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人文生态不可或缺

合集下载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环节,其中人文精神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思想精神。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音乐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探讨,以探寻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个人对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培养自己的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音乐作品,体验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如爱、恨、喜、怒、哀、乐等,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领悟和理解。

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精神督促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并表演大量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包括爱情、友情、家庭、国家、世界和平等各种不同的主题。

这些音乐作品往往包含丰富的人文情感,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和表演,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社会主题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自己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

人文精神使得声乐教学不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和学习,更是一种情感和价值的传递和体验。

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人文精神不仅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涵,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

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音乐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作用,声乐教学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者,更是情感和价值的传递者。

只有这样,高校声乐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音乐艺术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谈音乐课堂中的人文教学艺术

谈音乐课堂中的人文教学艺术

谈音乐课堂中的人文教学艺术作者:顾蓓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7年第3期[摘要]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教教材、教唱歌,更要渗透人文与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解读、感知、体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音乐、学习音乐,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音乐创造。

[关键词]小学音乐;人文教学;情感[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7)09-0068-01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精神文化产物,其人文性是鲜明而深刻的。

然而,在实际音乐课堂中,不少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唱与教材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其人文价值,轻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课堂难以收到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音乐课堂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丰富、饱满、富有生机的音乐实践中感知音乐作品的美,收获音乐学习的快乐。

一、生动解读,让作品富有张力感知并欣赏音乐作品,是真情演绎的必要准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认识作品,读是关键。

不少教师在授课中习惯以读背景、整齐划一地朗读作品,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认识,这样的读单一、单调且缺乏情感交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像提线木偶,与作品之间很难碰撞出火花。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在演唱的前奏上花时间、花心思。

对于充满童心童趣的儿童歌,我会采取猜谜、讲故事、做游戏、歌词对话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对于一些文化底蕴浓厚的民族歌谣,我则从文化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文化及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谣来自宝岛台湾,是一首节奏欢快的高山族民歌。

在这首歌谣教学前,我确定以下两个教学重点:(1)感受宝岛台湾的地域风光;(2)认识高山族。

在教学中,我首先以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导入一个美如水、壮如山的民族——高山族。

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呈现大量的文字材料,向学生一一介绍高山族,而是从风光宝岛——阿里山和高山族舞蹈《杵舞》的视频欣赏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阿里山的风光秀丽及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导读:本文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刘磊(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摘要: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迫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是一种人文课程,课堂中要人文精神教育。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文培养;音乐课堂;精神文化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会脱离文化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

所以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谓人文,是指与人类和人类社会有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积累。

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产生较早的文化形式是音乐。

从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

音乐欣赏课担负着音乐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所以音乐鉴赏课中在完成音乐欣赏的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那么在音乐鉴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素养培养呢?一、要正确认识音乐文化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

”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之一,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和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诗歌、地理、社会、民族、精神、地域、时代、宗教、伦理、道德、民风、习俗、风格的文化特征,都打上了人文科学的烙印。

由此可见,音乐文化是一门多元文化,它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

因此,我们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让学生多维欣赏音乐,了解音乐背面所凝结的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知识。

实例1:课题《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关键词:诗歌、朗诵舒伯特是“歌曲之王”,600多首艺术歌曲,歌词多选自歌德、席勒、海涅等大师的诗词,有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如《致春天》《听云雀》;有的赞美艺术和爱情,如《致音乐》《爱的使者》。

让音乐课堂尽现人文魅力

让音乐课堂尽现人文魅力

让音乐课堂尽现人文魅力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口标。

因此,音乐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质的,人文学科关心的是人,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

“音乐与人”的问题,使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体现对学生浓郁的人文关怀。

一、“熏陶”、“感染”——人文火花的闪现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十分重要又迫切的。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

”“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学生。

许多老师在为一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课时都会进行课堂常规教育,生怕如果不在第一节课给他们一个“下马威”的话,以后的课堂纪律就难以驾驭。

于是,一个疾言厉色的老师便出现在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面前。

帮助一年级新生建立应有的课堂常规是必须的,但也并不急于他们进入小学后的第一节课就开始。

他们还没有体验到小学音乐课带给他们的乐趣,就先给他们套上了许多“桎梏”,这无疑是一种摧残。

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比如新课程的第一课便是《好朋友》,这一单元设计的意图在于新学期开始,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亲切的朋友关系。

其中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更是音乐用其特殊的语言来认识朋友,让一年级的新生充分感受到了音乐课的乐趣,无形之中也告诉他们音乐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二、“沉浸”——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创设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它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的人文心理氛围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

在这个氛围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他们是学习者,实践者,探索者。

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

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

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音乐与自然都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元素,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音乐能够与自然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美妙的人文体验。

本文将探讨音乐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共同展现的人文性。

一、音乐与自然的共鸣音乐和自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形式,它们都以某种方式传递情感和意义。

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风声和溪水流淌的声音,都能够激发人类内心的共鸣。

同样地,音乐通过节奏、旋律和和声,以及歌词中所传递的情感,让人们能够与之产生共鸣。

自然与音乐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增强了表达的力量。

二、音乐的自然元素音乐中融入自然元素是常见的艺术手法。

许多音乐作品使用自然中的声音作为背景音,如鸟鸣声、风声和海浪声等。

这些自然声音可以为音乐创作增添一种真实感和生动感,使人们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此外,一些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也受到自然的启发,如模仿鸟儿的歌唱、风的呼啸或河流的流动等。

这种融合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人文气息。

三、音乐对自然的赞美音乐可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之情。

许多古典音乐作品都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通过音乐的形式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在现代音乐中,也有许多歌曲歌颂了自然的壮丽和多样性,进一步强调了音乐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音乐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音乐也可以在自然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许多音乐会或音乐演出以自然保护为主题,通过音乐的方式向大众传递环保理念。

这种方式既能够引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能够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行动。

此外,一些艺术家通过音乐作品中的歌词和表演来表达他们对环境破坏的忧虑和不满,呼吁人们共同关心和保护自然。

综上所述,音乐和自然之间的联系紧密而广泛。

音乐通过融入自然元素和赞美自然的方式,展现了它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独特而美妙的人文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并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中去,为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小学音乐课堂“闪耀”人文光芒

让小学音乐课堂“闪耀”人文光芒

让小学音乐课堂“闪耀”人文光芒【摘要】小学音乐课堂在学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音乐课堂的文化价值不可忽视,学校应该加强音乐课程的推广和普及。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闪耀人文光芒,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小学音乐课堂值得重视,学校应该注重音乐教育的实施,让音乐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音乐教育、学生影响、教学内容、艺术修养、审美情感、音乐兴趣、全面发展、文化价值、学校推广、音乐课程、人文光芒、重视、普及。

1. 引言1.1 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小学音乐课堂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课堂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音乐素养,让他们能够感知和欣赏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音乐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音乐世界的欲望,促进他们在音乐领域的自我发展和提升。

音乐课堂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音乐,他们可以培养自身的自信心、表现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影响,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

学校应该加强对音乐课程的推广和普及,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受益于音乐教育的魅力。

1.2 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还能够影响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发展。

通过音乐的表达和分享,学生可以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从而提高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音乐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可以通过演唱、表演和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音乐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关联

音乐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关联

音乐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关联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它更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共鸣的载体。

在教学中,音乐不仅传授技术,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关联的重要途径。

首先,音乐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民族、地域甚至个体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学生不仅仅是学习音乐本身,更是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途径。

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开放心态和人文关怀。

其次,音乐教学通过作曲、演奏和欣赏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

音乐作为情感的表达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用音乐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故事,从而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使他们更加关注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增强人文关怀。

此外,音乐教学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在合唱团、乐队或者室内乐团中,学生们需要协调彼此的演奏和情感表达,达到和谐的音乐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了在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

这种团
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学生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人文关怀和社会互动。

总之,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人文关怀与关联的重要途径。

通过音乐,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尊重文化差异、表达情感、共享社会责任。

这些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素养,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为培养这些素养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和方法。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精神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价值、尊重和尊严的关怀,它渗透在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素养和音乐修养。

本文将就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进行探讨。

人文精神赋予了声乐教学更深层次的意义。

声乐是一门充满人文气息的艺术,它通过歌曲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反映社会。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们要通过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学会用音乐语言去诠释人类的情感与思想。

只有通过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声乐作品的意义,从而在表演中更加地有内涵、更加地有深度。

人文精神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高校声乐教学并不仅仅是声乐技巧和音乐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过程。

人文精神将学习的重心从简单的技术训练转移到了更广泛的人文素养培养上来。

教师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经典文学作品、讨论历史人物的命运、学唱民歌、学习戏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情怀,培养出他们对生活、对艺术、对世界的更深刻认识。

这样的宽泛视野的拓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的音乐生涯中更加自信和有思想,而不只是停留在技巧层面。

人文精神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门以情感表达为核心的艺术,而审美情感正是对这种情感表达的感知和体验。

人文精神将情感的表达和领悟从简单的音乐节奏和音准上升到了对文学情感和社会情感的体验和理解。

在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在情感的感知和领悟,让他们真正领会音乐作品背后的意蕴。

这样的审美情感的提升,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声乐表演更加动人,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

人文精神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修养。

音乐修养是声乐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它包括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对音乐历史的了解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课堂:人文生态不可或缺
发表时间:2018-05-03T16:29:34.55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作者:包雪云[导读] 音乐课堂应该重构浓浓的人文生态,以此构筑厚重的、坚实的音乐人文生态。

甘肃省永昌县第六中学737200
由于诸多原因,一些初中班级的音乐教学总是在纯技能技法的圈子中打转转,而与之相关的音乐素养和人文滋养却少得可怜。

都说音乐能舒展人的心灵、锻造人的品性,但是光有技能技法而没有品性滋养,那这种“舒展”就是有欠缺的,就是脆弱而且苍白无力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课堂应该重构浓浓的人文生态,以此构筑厚重的、坚实的音乐人文生态。

一、在情境创设中聚焦学生
单一的教学行走方式和单薄的知识呈现方式,很难触发孩子们的音乐情趣。

唯有创设浓浓的情境,才是打动学生的长久之计。

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音乐课堂应该少一些理论灌输,而多一些情境育人;好的音乐教师总是尝试构建一种情境化教学生态,在上课伊始就“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

二、在自主自练中锻造学生
成功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一味地把控着课堂学习权利,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仅仅充当听众、一味地接受单向灌注,而是充分地放权,让孩子们自我欣赏、自我探索、自我唱跳,大面积地解放孩子们的手、口、脑,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知识的学习者、建设者和创造者。

就《黄河船夫曲》的教学而言,应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找找《黄河船夫曲》的音乐风格及特点,自发萌生探索西北各类音乐的兴趣;自主合作了解“重复”这种创作手法,并尝试创作简单旋律;能够自己唱民歌,欣赏其改编作品,感受与体验不同地区民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以《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以下动手自主环节:
1.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在此基础上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在反复聆听中找出歌曲中重复的乐句,并在小组内讨论:重复可分为完全重复与变化重复,那么《黄河船夫曲》是采用的哪种重复呢?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2.出示曲谱,引导学生找出不认识的音乐符号,如前倚音、下滑音和连音线,教师重点强调第一个,而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后两个。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对比试唱前倚音、下滑音的乐句和不带前倚音、下滑音的乐句,以此让孩子们从听觉上感受一下哪种更有陕西民歌的韵味;之后学生自己对比演唱,让学生感受下滑音的演唱,在唱时必定把那种弯给带出来。

3.三听歌曲,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以上探索过程都是让孩子们在自主自悟的过程中进行的,包括找出乐曲最重要的特点——重复,也包括找出自己不认识的音符,更包括歌曲的风格和演唱特点,都是让孩子们充分地自主合作探究,不做统一硬性规定,不强迫同一标准,不搞“一刀切”,孩子们能理解多少是多少,以此积累音乐实践经验。

事实上,正是教师的放权,才激发了孩子们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

其中,孩子们对艺术的感悟、体验、沟通交流等与音乐核心素养相关的因子一一登场,意味着一种平等民主气氛的生成,意味着一种舒服、温润、合适的温度的蔓延。

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而言,自主打开的版图愈广,孩子们收获的音乐素养愈多。

当然,由此而构筑起的音乐人文生态,也是师生乐于见到的。

三、在探究延伸中拓展学生
好的音乐教学境界不满足于现状,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文本,而是在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延伸中提升学生、滋养学生、锻造学生。

优秀的音乐教师,总是构建一种情境性、实践性、拓展性于一体的音乐课堂,引领孩子们在音乐的百花园中走得更远,当然,也收获得更多。

仍然以《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为例,临结束时可以进行以下探究延伸活动:
1.播放方言版《黄河船夫曲》,模仿其演唱特点,尝试用陕西方言演唱歌曲。

2.观看陕北民歌走进维也纳的视频演出报道,追问:看了这段视频,你们对陕北民歌的看法或态度有所改变吗?
3.创编活动,一组演唱,二组喊,三组拍手,四组表演动作,齐心协力来把船儿扳。

上述环节中,方言版的《黄河船夫曲》和创编活动中的《黄河船夫曲》,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扩充训练,是孩子们反复理解旋律和乐曲风格之后的再次欣赏,因而这样的欣赏另有一番意蕴在心头,其中的拓展意义不言而喻,昭然若揭,让孩子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以锻炼,真正在“学以致用”的场域中发现了音乐的多重风貌。

其中,让会唱的孩子唱,让会跳的同学演,“不能要求所有孩子以同一节奏、同一方式‘齐步走’,允许他们有差异性地成长与发展”。

从最初的情境引入到后来的自主选择,再到后来的方言版,随着学习空间的不断敞开,随着课堂气氛的不断升温,彰显着人文音乐生态的成功构建,也隐含着我们对于音乐教学更美好的一种期盼。

那就是相对于理论灌输和单向灌注而言,期间经验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开悟、品性的纯化,无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教学所更加需要的境界。

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以此让孩子们汲取到更多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俊一程晓云窦桂梅站在课堂上的校长[J].教师月刊,2015,(2):22。

[2]徐志伟育人,需调“心灵弦”[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