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有的人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有的人》笔记
《有的人》是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臧克家。
这篇课文通过对比的手法,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号召人们为创造公正、平等的社会而努力。
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和思想:这篇课文的主题是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它引导我们
思考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通过鲁迅先生的事例,我理解到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取决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应该取决于他为他人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2.结构和逻辑:这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和价值观,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文章更加鲜明有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3.语言和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生动有力。
作者运用了各种
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4.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
例如,对于一些生
词和复杂的句子,我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理解。
同时,对于文章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也需要进行更多的了解和探究。
5.笔记和总结:在阅读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详细的笔记和总结。
我记录了
一些生词、短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同时也整理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这些笔记和总结,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课文。
总之,《有的人》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我相信这些启示和思考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材分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XXX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XXX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XXX的怀念,而是通过与XXX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XXX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3、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地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鲜明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教会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明白本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效的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对比的写法。
2.相识诗中议论的特点。
3.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相识诗歌深入内涵,相识诗歌中对比的运用。
课前筹办课件。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XXX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XXX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本人的糊口。
”这是他末了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著名墨客XXX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板书课题:有的人——纪念XXX有感。
2、相识作者:XXX家。
XXX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让我们一起走进XXX吧!3.XXX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情。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后题及答案(阅读题)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后习题及答案活在人类的心里(节选)王鲁彦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xī xū),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
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
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
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
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
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
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
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选自《秋夜》)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面孔()的头发()的胡须()的工作2.第一自然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告诉我们。
3.用“”画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互相照应的句子。
说说是什么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是什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4.短文第五自然段是对鲁迅的描写。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苍白粗长浓密伟大2.鲁迅逝世的时间;也写出了鲁迅的逝世使天地为之动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有的人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有的人课堂笔记1. 有的人教版语文人教版语文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在六年级上册的课程中,有的人是一个重要的教材内容,本文将从不同章节的内容出发,为大家整理一些重要的笔记,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
2.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课堂笔记第一单元:《有的人》1. 课文内容:课文描写了一些人们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艰辛与幸福。
2. 重点词语:品学兼优、持之以恒、长者、挣扎。
3. 重点句子:勤奋好学,品学兼优。
品学兼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第二单元:《学习的树》1. 课文内容:通过讲述学习和努力是如何塑造一个人成长的,从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 重点词语:杂木林、轰轰烈烈、各具特色、徘徊不前。
3. 重点句子:学习就像一棵大树,须努力浇灌,方能茁壮成长。
第三单元:《太行山上有坝子》1. 课文内容:通过描述太行山上村民修坝蓄水的故事,寓意艰辛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
2. 重点词语:山民、蓄水、筑坝、咆哮。
3. 重点句子:太行山上有坝子,石头打穿了手指,工人们也没有一声怨言。
第四单元:《一个都不能少》1. 课文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家庭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家庭的重要性。
2. 重点词语:颤抖、背影、身影、剧烈。
3. 重点句子:即使是一个人少,也让人感到空虚。
第五单元:《勇敢的菜鸟》1. 课文内容:通过一个小菜鸟的故事,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挑战,积极进取。
2. 重点词语:踌躇满志、勇往直前、慌张、逡巡。
3. 重点句子:勇敢的小菜鸟,不再是宝贝了。
3. 总结以上是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有的人课堂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整理,相信学生们会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能够在成长中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品德、有知识、有梦想的新时代少年。
对于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中的《有的人》这一单元,学生们需要对课文内容和词语进行深入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有的人》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
1课时多媒体课件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比照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2、生汇报发现:比照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比照,2、3、4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局部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比照朗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授课课件

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本诗通篇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每节诗的前
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 “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 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 的尊敬和歌颂。这节诗中的两个“活”和两个“死”要通过对比加以 区分: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 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 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2. 这节诗运用了( BD )的手法,突出两种不同的人。 (多选)
A. 双关 B. 对比 C. 比喻 D. 反复
点拨: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句中写了两种不同的人,运用了对
比的表现手法;“有的人”“活着”“死了”反复出现,运 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3. 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会想到历史上的 ____示__例__:__汪__精__卫____;由“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我会想到历史上的___雷__锋___。(填人名)
小节的内容相对应。
当朗读描写为人民甘做牛马的人的诗句的 时候用赞美的语气来读。当读写另一种人的内 容的时候用憎恨的语气来读。
对照阅读,思考这两种人的区别。
对照阅读第2和第5小节: 一种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人民
永远记住他。
源自鲁迅的《自嘲》中的“俯首
甘为孺子牛”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源自鲁迅的《自嘲》中的“横眉 冷对千夫指”。
得很高,很高。 因为这种人是为了大多数人而活,他是为了人
民的利益而奋斗的,所以人民爱戴他。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指的是那些压迫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教学PPT课件带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难点)
目录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WORDS AND PHRASES
课
文
有的人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风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景
4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有
的
段解 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
人
第二部分
(第2-4自然段)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赞颂了给人民当牛马的精 神,揭露了反动统治者腐朽和骄横。
资 料
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
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
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在写这首短诗时,
诗人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
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
下 场 例:欺压人民的人没有好下场。
有 的 人
SOME PEOPLE
字词 近义词
二
字
词
百
花
俯下 — 低下 情愿 — 宁愿
永远 — 长久 到处 — 处处
有 的 人
SOME PEOPLE
字词 反义词
二
字
词
百
花
伟大 — 平凡 俯下 — 仰起
《有的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Chapter《有的人》创作背景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代表作品:《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有的人》等。
臧克家简介及代表作品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文学地位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对比手法简洁明了情感表达030201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0102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反面人物形象正面人物形象对比效果03知识点梳理与拓展Chapter重要字词注音、解释及运用举例骑(qí)马骑马是一种运动,也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
例句:他骑着马儿在草原上奔驰。
摔(shuāi)倒指身体失去平衡而倒下。
例句:他不小心踩到了石头,摔倒在地。
鞭(biān)子一种用来驱使牲畜前进的工具,也可以用来比喻督促人前进的力量。
例句:老师的话像鞭子一样,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
修辞手法讲解及实例分析比喻对比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补充鲁迅(1881-1936)臧克家(1905-2004)04思考与讨论环节Chapter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思考问题二问题一作者通过比较“有的人”的不同表现,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或思想?问题三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见解和感受分享对“有的人”不同理解01交流阅读感受02讨论课文主题03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
总结小组讨论成果对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小组成员对于课文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提出个人见解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可以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如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或对作者情感的共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