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原卷版+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原卷版+解析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命题趋势】赏析诗句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题型,它综合炼字、说法、句法、意境、情感等知识,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核,较符合当下的课程标准,应该成为一段时间的重点。

【真题再现】【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1)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第一首诗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2)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诗歌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等。

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运用诗中例句加以诠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详解】(一)赏析诗句四技巧1.弄懂表层含意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别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现在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觉,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因此“新险”“残山”是别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觉。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事实上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如今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还是闲别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智慧,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的喜爱和赞美。

通过“知时节”和“当春乃发生”,诗人描绘了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向往和喜爱。

2. 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夜雨后,天空乌云密布,而江面上的船只灯火明亮的画面。

通过“野径云俱黑”与“江船火独明”的对比,诗人突出了雨后夜晚的宁静与江船灯火的明亮,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夜雨景图。

同时,这也与前文的“好雨”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这首词的上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中,“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中的“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词人通过“雨疏风骤”描绘了昨夜风雨交加的景象,而“浓睡不消残酒”则表达了词人因酒意未消而沉睡的状态。

这里的风雨和残酒共同营造了一种愁绪的氛围,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4. 词的下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海棠依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海棠依旧”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试问卷帘人”的询问,得知海棠花依旧盛开,但随即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达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

这里的“海棠依旧”与“绿肥红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哀愁。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解析(6)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3(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3(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五丈原武侯庙[宋]郝居中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万马来。

【注】①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

②十倍: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诸葛丞相庙[唐]武少仪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

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

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

宣王①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

【注】①宣王,指司马懿。

诸葛亮出兵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诗中颈联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青苔,可以看出武侯庙破败荒凉。

B.郝诗中尾联写深夜风吹林木之声犹使人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的气势。

C.武诗中颈联既有对诸葛亮竭忠尽智的赞誉,也饱含对其晚年昏庸的惋惜。

D.武诗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光辉形象。

2.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两首诗分别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五十九(其五十二)李白青春流惊湍,朱明①骤回薄②。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③。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注】①朱明,夏天。

②回薄,循环变化。

③葵藿,野菜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流”和“骤”表现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之快。

B.诗中三四句,从“不忍”“何托”两个词可见诗人托物寄兴感叹人生的深意。

C.第五六句的意思是,夏雨过后,兰蕙在风中凋谢,葵藿在秋露中枯萎。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诗句作用题指导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诗句作用题指导

答: ①强调好友之间的离愁别绪,同在京城,聚少 离多,匆匆往来。 ②承上启下,承接上句与友人 同在京城,启发下句云边孤雁各自翩飞,水上浮 萍远游的描写,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①点明诗人思念友人的题旨,点染和升 华诗人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②以景作结, 云烟淡漠,乔木繁茂,诗人与好友却被绵州分 隔两地,不得相见,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 味,意味深长。
答案: ①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2分) ②以 景作结,(1分)描写了乔木高耸、淡烟轻笼的 画面,营造了凄清迷茫的氛围(1分)表达对友 人的思念之情,情韵悠长,余味无穷。(1分)
答: ①强调了自己与好友之间相聚短暂急促。 ② 该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词人由景及情, 由天边孤雁,水上浮萍联想到自己与友人分别, 表达了内心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兀兀奇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问。
【答案】 8.答: ①总起全诗,(1分)第一句交代了辞 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 (1分)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分) ②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 (1分);③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 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分)。(只写“总 起”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三、尾联或尾句的结构作用: 1、点明题旨(卒章显志),升华情 感(点染——点明和渲染烘托)(情 感抒发上) 2、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 人回味无穷(情感抒发上)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 诗歌结构更紧凑。(结构上)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①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①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 北。 问: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1、(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2)。

(9分)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唐)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伤感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情意真挚。

(2)赏析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和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6分)答: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杂诗曹植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②,处者③歌式微④。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阳景:太阳光。

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④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

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

(2)(对点题)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4、(2019年深圳宝中七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6分)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酒泉子冯延巳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

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

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伤感情怀的词,词的上阕起笔两句写景有何作用?答:答案解析1、(1)答案D,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1)D(“江上风波”错,“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风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此处更强调后者。

)(2)(一)情感表达:颔联是采用借景抒情来表达情感。

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雁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寂寥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发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谪天涯的感恨。

(二)结构安排:颔联承上启下。

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州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评分标准:情感表达手法1分,画面概括1分,作用1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哀景写哀情都给分;结构安排3分,答出颔联是首联情感的具体化,通过颔联的意象开拓了诗歌的境界,为下文的“且喜沧州近”“无如白发何”做铺垫,使抒情更为自然熨帖等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3、(1)解析:选C。

C项“苦尽甘来”“悲喜变化”错,两句中从“严霜结”到“白露晞”的物象变化,凸显了岁月的流逝,烘托了人物久役他乡的悲苦心情,无所谓“心情的悲喜变化”。

(2)解析: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辟,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

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飞”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淡泊、了无痕迹的境界。

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

答案:①寓情于景,鱼儿在渌水下自在潜游,鸟儿在高天上振翅翱翔,它们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这幕景象中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喜爱与憧憬。

②反衬下文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他们命运的悲悯和同情。

4、(1)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A 项考的是内容和情感,B项考的是手法、情感,C项考的是手法和情感,D项考的是内容、情感。

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

故选D。

(2)【答案】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

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5、【答案】“幅巾”“藜杖”描绘了诗人出游的装束;“北城头”“卷地西风”交待诗人出游的时间、地点;“卷地西风”渲染肃杀凄凉的氛围;“满眼愁”奠定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点明题旨。

6、【答案】①交代离别季节,是芳草萋萋、绿柳成荫的春季。

②交代离别地点,是在绿草如茵的郊外的一座桥下的柳荫中。

③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景,为后文抒发伤离惜别情怀起到反衬作用,乐景反衬哀情。

(一点2分)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词的上阕起笔两句“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

在内容上,由“芳草”“柳”“桥下”等词语可知,这两句景物描写交代了离别的季节和地点以及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结构上,由题干“抒发离别伤感情怀”和尾句“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可知,此处景物描写属于乐景,显然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