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同徒“授民”。
对这一史实解释最恰当的是A.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B.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C.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D.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2.黄帝陵和炎帝陵是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
这主要是因为A.炎帝和黄帝创新了青铜技术B.炎帝和黄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C.炎帝、黄帝通过禅让制当上部落联盟首领D.陵园山水环绕,林木葱郁,风景优美3.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
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
这反映了当时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B.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4.《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
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诸侯争霸危及中央集权B.周召二公开启古代丞相制度C.礼崩乐坏局面已经出现D.天子过失冲击国家宗法制度5.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C.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D.用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6.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使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另一些人想在社会之外,找到属于个人的内心平静。
下列属于“另一些人”的是A.孔子和孟子B.荀子和韩非子C.老子和庄子D.孙武和孙膑7.宋神宗在《资治通鉴》的序言中写道:“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甲骨文中有“亡入,疾”“舍空邸第”等隔离防疫的记载。
据此推测,此法距今至少有A.5000多年B.3000多年C.2000多年D.1000多年2.战国时期的《孝经》便征引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当时影响这一观念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九品中正制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家族宗法观念浓厚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4.有学者认为,周人的封建制度不仅是一个统治机制,而且在长期历史上,反映出其长期函化网络的特色。
学者认为分封制A.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B.极大地强化了宗法制C.推动了地方融合发展D.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5.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6.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认为宇宙和万物是遵循着"反"的规律来运动变化的,"反"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相成",二是"循环反复"。
这个学派最有可能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7.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
这一现象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产生B.加速分封制的解体C.催生了新兴阶层的出现D.推动了文化的活跃8.在战国时期,法家曾经显赫一时,到秦朝更是登峰造极,但是以后迅速衰败下去。
主要是因为法家A.不利于推行中央集权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利益D.不能体现皇权的威严9.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提到:“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第一单元_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小题计40分)1.有关人类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下列说法科学的一项是()A.西方人认为,人类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B.中国的神话传说认为,人类由女娲抟土创造而来C.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D.外星人创造了人类2.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B.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边告别了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3.通过对远古人类活动的遗址、遗迹等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能分析出古人类的生活情况,从而帮助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
世界上出土远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4.《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最早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5.历史课上,老师让大家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下面是小聪同学的描述,其中有一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这一项是()A.一大群男女在呐喊着追逐一只野猪,想将它赶到预先设好的陷阱中去B.几个人围着火堆在烧烤捕到的肿骨鹿C.十几个男女老幼坐在一块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和烤肉D.吃完晚饭后,大家在洞中休息,洞口燃着火堆来照明和驱赶野兽6.下列远古原始人类,就其长相和智力水平来看,与现代人最接近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类7.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与他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连线正确的一组是()A.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干栏式房子B.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C.半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半地穴式房子D.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子8.在今天,许多家庭喜爱用粟(一种黄色的小米)熬粥。
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测试题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 (2010重庆模拟,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元谋人D. 半坡人思路解析:元谋人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答案:C2. 北京人生活在()A. 距今170万年前B. 距今70万〜20丿」丁前C. 距今18000年前D. 距今7000勺战思路解析:该题重在考查对时间概念的再认再现能力。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为B:答案:B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京人特征的是()A. 保留了猿的特点B. 人工取火C. 使用打制石器D. 丄■用卅牛活思路解析:该题为逆向选择题,由课本内容可知使用天然火是北京人特征之一,故选项 B.人工取火不符合北京人特征,可选。
而选项A•保留了猿的特点、选项 C.使用打制石器和选项D.过群居生活属于北京人特征,因此正确答案为B:答案:B4. 下列远古人类从其进化状况看,排列正确的是()A. 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B•北礼人、九杲iMRC.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D•化殖人「⑻洞人.了匚禾k思路解析:远古人类其进化过程是由古至今,由低到高逐渐发展变化,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而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
故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
答案:C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 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A. 蓝田人B. 北京人C. 山顶洞人D. 亓掾人思路解析:该题重在考查对历史地图的再认再现能力。
由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图可知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皆为黄河流域的原始人类遗址。
而元谋人为匸厂血域i—左:k处遏册。
答案:D2. 爱美之心远古有之。
山顶洞人懂得爱美,是因为我们看到他们()A. 掌握磨光技术B. 訣用哀怖吩门」C. 掌握钻孔技术D. 会用骨针来缝制衣服思路解析:该题重在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严格的等级制度B.天子生活奢侈C.政治地位越高生活水平越高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这里的“诸侯”主要指哪类人()A.郡县长官B.方国头领C.商王子侄D.三公九卿3.下面是一幅反映西周时期某一制度的漫画,其内涵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B.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D.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互相诘难,批驳的目的是()A.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B.发展私学教育C.挽救奴隶制度D.研究人和人类社会5.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6.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7.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A.原始社会B.夏商时期C.学术下移D.百家争鸣8.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9.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培优核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74)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培优核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人采取A.王位继承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度【答案】C【详解】王位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分封制度而建立起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周人……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结合所学,为巩固对新统治区域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故选C。
67.“最早的农人们开掘沟渠,把大河里的水引到田里。
结果,农作物的产量较他们早先在多石的山坡上所得的产量要高得惊人。
公元前2500年的文献记载说,一块大麦田的平均产量是播种量的86倍!”上述材料说明了哪一项技术进步对文明发展的重大作用A.灌溉B.开掘C.播种D.统计【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最早的农人们开掘沟渠,把大河里的水引到田里。
结果,农作物的产量较他们早先在多石的山坡上所得的产量要高得惊人。
……”可知,农民因为灌溉田地,农作物的产量提高,A正确;据材料“最早的农人们开掘沟渠,把大河里的水引到田里”可知,开掘沟渠仍是为了灌溉,B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D与材料无关。
68.现今存世的有关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
许多古籍对此评价是:“商人尚鬼”、“先鬼而后礼”。
以上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早期统治者对神权和礼制同等重视D.先秦统治注重神权和王权的相结合【答案】D【详解】材料“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反映商人敬神尚鬼,喜好占卜,信仰巫术,注重祭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反映商代统治者敬神尚鬼,注重祭祀,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中国历史七(上)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A.北京人B.元谋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2.“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诗句,让我们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
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3.下列有关“北京人”(右图)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A.开始使用天然火B.开始使用磨制石器C.开始烧制陶器D.开始培植农作物第3题图4.老师在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廉这几幅图片,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此外,根据河姆渡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这些神话传说及历史史实都反映出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神话传说B.海洋文明C.农耕文明D.游牧文明6.2011年4月5日上午,万众瞩目的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郑市隆重举行。
共同的血缘、相同的情怀使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子,这一盛事国典现已成为海外炎黄子孙寻根团聚的重大节日。
此举是因黄帝()A.曾经打败了炎帝 B.发明了文字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编制了乐谱7.关于史实和传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史实是历史的缩影,传说是历史的精华B.史实是历史遗留给人类的写照,传说是历史的高度概括.1.C.传说不是历史,但包含有历史的影子D.传说就是史实,只不过升华了一些,更精彩一些8.“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成龙和青年歌唱家刘媛媛演唱的新中国60周年献礼歌曲《国家》的歌词,你知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9.学习历史,一定要注意时间概念的掌握,会计算时间。
七年级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参考答案-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基础测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计50分。
答案:1.C2.C3.C4.D5.D6.A7.B8.A9.D10.C11.D12.B13.B14.C15.B16.D17.C18.C19.D20.C21.A22.D23.A24.D25.D26.答案:图一绘的是鱼和鹿,图二绘的是猪。
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猪纹陶器说明河姆渡人已驯养动物,原始畜牧业开始出现。
评分说明:总分14分。
能完整说出陶器上所绘的动物是鱼、鹿、猪,得6分,其余酌情给分;能说出捕鱼、打猎、驯养动物(猪)这些关键词,得6分,其余酌情给分;语言表达流畅,有条理得2分,其余酌情给分。
27.答案(略)见“表解知识点”评分说明:总分24分。
每完成一个空格内容得2分,酌情给分。
28.答案:有了火,人类可以用来烧烤食物,体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有了火,人类可以用来驱赶野兽,还可以用来照明、防寒等;人类进一步征服了漫长的黑夜和严寒,扩大了生活领域,增强了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评分说明:总分12分。
答案多元,采意给分。
能够说出3个且语言表述准确,给12分;其余酌情给分。
综合测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计50分。
答案:1.D2.B3.C4.D5.C6.C7.D8.D9.D10.B11.A12.D13.B14.C15.D16.A17.D18.B19.C20.D21.C22.D23.C24.D25.B26.答案:(1)山顶洞人;(2)按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去想象:早上吃完早餐后,先由氏族首领分配一天的工作任务。
然后,青壮年男子有的出去狩猎、捕鱼,有的负责防御野兽等;妇女有的出去采集食物,有的在家负责烧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老人和小孩从事辅助性的劳动。
傍晚大家回到山洞里,由氏族首领统一分配食物供大家食用。
夜晚休息时,留人在洞口负责看守火堆,保卫大家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测试题班级_____姓名____分数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小题计40分)1.有关人类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下列说法科学的一项是()A.西方人认为,人类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B.中国的神话传说认为,人类由女娲抟土创造而来C.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D.外星人创造了人类2.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B.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边告别了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3.通过对远古人类活动的遗址、遗迹等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能分析出古人类的生活情况,从而帮助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
世界上出土远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4.《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最早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5.历史课上,老师让大家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下面是小聪同学的描述,其中有一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这一项是()A.一大群男女在呐喊着追逐一只野猪,想将它赶到预先设好的陷阱中去B.几个人围着火堆在烧烤捕到的肿骨鹿C.十几个男女老幼坐在一块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和烤肉D.吃完晚饭后,大家在洞中休息,洞口燃着火堆来照明和驱赶野兽6.下列远古原始人类,就其长相和智力水平来看,与现代人最接近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类7.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与他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连线正确的一组是()A.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干栏式房子B.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C.半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半地穴式房子D.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子8.在今天,许多家庭喜爱用粟(一种黄色的小米)熬粥。
已知世界上最早吃到这种粟米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9.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①学会种植庄稼②过上定居生活③使用天然火④人工取火A.④③①②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10.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山顶洞人相比,说法错误的是()A.工具的制作技术更先进B.生活水平明显提高C.居住条件大为改善D.贫富分化距离进一步拉大11.《白虎通》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可见,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
最早进入这一阶段的原始居民有()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河姆渡原始居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中华民族在古代存在着两种文化类型,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
这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汇,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原始社会时期的农耕文化具有以下特征()①掌握了原始农业技术,学会了耕种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已经学会建造房屋,开始过上定居生活④学会饲养家畜,掌握了制陶技术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3.人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
按照这一说法,我国的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A.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C.炎帝和黄帝时期D.尧舜禹时期14.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怀念先辈的传统节日。
每年的这一天,无数的中国人,包括许多的海外华人,都要聚集到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庙,举行隆重的祭陵仪式,来表达对这位华夏之祖的景仰之情。
人们祭拜的历史人物是()A.炎帝B.黄帝C.尧D.大禹15.“禹穴居时,以为兵。
”“”应该填入的是()A.木棒B.石器C.铜D.铁16.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同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的。
其中,汉民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它的前身是()A.炎黄族B.半坡氏族C.华夏族D.元谋人17.“禅让制”曾是原始社会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对这一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挑选的是有才有德的人②受到百姓的爱戴③新一任首领在以前都经过了长期实践的锻炼和大家的考察④新一任首领的产生,都要经过各部落首领商议后决定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18.古书《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段古文描绘的是什么社会的情况?()A.原始社会B.理想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19.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在进行环球旅行时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欧洲人到南美洲的火地岛,将一条被子送给岛上一位土著居民,这位居民将被子撕成一条条布片,平均分给了氏族的每一个人。
这表明()A.火地岛气候炎热,不需要外人送的被子B.火地岛上的居民道德水平高,没有私心C.原始社会早期还没有私有观念,平均分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D.火地岛的居民没有认识到被子的真正价值,所以随意处置20.学完原始社会的历史后,老师让大家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一单元的内容。
下面的表述中最为贴切的是()A.人类的起源B.人类的发展C.从猿到人的演变D.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材料解析题(21题18分,22题18分,共36分)21.阅读材料材料一“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
”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
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困扰着长江,使长江染上了两大重病:面呈黄色──富含泥沙;性情暴躁──洪水泛滥。
同黄河流域一样,植被的严重破坏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遭受水土流失的土地,不仅庄稼长不好,连野草也不愿在这里扎根。
──初中语文三年制自读课本《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国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几个文明之一。
同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印度文明一样,我国……发生的文明也是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它们的伟大成果共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世界历史》第一册阅读材料一后,请回答:(1)文中提到的中华文明的两大发源地是什么?(6分)(2)古代亚洲和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必然原因?(6分)(3)读了上述材料后,结合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谈一谈你的感想。
(6分)22.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下图所示的文物是在我国某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知道它们是哪一原始人类曾经用过的吗?(3分)(2)根据这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9分)(3)要进一步探究这一原始人的生活情况,除了从出土文物中可以了解外,还有哪些途径呢?(举出两例即可)(6分)三、动脑探究(12分)23.下图展示的是某一远古原始人类遗址出土的遗物。
陶鬶,最先是原始人使用的一种煮水器,前面有斜伸出来的长嘴,后面有一个把手;椭圆形的肚子下面连着三只空足。
陶鬲是煮食物用的,下面多安着三只空足。
请观察上面的陶器,分析一下:为什么原始人要设计这种样式的陶器来烧水、煮食物?四、问题解决题(12分)24.今年清明节(2006年4月5日),来自海内外的上万名炎黄子孙齐聚陕西黄陵乔山,公祭黄帝。
为什么每年会有那么多的海外人士来陕西祭拜黄帝?在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举行这样的公祭活动,有什么意义?拜祖大典盛况空前台湾同胞祭祖团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计40分。
答案:1.C2.C3.B4.D5.C6.D7.B8.D9.C10.D11.C12.D13.C14.B15.C16.C17.D18.A19.C20.D21.答案:(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亚非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这是有着必然原因的。
大河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有利于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人类在大河流域定居、生活,从而产生了文明。
(3)感想:我国境内早期的原始人类大都生活在大河流域。
如元谋人生活长江流域,半坡人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等。
这充分说明: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源。
2.生态环境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前途和人类命运。
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人类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3.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保护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评分说明:总分18分。
(1)满分6分。
说出两个给满分。
(2)满分6分。
采意给分,能说出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发展等即可。
(3)满分6分。
答案多元,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山顶洞人(2)制作这样的装饰品和骨针都需要一定的磨制和钻孔技术。
这就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
骨针和装饰品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山顶洞人已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还懂得了爱美等。
(3)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访问、参观历史博物馆等。
评分说明:总分18分。
(1)满分3分。
(2)满分9分。
说出磨制、钻孔技术,给4分;说出缝制衣服和爱美给4分。
采意给分。
(3)满分6分。
能举出2种途径,即可给6分,酌情给分。
23.答案:三足造型稳定。
空足的设计,在煮水或煮食物的时候,因为同火的接触面比较大,所以能够很快地把水煮沸或把食物煮熟。
把手安在背上,防止烫伤手。
造型美观等。
评分说明:总分12分。
采意给分,能说出2个优点,言之有理即可。
24.参考答案: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
黄帝作为华夏族的祖先,在当时凝聚起了族人的创造力,开启了中华5000年文明。
我们缅怀和祭祀他,就是要继承黄帝的“凝聚”和“创造”的精神,把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创造力凝聚起来,实现中华民族新的腾飞。
评分说明:满分12分。
答案多元,采意给分。
能围绕“祖先”“凝聚”“团结”去说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