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莫如莲之纯白——《爱莲说》

合集下载

[八年级周敦颐爱莲说的翻译及赏析]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八年级周敦颐爱莲说的翻译及赏析]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八年级周敦颐爱莲说的翻译及赏析]周敦颐爱莲说赏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不仅思想深刻,情趣健康,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

全文仅一百十九字,内蕴却无比丰富。

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又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备加礼赞,借花喻人,自况自励。

对寄“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对比映衬,以揭示莲、菊、牡丹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竞名逐利的世态人情表明了心迹,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
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作者林则徐以莲花作为比喻,来表达君子的美名远扬的思想。

文章开头就提到了“古人云:‘君子贵人和而不同,小人同人而不和’”,这句话暗示了君子在众人中的与众不同之处。

莲花在荷花簇拥中独自绽放,与众不同,君子如同莲花一般在众人中独立而又高贵。

接着,文章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句话通过描绘莲花的形象,表达了君子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不受泥沙的污染,象征君子能够在世俗纷扰中保持纯洁的内心。

同时,莲花的花瓣清丽而不妖艳,君子也应如此,不被虚荣之物所迷惑。

莲花直立而不倾斜,君子也应如此,坚持正直的品德。

莲花不蔓不枝,意味着君子不与低俗猥亵之事结合。

文章末尾,作者写道:“芳名虽有时而盛衰,然节烈愈久而愈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坚守原则和追求正义的精神。

君子的美名也许会有起伏,但是君子的高尚品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显著。

君子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屈从于世俗的诱惑,宁愿以精神的坚贞为荣,也不愿降低自己的尊严。

通过这些比喻,林则徐通过莲花的形象来描绘君子的高尚品质和美名远扬。

君子如同莲花一般,保持纯洁而不受污染,坚持正直而不屈服于低俗,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追求正义的精神。

君子的美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显,而君子宁愿以精神的坚贞为荣,也不愿降低自己的尊严。

这些比喻不仅强化了君子的形象,也鼓励人们追求高尚品质,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2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白云山下白云,是云即是云也;金钟山前金钟,是钟即是钟也。

大仁大义大宽舍,大柔大刚大之奥也。

我大之爱如是者焉。

赏析1:周敦颐的《爱莲说》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和思考。

他从几个层面揭示了莲花的美丽和崇高。

首先,他通过对莲花的形容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莲花的美丽。

白云山下的白云,金钟山前的金钟,都说明了莲花自身的纯洁和尊贵。

这些简洁的话语却能给人以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莲花的美丽和清新。

其次,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思考,展现了莲花背后的深远意义。

他说莲花具有大仁大义大宽舍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大柔大刚大之奥的特质。

这些词语表明了莲花不仅在外在美丽上与众不同,更在内在的品质上具有崇高和独特的品格。

莲花以其高洁无瑕的姿态,给人们以启示,使人们思考仁爱、正义、宽容和坚强的力量。

周敦颐以莲花为比喻,意在点明人们应当以莲花为榜样,追求高尚的品格和道德境界。

总之,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美丽高尚的意境。

莲花不仅是诗人爱慕的对象,更是诗人思考人生以及道德价值的线索。

通过这篇诗文,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莲花背后的美和哲理。

赏析2: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诗意和哲理并重的风格,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作者运用简洁的用词,通过“白云山下白云,金钟山前金钟”的对仗结构,形象地表达了莲花的高雅和纯洁。

这种简练的描述方法不仅让人们迅速进入诗歌的意境,同时也让人们在精神上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

诗中作者提到莲花具有“大仁大义大宽舍,大柔大刚大之奥”的特质。

这些词语不仅表现了莲花的崇高品质,也传递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莲花具有高洁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着坚强和宽容。

作者借莲花的品质来呼吁人们应当追求仁爱、正义和坚韧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作,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哲理和感悟。

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描摹,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出了对人类道德品质的思考和追求。

“赞莲花之性,传君子之志”

“赞莲花之性,传君子之志”

“赞莲花之性,传君子之志”作者:徐蓉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7期《爱莲说》作为周敦颐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篇散文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对社会上三种不同阶层的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品质的看法。

周敦颐对莲花这一高洁的君子形象的爱慕与礼赞,体现了他对孤傲高洁、廉洁自律精神的追求。

这种优秀的人格榜样对于我们现代社会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培养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一、《爱莲说》的文学美《爱莲说》作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通过优美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莲花、菊花和牡丹三种植物的美,不仅讲明了作者为人处世的观念,还阐释了人生哲理。

语言运用十分精妙,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首先,从内容上突出莲花的高洁。

《爱莲说》在内容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突出莲花的高洁形象。

作者先总写水陆植物有很多是值得喜爱的,接着表明“晋陶渊明独爱菊”。

此处,作者是用陶渊明的品德来体现菊花的精神。

众所周知,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著称,因而可以将陶渊明看作不向权势低头,喜欢隐居且超然物外的精神代表。

既然陶渊明能够将自己的精神品质寄托在菊花上,那么作者也可以将自己对于人生的诸多看法和观点寄托于莲花上。

紧接着,作者写了大众普遍喜爱的植物——牡丹。

一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简洁明了地写出了牡丹受到社会富人阶层的欢迎。

在这里,作者同样是把社会上普遍大众的爱好与牡丹相关联。

由于牡丹自身就给人一种十分张扬、富贵的尘世之感,所以作者在这里也是为下文引出莲花做铺垫。

然后,作者开始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莲的喜爱之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寥寥數语就将莲花的特性精准地表达出来,并且字里行间充满对莲花的欣赏与赞美。

作者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既符合莲花的生长特性,同时又巧妙地赋予莲花以人的精神品格。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进行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明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注释: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是著名的隐士。

《爱莲说》原文及欣赏

《爱莲说》原文及欣赏

《爱莲说》原文及欣赏《爱莲说》是北宋散文家周敦颐的代表作。

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爱莲说》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爱莲说》注释可:值得。

蕃:通“繁”,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独,只,唯独。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自,(自)从。

盛,很,十分,一作“甚”。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爱莲说_精品文档

爱莲说_精品文档

爱莲说《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人曹雪芹创作的一篇散文。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然而,《爱莲说》作为曹雪芹的散文作品,也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爱莲说》以一种细腻而又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莲花含义的思考。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余幼时即嗜好文字,所以年十岁能调鸾刺直笔也。

”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曹雪芹对文字和艺术的热爱。

这种热爱使得他在文学创作中能够给予每个字句以细腻和精心的雕琢。

文章接着描述了莲花的美丽和品质。

曹雪芹用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莲花的各个层面。

他写道:“其发节以含明,和袦含彩,华指以点翠,香表乎春冰。

”这句描写既赞美了莲花的外貌,也展示了莲花的独特之处。

莲花的花瓣如同明珠一般晶莹剔透,色彩丰富而温润,花蕊上的翠绿点缀增添了生命的气息,花香如同春天的冰雪一般清新。

曹雪芹通过这些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面。

除了描绘莲花的外貌,曹雪芹还深入探讨了莲花的内在含义。

他认为莲花的美和品质是由于它们生长的环境所形成的。

“地气所生为草,地势所成为山,地学所行为人。

”曹雪芹用这句话强调了外在的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他认为,莲花生长在泥水中,但却能够保持清洁和纯净,这是因为它们具有在污泥浊水中生存和成长的能力。

这种品质使得莲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美德的象征,它象征着清雅、纯致、坚韧与超脱。

在文中的最后,曹雪芹通过对莲花品质的赞美和思考,引申到对人生的思考。

他说:“以其潜态秀气可使凤鸟来仰视,以其超然绝俗可以使豪杰来宾从,以其纯雅可折服龙虎。

”曹雪芹认为莲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而是一种具有启示意义的存在。

莲花的崇高品质能够吸引凤凰和豪杰,能够征服龙和虎。

这种以莲花为喻的秉性和态度,也成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法。

总的来说,《爱莲说》是曹雪芹在散文创作中的一次成功尝试。

文章以典雅的文字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爱莲说原文注释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注释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注释及翻译爱莲说原文注释及翻译《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

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原文注释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枝蔓 长枝节 更加
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末语气词
耸立的 立 样子
表转折 亲近而 不庄重
句子翻译: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 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 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 妖艳;茎梗中间贯通, 外观笔直,不生枝蔓, 不长枝节;香气远播, 越发清香;笔挺洁净地 直立在那里,只能在远 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弄它。

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只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朝

句子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晋朝的陶 渊明只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2、予 我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助词, 调节音节 表转折
被沾染
无实义
濯 清涟 而不 妖,
洗涤 清水 但是, 美丽而不庄重 却
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 香远益清,
句子翻译: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 像我一样的还有几个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
悟读课文,领会主旨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 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 菊 牡丹
可爱者甚蕃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 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秋季开花,迎寒斗霜,
清高避世
牡丹 雍容华贵
为了起衬托作用
悟读课文,领会主旨
3、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 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什么品格?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 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 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 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 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 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 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 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 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托物言志
君子的高尚 品质
古诗文-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用典抒情(借古抒怀)
练一练
(一)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 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是美丽纯洁的少女,或是清高脱俗的君 子,或是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是我国 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这种文化心态的产生,与一篇文章有关——
《爱莲说》 宋·周敦颐
学习目标
Course Objectives
1、正确朗读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文体介绍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 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 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道 理。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1017——1073), 道州营道人。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博学多 识,胸怀磊落,为官清正,为百姓爱 戴。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 世称“濂溪先生”。 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课文再现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君子之交,莫若莲之纯白
猜一猜: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 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打一植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以花喻人)莲花 (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
生长环境 体态 香气
(4)亭亭净植
风度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君子(托物言志)
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庄重质朴
2.胸襟磊落、 通达事理、 豁达正直
3.美名远扬
4.志洁形廉、清高
小结: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 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
(二)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 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 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真题链接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3、予谓菊, 认为,以为
花之 隐逸者也; 的 隐居的人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
句子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 花中的君子。
4、噫!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叹词,
宾语前置
相当于“唉” 的标志,不译
少 听说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独立朗读,正音
认读要求: 1、字正腔圆、吐字清楚,速度适宜。 2、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
正音:
周敦颐(yí)
可爱者甚蕃(fán)
出淤 (yū)泥而不染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花之隐逸(yì)者也
噫(yī)陶后鲜(xiǎn)有闻
课文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