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俄罗斯人性格的影响
从领土意识看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领土意识看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情怀[摘要]: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神秘而复杂的民族。
俄罗斯人民的领土意识让世人为之震撼,而爱国主义正是这一信念的重要来源。
围绕领土意识,从地缘、历史、宗教等角度对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爱国主义进行阐述,以求加深对俄罗斯民族的认识,促进中俄友好交往。
[关键词]:领土意识俄罗斯民族性格爱国主义一、引言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个民族因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固然展现出迥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像俄罗斯民族那样独特,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都不像俄罗斯民族精神那样复杂。
领土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因此领土意识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民族的性格之中。
概而言之,领土意识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拓展生存空间的无限渴望以及对固有领土的无限热爱和珍惜。
二、俄罗斯的领土意识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领土扩张史。
俄罗斯民族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直到公元9世纪中叶才建立了统一政权——基辅罗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俄罗斯从一个只有莫斯科周围方圆几十公里的小公国,迅速扩张成为如今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第一领土大国,这与俄罗斯民族强烈的领土意识有着重要的关系。
自伊凡雷帝开始,俄罗斯历代沙皇都极其热衷于领土的扩张。
为了寻找出海口,俄罗斯人通过一场场战争,使俄罗斯的疆界不断向四周推进,并最终形成了如今北至北冰洋、南到里海沿岸、西接波罗的海、东抵太平洋的广阔疆域。
苏联解体后,虽然俄罗斯在国内国外都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但在涉及领土的敏感问题上,整个俄罗斯民族却是空前一致,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俄国虽大,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为此,他们不惜向格鲁吉亚动武,一次又一次打碎日本收回“北方四岛”的美梦。
这就是俄罗斯的领土意识,而支撑这一信念的正是其民族性格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俄罗斯人爱国主义情怀形成的因素民族性格是独一无二的,是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受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观点的制约,表现在该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风俗习惯特性。
论地理因素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普柳斯 科娃 》 中以犀 利 的笔锋 写 出了一 代 俄 国底
层人 民渴望 自由的 呐喊 : “ 我 只 愿歌 颂 自由 , 只 向 自由奉 献诗 篇 ; 我 诞 生 到世 间不 是 为用 羞 怯 的竖
解俄 罗斯 和俄 罗 斯 民族 , 也 是恰 如其 分 的 。辽 阔
的 国土 , 平 坦 的地形 , 郁 郁 葱 葱 的大 森林 , 一 望 无 际 的大平原 和 呼啸 弥 漫 的大 风 雪 , 与此 相 映 衬 的 是俄 罗斯人 高大 魁 伟 的身 躯 、 粗 犷 顽强 的气 魄 和 豪爽豁 达 的性格 。 自然 地理 环境对 俄罗斯 人性格
个 强而有 力 的集 权 国家 , 这 对 天 然具 有 自由习
素 和我们精 神软 弱之 真正 的原 因 , 这 一事 实 , 就 是
地理 的事 实 。 ”
性 的俄罗斯 人来 说 , 无 疑是一 种难 以接受 的压抑 , 造成俄 罗斯 人性 格极其 浮躁 。急躁 的俄罗 斯人喜 欢开快 车 , 比如 时任 美 国总统 克 林 顿访 问俄 罗斯 时, 内务部 汽车 以至少 1 2 0公 里 时速 在 最 热 闹 大 街上疾 驰 。一望无 垠 的大平原 培育 了俄罗 斯人单 向、 片 面 的思维 , 这 使 他们 总 是 急于 解决 问 题 , 具 有激 进或 极端 的倾 向 , 所 以历 史 上 苏联 领 导 者 总
的影 响是真 实Biblioteka 而 多侧 面 的 , 是持 续 而 深 刻 的 。它
是影 响俄 罗斯人性 格 的一个重 要 因素 。俄 罗斯 学
琴讨取 帝 王 的欢 心 。 ” … 高 尔 基在 《 鹰之歌》 中用
浪漫 主义 的手法 讴 歌 了一 个 渴 望 自由 、 为 自由而
俄罗斯人的性格作文

俄罗斯人的性格作文首先是俄罗斯人的坚毅。
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从西伯利亚的寒冷和荒凉到高加索山脉的崇山峻岭,俄罗斯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形成了坚忍不拔的品质。
他们能够忍受冰天雪地的严寒,也能够克服大自然的挑战。
因此,俄罗斯人通常被认为是坚毅和勇敢的。
不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能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其次是俄罗斯人的热情。
俄罗斯人是充满热情的民族。
他们喜欢用情感以及冲劲来表达自己,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交场合,都能够展现出这种特质。
在俄罗斯,人们喜欢亲吻和拥抱来表达他们的感情,他们会热情地迎接朋友和客人,乐于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悲伤。
俄罗斯人对音乐、舞蹈和戏剧也非常热衷,他们擅长唱歌和跳舞,因此俄罗斯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文化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再者是俄罗斯人的善良。
尽管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如欧美国家,但俄罗斯人民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其他人的关爱。
在俄罗斯的乡村,人们会互相帮助,共同照料农场和家庭,而在城市中,人们也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因此,俄罗斯人通常被认为是善良和慷慨的,他们愿意伸出援手,对别人给予帮助。
最后是俄罗斯人的豪爽。
俄罗斯人天生就有一种豪爽的性格。
他们喜欢享受生活,热爱美食、美酒和美景。
他们也很喜欢与朋友一起聚会,吃喝玩乐,一起谈论生活中的种种。
在俄罗斯,人们总是乐于助人、大方慷慨,乐意为朋友或者陌生人提供帮助。
总的来说,俄罗斯人的性格是多样的,因为俄罗斯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原因,俄罗斯人具有坚韧、热情、善良和豪爽的个性特征。
这些性格特征既受到了东斯拉夫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了与俄罗斯接壤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因此在俄罗斯,人们可以看到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但总的来说,俄罗斯人通常是坚韧、热情、善良和豪爽的。
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海外视野本栏目责任编辑:杨菲菲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马雅琼(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摘要:自古以来,人类活动的历史舞台,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足以说明地理环境无论对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影响巨大。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以及一个与中国有着特殊关系的民族,其两面性格常常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兴趣。
该文就从俄罗斯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分析了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双重性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4)16-0295-021概述一提起对俄罗斯人有什么看法,曾经经历过建国时期的长辈们都会首肯在中国陷入水深火热的时候,苏联人民给予的莫大帮助;他们也不会忘掉当中国这个小弟弟不甘受制于老大哥时,苏联政府霎时的翻脸对于刚刚成立的中国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由此,人们公认俄罗斯性格具有双重性,这种性格内部矛盾交织: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残忍的一面;有谦逊和睦的一面又有专制霸道的一面。
这种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等。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横跨亚欧两大洲且地大物博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地理因素无不对其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自古以来,人类活动的历史舞台,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的。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所以本文拟从地理环境为线索对俄罗斯的民族性格进行简要的分析。
2地域对其民族性的影响首先从其领土的广博性分析其民族性格。
俄罗斯曾在几百年的东征西讨中,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土,成为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帝国。
即使解体以后,领土面积为1707.5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4%,它仍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这样一来,俄罗斯人从小就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俄罗斯人居住的辽阔地域决定了粗犷豪爽是俄罗斯人民族气质的特点。
文化解码:俄罗斯为什么这样霸道?

文化解码:俄罗斯为什么这样霸道?公园862年以前,在今俄罗斯的北部地区覆盖着广袤的森林,斯拉夫人——俄罗斯人的祖先就在此生息繁衍。
俄罗斯民族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支系。
俄罗斯和苏联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斯拉夫人起源于欧洲南部的多瑙河流域。
现俄罗斯境内主要分布着俄罗斯族、乌克兰族、鞑靼族等130多个民族。
其中俄罗斯族人口有11900多万,约占其总人口的82%。
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源于同一祖先。
它们的祖先是9至13世纪形成的古罗斯部族。
公元13世纪,蒙古人征服了古罗斯地区,并统治该地区长达240年之久。
在与蒙古征服者斗争和建立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中,古罗斯人逐步分化为三个民族,俄罗斯民族逐渐形成。
随着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和领土的扩展,俄罗斯人于公元16~1 7世纪占据了伏尔加河下游、乌拉尔、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18~19世纪又扩展到波罗的海沿岸、外高加索、中亚、哈萨克斯坦和远东地区。
在与其他民族广泛的接触和杂居过程中,接受了其他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成份和生产技术。
在各地区的不同条件下,俄罗斯人到19世纪中叶形成若干个支系,其中主要有南方支系和北方支系。
二者在语音、服饰、礼仪和建筑风格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南北两大支系之间还形成了一个兼有两者特征的中部支系。
另一个支系是哥萨克人,他们原是逃避封建农奴制压迫从俄国中央地区逃到边疆的农民和城镇工商民,后被沙皇政府雇佣当兵,在沙皇向西伯利亚、中亚、高加索扩张过程中充当急先锋,起了重要作用,因此长期享有各种特权。
按地域分,哥萨克人又可分为顿河、库班、乌拉尔、西伯利亚等几个族群。
十月革命后,哥萨克人的特权被取消,多参加农业生产。
此外,还在白海沿岸形成了沿海族群,在阿尔泰地区形成了旧教派族群,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形成了带有当地少数民族特点的若干族群。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个民族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因素固然展现出迥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像俄罗斯民族那样独特,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都不像俄罗斯民族精神那样复杂。
俄罗斯大国潜力分析

地理科学2班12160201 康艳俄罗斯大国潜力分析大国是指在历史上教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均具有一定高度与强度,并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2003 年,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发表专题报告,称俄罗斯、巴西、印度和中国是未来40年经济发展最快的4个新兴市场国家,俄罗斯将在2020年前超过意大利,2025年前超过法国和英国,2030年前超过德国。
美国经济学家多米尼克·威尔逊最近在接受日本双周刊《追求》杂志专访时也指出,俄罗斯经济将迅速增长,20年后才会减速,30年后将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
本文即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军事能力、经济力量、文化底蕴、俄罗斯人性格进行分析。
一、地理环境优越俄罗斯位于30°~180°E,50°~80°N,地跨欧亚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东接亚太,西连中东欧,将欧盟、北美和东亚三大板块连在一起,成为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
向西,俄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美国则吸引大量的投资。
向东,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国家,是经济发展最迅速、最具有活力的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面积1709.82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领土面积的76.3%,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4%),水域面积占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
地势南高北低,西低东高。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适宜人们居住,俄总人口1.431亿(截止2012年4月1日),广阔的大陆面积,众多的人口,可为以后大国建设提供资源潜力。
二、自然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俄罗斯强大的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自给程度高。
矿产、水能、森林等资源尤为突出度。
其资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 21%,其中石油储量占40%、天然气占45%、铁矿石占44%、煤占30%。
俄罗斯的风土人情简介

俄罗斯的风土人情简介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
其复杂而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俄罗斯独特的风土人情。
本文将简要介绍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神秘而迷人的国家。
1. 地理和气候俄罗斯地域广阔,横跨欧亚两大洲,境内包含了从极寒的北极地区到温暖的黑海沿岸的各种地理景观。
这些地理因素对俄罗斯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北部地区,人们适应了严寒气候,依靠针叶林和渔业谋生。
而南部地区则被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所赋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宗教与信仰俄罗斯是一个宗教多样性的国家,东正教是最主要的宗教。
许多俄罗斯人都信奉东正教,并且重视宗教仪式和传统。
教堂在俄罗斯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经常成为社区活动中心。
此外,伊斯兰教、佛教和其他基督教派别也在俄罗斯存在。
3. 家庭和社会价值观家庭在俄罗斯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上,家庭是由多个代际人口组成的,祖父母通常和子孙住在一起。
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家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十分重要。
此外,俄罗斯人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交关系,经常组织聚会和庆祝活动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4. 饮食和美食俄罗斯饮食以独特的传统美味而闻名。
俄罗斯人通常喜欢吃肉类、鱼类、蔬菜、面包和奶制品。
传统的俄罗斯菜肴包括饺子、俄式沙拉、俄式烤肉等,这些菜肴通常富有口味且丰盛。
此外,俄罗斯人也热衷于喝茶,茶在俄罗斯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5. 艺术与文学俄罗斯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学传统而闻名于世。
俄罗斯文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包括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果戈理等,他们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
此外,俄罗斯的艺术品和建筑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如莫斯科红场、圣彼得堡冬宫等。
总结:俄罗斯拥有丰富多样的风土人情,从地理和气候到宗教、家庭和社会价值观,再到饮食和艺术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通过了解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个多元而古老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俄罗斯人性格的影响[终稿]
![地理环境对俄罗斯人性格的影响[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84a398d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4.png)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摘要] 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殊因素。
它铸就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二律背反:美德与缺点;奴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极端与包容;肃穆与感伤。
世界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由其地理环境与其长期社会历史的原因铸就的。
俄罗斯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殊性格。
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既不同于东方民族,也不同于西方民族,可以说它包容着东、西方民族性格的某些特征,即有着民族性格上的二重性:既是世界上最无国家组织的民族,也是最崇尚专制国家的民族;既是最富有自由、漫游本性的民族,也是最富集体主义的民族;既是勤奋坚强的民族,也是最有依赖性和惰性的民族。
这种民族性格上的矛盾性、二律背反,除了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外,地理环境也对它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空间的广延性:利弊双刃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来自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沼泽地。
公元6 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及德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的广阔土地上,直到16 世纪中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仍以伏尔加河以西为其主要的活动舞台。
沙皇伊凡四世时期,开始向东征服西伯利亚,到17 世纪中叶,不到一个世纪,俄罗斯的疆域迅速扩大到了亚洲的东部。
19 世纪时,俄罗斯的疆域已北达北冰洋沿岸,西至波罗的海,南到高加索、黑海、里海、中亚,东临太平洋西岸,形成一个东西跨度达15000 公里,南北跨度达5000 公里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大国。
辽阔的国土,给了俄罗斯民族一无际涯的空间。
这种土地的无界性,给了俄罗斯民族一切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许多缺点。
俄罗斯民族胸怀的宽广性,就来自于这巨大的空间。
凡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给人以高大粗壮的感觉,他们的建筑和日用品也像人一样,给人以厚重、宏大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摘要] 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殊因素。
它铸就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二律背反:美德与缺点;奴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极端与包容;肃穆与感伤。
世界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由其地理环境与其长期社会历史的原因铸就的。
俄罗斯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殊性格。
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既不同于东方民族,也不同于西方民族,可以说它包容着东、西方民族性格的某些特征,即有着民族性格上的二重性:既是世界上最无国家组织的民族,也是最崇尚专制国家的民族;既是最富有自由、漫游本性的民族,也是最富集体主义的民族;既是勤奋坚强的民族,也是最有依赖性和惰性的民族。
这种民族性格上的矛盾性、二律背反,除了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外,地理环境也对它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空间的广延性:利弊双刃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来自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沼泽地。
公元6 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及德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的广阔土地上,直到16 世纪中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仍以伏尔加河以西为其主要的活动舞台。
沙皇伊凡四世时期,开始向东征服西伯利亚,到17 世纪中叶,不到一个世纪,俄罗斯的疆域迅速扩大到了亚洲的东部。
19 世纪时,俄罗斯的疆域已北达北冰洋沿岸,西至波罗的海,南到高加索、黑海、里海、中亚,东临太平洋西岸,形成一个东西跨度达15000 公里,南北跨度达5000 公里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大国。
辽阔的国土,给了俄罗斯民族一无际涯的空间。
这种土地的无界性,给了俄罗斯民族一切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许多缺点。
俄罗斯民族胸怀的宽广性,就来自于这巨大的空间。
凡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给人以高大粗壮的感觉,他们的建筑和日用品也像人一样,给人以厚重、宏大的印象。
俄罗斯人的温顺与牺牲精神,也是无边的空间造就的。
辽阔的大地给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
他们身处俄罗斯的中心,周围都是自己的国土,相信俄罗斯大地母亲会帮助他、保护他,不会感到任何的恐惧。
他们在俄罗斯妈妈面前,是那么地依赖、那么地温顺,他们像对待圣母那样地对待大地母亲,为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然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空间,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如满不在乎、责任心不强。
俄罗斯人生活在这块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们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然而,辽阔的田地,却需要有序机构的管理,需要建立起一个强而有力的集权国家,这无疑对具有天然自由习性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压抑,从而又造成了俄罗斯人性格上的极其浮躁,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首创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俄罗斯大地母亲有无限宽广的胸怀,有流淌不尽的乳汁,可以养育和拯救所有的俄罗斯人,因此,俄罗斯人并不把自己看成是大地的主人、大地的统治者。
相反,他们认为,俄罗斯大地是赐予他们一切的圣母,是施舍给他们一切的主人,俄罗斯人葡伏和依偎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
由于这种被颠倒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俄罗斯人总把自己置于一种被动的位置上,难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难以激发对社会、对生活、对祖国、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一味听凭大地主宰。
同时,俄罗斯人还得面对着现实,承受着一切压在肩上的重负(尽管是被动地承受) ,如国家的租赋,农奴主的奢侈生活,以及一切政治文化的、精神的束缚,经常处于极端穷困的、过度紧张的状态之中。
这一切耗尽了他们的所有能量,没有丝毫的余力去享受自由,去从事创造。
俄罗斯人的自由天性被完全泯灭于其中。
无限的空间,宽广的沃野,似乎又成了俄罗斯人的一个深重的负担。
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总是留下了沉重和忧伤,而喜悦似乎与俄罗斯人无缘。
二、大平原、黑土地:奴性与群体意识在辽阔空间覆盖下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平原沃野。
东斯拉夫人很早以前就生息在东欧平原上。
平原的北部地区生长着茂密的大森林。
平原的中部地区为森林草原间杂地带,南部地区又是一无际涯的大平原。
肥沃的黑土地特别适宜农耕,东起黑海海滨,西接喀尔巴阡山,纵横数千公里。
大平原、黑土地,使农业成为俄罗斯人的经济命脉,也决定着俄罗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民自然是社会构成中的绝大多数,农村公社(BepBb)和封建庄园一直是俄罗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
农奴制是俄罗斯社会长期的经济制度,也是束缚俄罗斯人的精神枷锁,一直阻滞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当西欧各国在公元14 、15 世纪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时,俄罗斯还沉睡在极其落后的状态中。
为适应西欧国家市场的需要和对农产品的需求,封建农奴主为了增加收入,大肆侵占农民的已耕地,并开垦新土地,不断拓展庄园,诺夫哥罗德北部沿海地区及伏尔加河流域都成为新的谷物耕种区。
为了增加劳动人手,封建主加强了劳役地租,把农民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封建的国家机器也用法典的形式帮助封建主限制农民离开主人,离开土地,严禁农奴的逃亡。
因此,正当西欧各国的农奴制在迅速瓦解之日,恰恰是俄罗斯的农奴制加强之时,这种残酷的奴役性制度比西欧又多延续了四五百年。
大平原、黑土地,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村社组织和长期的农奴制,一方面,使俄罗斯的“道德、理想、教育, 直到自由———都带有奴隶制的标记”, 另一方面,也培育了俄罗斯民族中存在着的“许多朴素、直率、真诚,它不习惯于一切做作、一切矫情、一切贵族的傲慢、一切姿态”。
尤其是它培养了俄罗斯人那种将自己奉献与俄罗斯土地相关联的宗教集体主义,而对个人价值的认识不足。
俄罗斯精神中那种无限的忍耐、柔顺,是所有过去古代奴隶制中人们所少有的。
屠格涅夫笔下的农民,淳朴,热情,有才干,有美好的灵魂,有“黄金似的”心,但却对一切都满足“, 对一切都感谢”,不抱怨,不诉苦,甚至对于死亡也抱着冷漠的态度。
他们尽是“温和的、忍辱的、柔顺的———他们可以使得一个善感的人流泪,但是在一个希望在他们身上发现一点积极的创造性的原则的人看来,他们就会撩起厌恶之情”。
俄罗斯农民“驯服地、悲哀地掮着生活底沉重的十字架,艰苦地度活,只有拷问、饥饿、劳役在望”。
俄罗斯长期的农奴制不仅使农奴,而且使自由人,甚至君主本人都深受其影响。
俄罗斯的自由人与农奴没有显见的区别,因为农奴或与自由村社的农民共同居住在农村公社中,或与自由民共同生活在主人家中,区别只是他们分担着自由人的劳动而已。
就连君主,“从摇篮时起,他周围就围着那些拥有奴隶或其父辈亦为奴隶的人,于是,奴隶制度的氛围便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他越是认为自己与奴隶制度无关,他就越是受到了奴隶制度的影响”。
总之, 生活在东欧平原上的俄罗斯人,在农业经济和长期的农奴制的影响下,任何人都摆脱不了奴隶制的状态“, 任何人都摆脱不了它(农奴制) 不祥的作用”。
至于俄罗斯人那种很强的宗教集体主义精神及对个人价值的缺乏认同,就在于俄罗斯人长期生活于主要以黑土地的地缘为基础的村社之中。
村社生活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因为村社是共耕地的劳动组合,是赋役承担者的联合体,是一种向国家和封建主负责的集体,离开村社,离开土地,个人就难以生存,而且国家法律也不允许个人自由流动。
俄罗斯人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才能存在。
长期的村社制度在一代又一代的农民身上培养着集体主义精神,而对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却认识不足,所有这一切又都是与大平原、黑土地联系在一起的。
三、夹在东、西方之间:极端与包容地跨欧亚的俄罗斯置身于这世界的东方和西方的两个部分之间,“一侧倚着中国,另一侧倚着德国”。
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俄罗斯成为“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
亚洲人认为俄罗斯应是西方国家,因为它的发源地,它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领土重心都在欧洲;在西欧人眼中,俄罗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西方”国家,因为它的领土在西欧的东部,尤其是它的版图占亚洲1/ 3 的陆地。
不管亚洲人还是西欧人如何看待俄罗斯,客观地理位置已决定俄罗斯是连接东西方的一个桥梁。
这种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在俄罗斯精神中,势必将东方的理性与西方的想象这两个精神世界中的最主要的原则在自己的身上结合起来,甚至把“整个地球的历史融进我们的文明”。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却又动摇于这两种文化之间,甚至于使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这种状态养成了俄罗斯人缺乏理性、易于偏激的情绪。
在西南方,俄罗斯人与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庭最为接近,它早在公元10 世纪就接受了东正教,与欧洲文明建立了直接联系;在俄罗斯的南部是一片无际的大草原,通过中亚与东亚相连。
13- 15 世纪,蒙古人由东向西,长驱直入俄罗斯大草原,给俄罗斯精神注入了东方人的血液。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民族还在襁褓之中时,便已具有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兼容性。
正当西欧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发展迅速时,15、16 世纪后的俄罗斯由于其政治文化中心在地理上靠近“先进”的西方,由于俄罗斯贵族对西方生活方式、消费品和奢侈品的渴求,促使俄罗斯向西欧靠拢,俄罗斯开始了西方化。
这种趋势,势必与包含在俄罗斯文明中的某些东方文明的基因相碰撞、相矛盾,这种碰撞、矛盾反映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中是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反映在经济生活中的是农奴制与自由雇佣制的矛盾,反映在思想和世界观上的则是“西欧派”和“斯拉夫派”的论争,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较为僵化的下人民的世界观与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具有较为开阔视野的宫廷上层的世界观的对立。
时至今日,植根于欧洲文化,并有着对西方文明强烈的认同感的俄罗斯,在经历了一段西方化感到收效甚微之后,又对东方,特别是其近邻的亚洲国家的合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它这种动摇于东西方之间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正如早年托洛茨基所说的那样:“俄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社会上和历史上都介乎欧洲和亚洲之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方面,有时接近这一边,有时接近另一边”。
俄罗斯在不断向外扩张,缔造了横跨欧亚大陆、两端相距15000 公里的大帝国的同时,也不得不经常奔波在两面作战的疲惫状态之中。
战场的搏击,失败的蹂躏,胜利的荣耀⋯⋯也给俄罗斯人带来了极其复杂的情绪:他们或者狂热、英勇、豪迈,或者悲观、忧伤;要么将自己看得极其伟大,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俄罗斯人的这种精神气质正如马克思在评论屠格涅夫的作品时所说的那样:“屠格涅夫特别忠实地刻画了俄罗斯民族灵魂的特点和斯拉夫性格中隐藏的容易激动的一面”。
屠格涅夫笔下的主人公,如奥涅金、塔吉雅娜、别巧林、万尼亚舅舅等等,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难看到他们的斗争精神及对祖国、对人民的浓郁的爱情的,但他们一旦激动起来则会怒不可遏,表现出惊人的顽强和坚毅。
同样,屠格涅夫笔下的另一些主人公,如那位具有伟大精神的女革命家“俄罗斯女郎”,当她正以一种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的决心、满腔的革命激情去跨过“门槛”时,看到的却是“门槛”后面大厦里的一片黑沉沉的阴暗,几乎没有一点光明、温暖和希望,她似乎立即陷入了“为革命而献身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悲观、哀叹的痛苦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