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七年级语文教案

《蝉》七年级语文教案
《蝉》七年级语文教案

《蝉》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理解文章主题。

(3)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让学生既从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学到行文布局的,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蝉》的学习明白:不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的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扬后抑”的方法。

2、难点

(1)透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学设计:

一:课程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要先让同学们猜一种生物:这个生物只能生活在夏天,并且它还必须要经历一次蜕变,才能最终在树上唱出那最响亮的歌声。

明确:学生举手回答:《蝉》

二、教授新课

1、听录音,注意朗读时的语气以及生字词。

2、教师板书易读错的生字词。

明确: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学生朗读课文:

(1)单个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明确:

烦朋友的话宽恕 (理解敬佩)

第一段:知知不休 (抑1) 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话(扬1和扬2)

第二段:写病蝉 (抑2) 第七段:直接写对蝉的宽恕

对蝉的厌恶

外貌:透明的翅收敛着

动作:身躯微微颤动抒写对蝉的赞美之情

语言:没有声响

最终目的

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问题二: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

明确:千年的等待,换取的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就像烟花只为一时的璀璨,流星也只为一时的辉煌!但是,烟花的美丽,我们欣赏到了,流星的飞逝,带走了我们的梦想!所以,它们是幸福的!而蝉,同样也是在唱响自己的夏天,也在为自己幸福的生活着,那么,作为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活,要有意义的活,

问题三:那是蝉的生命意义?“那”具体指代什么呢?

明确:不论生命长短,都必须好好活着。

三、本课小结

四、作业

同步练习册的第一题和第三大题。

五、板书设计

对蝉的厌恶

外貌:透明的翅收敛着

动作:身躯微微颤动抒写对蝉的赞美之情

语言:没有声响

《蝉》七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2、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读唐代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这首诗写了蝉的什么内容?想通过蝉表达什么情感?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 不管你活几天,都要好好的活着!

2.一个动物都知道要好好的活着,那我们人类更应该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加的……精彩!

三.品味精彩语句,体味虚词作用。

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去学习品味外,还有一些含义隽永的句话值

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

(幻灯片出示:“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

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有什么区别?(多了“还、就、更”三个字,把烦的情感具体化了,情感更加突出了。)这三个字,如果我们将它单独拿出来,一点意义也没有。但是,当我们把

它放进一句话一篇文章里的时候,他们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文章的情感就出来了。如果要在“使事忙的人听了烦”中间加几个字,你们会加什么字?

3.(幻灯片出示去掉虚词的文字:“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

(幻灯片出示: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其中“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用红色显示。)

与刚才的文段相比,多了…… “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

4.(幻灯片出示):友人说:“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它从泥

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 这段文字中,

友人对蝉的情感是?

你能在“等到一个夏天”和“它的生命完结了”之中各加一个字,让他变得情感

浓烈吗?

如果此时此刻让你对蝉倾吐心声,你会说什么呢?集体朗诵面对着蝉抒发我们的

情感吧!

蝉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是残酷的,但是蝉为了生命的延续,

必须好好的活着。

5.(幻灯片出示:“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

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蝉为何“必须好好的活着”?因为它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种族的繁衍!

师:生命的延续可以让别的蝉来承担啊凭啥让我来承受这样重大的磨难呢?

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蝉的?坚定、坚强!一种“责任”!

再来理解“都不过”,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理解?

(齐读“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从蝉身上获得了生命的感悟,我们更懂得了在语文中,有一个词,他的名字叫虚词,在传递情感中,虚词的作用是无限的。下面,让我们在冰心的《生命》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旅程吧!

(幻灯片出示)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请孩子记住: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生命因充实丰富多姿而精彩!

《蝉》七年级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2、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世界上有一个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

来认识一下他。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

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

“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

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

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而《蝉》这篇

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

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总体感知文章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

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去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学生读文章,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

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

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

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自然段说

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这一层次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时按实物发展顺序进行的。第7自然段写对蝉的

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8-9自然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0自然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

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

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

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

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24自然段写幼虫钻到地穴后“隐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以后,

蝉要到四年之后才能被发现,那就是课文第2自然段开头所写的“蝉初次被发现”。这时蝉才会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样,课文就把蝉从卵——幼虫——

成虫的生长过程衔接起来并连成一体了。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

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

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四、学习《蝉的地穴》

1、蝉的地穴考察(2-7)

思考:蝉的地穴是什么样子的?按什么顺序写的?

(1)孔口与地面相平,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位置:阳光

曝晒的道路上。

(2)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3)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

2、地穴为什么不为坍塌?

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3、关于“金蝉脱壳”:

金蝉:金_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那么我们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再读课文7-9节

明确: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五、语言特色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

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六、深入剖析

七、作业:写一种昆虫或动物。

要求:同学们也能像法布尔一样仔细地观察,认真地研究,然后写成文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蝉》优质课教案

19 蝉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

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1、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蝉》) 一、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贝壳》)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 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册虞世南《蝉》阅读答案及翻译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 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 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 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 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 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 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 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

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

七年级语文:虞世南《蝉》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虞世南《蝉》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蝉》学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蝉》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联想。 2、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自学提纲

1、解决生字生词 零落断续收敛宽恕卑微一丝不苟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3、朗读课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抑在何处?扬在哪里? 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小思

《蝉》教学设计 河南省卫辉市第七中学李景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卢玮銮收敛聒聒宽恕 2、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 品读课文,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这个可爱的小动物。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质疑,合作讨论。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写蝉,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这是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2、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五、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习作训练:以“感悟生命”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蝉 贝壳》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

第3课短文两篇 【名师导读】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该怎样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千年之后,我们又会给人们留下些什么?从蝉短暂的鸣叫中,从贝壳美丽的花纹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力量。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度过宝贵的生命,如何让生命绽放璀璨的光彩是值得每一个成长中的人思考的问题。 【积累运用】 (一)课内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收敛.()贝壳.()零.()落卑.()微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蝉()()敛()()恕()()微()()禅()()剑()()怒()()徽()() 3、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 ①收拢,合拢。() ②持续嘈杂,是人厌烦。()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4、对两篇短文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蝉》中写到蝉的叫声使人“很烦”“聒聒”,后面又说“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这是前后矛盾的。 B.《蝉》这篇短文通过写蝉“17年埋在泥中”与蝉“活一个夏天”的对比,突出了蝉的生命意义。 C.《贝壳》通过写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表现了人们对贝壳的珍视,突出了贝壳精致的特点。 D.《贝壳》一文从贝类死去而贝壳长存得到启示,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5、假如你是那只在地下埋了17年,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你会怎么想,又会怎 么做,记下你的想法和做法。 6、请从课文中选择让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或词语,写下你独特的感悟。 文中的词、句: 你独特的感悟: (二)中考链接 7、(2020年衡阳市中考题)下面句子中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 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值得提倡。,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蝉》七年级语文教案

《蝉》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理解文章主题。 (3)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让学生既从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学到行文布局的,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蝉》的学习明白:不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的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扬后抑”的方法。 2、难点 (1)透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学设计: 一:课程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要先让同学们猜一种生物:这个生物只能生活在夏天,并且它还必须要经历一次蜕变,才能最终在树上唱出那最响亮的歌声。 明确:学生举手回答:《蝉》 二、教授新课

1、听录音,注意朗读时的语气以及生字词。 2、教师板书易读错的生字词。 明确: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学生朗读课文: (1)单个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明确: 烦朋友的话宽恕 (理解敬佩) 第一段:知知不休 (抑1) 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话(扬1和扬2) 第二段:写病蝉 (抑2) 第七段:直接写对蝉的宽恕 对蝉的厌恶 外貌:透明的翅收敛着 动作:身躯微微颤动抒写对蝉的赞美之情 语言:没有声响 最终目的 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问题二: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 明确:千年的等待,换取的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就像烟花只为一时的璀璨,流星也只为一时的辉煌!但是,烟花的美丽,我们欣赏到了,流星的飞逝,带走了我们的梦想!所以,它们是幸福的!而蝉,同样也是在唱响自己的夏天,也在为自己幸福的生活着,那么,作为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活,要有意义的活, 问题三:那是蝉的生命意义?“那”具体指代什么呢? 明确:不论生命长短,都必须好好活着。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 3、通过对比归纳先抑后扬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师引导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写法,并通过对联等形式了解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读禅的故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 3、通过对比归纳先抑后扬的写法。 4、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三、汇报预习收获:生汇报后师补充。

1、作者,作品。 2、字词正音释义。 3、文章内容。 四、学习《蝉》 1、生多形式读文,概括文意。 2、再读课文,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学习补充材料《丑石》 小组搭配读文后概括文意。 六、比较《蝉》与《丑石》的共同点,归纳先抑后扬的写法。 七、学习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八、对联故事之中觅抑扬。 (一)、师讲徐文长的故事后归纳先抑后扬的好处。 徐文长岳母六十大寿,宾客临门,十分热闹,大家都拿了上等寿礼,唯有徐文长空手而来,他对岳母说:“今天我什么礼都没有带,就给你老人家写副寿联作为贺礼吧”于是叫家人研墨铺纸。因徐是当代才子,大家都想一睹为快。于是徐文长大笔一挥写下了一联:这个女人不是人两个儿子都是贼 随后就贴在大厅上方,大家看了面面相觑,他的小舅子看了更是

火冒三丈,拿起棍子朝徐文长的头上就要打下去,幸被众亲友拦住。但见徐文长不慌不忙,又铺开了两张纸写下另一联: 恰是仙女下凡尘偷来蟠桃献母亲 将此二联接在方才的二联之下其联是: 这个女人不是人恰是仙女下凡尘两个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献母亲大家这才醒悟过来,于是人声沸鼎,人人赞不绝口,都说徐文长的寿礼最为珍贵,谁也不能比拟。 好处: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二)、我们来看看冯煦题成都武侯祠联: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精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师介绍: 此联所咏对象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而古往今来的历史、小说、诗联作品写诸葛亮的,几乎无一不是高度赞扬、正面歌颂的。此联独出机杼,起笔突兀,用排比句式历数诸葛亮的短处。好像要与古今尽写诸葛亮优点的作者们唱反调一般。“压倒几多伪士”还是赞扬其“真”和“忠”,读到此处,我们才恍然大悟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前面排比的贬抑不过是为了后面的褒扬,“不攻画,不善书,不精杂诗”与“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构成鲜明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夏商周后一个纯臣”的结论,把诸葛亮推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蝉和

人教版xx七年级上册:《蝉和 xx》教案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 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 二、理解探究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三、合作释疑

3、《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6、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课内精读 1.作者从蝉。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感悟出了怎样深刻的道理?又作了怎样的追问与思索? 2.文中,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请问“这样”指什么?结合你的体验,你觉得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3.蝉.文中有了一些比如“却、竟、就、只、才”这样的字,请结合全文举例说说这些字在文中的作用。(分析2个即可)4、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发挥想象,填写①段的最后一句,与上文衔接自然。 五、拓展延伸 第一次真好 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七年级语文教案)虞世南《蝉》赏析

虞世南《蝉》赏析 七年级语文教案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蝉 作者简介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____(省、市、区、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题解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

《蝉》教学设计 郊区二中王小芳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深入探讨

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 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 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 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蝉》 执教者 褚秀青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启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 好地生活。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了独立理解字词的能力,因此生字独立完成。通过筛选提炼文中的关键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难点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策略 与 设计说明 通过范读、自由读、展示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通过筛选提炼文中的关键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注明 每个环节预设 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 1 分钟)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 聆听,思考。 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记下。 引起学生兴趣,知道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基本情况,积累语文常识。

了解作者 (1 分 钟) 积累字词 (5分钟) 多种诵读 整体感知 (10分 钟) 思考探究 (20分 钟) 感悟哲理 (3分钟) 总结写法 (2分钟) 点什么? 一、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二、课文讲解 1、注音解词 零落 断续 收敛 聒聒 宽恕 收敛:收拢,合拢。 聒聒: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宽恕:宽容饶恕。 2、教师范读正音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 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 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 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 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 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 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 齐读两遍 划在书上 听读,注音 朗读,思考并回 答 先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派代表发言 迅速浏览文章,回答。 理解、笔记 夯实基础 订正 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弄清结构 深入理解 一针见血,抓住切入点。 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上《蝉》

1、积累:零落断续收敛宽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教学重点: 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蝉。 二、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三、朗读: 1、跟录音朗读一遍课文。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板书:聒噪 四、理解: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五、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六、鉴赏: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1、思路清晰:起——承——转——合 2、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4 、托物言志:蝉——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练习: 讨论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理解:思路:鉴赏: 一(1):蝉鸣点题1、思路清晰 二(2):厌烦承接2、结构完整 三(3-6):生命转换3、欲扬先抑 四(7):宽恕结论4、托物言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蝉》课堂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蝉》 师:请同学们诵读唐代虞世南的《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生诵读) 师:虞世南借蝉来表达了自己虽身居高位但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来学习香港作家小思所写的散文《蝉》,看看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怀。下面我来把文章读一遍,大家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考: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评点】开篇让学生诵读唐代虞世南的《蝉》,并藉此导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香港作家小思所写的散文《蝉》,这种以此《蝉》导入彼《蝉》,也就是说用“同一题材”文章来导入的做法,不仅导入了所要学习的文章,也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师未和学生对虞世南的《蝉》进行有效品味的情况下,就急于转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香港作家小思所写的散文《蝉》。这就显得导入过于急促,不免让人觉得“为导入而导入”,其实,导入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提供帮助。 (师诵读)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1: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 生2:不管你活几天,都要好好的活着! 师:那我们人类呢? 生2:更要好好的活着! 师:一个动物都知道要好好的活着,那我们人类更应该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加的…… 生2:精彩! 师:是啊,我们人类比蝉的生命更长久,更要像蝉一样把自己的生命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去学习品味外,还有一些含义隽永的句话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孩子们,你们最喜欢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 生:文章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聒聒!” 师:有同感。我把它换成了诗歌的形式。我们一起来念一下。 斜阳里 想起秋风的颜色 就宽恕了那烦人聒聒 (出示诗歌排列形式的幻灯片,生深情读) 师:在这里,你能看出作者对蝉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