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第一章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答案:重访千年古城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答案: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答案:地域文化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答案: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章6.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答案:杨守敬7.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答案:128.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答案:寒冷期9.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往世代更多。

答案:方志期10.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

答案:灵生代11.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答案:周延儒12.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答案:大理冰期13.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的过渡带。

答案:河套14.根据满志敏和朱士光以及王铮等人的研究,以后是气候转折的过渡期,寒冷干燥天气持续到五代时期。

答案:九世纪第三章16.是植被变迁的主导因素,但是历史时期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

答案:气候17.在结束后的全新世,由于全球性的温暖湿润气候,形成了现今植物分布的区域状态。

答案:第四纪冰期18.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地段,西北的草原和荒漠、北部的草原和荒漠、东部自北而南分布的各种。

答案:林带19.新石器时代,温带和亚热带北界高于现在的纬度,其中暖温带考扩东北、华北与黄土高原的大部分。

答案:2-3个20.距今年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大量木结构房屋遗存,柱洞面积之大,足以证明当时所用木料的粗壮。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1、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尽全时空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意即尽可能全面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3、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准确地说是加速地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4、禹贡:《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人更创立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5、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
土断
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订户籍,故称土断。晋朝朝廷东迁后,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341年、364年和413年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为大司马桓温和太傅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奉」,「豪强肃然」。南朝457年、473年、481年、502年和560年,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收效甚微。
2、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历史时期黄河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3、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荆江河段,号称九曲回肠。
4、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可逆性沙漠:早期原非沙漠地区,但植被脆弱,相对而言较相对平衡的状态潜伏着变成沙漠的条件,如:科尔沁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原因: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放牧;战争的破坏。不可逆性沙漠:第四纪冰期以来形成的沙漠,但中间和边缘还存在着较好的绿洲,如毛乌素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河西走廊沙漠。原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
城市
城市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前者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而后者是现有市场后有城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陪都制
即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的一种复合型的现象。陪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丰镐」是「丰」和「镐」两个地方,文王坐丰,武王坐镐。武王灭京,在伊洛河建立邑城,又称成周,就是陪都,周公旦亲自督建,从此陪都制度建立。此后在明朝、民国等时期都曾出现过陪都制度。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复习

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的差异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文学科之一。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

从现代学科分析,沿革地理学主要属于历史人文地理学,是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

综上所述,历史地理学包括沿革地理学,沿革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

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手段也越来越多。

气候变迁及其社会影响(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第四纪气候变冷引起森林面积缩小,迫使古猿从树栖转向草原、灌丛而直立行走,促进了手的进化,为以后的劳动创造了条件。

恩格斯的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应该说环境变化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人类。

气候变化是古猿从树居转为地面生活的主要原因,劳动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动力。

(2)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A、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文明的繁荣和统一王朝的强盛B、寒冷干燥的气候对应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南迁,引起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波折发展植被变迁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合理性:历史时期,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对自然改造能力的增强,以及对资源的需求的不断增强使得植被总体上不断减少。

这是人类发展的客观需求。

不合理性:人类的发展长期以来大规模、无节制的使用、砍伐、破坏植被。

此外还包括自然导致的植被退化和荒漠化,都对于自然和谐、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消极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探讨中国历史进展和地理变迁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争辩人类社会在地理条件下的活动与演化。

以下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进展1.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地理环境与历史演化关系的综合学科,通过争辩地理空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揭示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史地思想的进展,经过清代的地方志学、民族地理学的形成,到20世纪初的地方历史地理学、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兴起,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体系。

二、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演化与分期1. 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渔猎、采集为主要活动方式,居住地点多为山洞、岩穴等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2. 农业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新石器时代:农业的消灭使人类开头定居,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

(2)青铜时代:青铜工具的创造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进展,形成了部落和城池。

(3)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进展。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城邦制的兴起,国家权力渐渐集中,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时期,修筑了万里长城,推行郡县制,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和战乱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和地理环境经受了一系列的变化。

4.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唐代:唐朝时期经济富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进展,佛教的传播和进展,推动了宗教建筑的兴起。

(2)宋代: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中国历史地理变迁的学科。

其争辩内容包括它古代的社会地理、人类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等。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学习,可以挂念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化过程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进展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的区划:中国古代社会地理依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区域。

北方地区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南方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地区。

2. 公元前4世纪前后,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头形成,社会渐渐由部落联盟向国家演化。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地理主要表现为诸侯国、郡县和封建领地。

3. 南方地区在三国时期才渐渐被汉族统治,南方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头进展,也消灭了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古代人类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人类地理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则在南方。

2. 中国人口的分布也与地貌相关,人口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则较为稀有。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中国古代人类地理的演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城市的兴起往往伴随着经济文化富强,而衰落则意味着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

三、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主要与农业经济的进展相关。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产业,农田的开垦和浇灌系统的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还与交通运输进展相关。

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水运和陆运,水运在河流和湖泊地区比较发达,而陆运则主要依靠马车和人力运输。

3. 经济地理的演化还与资源的分布有关。

中国古代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资源相对贫乏,这对中国古代经济的进展产生了肯定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演化主要与政权更迭相关。

中国古代政权的更迭往往伴随着领土的扩张和收缩,政权更迭会带来边疆线的变动和地方制度的调整。

历史地理学期末试题总结

历史地理学期末试题总结

历史地理学期末试题总结历史地理学期末试题总结1、“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在我国历史地理有着悠久的历史。

2、历史地理学:简单的说,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

融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相关学科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3、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①萌芽阶段先秦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山海经》。

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②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的出现。

同时出现了很多区域和要素系统地理著作,如《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等。

已经出现了地图学和编制地图的理论。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沿革地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编绘地图。

③发展时期唐宋元时期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的出现:《元和郡县图志》开始,这个时期,出现了《太平寰宇纪》、《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大元一统志》除此之外,大量边疆地理著作的出现:《大唐西域记》和《诸番志》等。

二是专门出现了一种学问沿革地理。

代表人物是王应麟、胡三省。

④繁荣时期明清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的特点是大量方志的出现。

据记载明清两朝一共出现了8400多种方志,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明清之际,很多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历史地理菱出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王士性的《五岳游草》等等。

4、《禹贡》:成书于战国之世,全书以1193个字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

作者在最主要的“九州”一章中,假托大禹治水所划分的政治疆界,而以天然的山、河、海为标志,把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粱、雍九州,也就是九个区域。

每州分叙其山川、湖泊、物产、贡赋、交通及少数民族居住的情况,还区分各州土壤的颜色、肥力以及田赋的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7、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始逐渐被风沙淹没。

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8、钓鱼岛: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倭人称其为“尖阁列岛”。

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等七座小岛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

其位于闽之正东,台之东北,距基隆102海里,距那霸230海里。

,处在大陆架上,附属于台湾岛,以海沟与琉球群岛相隔。

其海域为新三纪沉积盆地,富藏石油。

1972年美国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历史上琉球不属于日本。

针对日美再三挑衅我钓鱼岛主权行径,自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中华民族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

9、改土归流: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

改土归流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

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10、郡县制: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

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

郡县制规定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11、行省制:元代施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元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设置中书.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

12、明长城: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

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13.山海关: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

14、嘉峪关: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15、武关:武关位于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

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它是秦楚两国相抗衡的产物。

16、潼关:潼关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

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

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

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17、大散关:亦称散关山口,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大散岭上。

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

散关当山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

亦称崤谷。

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通过。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18、都江堰: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占城稻: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

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

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

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

一是“耐旱”。

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

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20、《禹贡》:《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

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

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今天看来,它其实是上古人类对天下的认识。

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远古地理资料,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也可见上古中国人活动的区域。

二、简答及论述1、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变迁》、《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中国古都研究》第1辑、《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国的运河》、《河山集》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汉人口地理》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步芳集》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长水集》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2、气候变迁对唐代繁荣的影响唐代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唐代农业经济影响很大,并为唐代的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从而成为唐代繁荣的重要因素。

(一)温暖湿润气候造成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既有利于唐代经济的发展也为农业经济发展客观上创造了一个更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界北移,产出多样性更明显。

(三)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可供农作物生长时间增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

(四)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量增加。

(五)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六)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3、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的关系12实际的气候变寒宣告了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南宋、元、明、清时期虽然气候有反复变温暖,但总的来看以寒冷为主。

以南宋开始的长达800年的寒冷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显著。

(一)由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农业民族。

五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核心区也越来越靠近东部,威胁中国南方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在向东推移。

与之相应的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东亚民族的战争舞台整体东移,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历史人地轨迹。

(二)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

这样,宋代在气候变化和北方游牧民族压力的大背景下,北方地区的经济水平总体衰退,宋代的经济实力横向来看相对下降,财政收支的困难,使军事力量受到极大地影响,造成军事上的积贫积弱。

这种贫弱的大趋势并不因元代昙花一现的大趋势而有所改变。

4、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的关系研究表明,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有称“明清小冰期”,亦称“明清宇宙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