
Abtahian F, Olenchock B, Ou FS, et al. Am J Cardiol. 2019;107(10):1441-6.
对有卒中/PAD史的ACS患者积极 使用循证用药可显著改善预后
3-4种EBM vs. 0-2种EBM可显著改善有卒中/PAD史的ACS患者预后
死亡风险
死亡/M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风险
出血性转化 8.7%
脑实质血 肿 3.2%
出血性梗死 5.5%
Paciaroni M, et al. Stroke. 2019;39:2249-2256
哪些因素和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
多变量分析表明,大面积梗死、心源性栓塞、高血糖以及溶栓治疗 和出血性转化显著相关。
Paciaroni M, et al. Stroke. 2019;39:2249-2256
院内发生MI是IS患者短期和长期不良预后的 关键原因,应予以积极干预
70.00%
出院时死亡率和严重致残率
OR 2.51; 95%CI 1.75–3.59
60.00% 50.00%
64.90%
院内发生MI 院内未发生MI
40.00% 30.00%
35.80%
20.00%
院内发生MI
院内未发生MI
1年死亡率
显著降低 19%
OR: 0.81, 95%CI,0.72-0.91
显著降低 12%
OR: 0.88, 95%CI,0.79-0.98
使用GRACE研究中患者数据,纳入来自13个国家102家医院的患者。ACS患者根据其是否有PAD史、卒中史、PAD/卒中史分组。院 内分析纳入48418例患者,6个月时的分析纳入32735例患者。主要终点为6个月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缺血性卒中(IS)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在IS和TIA中,“A-S-A”管理(即降压、他汀、抗栓)仍然是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其中,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还要关注以华法林为主的抗凝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更多的死亡或残疾风险。

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死亡或残疾风险的降低效果尤为明显。

急性IS 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I S急性期抗栓治疗1、静脉溶栓【推荐意见】对IS 发病≤3 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A】。对IS 发病3 ~4.5 h 内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B】。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6 h,可参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2B】。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1C】。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推荐推迟到溶栓24 h 后开始【1B】。【推荐意见说明】溶栓使用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方法: rt-PA 0.9 mg/kg (≤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尿激酶100 ~150 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2、血管内治疗【推荐意见】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符合静脉rt-PA 治疗指征的患者也应接受静脉rt-PA治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1A】。对于大血管闭塞的IS 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可能是合理的【2B】。对满足下列所有标准者,应当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1A】:①卒中前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为0 ~1 分;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所致卒中;③年龄≥18 岁;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⑤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ASPECTS)评分≥6;⑥症状出现≤6 h 可以开始治疗(腹股沟穿刺)。对于发病≤6 h 的以下患者,虽然获益仍不确定,但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B】:①大脑中动脉M2、M3 段闭塞;②卒中前mRS 评分>1,ASPECTS 评分<6 或NIHSS 评分<6 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者.虽然获益尚不确定,对发病≤6 h 的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闭塞者,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C】。距最后正常状态6 ~16 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符合DAWN 或DEFUSE-3 研究的其他标准,推荐进行机械取栓术【1A】。距最后正常状态16 ~24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者,符合DAWN 研究的其他标准,可考虑进行机械取栓术【2B】。发病≤6 h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IS,当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无效且无法实施机械取栓时,可严格筛选患者后实施动脉溶栓【1B】。【推荐意见说明】mRS 评分:评估卒中后功能残疾程度。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ASPECTS评分:评估脑梗死体积。3、抗血小板治疗【推荐意见】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IS 患者,推荐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150 ~300 mg/d【1A】。溶栓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开始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1B】。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2C】。4、抗凝治疗【推荐意见】对大多数急性IS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抗凝治疗【1A】。溶栓后需抗凝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使用抗凝剂【1B】。凝血酶抑制剂治疗急性IS 的有效性尚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些药物只建议在临床研究环境中或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使用【2B】。5、降纤治疗【推荐意见】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建议选用降纤治疗【2B】。IS二级预防抗栓治疗IS 主要包括非心源性和心源性两大类,复发风险高,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1、非心源性【推荐意见】对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建议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A】。建议首选阿司匹林(50 ~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2B】。发病≤24 h, 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 评分≥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或轻型IS(NIHSS 评分≤3 分),推荐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1A】。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发病≤30 d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 ~99%)的IS 或TIA,建议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2B】。此后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2B】。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TIA,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A】。【推荐意见说明】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 ~150 mg/d。阿司匹林(25 mg)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方案。抗血小板药应综合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临床特性个体化选用。2、伴房颤的IS【推荐意见】对伴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的IS 或TIA,推荐适当剂量华法林口服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维持INR 在2.0 ~3.0【1A】。伴有房颤的IS 或TIA,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 d 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2B】。伴有房颤的IS 或TIA 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1A】。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2B】。【推荐意见说明】DOACs 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目前国内已经获得批准的DOACs 包括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药物选择应考虑患者个体化因素。3、其他心源性IS【推荐意见】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IS 或TIA,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室附壁血栓形成,建议华法林抗凝治疗≥3 个月【2B】;如无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但前室壁无运动或异常运动,建议给予华法林抗凝3 个月【2B】。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但无房颤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颈动脉狭窄)的IS 或TIA,建议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2B】。已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发生IS 或TIA 后,不建议常规联用抗血小板治疗【2C】;但足量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仍出现IS 或TIA时,建议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2B】。不伴有非风湿性二尖瓣性房颤或其他瓣膜病变(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治疗【2B】。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IS 或TIA,建议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2B】。已植入人工心脏瓣膜者,既往有IS 或TIA 史,若出血风险低,建议在华法林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2B】。。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学艳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80%,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ICVD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种族、遗传等。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

神经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一)病理类型与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多种病因有关。

其发病机制主要有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地动脉系统狭窄、微栓塞等。

(二)临床表现1.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起病突然,有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后遗症。

TIA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

2.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症状多样。

①颈动脉TIA:多表现为大脑半球或单眼症状。

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失语、认知的改变;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曚、视野中有黑点等。

②椎-基底动脉TIA:多表现为眩晕、跌倒和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

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易发人群为中老年人。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是现在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文章的研究目的是调查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保障人民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具体的研究方法是收集临床医学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调查其使用率,并对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的原因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因病制宜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些病例则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结论是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合理地使用药物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还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根据卫生部《1996~2010年社区人群防治规划》中关于脑血管病的病情通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脑血管病患者大约是150万,死亡人数是100万,存活的患者是600万,每年因脑血管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医疗费用高达100亿元以上,而脑血管病的易发群体为中老年,而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老年人口占全世界老年人的1/5,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

1面对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长的趋势,该病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严重的疾病之一,必须引起社会和各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有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认识及治疗水平,保障人民有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论文所采用的临床案例均为临床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病例要求。

2收集168例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在56~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

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第3 4卷 3 0 2 1 第 5期 6 0 0年





V 1 3 No 5 o . 4, .
M a . 01 y2 0
HE ONG JANG MED C OU 1L I I AL J RNAL
抗 血 小板 药 物在 缺血 性脑 血 管病 的二级 预 防 中 的应 用
患 者 则 归 因 于 小 血 管 疾 病 ( 5 ) 心 源 性 栓 塞 2% 和
性 卒 中的一级 、 级 预 防及 急性 期 治疗 的地位 。但 二 是 , 加 阿 司匹林 的剂量 , 不 能增 加疗 效 , 增 并 却会 增 加 出血风 险 J而且 还 存 在 着 部 分 病 人 的 “ , 阿司 匹 林抵抗 ” 消化 道 出血 、 司 匹林 哮 喘 等 不 良反应 。 、 阿
患 者 中 , 得尤 为重要 。 显
中的评估 、 降压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和颈动脉 内膜 剥脱术 等 。在这 种情况 下 , 中二级 预 防 的地 位 卒 显 得越来 越 重 要 。 鉴 于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性血 栓 形 成
在 缺血性 事件 中的核 心作 用 , 抗血 小 板 治疗 已经被
者接受溶栓治疗 , 在三级医院或专科卒 中中心也仅 为 4 1 一 . % 。1 回顾性 研 究 证 实 , 早 启 . % 63 项 尽 动卒 中的 二 级 预 防 措 施 , 使 TA 和 小 卒 中 患 者 能 I
9 内卒 中复 发风 险降低 8% , 性期 处 理包 括 卒 0d 0 急
缺血性 脑卒 中 占所 有类 型卒 中 的 8 %左 右 … 。 5 流行病 学调查 发现 , 年来 我 国出血 性 卒 中发 病率 近 明显下 降 , 血性 卒 中则 明显 上 升 J 缺 。复发 性 卒 中 占所有卒 中的 2 % 左右 , 5 初次 缺血性 脑 血 管事件 后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最新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最新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最新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5适合药学,执业药师,卫生健康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A.ABCD评分系统B.Essen量表C.SPI-II量表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2.(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A.≥3分B.≥4分C.≥5分D.≥6分参考答案:A3.(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A.24~48hB.48~72hC.72~96hD.96~120h 参考答案:A4.(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A.阿司匹林B.氯吡格雷C.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C5.(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A.阿司匹林B.氯吡格雷C.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C6.(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A.12hB.24hC.36hD.48h 参考答案:B7.(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A.PPIB.H2受体拮抗剂C.黏膜保护剂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8.(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A.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B.消化道出血史C.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9.(单选题)《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A.40-50岁B.40-60岁C.40-70岁D.40-80 参考答案:C10.(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A.年龄>70岁或<40岁的人群B.高出血风险人群C.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注:此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丁苯酞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阿替普酶是一种糖蛋白酶。

两者合并使用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可能产生协同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临床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变特征为急性脑动脉闭塞,临床症状可出现突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目前临床上采用了许多药物进行干预,但效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

丁苯酞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作用的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

而阿替普酶则是一种糖蛋白酶,在促进血栓溶解和防止血栓形成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我们推测丁苯酞和阿替普酶可能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产生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展开了一项临床研究,纳入了200名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

这些患者在入组后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了单独的丁苯酞治疗,另一组接受了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的治疗。

我们观察了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等指标。

经过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丁苯酞相比,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的联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有着更好的效果。

在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单独使用丁苯酞的组别。

而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说明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的联合治疗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我们还观察到,在治疗结束后,接受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明显,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这一结果也印证了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的联合治疗在改善患者康复情况方面的优势。

联合治疗组的患者生存率也略高于单独使用丁苯酞的组别,这也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的联合治疗在长期临床效果上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的联合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一联合治疗不仅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效果显著,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B .高出血风险人群
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D .以上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