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吉登斯

合集下载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文化认同的国外著作

文化认同的国外著作

文化认同的国外著作
关于文化认同的国外著作有很多,其中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包括:
《文化认同与全球性》(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ity),作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这本书是吉登斯在研究全球化与现代性对文化认同影响方面的代表作,他分析了全球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和社群产生的影响,以及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作者:阿帕尔迪·雷纳弗(Aparajita Ray)。

这本书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文化认同在全球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文化认同与全球性冲突》(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 Conflict),作者:伊丽莎白·斯通(Elizabeth Stone)。

这本书着重分析了文化认同在全球性冲突中的作用,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如何通过文化认同来形成对立的阵营,以及这种对立对全球性冲突的影响。

《文化认同与国际关系》(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作者:约翰·汤普森(John W. Thompson)。

这本书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文化认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如何通过文化认同来影响彼此的关系。

以上是一些关于文化认同的国外著作,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文化认同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背景下的重要性和意义,对于理解文化认同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深入研究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行动者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以及行动者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改变社会 结构。
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快,对于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对社会结构和行动者的影响 。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吉登斯认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是 指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使用的规则 和资源,这些规则和资源在行动者的 互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影响着行 动者的行为和互动结果。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结构的双重性质
吉登斯认为,结构具有双重性质,即结构既制约行动者的行为,又 是行动者所使用的工具。
行动与结构的互动
吉登斯认为,行动与结构是相互依存的,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不断 地再生产着结构,而结构又反过来制约着行动者的行为。
01
忽视个体能动性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过于强调 结构的决定性,忽视了行动者的 个体能动性。
02
缺乏对权力的系统 分析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对权力的 分析不够系统,未能全面揭示权 力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03
理论应用范围有限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主要适用 于解释宏观社会现象,对于微观 层面的解释力有限。
对结构化理论的反思与展望
社会学系教授。
学术成就
03
吉登斯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结构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
学术背景与贡献
学术背景
吉登斯在学术研究中深受结构功 能主义和符号互动论的影响,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化理论。
理论贡献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强调社会结 构与个体行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领 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

• 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结构观念,不是传统认识论所称的逻辑
思维,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概念、判断,而是在日常生活 实践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习惯性的实践意识。所谓“实践意 识”,指的是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 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有能力支配行为但又不是形成 了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识;日常性 和惯例性。
• 目的在于:试图克服“正统共识”社会理论中客观
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 意志论之间的二元对立,用结构的二重性去说明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 创新之处在于:从运动的角度、从社会实践的角
度来理解社会结构,认为社会结构是内在于人类 行动者在具体情景中的实践活动。行动者和结构 二者的构成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 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一种二重性。
“自我意识”,而应是一种“人类意识”——人类行动者认识能 力。
• 贯彻两种分析的主线是结构二重性的观点与方法。在制度分
析中,不研究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活动,去研究行动 者进行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区域化与范围更广泛的各种区域化 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活动在时间中的根植性;时空 延伸的方式,各种活动和关系与整个社会的特征或者跨社会 系统的联系。
• 吉登斯还始终敏锐地捕捉着实践所带来的那些有可
能破坏极其周密的筹划的意外后果。
• “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
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 ” 。这就是说,他要在社会 实践或社会生产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 解结构。“社会再生产”——蕴含了对社会实践循环 性的理解。
• 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
• 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基本

实践意识吉登斯名词解释

实践意识吉登斯名词解释

实践意识吉登斯名词解释1. 引言实践意识是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对于自身行动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认知和理解。

实践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个体的行为决策、社会参与以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实践意识进行深入解释,并探讨其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2. 实践意识的内涵实践意识包括两个核心概念:时间和空间。

时间指的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所处的时间背景,即过去、现在和未来。

空间指的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在实践意识中,个体通过自我反思和观察他人来认知自身行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他人,个体可以从他人经验中学习,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行动决策中。

同时,通过自我反思,个体可以评估自己过去行动的效果,并为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实践意识还包括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

个体在行动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引导,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来自于社会文化传统、家庭教育等方面。

个体对于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将影响其行动决策和社会参与。

3. 实践意识的重要性实践意识在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实践意识帮助我们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态性。

个体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受到时间和空间背景的影响。

通过研究实践意识,可以揭示个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的行动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的变化。

其次,实践意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由无数个体行为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结果。

通过研究实践意识,可以了解个体对于社会变迁的态度、期望和参与方式,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引导社会变迁。

此外,实践意识还对于个体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的实践意识决定了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方式。

通过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实践意识,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参与意愿,促进社会公正和发展。

4. 培养实践意识的途径为了培养和提升实践意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加强自我反思能力。

安东尼-吉登斯

安东尼-吉登斯

五、制度的各种形式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和确定的地点中,当规则和资源被再生产的时 候,就可以说制度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 如果意义(解释性规则)占据主导,随之而来的依次是统治(配 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与合法性(规范性特征),那么就会存在 一个符号的秩序。 如果是权威性统治、意义和合法性连续的联合在一起,那么就会 产生政治的制度化。 如果顺序是配置性资源、意义和合法性,那么流行的将是经济的 制度化。另外,若是合法性、统治和意义的排列,那么法律的制度 化就会产生。 吉登斯提出的制度秩序的分类体系,为了拒斥实体主义者的经济、 政治及其他制度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于假定这些不同的秩序有着 具体的制度分化。
四、结构二重性
结构二重性理论把行动和结构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 从而把行动与结构的二元抽象对立转化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统 一。 结构二重性始终是社会再生产跨越时空的连续性的主要根基。 反过来,它又是行动者身处并构成日常社会活动延绵的反思性监 控过程的前提。实践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 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 动中。不应将结构等同于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 和使动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既是被人类行为建构起来的,而且 同时更恰恰是这一建构的媒介,即结构二重性。
学术成就
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 学家思想的反思; 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 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 化理论”; 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
第三条道路等。
主要著作
会《 秩自 序反 中性 的现 政代 治化 传 统现 》代 社 判《 历 权史 力唯 、物 财主 义 产的 与当 国代 家批 》 主《 义第 的三 复条 兴道 》路 : 社 会 民 主 《 社 会 学 方 法 的 新 规 则 》 《 气 候 变 化 的 政 治 学 》

第十一讲 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

第十一讲 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
他在处理行动和结构关系方面,将重点放置于行动者 对自己的保障的维护和对潜藏在行动脉络里的规则的掌握 上,并根据这个来解释如何在行动中被产生出来,而同时 忽视了行动者本身的创造力和结构的转化等问题。


三、关于吉登斯的批判理论
• 吉登斯将他的著作看成是对批判理论的贡献,但是 他批判不过是遵循了批判的最低概念,他的注意力对日 常生活中的理论和思想进行理性批判。 吉登斯认为,社会理论具有批判作用,甚至有时社会 理论就是批判理论。 他认为社会研究必然包括涉及双重理解: 一是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象必然包括行动者自己对 社会现象的理解;二是社会学研究正在为研究的对象提 供另一重科学的理解。
三、对宏微观社会学视角分野的讨论 和对社会学概 念的重新定义
• 3、社会系统根植于这些系统性关系之中,它们之所以能 凸显出来,是因为确定的结构性原则推动产生了时空跨越, 并可以明确地限定的全部“制度的聚合”。 4、他认为物质制约是指人的身体的生理能力和物质环境 的共同作用,限制行动者可行的选择 5、约束性制约则源于某些行动者对惩罚性反映的制约。 6、结构性制约则源于行动情景,即相对具体情景中的行 动者来说,结构性制约与行动者的动机理由是行动的基础。
• •
二、对某种社会本性与日常生活例行特征关系的讨论
• 吉登斯首先联系对无意识本质的解释来说明结构化理论 的重要概念,而后描述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相互交织关系的 心理学基础。 • 1、吉登斯对共同在场情况下的日常接触的反思性监控, 通常总能与人格中的无意识成分相互协调。 • 2、分析了行动者的心理特性,集中讨论了各种发生在共 同在场情况中的互动问题后,为了指出行动者在互动场合中 的定位问题等与社会系统更为广泛的联系。就行动者、位置、 场所等概念进行重新说明,讨论了“区域化”问题后,勾画 了区域化与社会结构化之间的重要关系。 • 3、规范性约束强有力地约束着人们的“举止得体”,这 些情景片段与一般社会生活的其他部分相互分离,构成不同 的区域,这种区域体现在不同场合要求人们不同的表现。

吉登斯现代性的毁灭性

吉登斯现代性的毁灭性

Miliy and professional
armies industrialisation of warfare Militaristic expansion of modern states. Increasing uses of military alliance in warfare.
最后,吉登斯对现代性保持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吉 登斯认为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创造了数不 胜数的享受安全和有成就的生活机会的同时,现代性 也有其阴暗的一面。尽管他在描述高度现代性时期人 们面临的各种高后果的风险景象时引起了人们情绪上 的某种焦虑,然而在结尾深处又描绘了一幅他称之为 “乌托邦现实主义”的图景。他认为尽管把它称之为 乌托邦,同时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 但这并不矛盾,因 为现存制度中的各种倾向已经表明实现这种图景的可 能性,特别是蓬勃兴起的各种社会运动为管窥这幅图 画带来了缕缕曙光。
Administrative power
Rational and bureaucratic forms of administration Law and order Surveillance of populations made possible Links to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hank
you~~
Capitalism and industrialism
New
forms of production Factory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New forms of economic calculation Decline in non-waged labour and agricultu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讲义安东尼·吉登斯男爵(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

1938年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

后任剑桥大学教授。

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1997-2003),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2004年,受封为“终身贵族”,出任英国上议院议员。

与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他以结构化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和对当代社会的本体论观点而闻名,他写了至少34本著作,70年代,吉登斯的学术成果开始陆续发表,其前期著述主要在于对以往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后期以现代性的研究为主线。

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

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

此书一出版,便在全球社会学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几乎每年重版,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西方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教材生命线"。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以西方思想家的眼光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权力结构、类型划分、政治结构以及未来发展等,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吉登斯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与政治理论研究》一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书反映了他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理论传统的研究成果。

第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

在方法论上,他深受舒茨的影响,排斥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学认识社会时,遵循着“双面诠释”的规则,即社会学是在已构造了的意义框架上运用独特的理论概念和术语进行再认识和再解释。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反思传统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吉登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重建,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理论成果,也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6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本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解释社会学的反思。

在本书的结尾,他提出了指导其重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即"二重性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简称"结构化理论")。

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该书系统建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

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结构化理论融合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的各自优点,超越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自提出之始,就在全球社会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社会学研究者看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启发了大量研究者的实证研究。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在系统建立起结构化理论体系之后,吉登斯开始了重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上。

本书被誉为"社会理论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吉登斯理论体系中最富历史社会学色彩的一部著作。

该书主要从军事暴力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史的演进过程。

在吉登斯看来,世界的演进过程是一个从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向民族国家演化的过程,军事暴力在推动这一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它着重分析了民族国家的产生、面貌及其内在张力,反映了吉登斯深厚的人文关怀。

第四,现代性理论体系的建立。

1990年代之后,吉登斯的学术研究重点开始转移到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

1990年,吉登斯出版了《现代性的后果》一书,本书承前启后,一方面承接了《民族国家与暴力》的研究话题,另一方面又预示了吉登斯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研究重点。

《现代性的后果》阐述了吉登斯对于高度现代性世界的关注以及他对现代性的基本主张,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明了现代性的"社会学视角",这与罗尔斯从政治学角度、哈贝马斯从哲学形而上学的角度研究现代性问题相辉映,从而奠定了吉登斯在现代性学术星空中的独特地位。

1994年,他又出版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本书是前一著作的系统展开,全面阐述了现代性对个人生活形成的巨大冲突,表明了高度现代性条件下的人类生活状况。

第五,对现代政治的重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吉登斯对现代政治发展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并系统提出了他对于现代政治发展的设想――"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不仅对全球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启发了一大批政治领导者的思维。

1998年之后,在吉登斯理论思维的影响下,布莱尔、克林顿等西方国家领导人纷纷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欧洲一时间变成了所谓"粉红色的欧洲"。

吉登斯也由此被誉为布莱尔的"精神导师"。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本书上,一是《超越左与右》,二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前者承接现代性的研究话语,凸显了现代性的风险和威胁,表明了转变政治思维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它突破传统非此即彼的政治思维,系统提出了"中左政治"的主张,这一主张表现在变革福利国家、实现能动性政治、化解军事暴力威胁等方面。

而第三条道路的更具操作性的主张则主表现在后一本书上,它实际上是这一政治主张的操作手册。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简介:1.就指非左非右的“中间道路” 2.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3.道路概括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其他选择的思想。

这个名称最早于1900年代庇护十一世(第257任教皇)提出,他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不合适,希望找到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间的“第三条道路”,其后不断有人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停钻研,但当时这个概念还是相当模糊。

1938年,英国保守党代表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写了一本名为《中间路线》(The Middle Way)的著作,其后他在1957年至1963年就任英国首相也是套用这个政治理念来管治英国。

在1950年代,这种观点被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威廉汉姆·勒普克所发展完善为社会市场经济。

在1960年代,著名的捷克经济学家奥塔﹒塞克(Ota Sik)对理论化整套第三条道路作出重大的贡献。

到了1990年代,撒切尔政府和罗纳德·里根政府,将经济上缓和管制、个人主义以及全球化等理念融合进主流的左翼思想,许多政治家倾向于用“第三条道路”来形容这种新政。

而这个名称也经常被作为新自由主义社会经济政策的别称。

就这样,这个理念成为现代欧洲民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

尤其对于一些社会民主党派和美国民主党成员来说,这个理念是其核心思想。

曾任英国首相的工党领导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受到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纪登斯(Anthony Giddens)影响,他在竞选期间以“第三条道路”作出竞选口号,结果使工党在野18年后,终于在1997年赢得了大选,重新上台,故他被视为体现“第三条道路”理念的表率者。

有些人却误以为“第三条道路”是由托尼·布莱尔提倡或创造的,其实是错误的。

结构化理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现代西方社会理论界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两大明显对立的理论派别:(l)强调结构的各种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2)强调个体的各种解释学思想传统。

事实上,就形成了传统理论中微观与宏观理论、主体(人)与客体(结构)、个人与社会、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上的二元对立局面。

有学者评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转向,正是通过对于现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广泛考察,吉登斯系统概括了西方社会理论中长期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分野:从结构出发看待社会的客体主义和从行动出发看待社会的主体主义,揭示了其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并且把其归结为社会理论的本体论问题。

客体主义是指功能主义(包括系统理论)和结构主义,它是二战以后大部分时间里的主流共识,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尽管存在着某些明显的差异,但是仍然具有某些显著的相似之处,即都倾向于自然主义和客体主义的立场。

在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那里,社会事实具有独立于人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强制性,社会整体不能化约为各组成部分之和,相对其个体组成部分(即那些构成它的人类主体行动者)而言,社会整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分析社会的实体性结构具有首要的地位和意义。

主体主义主要包括解释学和各种形式的“解释社会学”,它在当代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试图确立主体的某种霸主地位。

在解释学思想传统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差异,解释学集中体现了结构主义者所一贯强烈反对的那种“人本主义”。

在解释学的思想观念中(正像狄尔泰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主体与社会客体对象之间的鸿沟被强化到了极致。

主体性是文化历史体验的结构核心,并且就此成为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根基。

在主体经验范围之外,是与之相异的物质世界,接受与人无关的因果关系的支配。

在各种解释社会学里,对于阐明人的行为来说,具有首要地位的是行动与意义,而有关结构的概念则不那么显要,对制约问题也谈得不多。

相反,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看来,结构凌驾于行动之上,它的制约性特征更是受到特别的强调。

在吉登斯看来无论是客体主义视角,还是主体主义视角都存在根本的缺陷:(l)缺乏对于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充分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