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说课内容: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说教材是课标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本单元学习了体积单位,并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为下节要学习的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推导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首先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以看作是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表对比,让学生填写他们各自的进率,以加深印象。
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例4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的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说教学目标①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②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的转化。
③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学生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算理的理解,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通过引导观察、比较、分析、讨论、重点引导,借助课件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来理解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9《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9《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概念;2.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感知物体的大小与容积之间的关系;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体积单位换算。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求精神;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知识点讲解本节内容是关于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测量物体的大小、容积等等。
为了更好地测量,统一了测量单位。
我们经常用到的体积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进率指的是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比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算不同的单位,如1升=1000毫升,这就是进率。
2.计算实例例1:1升=______ 毫升。
解:1升=1000毫升,所以1升=1000毫升。
例2:5升=______ 毫升。
解:5升=5×1000=5000毫升。
例3:4.5升=______ 毫升。
解:4.5升=4.5×1000=4500毫升。
3.应用实例例4:在百货商店购买两瓶洗衣液,分别为500毫升和2升,他们的总容量是多少毫升?解:第一瓶洗衣液的容量为500毫升,第二瓶洗衣液的容量为2×1000毫升=2000毫升。
总容量为500+2000=2500毫升。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案例、讲解、练习、小组合作学习互助互补”等教学方法,既体现了情境教学的特点,又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时间教学过程1分钟课堂开场,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分钟案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0分钟讲解部分:通过PPT详细讲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课时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即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学生对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工具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如,让学生用不同的体积单位量取一定量的物体,并进行换算。
3.引导与讲解: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讲解和解释。
4.巩固与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5.总结与拓展: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5)思考。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 2.比较。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①名称不同。②进率不同。
3.学习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我
三、一个表面积是150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答案: 一、 3000 5300 0.68 4.5 650 3.2 1.09 1090 2009 2009 二、30×25×15=11250(立方厘米) 11250立方厘米=11.25立方 分米 三、150÷6=25(平方厘米) 容器的棱长是5厘米 5×5×5=125 (立方厘米)
板块三、课堂练习
一、单位换算
3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5.3立方米=( )立方分米
6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4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0.65升=( )立方厘米
3200毫升=( )立方分米
1.0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2.009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二、一个箱子从里面量长30厘米,宽25厘米,高15厘米,这个箱子的容 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导入
1.口答。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长度单位: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填空。
3米=( )分米=( )厘米 700厘米=( )分米=( )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的一节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体积单位换算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基本概念,对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体积单位换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体积单位换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引导发现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讲解:教师讲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单位换算的方法。
4.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第34—35页内容)。
【说教学目标】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说重点难点】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
【复习导入】1、填一填。
1米=( )分米1分米=( )厘米 1*方米=( )*方分米1*方分米=( )*方厘米2、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新课讲授】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出示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先交流,再**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3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 1dm3=1000cm3(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
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7)观察板书内容。
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和体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容易混淆单位间的进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单位间的进率,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不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2.教学难点:学生明确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和体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如: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和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5.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思维活跃度等。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3-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3-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3-3-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概念性较强的课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对于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教学难点:实际应用中,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新课导入:介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理解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体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
5.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体积单位间进率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1立方米 = 1000000立方厘米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面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材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
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第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
通过计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第二是单位之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是实际应用。
由于学生已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单位之间的化聚法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能够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会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引入
【设计意图:趣味形象的画面寓含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新知学习的渴求。
同时也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二、操作演示,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探究新知并及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充分重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掌握类推的学习方法,并强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
】
二、实践巩固,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体积单位的转化虽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但学生对这种题在以前已有大量接触,其思路是相同的,因此教学时重点让学生对算理正确叙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归纳出规律,以提高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
】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主要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练习分两个层次,单位的转化是看学生对上面总结出的规律的应用情况,检验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两道综合练习的设计一是检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看学生读题、审题的精细程度、看是否对一些细节注意到,三是了解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就是掌握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
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四、全课总结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让数学能最大限度地影响着、激励着一部分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