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对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主的再讨论
山东沂水县纪王崮春秋墓

作者: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临沂市文物考古队;[3]沂水县博物馆
作者机构: 郝导华[1,2,3];许姗[1,2,3];张子晓[1,2,3];尹纪亮[1,2,3];厉建梅[1,2,3]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33-4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山东 沂水 纪王崮 墓葬 东周
摘要:纪王崮春秋时期墓葬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城西北40公里处,隶属泉庄镇。
其东北距沂河约6公里,东南距跋山水库约15公里。
此区属于沂蒙地区的山崮地貌,特点是顶部平展开阔,周围峭壁如削,再向下坡度由陡至缓。
纪王崮最高点海拔577.2米,顶部面积约0.45平方公里,是沂蒙七t二崮中唯一常年有人居住者,。
追寻悬崖上的神秘古国:探访天上王城春秋古墓

追寻悬崖上的神秘古国:探访天上王城春秋古墓
刘淑霞;无
【期刊名称】《旅游世界》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2012年4月16日上午,山东省文物局宣布,沂水县纪王崮天山王城景区内,纪王崮的崮顶发现了春秋时期国君级别的一个墓葬。
这座属春秋时期的古墓,距今已有2600多年,从形制、规格和已出土的文物来分析,应该是一座国君级别的墓葬。
墓主究竟是谁?墓内有何宝物?带着疑问,记者探秘天上王城。
【总页数】6页(P136-141)
【作者】刘淑霞;无
【作者单位】《旅游世界》编辑部;天山王城风景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5
【相关文献】
1.探访中国"阿凡达人"的神秘生活(上) [J], 张德强
2.神秘的印加古国秘鲁游记(上) [J], 布里安;柯林尔(图)
3.追寻悬崖上的精灵——科普纪录片《岩羊》拍摄散记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纪王崮墓葬国族问题小议

纪王崮墓葬国族问题小议
钟红丹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1
【摘要】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古墓是山东近几年来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其国族问题仍然在讨论之中.本文结合墓葬出土的两件有铭青铜器和相关传世文献,认为将郝看作纪国的城邑更为合适,华孟子鼎可能为鲁国华氏女子嫁给郑地采邑主的陪嫁之物,而墓主人可能也是她,由于齐国占领了郱地,而被迫逃亡到纪王崮.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钟红丹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2
【相关文献】
1.齐鲁大地诸侯小国大发现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J], 郝导华;尹纪亮;
2.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 [J],
3.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大墓墓主蠡测 [J], 侯乃峰
4.关于王兴将军墓葬地点问题的来信和作者的答复 [J], 谢仰虞;顾鉄符
5.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铜盂铭文释读及相关问题 [J], 张俊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沂水博物馆上手观摩纪王崮春秋大墓出土玉器(下)

主墓室出土玉器
经过考古人员用竹签和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一段环状的玉器露出土面,呈现出类似油脂的光泽,细看表面有晰的双钩线纹饰,十分漂亮。专家介绍,此玉器应为玉环或者玉璧。主墓室出土玉器,证实了专家此前的猜测。
此前,在北边箱内,出土一件十几厘米长的玉戈,记者通过相机拉近观看,同样为双钩线纹饰,玉质上好,造型和纹饰均十分漂亮。另外还出土一截兵器的玉饰。
纪王崮春秋墓墓室与车马坑共凿建于一个岩穴中,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纪王崮两座春秋墓葬及车马坑的发掘对揭开纪王崮历史传说的神秘面纱,对研究该地区历史和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价值。
临沂市考古队队员李建推断当时因为纪国是被齐国攻打,他们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国都,就相当于躲避战乱到这里,他们可能到这里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没有别的地方选择了,只能埋葬在这里。
考古中队员在这里,已经发掘出了一百多件随葬品,在南北边箱各出土了乐器,也有水器、酒器、礼器,其中有铜錞于等乐器,但最重要的还是其中发现了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7个鼎。
临沂市考古队队员李建推断当时因为纪国是被齐国攻打他们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国都就相当于躲避战乱到这里他们可能到这里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没有别的地方选择了只能埋葬在这里
山东沂水博物馆上手观摩纪王崮春秋大墓出土玉器(下)
据《沂水县志》记载:'纪王崮,巅平阔,可容万人,相传纪侯去国居此。'(清康熙十一年)。'纪王崮,相传为纪子大夫其国居此,故名'。(道光七年)
纪王崮春秋墓,是山东省考古人员发掘的第三处春秋大墓,位于“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纪王崮的最高处,堪称高山之巅。纪王崮春秋墓没有被盗掘过,保存基本完好,而且陪葬品也基本保存下来了,其数量之多在山东省非常少见
对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主的再讨论

对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主的再讨论李沣《对沂水纪王崮春秋墓主的讨论》一文,虽然对墓主为何人进行了全面探讨,但对该墓出土的青铜鼎铭文没有涉及。
青铜器铭文对判定墓主及墓主的身世,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就这个问题发表点个人管见。
4月22日《齐鲁晚报》讯:“省博物馆研究员、古文字学家王恩田解读铭文后认为:墓主名叫中叚氏。
”,并将铭文释为:“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保永享。
”王先生还进一步解释曰:“华孟子就是这件大青铜鼎的制作者。
制成后,给自己名为‘仲子’的二女儿做陪嫁用的宝鼎。
”因此华孟子鼎,“证明墓主应该是华孟子的女婿,也就是中子的丈夫中叚氏的墓葬。
”王先生的这个释读大体是正确的,但华孟子、中叚氏是哪个国族的人,该墓是哪个国族的墓,还没有点明,而这是个重要的,是大家关注而且也必须回答的问题。
《左传》中的如下记载似乎与王先生的释读有关:‚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隐公二年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隐公‚七年春三月,叔姬归于纪。
?按照王恩田先生的思路,用《左传》的这三段话对照铜鼎铭文,可以这样理解:华孟子就是鲁惠公元妃,此鼎为华孟子为二女儿仲子出嫁时的陪嫁宝器。
而这位二女儿仲子,也就是叔姬。
因此这尊宝鼎也就是陪送叔姬的媵器。
铭文中叔姬的夫君、华孟子的女婿为中叚氏,与《左传》对应的这位中叚氏,这位鲁惠公和元妃孟子的女婿,就是纪侯。
纪是姓,侯是官爵,纪侯的名子不详,也许纪侯的名字就是“中叚”。
纪侯的弟弟为纪季,纪侯为纪仲,这也非常有可能。
总之,结合《左传》文理解王先生的推论,很容易得出该墓主为纪侯的结论。
粗线条地这样分析判断,似乎还能顺理成章,但严格分析起来,这中间还有些矛盾,或者说还有些不能自圆其说处,如;?叔姬,按照排行,是老三,叔姬与仲子似乎不等同;?纪侯与中叚氏联系起来,现在既无文献也无考古学的证明;? 此器作器者“孟子”,受器者“仲子”同是子姓,王献唐先生说:“在一切媵器中,凡是作器者为一姓名,受器者为一姓名,两姓不同,大抵是母亲为女儿所作。
神游纪王崮、探秘古春秋

神游纪王崮、探秘故春秋春秋,那段显赫的历史;曾经在2700多年的历史舞台上狼烟漫漫。
纪王崮,这个被人传话的神奇地方,在2700多年以后的今天,重现了她最为真实的一面。
所谓“崮”,指的是四面陡峭、上端较平的山。
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 或叫做“方山”。
是我国继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第五种岩石造型地貌。
崮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之中,集中在沂蒙山区的蒙阴、沂水、沂南、沂源、平邑、费县、枣庄市山亭区等7个县区境内,有名有号的崮不下百座,组成了壮美的沂蒙崮群,其数量之多、地域之集中、形态之壮美,为世界罕见。
沂蒙“七十二崮”,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崮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结束于距今约67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
它们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经过漫长年代的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形成。
纪王崮,位于临沂市沂水县泉庄镇西北4公里处,以“秀、奇、美”享誉齐鲁。
崮呈南北走向,海拔577.2米,山势陡峭、崮顶平坦,崮顶面积近4平方公里,“可容万人”,是沂蒙山七十二崮中崮顶面积最大、唯一有人居住的崮,有“七十二崮之首”、“天下第一崮”的美誉。
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道光七年(1827年)的《沂水县志》均记载纪王崮为“纪侯去国居此”。
纪王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有6个与山下相通的门:南门朝阳门、北门塔子门、西门坷垃门、东门凳子门、西北门走马门和东南门雁愁门。
6门之中惟有南门朝阳门可以自由攀走,其他山门险峻无比,上下攀爬难于登天。
崮顶的纪王城,有巨石垒成的城墙,环绕四周。
这些巨石由人工切割而成,小的有数百公斤,大的有五六吨重,让人叹为观止。
城内有旗杆窝、金銮殿、纪王墓、妃子墓、擂鼓台、胭粉泉、上马石等十几处遗迹。
还出土过古钱币、箭头及青铜、陶制器皿等大量珍贵文物,经专家初步认定,最早遗存不晚于春秋时期。
沂水纪王崮春秋墓出土玉器

沂水纪王崮春秋墓出土玉器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在现场考察纪王崮春秋古墓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现场清理车马遗骸现场出土的青铜器沂水纪王崮天上王城大型春秋古墓发掘现场“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展”,于9月30日至11月25日正式开展,撷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60年来考古发掘的重要聚落址、都城址、佛寺遗址和大型墓葬的200件(套)珍贵文物,其中七成以上首次向社会公开展出。
玉璜纪王崮春秋墓精品文物、南水北调出土文物、孔府旧藏服饰……在中秋和国庆长假期间,山东博物馆推出了多项专题展览及活动,让广大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
其中,纪王崮春秋墓葬出土文物与南水北调工程文物是首次展出。
玉璜纪王崮春秋墓位于沂水县泉庄镇纪王崮顶,南部为墓室,北部为车马坑,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和成组的青铜器。
纪王崮春秋墓规模较大、规格高、结构特殊、时代明确、出土遗物丰富,是山东近几年来东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玉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山东省境内呈“T”字形,涉及地下、地上文物众多,自2002年以来在调水干渠及蓄水库区内共发现重要文物点80余处。
其中,在汶上南旺龙王庙遗址发现古运河大型分水枢纽工程,长清大街墓地发现大型东汉画像石墓,梁山薛垓墓地发现汉、宋墓葬200余座,临清河隈张庄窑厂遗址发现明清窑址18座,出土大量朝廷使用“贡砖”。
玉琮玉琮在沂水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纪国君主曾经在崮顶生活过,纪王崮因此得名。
玉戈根据史料记载,纪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之一。
都城在今寿光县境内,西与齐国相邻,东与莱、夷、杞(初在河南境内后迁至此)等国相邻,东南与莒相邻,西南与鲁相邻。
西周记载,纪国曾经和齐国交恶,纪王曾经跟周王讲过齐王的坏话,结果齐哀公就被周天子给烹了,就是处死了,纪国和齐国从此结了怨。
齐国开始不断派兵讨伐纪国,伺机吞并纪国。
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占领纪国的三个邑的土地,赶走了当地的纪国居民。
山东纪王崮顶有座大墓,专家发掘后遗憾地说:墓主彻底成谜

在山东的沂蒙山,有个地方叫做纪王崮,考古专家们曾在此发现过一处春秋大墓,同时也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可是直到现在,墓主人的身份之谜还依然让专家们困惑不已。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也许很多读者就心存疑惑了,既然都出土了这么多文物,怎么会不知道墓主人的身份呢?今天小编就来回答这一问题,并揭秘纪王崮大墓背后的故事。
2012年初,当地村民正在纪王崮修蓄水池,村民们意外的挖出了几件精美的青铜器,这件挖出宝贝的事儿不胫而走,并很快传到了当地博物馆专家的耳朵里。
专家们来到纪王崮,经过一番实地考察,最后确定,村民们挖出青铜器的地方,正是一处春秋时期的墓葬,他们为了保护文物,便在第一时间内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专家们经过几天的清理,首先挖通了墓道,露出了两扇墓门,专家启开了两扇阻路的石门,接下来,就小心翼翼地进入到了黑漆漆的墓室之中,专家们借着手电的光亮,很快就发现墓室中有不少的随葬品。
专家们手握探铲,就对墓葬中的文物展开了清理,当时,一共出土了几十件青铜礼器如鼎、鬲、敦等,以及一些玉器和金器。
该墓葬规模大,等级高,墓主人的身份绝非一般。
那问题来了,墓主人会是谁呢?这时,专家将目光都落在墓室中间的棺床上,这上面,就放着墓主人的朱红色的棺椁。
在诸多文物中,专家们都没有找到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东西,因此就将心中“宝”,都押在了打开棺椁的工作中,可是让专家们意想不到的是,确定墓主身份这件事,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考古专家们用撬棍打开棺椁后,发现棺内竟然有大量的朱砂,因为古人一般都会将朱砂涂在尸体上,以达到防腐的目的,但其实效果却正好相反,朱砂遇湿变潮,还会加速尸体的腐蚀,比如棺内墓主人的遗骸,就被朱砂腐蚀的什么都没有了。
棺椁内没有东西可以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因此专家就只能在墓室中继续清理,看看有没有其他带有文字的随葬品。
也许是墓主人在和专家开玩笑,虽然出土的两个青铜盆上有铭文,但是铭文却被人有意给刮掉了,专家们不由得心生疑问:为什么有人要故意刮掉铭文呢?难道在掩盖什么秘密吗?经过一番深入的研究,专家们发现原来这就是当时的一种“风俗”,墓主在战争中,一旦获得的敌方的青铜器,就会被刮掉铭文,将其据为己有,这也说明墓主人曾在战争中取得过胜利,因此专家们对墓主人的身份也就更加的好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报告对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主的再讨论对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主的再讨论李沣《对沂水纪王崮春秋墓主的讨论》一文,虽然对墓主为何人进行了全面探讨,但对该墓出土的青铜鼎铭文没有涉及。
青铜器铭文对判定墓主及墓主的身世,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就这个问题发表点个人管见。
4月22日《齐鲁晚报》讯:“省博物馆研究员、古文字学家王恩田解读铭文后认为:墓主名叫中叚氏。
”,并将铭文释为:“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保永享。
”王先生还进一步解释曰:“华孟子就是这件大青铜鼎的制作者。
制成后,给自己名为‘仲子’的二女儿做陪嫁用的宝鼎。
”因此华孟子鼎,“证明墓主应该是华孟子的女婿,也就是中子的丈夫中叚氏的墓葬。
”王先生的这个释读大体是正确的,但华孟子、中叚氏是哪个国族的人,该墓是哪个国族的墓,还没有点明,而这是个重要的,是大家关注而且也必须回答的问题。
《左传》中的如下记载似乎与王先生的释读有关:‚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隐公二年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隐公‚七年春三月,叔姬归于纪。
?按照王恩田先生的思路,用《左传》的这三段话对照铜鼎铭文,可以这样理解:华孟子就是鲁惠公元妃,此鼎为华孟子为二女儿仲子出嫁时的陪嫁宝器。
而这位二女儿仲子,也就是叔姬。
因此这尊宝鼎也就是陪送叔姬的媵器。
铭文中叔姬的夫君、华孟子的女婿为中叚氏,与《左传》对应的这位中叚氏,这位鲁惠公和元妃孟子的女婿,就是纪侯。
纪是姓,侯是官爵,纪侯的名子不详,也许纪侯的名字就是“中叚”。
纪侯的弟弟为纪季,纪侯为纪仲,这也非常有可能。
总之,结合《左传》文理解王先生的推论,很容易得出该墓主为纪侯的结论。
粗线条地这样分析判断,似乎还能顺理成章,但严格分析起来,这中间还有些矛盾,或者说还有些不能自圆其说处,如;?叔姬,按照排行,是老三,叔姬与仲子似乎不等同;?纪侯与中叚氏联系起来,现在既无文献也无考古学的证明;? 此器作器者“孟子”,受器者“仲子”同是子姓,王献唐先生说:“在一切媵器中,凡是作器者为一姓名,受器者为一姓名,两姓不同,大抵是母亲为女儿所作。
女儿从父姓,其母则从母家的父姓,因而有别。
”(王献唐:《山东古国考》第136页,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因两者都是子姓,是同姓,就不是母子关系。
总之,王恩田先生的分析判断,对照历史文献,还有很多矛盾,似乎很难成立。
近从网上看到从事田野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柏杭(音)先生的《山东沂水纪王崮新出土铜鼎铭释文》,释文说:“此器是‘华孟子’为中(仲)子做的媵器。
从铭文里的‘中叚氏妇中子’,可知‘中(仲)子’嫁的是‘中(仲)叚氏’。
”这个释读与王先生的释读基本一致。
柏先生又说:“中(仲)叚氏,或与邾瑕相涉。
《春秋?哀公六年》:‘城邾瑕’。
《大全》:‘邾瑕如鲁济之类,鲁有负瑕,故称邾以别之。
”在这段话后,先生孤零零地冒了一句“此器也许与宋国的华氏有关”,然后又引《上博简五》、《史记?齐太公世家》,推测“华孟子有可能是齐桓公如夫人宋华子。
”纵观上述二位先生的研究思路和成果,我认为大方向基本正确,实际上他们们已经走到了神秘之门的大门口。
在他们的启发、鼓舞下,本人循着他们的思路,重新检索历史典籍,对这个神秘的大墓和墓主,做出了如下推测:洋洋洒洒的珍贵历史文献《左传》首页的文字就是:‚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纪王崮铜鼎铭文:‚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享。
?对比两段文字,其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假设,这两种(文献和铜器铭)文字记述的是同一件事,即宋国与鲁国的婚姻。
要证明这个论断能够成立,必须进行历史学的求证。
一、关于孟子与华孟子《左传》“惠公元妃孟子”说明,鲁惠公元妃,即第一夫人为孟子。
“孟”是排行老大,“子”是姓。
宋,殷后,子姓。
“宋公生仲子”,把全文联系起来,孟子就是宋国诸侯长女。
孟子、仲子都为宋武公女。
《左传》言“孟子”,为什么铜鼎文言“华孟子”,这两者是一个人吗,我说是。
根据如下:宋国是殷后,所以是子姓。
殷祖契,契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所以为子姓。
古女子有姓,男子有氏。
当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后,国族的父氏也就变成了姓。
“华”也是宋国的姓,追根究底,很可能是父姓。
《潜夫论?志姓氏》载,子姓的宗族有孔氏、华氏、微氏等五十一姓。
因此华氏,是宋国的别姓之一。
《史记?宋世家》载:殇公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
”“庄公元年,华督为相”。
《集解》服虔曰:华督,“戴公之孙。
”《史记?宋世家》还载:“戴公卒,子武公司立。
”因此,华督是戴公之孙,是武公之子或之侄,与鲁惠公元妃孟子及仲子同辈。
宋武公之子名华督,同理,宋武公之女名华孟子。
因此,铜鼎文中的“华孟子”就是《左传》文中的鲁公元妃“孟子”。
二、关于中(仲)子《左传》文和铜鼎文中,都有“中(仲)子”。
按照排行,中(仲)子为孟子之妹。
铜鼎文中的“中子”为“华孟子”,《左传》文中的“仲子”也是惠公元妃孟子之妹。
春秋时,实行陪嫁媵妾制。
《仪礼?士婚礼》郑玄注:“古之嫁女子,必以姪娣从,谓之媵。
”姪是侄女,娣是妹妹,即嫁女时,女的侄女或妹妹为媵,必须跟着陪嫁。
因此,宋武公长女孟子出嫁鲁国后,次女中(仲)子,只要到了婚嫁年龄,也必须随姐而嫁。
至于《左传》中的“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鲁国)。
”只不过给这种媵嫁关系上,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如《公羊传》所说:“文也,以其手之文理自然成字,有若天之所命,使为鲁夫人。
”不管手上有文无文,仲子都必须为鲁夫人。
三、关于“中叚(瑕)氏”按照此思路,铭文中的“中叚氏”应为鲁惠公,即仲子的夫君惠公。
关于“中叚氏”,柏杭先生文中提到“中(仲)叚氏,或与邾瑕相涉。
”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中叚氏”是不是鲁惠公,《正义》曰:“惠公名弗皇,孝公之子也。
谥法爱民,好与曰惠。
”惠公是死后的谥号,不是真名。
惠公名曰“弗”,或曰“弗皇”,或曰“弗湟”、“弗湦”。
但古人的名字不止一个,古人有名还有字,而名、子(字)有的与采邑有关。
因此,有可能惠公为太子时,食采邑于“叚”。
华孟子作器时,对夫君惠公,不能直呼其名,惠公是做太子时的叚丘主人,“叚氏”也就是惠公。
鲁有“负叚”和“叚(瑕)丘”,两名实为一地。
叚是鲁国的一块十分优美而神圣的地方。
《水经注疏》云:“昔卫大夫公叔文子升于瑕邱,籧伯玉从。
文子曰:乐哉斯邱~死则我欲葬焉。
”表明“瑕邱”这个地方美妙无比,死都想葬在这里。
《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就时于负夏。
”赵云《扈林》曰:“又负夏可为负瑕,则虞舜所迁。
”由于“负叚”是鲁的一块圣地,鲁太子往往食邑于“负叚”,成为这个采邑的主人。
《左传》文中的仲子之子,鲁桓公就食采于瑕丘。
《汉书?地理志》载;山阳郡,县二十三,有瑕丘县。
《通志?氏族略》:“瑕丘氏,姬姓。
《风俗通》鲁桓公庶子食采瑕丘。
”。
《路史?国名纪五》:“瑕丘,桓庶子莱。
汉隶泰山,今兖治瑕丘。
”《水经注疏》云:泗水“又西过瑕丘县东。
瑕丘,鲁邑。
《春秋》之负瑕矣。
”守敬按:在今滋阳县东北五里。
据报导,大墓出土了江国器,有人就认为该墓与江国有关。
《齐鲁晚报》载:“对单单根据一只大鼎铭文就断定墓主人的说法,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波持反对意见。
古代嫁女、结盟、战争掠夺、迁都时往往用到铜鼎。
”我完全同意王永波先为的意见,铜器散落异国他乡,是非常普遍的事,纪国铜器在北燕、辽东、陕西、烟台、海阳墓葬中都有出土,只能说这些地区与纪国族有某种联系,而不能说这些地区的墓就是纪国君墓。
江国铜器在这个墓中出土,表明江国与“中叚氏”有某种关系。
《经典释文》载:“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武帝时为博士,传子至孙,皆为博士。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第106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说明江公与瑕丘有关,与鲁国有关。
江公后世子孙皆为博士,江公前世祖先肯定也是有官爵之辈,江氏与瑕氏有关,因此,江氏器与瑕氏器共出一墓就非常自然,只不过我们现在无法把这些关系弄明白。
四、关于“华孟子”作器铜鼎铭文非常明确,此鼎为华孟子作。
但《左传》文为: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这段《左传》文的意思是:惠公元妃为宋女孟子,孟子卒,娶宋女声子,然后又娶仲子。
就是仲子归鲁时,仲子姐华孟子已去世多年。
既然华孟子早已去世,怎么能给仲子作媵器,从事物的发展时序上看,这确实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有说服力的答案,全文的论述就等于零。
现在看来,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只有如下两个事实:(一)、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中,有些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上,不十分准确,例如:“故仲子归于我。
生桓公而惠公薨。
”若机械地理解此文,即生了桓公后,惠公就过世了。
但实际情况是葬惠公时,主葬者是桓公而不是隐公。
《左传》孔颖达疏:“改葬惠公,而隐公不临,使桓为主。
薨年生,则才二岁,未堪为丧主。
”另外,桓公为弑杀隐公的同谋,如孔颖达言;“羽父弑隐(公),与桓同谋。
若年始十二,亦未堪定弑君之谋。
以此知,桓公之生,非惠公薨之年。
”实际上恐怕是桓公生七、八年,甚至于十几年后惠公才过世。
孟子卒于何年,仲子生于何年,史无载。
但生仲子时恐怕孟子还在世。
(二)、华孟子是惠公元妃,但华孟子无子,《史记?鲁世家》载:“惠公嫡夫人无子”,元妃无子或曰嫡夫人无子,也就是惠公后继无人,这对惠公和华孟子,都是天大的缺憾,也是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宋武公生仲子”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按照春秋时的媵嫁习俗,孟子之妹仲子,到了婚嫁之年(《家语》“女年十五许嫁”),必须归鲁。
仲子归鲁,并为惠公生儿育女,成为华孟子的最大的也是全部的期望,所以出现了“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
”的预兆。
仲子,就是华孟子的希望。
在这种背景下,华孟子为仲子作了这件媵器。
四、关于声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声子,子姓,也是宋国女。
但声子与孟子、仲子的血缘关系不清。
但按照孟仲叔季排列,孟子、仲子是亲姊妹,声子可能是她们俩的叔伯姊妹,杜预注:“孟子之姪娣也”。
声子不为宋武公所生,因此地位低贱,《史记》曰:“惠公嫡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隐公)”。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因此,“桓(公)幼而贵,隐(公)长而卑。
”(《公羊传》)以上分析若能成立,其结论就是;该铜鼎为惠公元妃华孟子为妹妹仲子作的媵器。
《左传》又载:隐公二年九月‚纪裂繻来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