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内在根源论
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观

第28卷第3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28No.3 2019年6月Journal of Cho.^qi.^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J,.2019D01:10.13887/ki.jccee.2019(3).14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观唐克文(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系统地论述悲剧理论的著作,其理论主要集中于致拉萨尔的评论悲剧《济金根》的两封信中。
两位革命导师不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是亚里士多德的人物的过失,或是黑格尔所说的两种纯粹观念的对抗,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认为是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人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最终遭到毁灭的结局。
文章从产生背景、具体理解、题材选择和影响价值等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悲剧冲突;历史潮流;悲剧选择中图分类号:A811;B835文献标识码:A1马克思主义悲剧冲突观产生的背景十八世纪40~50年代的德国正处于分裂统一的前夕,对内政治经济落后,对外连年战争,人民生活困苦,极度渴望摆脱分裂状态,改变生活贫困的现状,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打碎了人们的希望,社会阶级矛盾愈发尖锐&此时德国有志之士都致力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完成统一大业,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作者对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也就离不开革命的主题,斐迪南•拉萨尔就是其中的一员&拉萨尔在1859年写成历史悲剧《费兰茨•冯•济金根》借古喻今,以十六世纪的德意志骑士阶层起义影射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拉萨尔创作出以济金根为代表的德意志骑士阶层最终失败的悲剧来美化当下的资产阶级,将骑士起义的失败归因于济金根决策的失误和不光明的手段等,认为其本身的存在与行动没有违背历史发展的进程,反而是肩负历史使命的,赋予其光辉美好的、符合人民愿望的抗争者与解放者形象+以此喻指德国资产阶级在1849文章编号:1674-5787(2019)03-0058-04年大革命时期的挫折与失败,为其推卸责任,认为德国革命和统一虽然一时受挫,但只是一时的过失与不查,资产阶级依旧是社会舞台上的主角,应与封建统治者达成妥协,用温和的手段施行社会改革,从而表达了作者拉萨尔本人的政治主张+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给拉萨尔的回信中,两位革命导师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严肃批评了剧中塑造起义骑士光辉形象,贬低平民大众,将悲剧原因简单推给起义领导者过失的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七讲 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精编版

主二 要、 内马 容克
思 、 恩 格 斯 悲 剧 观 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对拉萨尔悲剧观 的批判中,阐明自己关于悲剧的观念 的。它消除了以往的悲剧理论的缺陷, 从而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释了 悲剧创作的实质。它在理论上的重大 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阐明了悲 剧冲突的本质和规律
( 1) 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古希腊悲剧反映了古代奴隶制社会的 矛盾冲突,社会历史必然性与自然界 威力作为一种不能理解和不可抗拒的 命运与人相对立,最后构成悲剧。古 希腊悲剧在表现这类冲突时,不是把 人写成被动的、顺从的奴隶,而是写 出人对命运的不甘屈服和抗争,表现 人同自然斗争的英雄气概,所以又叫 做英雄悲剧。
第
七
讲
一、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历史发
展
马
克 思
二、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主要内
、
容
恩 格
斯 论
悲 剧
马克思、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以及 其他一些文章中,对悲剧问题作了深 刻的论述,这是对欧洲文学史上悲剧 创作作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西方美 学史中悲剧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
历一 史、 发马 展克
思 、 恩 格 斯 悲 剧 观 的
2.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正确地 分析了悲剧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建立在现实必 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辨证运动的基础之 上的。他们认为,“历史上依次更替的 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 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 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 的理由。”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说悲剧 人物行动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 望中,而是从时代的潮流中汲取来的, 在所处的一定历史阶段是合理的。
马克思_恩格斯悲剧理论探析_以_济金根_评论为例

第27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7 No.1 2006年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06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探析——以《济金根》评论为例丁灿(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6)摘要:1859年4月、5月,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应拉萨尔的请求就他的历史悲剧《济金根》剧本发表意见,二人在以此为内容的两封信中指出:深刻的悲剧应当反映历史前进的进步力量与阻碍社会发展的旧势力的冲突并表现进步力量暂时的失败。
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马恩建立在科学的文艺学、美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对悲剧的理解。
关键词:悲剧理论;评价尺度;价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6)01-0054-02早在公元前335年,亚里斯多德就在《诗学》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悲剧的美学理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悲剧)的布局应由顺境转入逆境,其原因不在于人物为非作恶,而在于他犯了大错误,这人物应具有上述品质(即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甚至宁可更好,不要更坏。
”①拉萨尔的《济金根》剧本内在的结构规律体现了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论述。
此剧本表现的是:16世纪的德国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间充满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形成了三大阵营:皇帝、诸侯、高级僧侣属于反动派;市民阶级和大量低级贵族属于改良派;农民和平民则属于革命派。
改良派中低级贵族济金根和胡登组成了一个贵族同盟,以自卫为名成立军队。
后来向高级僧侣特利尔选侯宣战。
但当他的队伍进抵特利尔城郊的时候,其增援部队被诸侯军迅速出兵截断,黑森伯爵和普法尔茨选侯都来增援特利尔,济金根不得不退守兰德施土尔城堡,贵族同盟的成员不敢前去营救,结果济金根负伤而死,胡登则流亡瑞士,不久死于苏黎世。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叶冬娜【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在于资本逻辑,提出了站在社会历史视域考察自然概念、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完全的变革等人与自然和解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应有之道的生态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0)002【总页数】5页(P6-9,60)【关键词】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矛盾根源;和解之路【作者】叶冬娜【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和自然矛盾关系的源头即资本逻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逻辑普遍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甚至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而作为资本逻辑载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进一步地加速了资本逻辑的普遍统治。
那么,何为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资本的定义即,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对于产生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必须转化为商品。
资本具有满足商品生产需要的目的特性、资本在商品生产阶段之后可以达到价值增殖的特性及资本使商品生产无限度扩张的特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资本的本质特征是以物为载体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资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表现为统治全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权利或生产关系,并且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以资本为化身的资本家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何为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恰是以资本疯狂的价值增殖及无限扩张为最高的准则,并凭此来衡量一切事物存在的根由。
而资本逻辑的普遍统治正是导致人和自然矛盾关系的深层源头。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时指出,资本的私人占有导致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对立,使工人的劳动沦落为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剥夺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即劳动产品,不仅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所有,并且工人反过来被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所奴役,劳动产品与工人二者之间形成了敌对异己的关系。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作者:周郑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分别从旧制度、历史和生活艺术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进行论述,对他们悲剧观的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马恩的悲剧观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历史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58-01一、旧制度的悲剧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到:“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
因此,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
”①在这里,马克思主要论述了旧制度的悲剧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事物的灭亡是悲剧?马克思是以事物在人类历史上是否有进步性作为标准的。
马克思认为,凡是在人类历史上起到过进步作用的事物,它是历史真正的主角,它的毁灭就是悲剧,或者说它的毁灭性就是具有悲剧性的。
凡是在人类历史上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它是历史的丑角,它的表演是滑稽的,因而它的表演就是喜剧。
马克思正是以这样的观点观察欧洲封建制度的。
英法等国的封建制度在它灭亡的时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没有完全丧失进步性,如英、法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制时代缓慢发展的时刻,英法形成了统一的帝国,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必然要在政治上与封建地主阶级较量,封建制度也终会被新兴资产阶级所推翻。
但是,随着被推翻的旧制度,其中许多合理的、进步的因素也成为陪葬品,也会随之被毁灭。
因此,英法旧制度的灭亡是悲剧性的。
而在德国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况,19世纪中叶,英法等欧洲国家,早已成为经济上发达、政治上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德国依然是一个不统一的封建国家,当时德国还分割为三十四个封建君主国,农村广大农民还在农奴制的压迫下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封建割据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国封建制度完全丧失了它的进步性,它阻碍着历史的发展,它处处伪善和诡辩,处处用假象来掩盖自己丑恶的本质,它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它是历史的真正丑角,因而就不具有悲剧性。
马列

比较马克思主义悲剧观与黑格尔的悲剧观摘要:黑格尔以前的悲剧理论对悲剧冲突问题长期忽略,黑格尔将悲剧冲突目为精神性的和观念的冲突,而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悲剧冲突从唯心主义的精神领域拉回到具体的现实生活领域,提出了悲剧冲突与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及要求的联系问题,赋予了悲剧冲突以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蕴含,可以说是西方悲剧理论史和美学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由此也可见二者有源远流长的联系,下面我将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悲剧观、黑格尔悲剧观,并将二者进行比较,以期对二者的悲剧理论有更加清醒、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悲剧观黑格尔悲剧观区别联系一、黑格尔悲剧观的基本内容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
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黑格尔看来,冲突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黑格尔最爱引述的悲剧实例是《安提戈涅》。
黑格尔悲剧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悲剧人物形象。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必须形象化为独立自足的个别人物,而不是其他人物、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黑格尔说:“因为人不只具有一个神来形成的他的情致;人的心胸是广大的,一个真正的人就同时具有许多神,许多神各自代表一种力量。
但是,黑格尔的悲剧人物形象却不是那种个别人物,悲剧人物性格也不是理想艺术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黑格尔认为,作为一个具体的统一体,伦理性的实体是由各种不同的关系和力量所形成的整体,而这些不同的关系和力量还只是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在史诗里,这些神全部形象化为自足的个别人物;在悲剧里,这此神分别形象化为悲剧的个别人物,即每个神体现为一个凡人个性中的某一情致,尽管他们各有辩护的理由,他们也就由一于各有特性或片面性,也必然要和他们的同类处于矛盾对立,要陷人罪过和不义之中了这是因为悲剧人物没有处于独立自足的状态,而是处在一种具体的环境里,他本着自己的性格和目的来决定自己的意志内容,而且由于他所抱的目的是个人的,就必然和旁人的目的发生对立和斗争。
马列文论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论«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班级084 姓名顾琳学号21 成绩文学作品中,许多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
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性。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爱情,社会,性格。
一、文学作品中的马克思悲剧观1859年,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拉萨尔·斐迪南,完成了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
此书借古喻今,通过描写德国16世纪的骑士济金根反对皇帝和诸侯的叛乱,表达了拉萨尔对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看法。
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济金根》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在给好友拉萨尔的信中表达了他们的悲剧观。
而恩格斯提出的“许多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核心。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不是观念,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悲剧观上与拉萨尔的根本区别。
艺术中的悲剧是现实中悲剧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念认为:第一,悲剧是历史地具体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悲剧的事件和人物不是什么“普遍精神”、“永恒主义”之类的观念的化身,而是一定历史的现实在人们头脑中所映射的产物。
第二,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和人物都能够成为美学上和艺术上的悲剧的对象。
能够成为悲剧对象的,只是符合“历史必然要求”,在历史上具有合理性或者至少还没有完全丧失合理性的人物和事件。
《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
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它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历史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马列文论选读》主观50题

《马列文论选读》主观50题一、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语言的要求。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语言的音乐性作为判断文学作品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3.从思维层面看,艺术精神的掌握世界有哪些特征?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谈艺术的社会作用的?5.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艺的倾向性的问题。
6.简述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
7.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8.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艺的真实性。
9.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10.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自然的人化”。
11.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具体制约关系。
12.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学创作客体的特殊性。
13.简述文艺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
14.简述恩格斯对于未来戏剧的理想。
15.如何理解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16.文艺应该如何具有倾向性?17.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的?这一分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有什么影响?18.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美学观?19.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谈到的“文艺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0.简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论述题21.试述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论述文艺的社会性质的。
22.试述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命题。
23.结合列宁、毛泽东的思想观念,谈谈你对文艺家深入生活观察和学习的理解。
24.试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及其特点。
25.论述“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的含义、区别以及各自的创作意义。
26.结合具体作品,阐述现实主义文学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27.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角度,探讨文学艺术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作用与使命。
28.论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29.分析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相关论述及其对社会主义文学建设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在确认马克思与恩格斯悲剧内在根源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讨论了他们关于“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观念。
【英文摘要】The paper,based on the internal causes of tragedy confirmedby Marx and Engels,makes a deeper study of their views ontragedy.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内在根源/“置于两方面之间”【正文】在《马克思恩格斯悲剧冲突理论辨析》(刊于《文艺研究》1995年第4期)一文中,我曾简略地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悲剧根源仅仅在所谓客观必然性,相反,他们更多地揭示的是悲剧的主观必然性,揭示的是悲剧主人公坠入悲剧深渊的至深内在根源。
本文拟就此深入讨论之。
一着重从悲剧主人公内在方面去挖掘悲剧根源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在悲剧美学上的具体体现。
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本质上讲是人的失败了的实践活动。
作为文学艺术形态的悲剧,是现实生活中悲剧的高度审美化的反映,从而也就是人的失败了的实践的高度审美化的反映。
我们知道,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实践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实践主体将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对象所构成的,而实践主体的人则是这个过程的控制中心。
因此,一次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实践主体而不是取决于实践对象。
确实,实践对象的客观性质也可决定实践的成败,例如它的暂时稳固性,它的相对于实践主体的暂时力量优势,这可能造成实践的暂时失败。
然而即使是这样看似失败于客观对象力量的实践,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主体方面。
因为一次严肃的实践之成败,主要取决于实践主体的人在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最主要的,是主体对作为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二,他的自由意志是否不失时机地顺应或同化了外在必然;三、他的实践手段(含政策策略)是否有力;四、他是否把实践看作是社会的实践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实践,因而正确处理了或调整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条件。
一般说来,成功的实践,说明实践主体在这四方面是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失败的实践,说明实践主体虽不一定在每个方面都失误,但至少在什么地方犯了致命的错误。
只有这样看问题,才能理解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这一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这种正确的实践观出发,来解释现实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的。
早在1842年马克思最早论及悲剧的一篇文章中,他就追究了悲剧的主观原因。
他说:“不学无术是一股魔力,因而我们耽心它还会造成更多的悲剧。
难怪最伟大的希腊诗人在以迈锡尼和忒拜王室为题材的惊心动魄的悲剧中都把不学无术描绘成悲剧的灾星”(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129.)。
1843年马克思在论及斯图亚特王朝和波旁王朝这两个旧制度的代表的悲剧时指出,它们的悲剧就在于这两个王朝犹如(注:“满载傻瓜的船只”,“向着不可幸免的命运驶去,因为这些傻瓜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408.)。
同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点明:“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
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
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5.)。
马克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即使是一个社会制度,它的灭亡的悲剧主要也在于其自身犯下的致命的错误。
到1851年面对拉萨尔的历史悲剧《济金根》这一批评对象时,马克思恩格斯这种追究悲剧内在根源的思想更加成熟。
马克思认为,济金根的覆灭“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他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堂吉诃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340.)。
就是说,济金根的悲剧不仅由于他不了解客观规律,还由于他荒谬的造反方式。
恩格斯同样指出,济金根的覆灭并不是僧侣和皇帝的打击,而是他的立场、政策问题。
例如,他不能同农民结成联盟,这才是“济金根命运中的真正悲剧的因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346.)。
正是这种成熟的悲剧观念,使得马克思恩格斯面对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悲剧时,他们的评判锋芒就毫不犹豫地指向公社自身。
就在公社失败刚刚两天,马克思就尖锐指出,凡尔赛头头梯也尔的“狡计”,法兰西帝国军队与普鲁士侵略军的勾结以及教皇“朱阿夫兵”的协助,确实构成了对公社的巨大威胁,但是,“公社社员的英雄气概向梯也尔表明,要击破巴黎的抵抗,无论是他的战略才干或者是他所支配的军队,都不足以胜任”。
公社悲剧的根源在自身。
马克思指出,首先是公社的领导者并非都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中“有些是以前各次革命的遗老和笃信者,他们不了解当前运动的意义”,“但却保留有对人民的影响”;“另外有些人则不过是些空喊家”却“博得第一流革命家的声誉”,“有的甚至扮演了显要的角色”。
正是这些人“极力阻止工人阶级的真正运动”,“成为公社一种必不可免的祸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384~387.)。
20年后,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公社的失败主要要由布朗吉主义者和普鲁东主义者负责,正是他们使公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表现出一系列重大“失策”,例如“最令人难解的,是对法兰西银行表示的那种不敢触犯的敬畏心情”,这不仅是经济失策,也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还有“对联合简直是切齿痛恨”的普鲁东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333.),等等。
总之,马恩认为,巴黎公社的悲剧,根源在于作为实践主体的公社领导集团还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真正的控制中心,正是他们给敌人创造了扼杀公社的条件,造成了公社的悲剧。
[!--empirenews.page--]马克思主义美学创始人注重悲剧内在根源的观点,是完全符合悲剧和悲剧性文学的实际的。
中外悲剧杰作反复证明,悲剧主人公之所以落入悲剧结局,从根本上讲都是他们在实现自己的某种“必然要求”的实践活动中自身出了问题。
哈姆莱特虽然有“扭转乾坤”的伟大志向和为父复仇的正义目的,但从他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一只雀子的生死,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到在忍辱偷生和反抗而死二者之间摇摆的意志(“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他忽而冲动行事忽而被动挨打的手段,到他把“重整乾坤”只当成个人事业而非人民大众事业从而孤军奋战的策略,可以说他在实践四要素中无一不发生重大失误。
哈姆莱特不是被克劳狄斯之流打败的,是哈姆莱特自己的表现毁灭了哈姆莱特。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悲剧性文学作品《项羽本纪》的悲剧主人公项羽最终失败,屡战屡败但却坚韧不拔的刘邦固然是他的克星,但倘若不是项羽本人的悲剧性错误,刘邦是无法击败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难的。
项羽悲剧的至深根源在于他自身:他缺乏历史观,一日成功便大封诸侯,来了个历史的大倒退;他缺乏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认识,一肚子“妇人之仁”;他缺乏战略眼光,将心腹大患刘邦置于兵家之地,自己却去高枕彭城;他没有社会实践观点,不能用人,以为凭一己之孔武便可独步天下;他更不懂民心向背是决定性因素,干了大量违民意失人心的事情。
项羽临亡大言“非战之罪,天亡我也”,说明他至死不明自己悲剧的根源,而这根源却早被韩信透彻地分析给了刘邦。
中国悲剧文学史上几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如宋江、李自成、洪秀全的悲剧,其内在根源更是一目了然的。
因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他们都不曾被貌似强大的正面敌人所压倒,他们的悲剧几乎都是在百折不挠地、较为彻底地战胜了正面敌人之后,在他们事业的全盛时代开始的。
[1][2][3]下一页二既然悲剧主要是由悲剧人物自身造成的,那么在悲剧性实践中,实践主体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才把自己推向不幸和痛苦的深渊的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悲剧主人公最致命的错误,就是在激烈尖锐的冲突中,把自己置于冲突的“两方面之间”,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
这个崭新的悲剧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时集中表述出来的。
首先是马克思出来说话。
他指出:“济金根的覆灭并不是由于他的狡诈”这类性格缺陷,而是他的立场问题,即他身为落后、垂死阶级的代表却“自以为是革命者”,这就决定了其自身的深刻的矛盾。
一方面,他既要革命,“就必须在一开始发动(起义)的时候就直接诉诸城市和农民,就是说,正好诉诸那些本身的发展就等于否定骑士制度的阶级”,但另一方面,由于他本身就是骑士的代表,他又不可能采取与农民和城市联合的方式,他只能采取“骑士纷争的方式”。
这样一来,他就“一方面使自己变成当代思想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代表着反动阶级的利益”。
表现在行动上就成了“他一方面不得不向他的骑士宣扬与城市友好等等,另一方面自己又乐于在城市中施行强权司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340~341.)。
[!--empirenews.page--]恩格斯热烈地响应了马克思,他似乎在下结论式地说:……这样一来,马上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矛盾:一方面是坚决反对过解放农民的贵族,另一方面是农民,而这两个人(指济金根和胡登)却置于这两方面之间。
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346.)。
“置于两方面之间”,这就是悲剧人物不幸的根源,就是悲剧冲突的内在根源!这真可以说是对悲剧奥秘的第一次说破,因而也是悲剧根源理论的一次根本性突破!因为这个理论既吸收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的悲剧内在根源论的一切合理的东西,又远远走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极为睿智地建立了内在根源论的新的制高点。
西方美学史上从实践观点出发追寻悲剧根源的,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主要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和黑格尔的“片面激情双方罪过说”。
这两说究其实质都是性格悲剧论,即认为悲剧根源于主人公的性格缺陷。
亚氏说,悲剧主人公是有性格缺陷的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他在实现自己道德理想的“行动”中虽然不做什么坏事,但必不可免地要“犯错误”(注: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9.),这是其固有的性格缺陷所决定的。
比如完美的性格如果是“勇敢”,那么勇敢过了头的“鲁莽”及其不足的“怯懦”就是性格缺陷,就导致行动者犯错误,命运就转折,由顺境转向逆境。
黑格尔接受了性格说的悲剧根源论,但他却赋予性格以深刻的“正义”、“伦理”等理性内涵,而且更多地强调性格的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不象亚氏的性格论有那么多的习性色彩和自发特征。
黑格尔还让性格缺陷在尖锐的冲突中显现出来。
他说,悲剧冲突的高级形态是内在精神的冲突,而精神冲突的内蕴是各种具有普遍性的、自身有道理的伦理力量。
这些伦理力量各自找到一个“代言人”,让他们向对方提出实现自己的要求。
这些代言人被自己的“有道理的”伦理力量驱动着,根本不顾及对方同样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