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采暖系统负荷计算
北京地区年采暖供热负荷的快速计算

北京地区年采暖供热负荷的快速计算采暖供热负荷计算是保证北京地区供热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准确计算供热负荷对于合理规划供热设备容量和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北京地区年采暖供热负荷的快速计算方法。
一、背景北京地区冬季寒冷,供热是确保居民温暖的重要措施。
为了保证供热系统高效运行,需要根据北京地区的气象条件和建筑特点合理计算年采暖供热负荷。
二、计算方法1. 数据准备在进行供热负荷的计算前,需要准备以下数据:- 建筑面积:统计需要供热的建筑总面积。
- 温度要求:确定室内温度要求,常见要求为摄氏18度至24度。
- 建筑属性:根据建筑类型和结构,调整系数可以得出建筑的传热系数。
- 地理位置:确定所处地区的气象条件,包括气温和相对湿度。
2. 建筑传热负荷计算根据建筑属性和气象条件,可以采用常用的传热负荷计算方法,如美国ASHRAE(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标准。
传热负荷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外墙传热负荷计算:根据外墙的面积、材料热传导系数和温度差计算外墙传热负荷。
- 屋面传热负荷计算:根据屋面的面积、材料热传导系数和温度差计算屋面传热负荷。
- 地面传热负荷计算:根据地面的面积、材料热传导系数和温度差计算地面传热负荷。
- 窗户传热负荷计算:根据窗户的面积、玻璃热传导系数和温度差计算窗户传热负荷。
- 透明部位传热负荷计算:包括玻璃门、幕墙等透明部位的传热负荷计算。
- 设备传热负荷计算:包括供热设备、照明设备等传热负荷计算。
3. 室内传热负荷计算室内传热负荷计算主要是根据人体代谢产热、室内设备热负荷和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计算。
室内传热负荷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体代谢产热计算:根据人口数量和人体代谢产热系数计算人体代谢产热。
- 室内设备传热负荷计算:根据室内设备数量和设备的热功率计算设备传热负荷。
地板采暖之热负荷计算

4、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与相邻房间的温度差大于或等于5℃时,需要计算邻间不等温传热(或者进行修正);
(2)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计算出来后,应进行修正,包括:朝向修正、风力附加、外门附加、高度附加(如果需要)。
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
Q1′= Q′j.j×(1+χch+χf+χx)×(1+χf.g)
△ty=4.5℃, Rn=0.115
代入上述公式,得
例2.外窗最小传热热阻
tn=18, tw=-14.4, △ty=6(见附录1-5),
Rn=0.115(见表1-1)代入,得:
说明:若实际传热热阻=1/K≥,就满足要求。
一般来说,国家规定,现在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采用节能墙体,外墙要求做保温,而且限定了窗墙面积比,基本都能满足要求,热指标都比较小。
2.阳台门不应计入外门附加。
二、最小传热阻
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把边户型山墙的夹角内侧湿湿的,或者出现“粉了”的现象。这就是墙角处最小传热阻骗小,导致内表面结露造成的。因此为避免类似的工程通病,在建筑设计选墙体做法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进行计算。
R?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
室外计算温度可以查阅《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气象资料集》暖通设计规范,或暖通设计手册。如果资料无法查到,应参考临近地区的气象参数(临近地区也存在差异),并向当地气象部门咨询。
3、热负荷由失热量和得热量组成,取代数和:
失热量有:
(1)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Q1;
(2)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Q2,称冷风渗透耗热量;
ρw?室外温度下的空气密度 公斤/ m
tn?室内空气计算温度, ℃;
采暖负荷计算

采暖负荷计算只设采暖系统的民用建筑物,其采暖负荷可按下列两种方法进行估算,注以下计计算方法要求建筑物均按照国家节能建筑设计标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采取了一定的节能措施,达到了节能建筑的最低节能要求,对于未按节能标准设计的建筑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1.1、单位面积热指标法当我们只知道建筑物总面积时,其采暖热负荷可参考下列数值进行估算:Q=q×FQ:建筑物采暖负荷(w);q:单位面积热指标(w/m3),查表1,对于窗墙比比较大的建筑物应参考注释“窗墙比公式法”进行修正;F:建筑面积(m2);表1:单位面积热指标注释:1) 总建筑面积大、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好、窗户面积小,采用较小的指标;反之采用较大的指标;2)当我们已知外墙面积、窗墙比及建筑面积时,对窗墙比比较大的建筑物,单位面积热指标应按下式进行修正:)()7.17(w n t t FW q -+∂=q :建筑物采暖面积指标(w/m 2);∂:外窗面积与外墙面积(包括窗)之比;W :外墙总面积(包括窗)(m 2); F :总建筑面积(m 2); tn :室内采暖设计温度(℃);(1) 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采暖设计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a 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散热器对流采暖宜采用16-20℃,地板辐射采暖宜采用14-18℃,空气调节宜采用18-22℃(风机盘管);b 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轻作业设计温度不应低于15℃;中作业设计温度不应低于12℃;重作业设计温度不应低于10℃,作业种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积(50~100m 2)时,轻作业可低至10℃,中作业可低至7℃,重作业可低至5℃;c 辅助建筑物及辅助用房,不应低于下列数值:浴室25℃;更衣室23℃;托儿所、医务室、儿院20℃;办公用室16~18℃;食堂14℃;厕所12℃;车库5℃;d 工艺或使用有特殊要求时应按相关专业标准、规范执行;e 对于冬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室内计算温度为18~22℃。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q计算公式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q计算公式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q计算一、比较准确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1) q=Q/A分别为冬季采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W)和建筑面积(m2)。
式中Q,AQ=Q1+Q21)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且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为 Q1=A×F×K×(tn-twn) (2) 式中Q1、F、K、a、tn、twn分别表示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维护结构的面积(m2)、传热系数[W/(m2·K)]、温差修正系数(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表)是根据围护结构与室外空气接触的状况对室内外温差采取的修正系数、冬季室内计算温度(℃)、采暖室外温度(℃)。
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Q1,包括朝向附加、风力附加、外门附加和高度附加,各项附加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比确定。
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规定进行修正。
2)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计算公式为:Q2=×cp×ρwn×L×(tn-twn) (3)式中Q2表示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W)、tn和twn与上同、Cp表示空气的定压比热容[kJ/(kg·K)] ,温度为250K时,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p=(kg·K),300K时,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p=(kg·K),冬天可按250K时的值算。
ρwn表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3)、L表示渗透空气量(m3/h)、其计算公式如下:×l×m×b (4) L=L式中L0表示在基准高度(10m)风压的单独作用下,通过每米门缝进入室内的空气量[m3/(m·h)] 、l表示门窗缝隙的计算长度(m)、m表示冷风渗透压差综合修正系数(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附录D),b表示门窗缝渗风指数,b=~。
采暖热负荷计算实例

采暖热负荷计算实例采暖热负荷计算是指对建筑物进行能量平衡计算,以确定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需的供暖能量。
这个过程包括考虑建筑物外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传热,以及人员、照明、机械设备等产生的内部热量。
下面以办公楼为例,介绍采暖热负荷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建筑物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建筑物的功能和用途、建筑面积、朝向、墙壁和屋顶的材料以及厚度等。
假设该办公楼位于北京,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是一个四层楼的建筑物。
第一步是计算外墙、屋顶、地板的传热量。
传热量的计算可以用传热公式Q=k*A*(T1-T2)/L来计算,其中Q为传热量,k为材料的导热系数,A为传热面积,T1和T2分别是两侧的温度,L为材料的厚度。
假设外墙使用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为0.2W/m·K,屋顶和地板使用混凝土,导热系数为1.5W/m·K,墙壁和屋顶的厚度为0.2米,地板的厚度为0.1米。
外墙的传热量Q1=k1*A1*(Tin-Tout)/L1,其中Tin为室内温度,Tout为室外温度,A1为外墙的面积,L1为外墙的厚度。
假设室内温度为20°C,室外温度为-10°C,外墙的面积为400平方米,计算得到Q1=0.2*400*(20-(-10))/0.2=4800W。
第二步是计算建筑内部产生的热量。
建筑物内部的热量主要来自于人员、照明、机械设备等。
根据经验数据,每平方米办公区域的照明和插座负荷为80W,人员负荷为100W/人。
假设办公楼一天工作8小时,人数为50人,计算得到照明和插座负荷为80*1000+50*100=8500W。
根据计算结果,该办公楼的采暖热负荷为140.8kW,表示在北京的冬季,需要提供至少140.8kW的供暖能量才能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
这个结果可以用来选择合适的采暖设备和设计供暖系统,以确保建筑物的供暖需求得到满足。
关于采暖热负荷的计算的理论公式

关于采暖热负荷的计算的理论公式采暖热负荷的计算是为了确定建筑物在采暖季节内所需的供暖能量,以便有效地设计采暖系统。
热负荷计算的理论公式主要包括传热负荷和非传热负荷两部分。
1.传热负荷公式传热负荷是指建筑物热损失和换气导致的热增加,主要由传导、辐射和对流三种方式进行热传递。
以下是常用于计算传热负荷的理论公式:1.1.传导热负荷传导热负荷是由于建筑物外墙、屋顶、地板等建筑构件的传热引起的。
传导热负荷计算的公式如下:Qcond = U × A × ΔT其中,Qcond表示传导热负荷(单位:W或Btu/h),U表示传导热系数(单位:W/(m²·K)或Btu/(h·ft²·°F)),A表示传热面积(单位:m²或ft²),ΔT表示温度差(单位:K或°C)。
1.2.辐射热负荷辐射热负荷是由于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热辐射引起的。
辐射热负荷计算的公式如下:Qrad = A × (δIR × FR + ε × σ × A × (Tsupa^4 -Tf)^1/2)其中,Qrad表示辐射热负荷(单位:W或Btu/h),A表示传热面积(单位:m²或ft²),δIR表示玻璃的总辐射率,FR表示窗玻璃的透射比例,ε表示建筑构件的辐射率,σ表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5.67× 10^-8 W/(m²·K^4)), Tsupa表示室外表面温度(单位:K或°C),Tf表示室内设计温度(单位:K或°C)。
1.3.对流热负荷对流热负荷是由于空气对流引起的热传递。
对流热负荷计算的公式如下:Qconv = h × A × ΔT其中,Qconv表示对流热负荷(单位:W或Btu/h),h表示传热系数(单位:W/(m²·K)或Btu/(h·ft²·°F)),A表示传热面积(单位:m²或ft²),ΔT表示温度差(单位:K或°C)。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q计算公式定稿版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q计算公式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q计算一、比较准确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1) q=Q/A式中Q,A0分别为冬季采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W)和建筑面积(m2)。
Q=Q1+Q21)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且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为 Q1=A×F×K×(tn-twn)(2)式中Q1、F、K、a、tn、twn分别表示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维护结构的面积(m2)、传热系数[W/(m2·K)]、温差修正系数(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表4.1.8-1)是根据围护结构与室外空气接触的状况对室内外温差采取的修正系数、冬季室内计算温度(℃)、采暖室外温度(℃)。
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Q1,包括朝向附加、风力附加、外门附加和高度附加,各项附加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比确定。
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4.2.6中规定进行修正。
2)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计算公式为:Q2=0.28×cp×ρwn×L×(tn-twn) (3)式中Q2表示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W)、tn和twn与上同、Cp表示空气的定压比热容[kJ/(kg·K)] ,温度为250K时,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p=1.003kJ/(kg·K),300K时,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p=1.005kJ/(kg·K),冬天可按250K时的值算。
ρwn表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3)、L表示渗透空气量(m3/h)、其计算公式如下:L=L×l×m×b (4) 0式中L0表示在基准高度(10m)风压的单独作用下,通过每米门缝进入室内的空气量[m3/(m·h)] 、l表示门窗缝隙的计算长度(m)、m表示冷风渗透压差综合修正系数(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附录D),b表示门窗缝渗风指数,b=0.56~0.78。
采暖热负荷计算方法

热负荷计算方法发布时间:2016-02-24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用户在单位时间内所需的热量。
它是制订城市供热规划和设计供热系统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供热系统设计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原始资料。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主要有采暖、通风、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等热负荷。
其中采暖和通风用热是季节性热负荷,而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用热则多是常年性热负荷。
季节性热负荷随气候条件而变化,在一年中变化很大,但在一天内波动较小。
常年性热负荷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在一年中变化不大,但在一天内波动大,特别是对非全天需热的用户。
采暖热负荷在冬季某一室外温度下,为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供热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
采暖设计热负荷是指当室外温度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时,为了达到上述所要求的室内温度,供热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
在制订城市或区域供热规划或设计其供热系统时,往往缺乏确切的原始资料,一般只能用热指标法估算,即用单位建筑面积的热指标乘以建筑面积,得出采暖的设计热负荷Q(瓦)。
用公式表示为:Q=qfFqf--单位建筑面积热指标(W/㎡);F--建筑面积(㎡)如已知房屋体积,也可采用每立方米建筑体积在室内外温差为1°C时的热指标qv 【W/(m3·°C)】Q=qvV(tn-tw)V--建筑体积(m3);tn--室内计算温度(°C);tw--采暖室外计算温度(°C)。
采暖热指标qv和qf的大小与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外围体积、密闭性或通风条件、建筑物的类型和外形以及墙窗面积比等许多因素有关,通常是依据实际工程统计分析而得,设计时可参考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结合具体情况选用。
一、维护结构的耗热量1.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Qj--j部分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Aj--j部分围护结构的表面积,m2;Kj--j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tR--冬季室内计算温度,℃;tow--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α--围护结构的温差修正系数2.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1)朝向修正率不同朝向的围护结构,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朝向,风的速度和频率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供热采暖系统负荷计算
3.3.1 对采暖热负荷和生活热水负荷分别计算后,应选两者中较大的负荷确定为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设计负荷,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设计负荷应由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其他能源辅助加热/换热设备共同负担。
3.3.2太阳能集热系统负担的采暖热负荷是在计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气温条件下的建筑物耗热量。
建筑物耗热量、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空气渗透耗热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 H = Q HT + Q INF -Q IH
式中 Q H——建筑物耗热量,W;
Q HT——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W;
Q INF——空气渗透耗热量,W;
Q IH——建筑物内部得热量(包括照明、电器、炊事和人体散热等),W。
2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 HT=(t i-t e)(∑εKF)
式中 Q HT——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W; t i——室内空气计算温度,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中的规定范围的低限选取,℃;
t 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
ε——各个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参照相关的建筑节能设计行业标准选取;
K——各个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
F——各个围护结构的面积,㎡。
3空气渗透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 INF=(t i-t e)(CpρNV)
式中 Q INF——空气渗透耗热量,W;
Cp——空气比热容,取0.28W*h/(kg*℃);
ρ——空气密度,取t e条件下的值,kg/㎡;
N——换气次数,次/h;
V ——换气体积,m³/次。
3.3.3其他能源辅助加热/换热设备负担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建筑物采暖热负荷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暖热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中的规定计算。
2 在标准规定可不设置集中采暖的地区或建筑,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室内空气计算温度。
3.4.2 太阳能集热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太阳能集热器宜朝向正南,或南偏东、偏西30°的朝向范围内设置;安装倾角宜选择在当地纬度-10°~+20°的范围内;当受实际条件限制时,应按附录A 进行面积补偿,合理增加集热器面积,并应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2放置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的太阳能集热器,在冬至日集热器采光面上的日照时数应不少于4h。
前、后排集热器之间应留有安装、维护操作的足够间距,排列应整齐有序。
3 某一时刻太阳能集热器不被前方障碍物遮挡阳光的日照间距应按下式计算:
D=H×coth×cosγ0
式中D——日照间距,m;
H——前方障碍物的高度,m;
h——计算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γ0——计算时刻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集热器表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太阳能集热器不得跨越建筑变形缝设置。
3.4.3确定太阳能集热器总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A C=Q H f/J Tηcd(1-ηL)
式中Ac——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
Q H——建筑物耗热量,W;
J T——当地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平均日太阳辐照量,J/(㎡*d)
f——太阳能保证率,%,按附录B选取;
ηcd——基于总面积的集热器平均集热效率,%,按附录C方法计算。
2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A IN=A C*(1-U L*A C/U hx*A hx)
A IN——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
A C——直接系统集热器总面积,㎡;
U L——集热器总热损系数,W/(㎡*℃),测试的出;
U hx——换热器传热系数,W/(㎡*℃),查产品样本得出;
A hx——间接系统换热器换热面积,㎡,按附录E方法计算。
3.4.4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和推荐的参数计算。
1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 S=gA
式中
G S——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流量,m³/h;
g——太阳能集热器的单位面积流量,m³/(h*㎡);
A——太阳能集热器的采光面积,㎡。
2太阳能集热器的单位面积流量应根据太阳能集热器生产企业给出的数值确定。
在没有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参数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系统,宜按表3.4.4给出的范围取值。
3.4.6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防冻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冬季室外环境温度可能低于0℃的地区,应进行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防冻设计。
2太阳能集热系统可采用的防冻措施宜根据集热系统类型、使用地区参照表3.4.6选择。
3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防冻措施应采用自动控制运行工作。
3.5蓄热系统设计
3.5.1 太阳能蓄热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
1 应根据太阳能集热系统形式、系统性能、系统投资,供热采暖负荷和太阳能保证率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取适宜的蓄热系统。
2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蓄热方式,应根据蓄热系统形式、投资规模和当地的地质、水文、土壤条件及使用要求按表3.5.1进行选择。
3 短期蓄热液体工质集热器太阳能供暖系统,宜用于单体建筑的供暖;季节蓄热液体工质集热器太阳能供暖系统,宜用于较大建筑面积的区域供暖。
4 蓄热水池不应与消防水池合用。
3.6控制系统设计
3.6.1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自动控制设计应符
合下列基本规定:
1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应设置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的功能应包括对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运行控制和安全防护控制、集热系统和辅助热源设备的工作切换控制。
太阳能集热系统安全防护控制的功能应包括防冻保护和防过热保护。
2 控制方式应简便、可靠、利于操作;相应设置的电磁阀、温度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泄水阀、自动排气阀、止回阀、安全阀等控制元件性能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要求。
3 自动控制系统中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其测量不确定度不应大于0.5℃。
3.6.2系统运行和设备工作切换的自动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太阳能集热系统宜采用温差循环运行控制。
2 变流量运行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宜采用设太阳辐照感应传感器(如光伏电池板等)或温度传感器的方式,应根据太阳辐照条件或温差变化控制变频泵改变系统流量,实现优化运行。
3 太阳能集热系统和辅助热源加热设备的相互工作切换宜采用定温控制。
应在贮热装置内的供热介质出口处设置温度传感器,当介质温度低于“设计供
热温度”时,应通过控制器启动辅助热源加热设备工作,当介质温度高于“设计供热温度”时,辅助热源加热设备应停止工作。
3.6.3 系统安全和防护的自动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使用排空和排回防冻措施的直接和间接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宜采用定温控制,当太阳能集热系统出口水温低于设定的防冻执行温度时,通过控制器启闭相关阀门完全排空集热系统中的水或将水排回贮水箱。
2 使用循环防冻措施的直接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宜采用定温控制。
当太阳能集热系统出口水温低于设定的防冻执行温度时,通过控制器启动循环泵进行防冻循环。
3 水箱防过热温度传感器应设置在贮热水箱顶部,防过热执行温度应设定在80℃以内;系统防过热温度传感器应设置在集热系统出口,防过热执行温度的设定范围应与系统的运行工况和部件的耐热能力相匹配。
4 为防止因系统过热而设置的安全阀应安装在泄压时排出的高温蒸汽和水不会危及周围人员的安全位置上,并应配备相应的措施;其设定的开启压力,应与系统可耐受的最高工作温度对应的饱和和蒸汽压力
相一致。
3.8热水系统设计
3.8.1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中热水系统的供热水范围,应根据所在地区气候、太阳能资源条件、建筑物类型、功能,综合业主要求、投资规模、安装等条件确定,并应保证系统在非采暖季正常运行时不会发生过热现象。
3.8.2 热水系统设计
3.8.1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中热水系统的供热水范围,应根据所在地气候、太阳能资源条件、建筑物类型、功能,综合业主要求、投资规模、安装等条件确定,并应保证系统在非采暖季正常运行时不会发生过热现象。
3.9 其他能源辅助加热/换热设备设计选型
3.9.1 其他能源加热/换热设备所使用的常规能源种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3.92 其他能源加热/换热设备的选择原则和设备的综合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3.9.3 其他能源加热/换热设备的设计选型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