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政治建设
五位一体选择题

五位一体的选择题1.什么是五位一体?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B.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C. 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战略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什么?A.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B.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C.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国防建设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哪一个方面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A. 生态文明建设B. 文化建设C. 经济建设4.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哪一个方面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A. 政治建设B. 社会建设C. 生态文明建设5.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哪一个方面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A. 政治建设B. 生态文明建设C. 经济建设答案及解析:1.正确答案是: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
因此,答案为A。
2.正确答案是:A.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
因此,答案为A。
3.正确答案是:C. 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最基础和最根本的方面,它是整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
因此,答案为C。
4.正确答案是:B.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面,主要涉及到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
因此,答案为B。
5.正确答案是:B.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方面,主要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
因此,答案为B。
五位一体指的是什么

“五合一”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的“新表达”之一。
五合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主要结构之间存在一般联系。
在“五合一”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这将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到2020年全面实现社会化。
要把握五合一的总体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筑的丰富内涵。
五合一总体布局是有机的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合一建设,全面促进和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和良好生态的发展格局,使中国成为繁荣,强大,民主,文明的国家。
和社会主义和谐现代国家。
扩展数据过去,主要参考是“经济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了“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它提出了“四合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建议。
这次,它进一步扩展到“五合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合一总体布局是有机的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合一建设,全面促进和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和良好生态的发展格局,使中国成为繁荣,强大,民主,文明的国家。
和社会主义和谐现代国家。
“五合一”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法思想,在五种主要结构之间有着普遍的联系。
在“五合一”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五合一的总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主要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体是指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作了明确和重申。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统一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内容之一。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标签:五位一体;社会有机体;历史合力论;实践基础;动力机制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日趋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经历了“三位一体”总体布局。
再到“四位一体”布局。
2012 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思想的提出,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深刻揭示了社会系统的实践本质、有机生成和运行规律,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重要的哲学基础。
首先,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社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意义上对社会有机体概念的首次明确表述是在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哲学的贫困》,在文中提出“社会机体”这个概念的,他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
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①在这里马克思明确说明了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体的社会形态的意义上的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拓展完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拓展完善过程: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不断拓展完善。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郑重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形成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目标。
4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构成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布局。
5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五位一体布局的意义1从“一个中心”“两个文明”,到“三大建设”,再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先进的理念、更为深远的视野、更为宏观的战略,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加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稳固扎实、兴旺发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拓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新高度、进入了新境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了基本框架、规划了主要途径。
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义“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说。
此间专家指出,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党建专家指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
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
“…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
”许耀桐说。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五位一体,这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发展的总结。
过去党的自身建设是按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位一体”进行概括的,“反腐倡廉”放在作风建设中。
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分出来,专门作为一部分,形成“五位一体”布局,并在党建总体布局关于加强党建的要求中,除了过去强调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外,特别增加了“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内容和关系五位一体的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说。
此间专家指出,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党建专家指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
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
“‘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
”许耀桐说。
五位一体,这是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重大发展的总结。
过去党的自身建设是按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位一体”进行概括的,“反腐倡廉”放在作风建设中。
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分出来,专门作为一部分,形成“五位一体”布局,并在党建总体布局关于加强党建的要求中,除了过去强调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外,特别增加了“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一、引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实践成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其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
2. 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是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勃勃生生、历久弥新的精神成果,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集体精神、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实践精神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需要努力实现经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2. 推进共产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为此,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共产主义事业。
这包括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形成有效的经济体制。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 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 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 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 实践之中。
首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要不断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
其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 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 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狭义:指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民主
广义:指我们在政治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民主 概念(如民主生活、民主作风等)
国家的实质-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 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国体说明的是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形式-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 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政权9月15日,在 全国普选的基础上,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 京召开,标志着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 范围内建立起来。
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 监督。
二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权 力,决定问题。
三是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 ,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四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合理分权, 发挥两个积极性。
五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 关,享有比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更大的自主权。
国体是一国主权的归属形式,政体则是一国主权的运用 形式。
政
专制君主制
体 的 种 类
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
总统制
二元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
民主制
议会制
(共和
委员制
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和制
1、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建立的国家政权形态,也是 新中国国家政权最初的雏形。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 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一方面,要坚持国家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 方面,要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 家政权的专政力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 会。
根据地人民在选举
抗战时期根据地的 三三制民主建设实践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 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国 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政权组织 形式。
从1953年7月到 1954年5月,在全国 范围内进行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空前 规模的普选。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一是维护人民当家作 主的权利,二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三是组织 社会主义建设,四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 进步事业,等等。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3)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疑难解析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
第六章“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道路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三、全面依法治国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道路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道路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县
区
乡
镇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
全国人 大代表
选 举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国家政权,经历了一个发展过 程:
工农民主 各革命阶级的 人民民主
专政
联合专政
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
(1)内涵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 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 专政
第一,性质(领导阶级、阶级基础、本质内容 )相同;
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 个方面是分不开的,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无 产阶级专政,或者叫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 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 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 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 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 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 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 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我党提出并大力推广的工 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工农兵 代表苏维埃,在抗日战争时期推 行的三三制原则下的参议会等政 权组织形式,解放初期实行的各 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都是形成今 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实 践来源和历史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