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鉴赏专题ppt课件
合集下载
17.大学语文 苏轼及其词作品赏析ppt课件

水龙吟·杨花
章楶(jié) ❖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
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 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 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 ❖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 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 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 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 有盈盈泪。
4
❖ 伏:
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 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不容于朝廷,被迫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罪 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 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 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 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 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0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 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 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 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 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 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 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 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其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 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18
苏轼的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章楶(jié) ❖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
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 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 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 ❖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 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 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 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 有盈盈泪。
4
❖ 伏:
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 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不容于朝廷,被迫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罪 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 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 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 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 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0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 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 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 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 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 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 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 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其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 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18
苏轼的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诗词ppt课件

6.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7.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词描绘冬猎盛况,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刚刚四十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但是“老夫”并不服老,“牵黄”、“擎苍”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 “亲射虎,看孙郎”是“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作者苏轼在这里是以历史上的英雄孙权自比。
“鬓微霜”与开端“老夫”照应,“又何妨”表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的,所以他拿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显然是把目标瞄准了宋朝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国。作者在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
*3
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7.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词描绘冬猎盛况,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刚刚四十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但是“老夫”并不服老,“牵黄”、“擎苍”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 “亲射虎,看孙郎”是“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作者苏轼在这里是以历史上的英雄孙权自比。
“鬓微霜”与开端“老夫”照应,“又何妨”表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的,所以他拿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显然是把目标瞄准了宋朝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国。作者在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
*3
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苏轼诗词鉴赏ppt课件

33
苏轼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 情诗体,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使词成为与 诗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 抒情言志体,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
34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的意义
苏轼的影响
35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 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 宠辱不惊
8
宋·李塗《文章精义》:韩(愈) 如潮,柳(永)如泉,欧(阳修)如澜, 苏(轼)如海。
明·宋濂《文原》:(古文)自秦 以下莫盛于宋,宋之文莫盛于苏氏 (轼)。
9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 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 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 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
宋诗“以议论为诗”,讲究“理趣”。但由 于理学和禅学的盛行,使大量理语与禅语入诗, “以议论为诗”变得令人生厌。刘克庄《竹溪 诗话》批评说:“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 非诗也。”故而“以议论为诗”必须讲究议论 与叙事、抒情的结合,讲究短小精悍,发人深 省。沈德潜《清诗别裁》:“诗不能离理,然 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说诗啐语》: “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返回
38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5
章楶(质夫)《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去声)。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苏轼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 情诗体,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使词成为与 诗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 抒情言志体,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
34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的意义
苏轼的影响
35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 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 宠辱不惊
8
宋·李塗《文章精义》:韩(愈) 如潮,柳(永)如泉,欧(阳修)如澜, 苏(轼)如海。
明·宋濂《文原》:(古文)自秦 以下莫盛于宋,宋之文莫盛于苏氏 (轼)。
9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 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 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 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
宋诗“以议论为诗”,讲究“理趣”。但由 于理学和禅学的盛行,使大量理语与禅语入诗, “以议论为诗”变得令人生厌。刘克庄《竹溪 诗话》批评说:“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 非诗也。”故而“以议论为诗”必须讲究议论 与叙事、抒情的结合,讲究短小精悍,发人深 省。沈德潜《清诗别裁》:“诗不能离理,然 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说诗啐语》: “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返回
38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5
章楶(质夫)《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去声)。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PPT 课件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将深入探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了解作者 背景,咏史赋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以及对我们学习的意义。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诗人、散文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及文学成就介绍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作品丰富多样,是北宋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这首诗歌描绘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争事件,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培养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己 的审美水平。
结束语
课程总结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详细了解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索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主要创作题材和特点
苏轼的作品涵盖了诗、词、赋、散文等多个文学体裁,多以自然山水、离愁别绪为主题。
诗歌背景介绍
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背景介绍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展示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英雄的崇敬。
2 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是蜀汉和吴国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 上一段著名的战事。
3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表达了对英雄壮举的赞美、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家国情 怀的抒发。
诗歌赏析
1
诗歌结构解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七绝古韵 韵律之美。
通过诗中的细腻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描
述,苏轼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赤
壁之战的震撼。
3
诗歌意境解析
诗歌通过对山川河流和英雄事迹的讴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将深入探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了解作者 背景,咏史赋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以及对我们学习的意义。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诗人、散文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及文学成就介绍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作品丰富多样,是北宋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这首诗歌描绘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争事件,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培养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己 的审美水平。
结束语
课程总结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详细了解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索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主要创作题材和特点
苏轼的作品涵盖了诗、词、赋、散文等多个文学体裁,多以自然山水、离愁别绪为主题。
诗歌背景介绍
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背景介绍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展示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英雄的崇敬。
2 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是蜀汉和吴国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 上一段著名的战事。
3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表达了对英雄壮举的赞美、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家国情 怀的抒发。
诗歌赏析
1
诗歌结构解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七绝古韵 韵律之美。
通过诗中的细腻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描
述,苏轼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赤
壁之战的震撼。
3
诗歌意境解析
诗歌通过对山川河流和英雄事迹的讴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01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苏轼行香子》课件

分析《行香子》的韵律特点和篇章结构,展示苏轼的写作技巧和才华。
3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探讨《行香子》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示苏轼的艺术表达能力。
科学普及
1 行香的起源和作用
介绍行香的起源及其在古 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 香料的种类和功效
讲解香料的种类、用途和 对人体的影响,引起现代 观众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3 与现代香气研究的关
联
探讨现代香气研究与古代 行香的联系,展示传统文 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艺术欣赏
画家对《行香子》的艺术 诠释
展示画家对《行香子》诗歌的艺 术表达,通过绘画作品传达苏轼 的意境。
雕塑家对《行香子》的雕 塑作品展示
呈现雕塑家对《行香子》的创作 灵感,并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
音乐家对《行香子》的音 乐创作
介绍音乐家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 演绎和诠释《行香子》的艺术价 值。
现代感悟
1 《行香子》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探讨《行香子》中蕴含的智慧和对现代人生的启发,提供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2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的影响
讨论传统文化如何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3 讨论和交流
为观众提供机会,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行香子》和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感受。
结束语
1 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 2 展望文化传承的未来 3 表达感谢和期待
回顾本次课程内容,总结 观和传播的期望。
感谢观众的参与和支持, 并展示对未来文化教育活 动的期待。
《苏轼行香子》PPT课件
苏轼行香子PPT课件大纲
背景介绍
1 苏轼的生平经历
介绍苏轼的背景和重要经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行香子》的诞生背景
探究《行香子》诗歌的作者苏轼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3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探讨《行香子》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示苏轼的艺术表达能力。
科学普及
1 行香的起源和作用
介绍行香的起源及其在古 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 香料的种类和功效
讲解香料的种类、用途和 对人体的影响,引起现代 观众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3 与现代香气研究的关
联
探讨现代香气研究与古代 行香的联系,展示传统文 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艺术欣赏
画家对《行香子》的艺术 诠释
展示画家对《行香子》诗歌的艺 术表达,通过绘画作品传达苏轼 的意境。
雕塑家对《行香子》的雕 塑作品展示
呈现雕塑家对《行香子》的创作 灵感,并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
音乐家对《行香子》的音 乐创作
介绍音乐家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 演绎和诠释《行香子》的艺术价 值。
现代感悟
1 《行香子》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探讨《行香子》中蕴含的智慧和对现代人生的启发,提供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2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的影响
讨论传统文化如何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3 讨论和交流
为观众提供机会,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行香子》和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感受。
结束语
1 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 2 展望文化传承的未来 3 表达感谢和期待
回顾本次课程内容,总结 观和传播的期望。
感谢观众的参与和支持, 并展示对未来文化教育活 动的期待。
《苏轼行香子》PPT课件
苏轼行香子PPT课件大纲
背景介绍
1 苏轼的生平经历
介绍苏轼的背景和重要经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行香子》的诞生背景
探究《行香子》诗歌的作者苏轼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苏轼诗歌鉴赏专题ppt课件

7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8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34
《雨霖铃》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
景 寒蝉、长亭、骤雨、烟 大江、故垒、乱石、惊
波、楚天(实景)
涛(实景)
物 杨柳岸 、晓风、残月(虚景) 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人 物 帐饮、执手相看泪 行 眼,竟无语凝噎 动
(周瑜)谈笑 (我)一尊还酹江月
作 者 无绪、留恋、多情自 情 古伤离别、纵有千种 感 风情,更与何人说
——俞文豹《吹剑录》
38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39
思考和讨论:
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宋 词出现“婉约派”和“豪放 派”的差异?是不是因为作 家的不同而产生?这两派的 区分基点是词作还是词人?
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派, 为什么?
40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 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 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二.读音: 属( zhǔ )客 斗(dǒu )牛 相缪( liǎo ) 酾( shī )酒 扁(piān )舟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8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34
《雨霖铃》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
景 寒蝉、长亭、骤雨、烟 大江、故垒、乱石、惊
波、楚天(实景)
涛(实景)
物 杨柳岸 、晓风、残月(虚景) 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人 物 帐饮、执手相看泪 行 眼,竟无语凝噎 动
(周瑜)谈笑 (我)一尊还酹江月
作 者 无绪、留恋、多情自 情 古伤离别、纵有千种 感 风情,更与何人说
——俞文豹《吹剑录》
38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39
思考和讨论:
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宋 词出现“婉约派”和“豪放 派”的差异?是不是因为作 家的不同而产生?这两派的 区分基点是词作还是词人?
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派, 为什么?
40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 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 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二.读音: 属( zhǔ )客 斗(dǒu )牛 相缪( liǎo ) 酾( shī )酒 扁(piān )舟
部编版高中语文实用课件《江城子》优秀PPT

江城子 · 乙卯正月 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相关诗人及作品,理解 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鉴赏语言、品悟情感, 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鉴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进行 鉴赏,感受诗歌表情达意的独特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鉴赏古代诗歌,感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上阙归纳:
1.上阙写尽了对亡妻的相思之苦,下阙 转入写梦境。
2.主要技法: (1)、直抒胸臆。 (2)、想象丰富。
赏析下片
文本解读:
夜来幽梦忽怀乡。小轩窗,正梳妆。
【注释】⑴幽梦:隐约迷离的梦。⑵小轩窗: 指小室的窗户。 【大意】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 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赏析】本句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 了时时思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 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文本解读: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注释】⑴顾:看。 【大意】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 出淋漓热泪洒千行。 【赏析】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 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 正是作者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文本解读:
料到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⑴料到:料想,想来。⑵短松冈:长着 矮小松树的山岗,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大意】料想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 夜晚,短松的山冈。 【赏析】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 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 凄清幽独,黯然销魂。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背景介绍: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二人一直相敬如宾,恩 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王弗二十七岁就 离开了人世。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 不言而喻。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 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天”(陈 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相关诗人及作品,理解 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鉴赏语言、品悟情感, 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鉴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进行 鉴赏,感受诗歌表情达意的独特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鉴赏古代诗歌,感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上阙归纳:
1.上阙写尽了对亡妻的相思之苦,下阙 转入写梦境。
2.主要技法: (1)、直抒胸臆。 (2)、想象丰富。
赏析下片
文本解读:
夜来幽梦忽怀乡。小轩窗,正梳妆。
【注释】⑴幽梦:隐约迷离的梦。⑵小轩窗: 指小室的窗户。 【大意】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 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赏析】本句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 了时时思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 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文本解读: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注释】⑴顾:看。 【大意】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 出淋漓热泪洒千行。 【赏析】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 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 正是作者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文本解读:
料到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⑴料到:料想,想来。⑵短松冈:长着 矮小松树的山岗,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大意】料想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 夜晚,短松的山冈。 【赏析】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 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 凄清幽独,黯然销魂。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背景介绍: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二人一直相敬如宾,恩 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王弗二十七岁就 离开了人世。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 不言而喻。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 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天”(陈 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专题
认识苏轼这个文艺全才,了解他在诗、散 文、词。 读懂苏轼在屡遭贬谪时的豁达情怀和宽广
胸襟,读懂他为情的真挚笃厚,感受他丰 满而完整的人格魅力。 学习苏轼胸怀社稷、心系民众的高尚情 操。
浙江省新河中学 王群亚
1
苏 轼
2
走近苏东坡
5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 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 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 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 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 想。
6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 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 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 士等职。
林
此真各侧 山面不成
苏 轼
壁
中目同峰 。,。,
13
这首诗的特点是形象与哲理的高度统一。 前两句描写庐山峰峦的多姿多态,第三句笔 锋一转,引出下文看山的感受,阐明了为人
处事的哲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 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 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 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这个道理。
诗词、文赋、书法、绘 画样样精通。受到儒家和佛老
思想双重影响,思想十分矛盾。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3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 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 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 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 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 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 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 文坛将属于苏轼。
17
诗词欣赏
本诗以朴实、清新、准确、传神的笔
触描绘了农村初夏的特有景色。
苏轼把初夏的缫丝、卖瓜等情景都写 入词中,百姓的欣喜与农作物的繁茂,
不难窥见,而作者与农民的融洽之情,
更洋溢在词中。
18
第 二 教 时
19
苏轼
20
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派政治势 力斗争激烈,朝廷政局多变。因苏轼为人正 直,指责两派中的弊端,加上他才华出众, 所以两派中的投机分子都排挤迫害他,甚至 捏造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后来免于杀害,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幸而他心胸豁达,没 有就此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千古 名篇,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 怀古》 等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就是在黄州期
14
淡欲山水 妆把色光 浓西空潋 抹湖蒙艳 总比雨晴 相西亦放 宜子奇好 。,。,
饮 湖 苏上 轼初 晴 后 雨
15
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西湖美景。作者
略去花草鱼鸟,大笔挥洒,直写湖光山色。
晴雨变化,显示出西湖景色多姿多态,也点
明“初晴后雨”的诗题。“方好”、“亦奇”
说明不论晴雨,西湖景色俱臻极妙。 三、 四两句利用绝妙的比喻,把西湖美景升华到
7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8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间遭人陷害的时候写成的。
21
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 抒发感情的?这首词“自有横槊气概”,哪些词句涌 动着泼墨山水般的慷慨豪迈的真性情? 二、请说说“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不同点。 三、苏轼一生遭遇坎坷,曾通判杭州、密州、徐州等 地,后又贬谪黄州 。韶圣初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之罪远谪惠州、琼州。在人生最无奈、最绝望的环境 里,为什么还能挥洒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 冠平生”的旷达洒脱的气度?在你的记忆里,历史上 还有哪些人比较超脱豁达?
4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 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 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 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 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 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 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 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 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黄”
词—— “苏
辛”
书、画—— “宋 四 家”
9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 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10
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 南宋词人辛弃疾 以苏、辛词为豪 放派的代表,故 常以并称。
11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苏轼《赤壁赋》墨迹
12
只不远横
题
缘识近看 身庐高成
西
在山低岭
纯净的境界,把西湖比西子,既新奇又贴切, 真是神来之笔,揭示出西湖的风情韵致。如
果说前两句是作者发现了西湖美,那么后两
句是对西湖美的欣赏与评价,极富魅力。
16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 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化,村南村北响缫车,牛 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2
人格的魅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帝遣巫阳招我魂。
认识苏轼这个文艺全才,了解他在诗、散 文、词。 读懂苏轼在屡遭贬谪时的豁达情怀和宽广
胸襟,读懂他为情的真挚笃厚,感受他丰 满而完整的人格魅力。 学习苏轼胸怀社稷、心系民众的高尚情 操。
浙江省新河中学 王群亚
1
苏 轼
2
走近苏东坡
5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 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 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 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 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 想。
6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 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 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 士等职。
林
此真各侧 山面不成
苏 轼
壁
中目同峰 。,。,
13
这首诗的特点是形象与哲理的高度统一。 前两句描写庐山峰峦的多姿多态,第三句笔 锋一转,引出下文看山的感受,阐明了为人
处事的哲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 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 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 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这个道理。
诗词、文赋、书法、绘 画样样精通。受到儒家和佛老
思想双重影响,思想十分矛盾。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3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 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 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 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 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 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 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 文坛将属于苏轼。
17
诗词欣赏
本诗以朴实、清新、准确、传神的笔
触描绘了农村初夏的特有景色。
苏轼把初夏的缫丝、卖瓜等情景都写 入词中,百姓的欣喜与农作物的繁茂,
不难窥见,而作者与农民的融洽之情,
更洋溢在词中。
18
第 二 教 时
19
苏轼
20
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派政治势 力斗争激烈,朝廷政局多变。因苏轼为人正 直,指责两派中的弊端,加上他才华出众, 所以两派中的投机分子都排挤迫害他,甚至 捏造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后来免于杀害,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幸而他心胸豁达,没 有就此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千古 名篇,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 怀古》 等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就是在黄州期
14
淡欲山水 妆把色光 浓西空潋 抹湖蒙艳 总比雨晴 相西亦放 宜子奇好 。,。,
饮 湖 苏上 轼初 晴 后 雨
15
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西湖美景。作者
略去花草鱼鸟,大笔挥洒,直写湖光山色。
晴雨变化,显示出西湖景色多姿多态,也点
明“初晴后雨”的诗题。“方好”、“亦奇”
说明不论晴雨,西湖景色俱臻极妙。 三、 四两句利用绝妙的比喻,把西湖美景升华到
7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8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间遭人陷害的时候写成的。
21
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 抒发感情的?这首词“自有横槊气概”,哪些词句涌 动着泼墨山水般的慷慨豪迈的真性情? 二、请说说“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不同点。 三、苏轼一生遭遇坎坷,曾通判杭州、密州、徐州等 地,后又贬谪黄州 。韶圣初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之罪远谪惠州、琼州。在人生最无奈、最绝望的环境 里,为什么还能挥洒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 冠平生”的旷达洒脱的气度?在你的记忆里,历史上 还有哪些人比较超脱豁达?
4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 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 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 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 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 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 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 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 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黄”
词—— “苏
辛”
书、画—— “宋 四 家”
9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 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10
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 南宋词人辛弃疾 以苏、辛词为豪 放派的代表,故 常以并称。
11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苏轼《赤壁赋》墨迹
12
只不远横
题
缘识近看 身庐高成
西
在山低岭
纯净的境界,把西湖比西子,既新奇又贴切, 真是神来之笔,揭示出西湖的风情韵致。如
果说前两句是作者发现了西湖美,那么后两
句是对西湖美的欣赏与评价,极富魅力。
16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 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化,村南村北响缫车,牛 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2
人格的魅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帝遣巫阳招我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