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
古诗词吟诵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吟诵的例子:
1.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4.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些古诗词都有着优美的旋律和韵律,通过吟诵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吟诵时,要注意掌握每个字的发音和节奏,以便更好地表达出诗词的韵味。
吟诵古诗词

吟诵古诗词
1、《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将进酒》——李白(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古诗词吟诵

「诵」依平仄,节奏规则,引声以读之。 「吟」依平仄,节奏规则,引声以咿唔之。
「唱」以音乐为主,伴以管弦乐器,随其 板拍,展喉发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 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 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香港歌星徐小凤唱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
6 6 5 6 7 6. 7 676 5 3 6 5 6 2 3—
相见 时 难
别亦 难
东风 无 力
百花 残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音最长,而且高起高收) 上声高呼猛烈强,(开口读时用力,低起高收) 去声分明哀远道,(声音高低适中) 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
《古诗词三首》吟诵教案

《古诗词三首》吟诵教案一、引言1.1 古诗词的背景介绍1.1.1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1.1.2 古诗词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1.1.3 古诗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
2.1 诗词的魅力2.1.1 诗词语言精炼,用词讲究,给人以美的享受。
2.1.2 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的共鸣。
2.1.3 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1 诗词的传承3.1.1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传承和发扬。
3.1.2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1.3 诗词中的智慧和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作用。
二、知识点讲解1.1 诗词的格律1.1.1 诗词的格律是指诗词的音韵、平仄、押韵等规律。
1.1.2 诗词的格律是诗词形式美的基础,是吟诵的重要依据。
1.1.3 学习诗词格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2.1 诗词的意象2.1.1 诗词中的意象是指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的画面或场景。
2.1.2 意象是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2.1.3 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1 诗词的修辞手法3.1.1 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3.1.2 修辞手法使诗词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
3.1.3 学习诗词的修辞手法,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1 《静夜思》1.1.1 作者:李白1.1.2 内容: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1.3 重点: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1 《登鹳雀楼》2.1.1 作者:王之涣2.1.2 内容: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丽景色。
2.1.3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1 《赋得古原草送别》3.1.1 作者:白居易3.1.2 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和对友谊的珍视。
《古诗词诵读》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

1.阅读古诗词,大体把握古诗词的意思。
2.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件。
一 学习《采薇(节选)》1.了解题目。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节选)》就选自《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根据内容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板书:风 雅 颂)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采薇(节选)》。
[板书:采薇(节选)]你们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你们见过“薇”吗?(出示课件1)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
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雨:多音字,解释为“下(雨、雪)”,在这里应该读yù。
(3)齐读,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要咬文嚼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品味出其中的韵味。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2)“杨柳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们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表达)(2)理解“昔我往矣”。
(教师提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戍边返乡的战士)回想“我”离开家乡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即将出征的“我”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呢?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我”能回家吗?兵役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3)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家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地走在归乡的路上。
同学们从这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战士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的情感)(4)理解后四句诗的意思。
诗的后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短短16个字就讲述了一位戍边战士,在回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教案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
恋。)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
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
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
么。(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
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
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
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
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
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
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
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古诗词吟诵ppt课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何谓吟诵? 吟诵是朗诵吗? 吟诵是歌唱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朗诵
朗读
内容选定 表现形式 表现空间主要取材文学作品,如:诗歌、散 文、小说等;
更加严谨、规范,更艺术化,不仅要求 声音的表现,还需要肢体语言的辅助; 一般指舞台表演,或在公正场合表达思 想的需要;
内容更宽泛,除文学作品外, 还包括新闻、广告等; 较为自由,随意性较强;
舞台以外更加广阔、更加生 活的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第一章 朗诵的基本概念
一、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延伸,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西方诗人 的游吟,进入中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诗词没有朗诵,汉语 的诗词文赋大部分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朗诵与一般意义上的朗读是有 着一定的区别的。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教学目标1.配乐吟诵宋词,感受宋词的韵律美。
2.品读关键词,体会词人情感;赏读写法,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配乐吟诵宋词,感受宋词的韵律美。
2.品读关键词,体会词人情感;赏读写法,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配乐吟诵宋词,感受宋词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翁老师的宋词小课堂。
这节课我们邀请大家一起学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四首词。
大家都知道旗亭画壁故事中,王昌龄因诗作广为歌女传唱而获胜。
诗歌可以合着音乐歌唱,而词的诞生更是和音乐密不可分。
乐工们不满足于合着音乐唱诗歌,决定根据音乐来填词。
也就是说,每一首词照理说都可以配合音乐吟诵出来。
假如给你一首词的时间,你会配上什么音乐为大家吟诵呢?吟诵词作,首先要了解作者,读懂内容;其次要把握意象,读通脉络;这样才能找到与之相配的音乐,最后声韵相协,读出情感。
这堂课,我们就通过两个小活动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活动一:给我一首词的风景。
请同学们启动头脑摄像机,边读边想象词中画面,评选这四首词中的最美画面。
课前老师做了调查,41位学生中,有18位认为欧阳修在颍州西湖所见最美,13位同学认为李清照在藕花深处行船最美。
两幅画面确实引人入胜,两首词作也别有风情。
现在,我们就从这两首开始。
1.学习《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1)聆听传统吟诵调《采桑子》。
配上民乐协奏是不是颇有春光旖旎之感?由于曲调的悠扬婉转,有些词我们可以拉长声音吟诵,以增加韵味,让景物特点更加突出。
在这乐声中,哪些画面在你的头脑摄像机中更加鲜明了呢?(2)对比同学一“头脑摄像机”里拍下的画面,感受欧阳修强大的观察力。
今日我想复现颍州西湖之美,领略西湖的美好与秀丽。
颍州西湖长堤芳草,水面如镜,流转绵延,实是如梦如幻,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伶官拊节而唱的绝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 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 渐》)王昌龄得意地引手画壁说:“一绝句。”
另一位伶官唱到“开筐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 犹是子云居。” (《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引手画壁应和 到:“一绝句。”
第一章 朗诵的基本概念
一、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延伸,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西方诗人 的游吟,进入中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诗词没有朗诵,汉语 的诗词文赋大部分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朗诵与一般意义上的朗读是有 着一定的区别的。
朗诵
朗读
内容选定 表现形式 表现空间
主要取材文学作品,如:诗歌、散 文、小说等;
6、吟诵现状 在大学,陈少松先生1987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
选修课至今。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常年传授吟诵。2007年,北京 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台湾辅仁大学联合成立 吟诵诗社。2007年,徐健顺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吟诵诗社——紫竹 诗社。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谢绥东先生、北 京语言大学的王恩保先生等都传授过吟诵。
在中小学,语文界很早就开始吟诵教学的探索了。广州的陈琴 老师创“素读经典”教学法,现已经推广到全国。上海的戴建荣老 师、彭世强老师进行吟诵教学,效果显著。厦门的陈水龙老师也把 闽南语吟诵引进教学。
在最近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有更多的地方引进了 吟诵的形式。这些都说明吟诵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的,只是很多 吟诵还不规范,很多吟诵也缺乏传承,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言、语。" 《礼记·文王世子》:"凡学(郑玄注,教也)世子及学士,必
时。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这是官
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教学诗歌吟诵的情况。
2、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
孔子重视将吟诵《诗经》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平时花很多的 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据《太平御览》引《庄子》逸篇中的文字记载:“孔子读《春秋》, 老聃踞灶觚而听。”能使老聃津津有味地听读,可以想见孔子吟诵 《春秋》的水平一定很高。及至战国,《诗》、《书》、《礼》、 《春秋》等经典著作仍为人们所诵习。“节奏鲜明,以声显义”, 国人喜尚吟诵诗文已形成传统。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2、吟诵体系
(1)吟诵的语音与当地方言的关系。吟诵使用的是文读系统的语 音,吟诵具有文人的特点,其审美趣味也是文人的。 在北方,更 接近官话,在南方,更接近当地方言。文读与方言口语的差异,在 北方可在10%—30%左右,在南方,最多者甚至可达到80%。 (2)依字行腔。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 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 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 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 味。
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 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吟诵活动自然要数诗歌吟唱。
又一位伶官唱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 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怨》)王昌龄望望 王之涣格外得意地引手画壁说:“二绝句。”
王之涣却不屑地说:“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下里巴人 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接着指着四位佳 妓中最棒的一位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 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拜床下,奉我为师。”
总之,在唐代,从皇帝到大臣,从文人雅士到村夫牧童,从 和尚道士到宫女歌妓,吟诗成了人们普遍的爱好,成了时代的一 种风尚,成了诗歌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听《 唱碧 ”鸡 讲漫 述志 这》 样中 一记 件述 有的 趣典 的故 故“ 事旗 。亭
“旗亭听唱”
故事发生在大唐开元中期,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常 相约在一起小酌。酒喝到正酣时,忽然见十多位梨园伶官招妓 聚燕来到旗亭。三人便离席坐到角落处,一边烤火,一边逗趣 观望。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朗诵对普通话的要求
第一:准确表达作品
普通话——正音,有相对统一的语言标准,有利于表达 的一致性。
(不同时代都有相对的正音:中古音——唐宋雅音、民 国有官话) 方言表达有差异性,但也有亲和力。
马鞍山每年都有吟诵活动。
二、曼声长吟谈吟诵气 密咏恬吟以得其韵 如何吟诵? 1、吟诵的方法分类: 有格律者:如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依格律而吟诵; 无格律者:如古体诗、古文等,多有几个相对固定的调,吟诵时 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古诗词吟诵
主讲人:谢其梅
何谓吟诵?
吟诵是朗诵吗?
吟诵是歌唱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3)吟诵的腔调讲究以气驭声,依字行腔,腔音特征比较明显。 且与当地的音乐体系相近,与当地的宗教音乐、民歌、琴歌、 戏曲、说唱等都可能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吟诵调各地都不一样。 也有相对固定流行的吟诗调,但是细究差异依然很大。
启蒙读物的风行,使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到极大的普及, 其影响之久远,一直到解放以前。
这个时期吟诵的作品,不仅有一向处于正统地位的诗与文,而 且有新起的词与曲。这个时期吟诵的腔调受到戏曲音乐的影响,得 到丰富和发展。吟诵的理论研究大为加强。如南宋的朱熹、元代的 刘绩、明代的李东阳、唐顺之等都对吟诵之学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 解;尤其是清代的桐城派作家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在社会上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吟诵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推进和提高的作用。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的一则故事中看一下六朝人玩味作品 音节美的实例吧: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 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诛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 又其所未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泳其所作《咏 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3、唐代
格律严整、音调铿锵的近体诗产生了,整个诗歌创作进入了 黄金时代,诗歌吟诵也随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
更加严谨、规范,更艺术化,不仅要求 声音的表现,还需要肢体语言的辅助; 一般指舞台表演,或在公正场合表达思 想的需要;
内容更宽泛,除文学作品外, 还包括新闻、广告等; 较为自由,随意性较强;
舞台以外更加广阔、更加生 活的空间;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 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 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第二章 古诗词的吟诵
日本的汉诗吟诵自唐代以来,一直在延续。各类吟诵 社极其丰富,传承的方式依然是口传心授。
这里想问大家,你估计现在日本参与吟诵能有多少人?
500万人
如今,日本的吟诵加入了音乐、舞蹈、剑术……
韩国的吟诵保留了北方吟诵的特点,气势恢宏,深 受国民喜爱。
一、诗乐一体话吟诵
中国是个诗乐一体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到“五四” 之前,无论是开蒙诗文,还是诗文交流都从吟诵开始,是文人 的基本功,私塾必修。特别是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但随着 新文化运动开始,诗乐分离;再加之西方教育制度进入,私塾 不再,吟诵渐衰,而伴随西方文明戏的朗诵渐盛。
诗歌——诞生在文字前。赵元任的《(新诗歌集)序》中曾指出: “诗歌不分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诗歌从它在原始 社会里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被先民们吟唱了。
1、周代 诗歌吟诵是当时的大学(即太学)以及小学里都开设的一门必
修课,请看下面几则文献资料的记载: 《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
第二:清晰接受作品:听众的差异性
三、对朗诵的评价
1、内容的把握: 朗诵是二度创作,但前提是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认知。
但文学创作本身又存在可解释性,于是,差异的存在是必 然的。 2、语言的呈现 3、艺术的表达
例如:《沁园春·雪》 又如:《将进酒》
将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延年歌
(汉 李延年)
平仄就是声调。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四声为阴平、阳 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现 代的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古代的入声在 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 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所以吟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