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写神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美术上册《以形写神》教案

九年级美术上册《以形写神》教案

九年级美术上册《以形写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以形写神”的概念,理解其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实践,体验“以形写神”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以形写神”的概念及意义2. 绘画中如何运用“以形写神”3. 绘画技巧的培养4. 欣赏和分析经典画作中的“以形写神”5. 学生绘画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形写神”的概念,学会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物体之神。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实践,体验“以形写神”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形写神”的概念及意义,分析经典画作。

2. 示范法:展示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所学,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以形写神”的概念及意义,分析经典画作中的“以形写神”。

3. 示范:展示绘画技巧,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以形写神”的运用。

4. 实践: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5. 交流: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1. 学生对“以形写神”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物体之神的能力。

3. 学生在绘画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以形写神”的技巧。

2. 邀请专业画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以形写神”的艺术价值。

3.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实物作品,感受“以形写神”的魅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美术上册。

2. 画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3. 网络资源:相关绘画教程、经典画作图片等。

4. 实体资源:美术馆、画廊、画家讲座等。

八年级美术下册《以形写神》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美术下册《以形写神》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人物表情等,思考艺术家是如何塑造出生动形象的作品的。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形’与‘神’的结合?为什么?”
2.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形神兼备”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节的学习内容。
-解释“形”指的是物体的外在特征,而“神”则是指物体的内在精神。
3.运用案例分析、示范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定期举办美术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欣赏、评价、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热爱和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强调在美术创作中,要追求“形神兼备”,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系统地介绍以下内容:
1.介绍速写、素描等基本技法,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技法的运用。
-演示如何用线条、明暗、比例等元素来表现物体的“形”。
-讲解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观察、思考,从而抓住物体的“神”。
4.学会运用线条、明暗、色彩等元素,塑造具有生动感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5.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要求学习心得真实、有深度,体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收集并整理有关“形神兼备”的美术作品、艺术家故事等相关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第2课 以形写神-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2课 以形写神-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2课以形写神-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形与神关系的理解;2.形态特征的运用;3.用色彩表现神的特征;4.手绘和电脑制作的技巧与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形与神关系的基本概念;2.熟悉形态特征的运用方法,能够在作品中成功表现所需形态;3.掌握用色彩表现神的特征的方法,并在创作中灵活运用;4.熟练掌握手绘和电脑制作的技巧与方法。

三、教学重点1.形态特征的运用;2.用色彩表现神的特征;3.手绘和电脑制作的技巧与方法。

四、教学难点1.形与神关系的理解;2.如何灵活运用色彩表现神的特征。

五、教学设计5.1 教学步骤5.1.1 引入教师从各种艺术形式中引导学生对神的表现形式进行探讨,让学生意识到神的表现需要形与神相结合。

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今日的学习目标、之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5.1.2 学习1.形与神关系的理解;–展示神的表现形式,如著名的雕塑等,让学生明确形态对一个作品表现神的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学习有关形态特征运用的知识。

2.用色彩表现神的特征;–通过对颜色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颜色有不同的表达意义,能够表现不同的情感;–让学生学习运用有关色彩表现神的特征的知识;3.手绘和电脑制作的技巧与方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绘画和制作工具的特点,熟悉使用方法;–开展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技巧和方法。

5.1.3 练习和实践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用手绘和电脑制作技巧来表现一个神的形态特征;2.学生相互分享作品,一起探讨作品的优缺点,并对不足进行改进。

5.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展示、练习、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

5.3 课堂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参与展示、交流、学习、制作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绘画基本技能,并获得颜色表达和绘画技能的更深一步的了解。

六、课后作业1.让学生以神灵为主题,用所学知识用手绘或者电脑制作来表现;2.对上一次作业中老师给予的批评意见,进行改进;3.学生相互评价己对他人作品,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艺术鉴赏和创造技巧。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以形写神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以形写神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以形写神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古代艺术家吴道子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形写神”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1.1.1 展示吴道子的作品,让学生观察其线条特点和表现力。

1.1.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线条和形状来表现物体的神态和特点。

1.1.3 强调美术创作中“以形写神”的重要性。

二、知识点讲解2.1 “以形写神”的定义和意义:2.1.1 解释“以形写神”的含义,即通过形状和线条的表现来传达物体的内在神态和特点。

2.1.2 举例说明“以形写神”在古代绘画中的应用,如吴道子的作品中对人物神态的描绘。

2.1.3 强调“以形写神”对于美术创作的重要性,可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三、教学内容3.1 学习如何通过线条和形状来表现物体的神态和特点:3.1.1 观察和分析吴道子的作品,总结其线条和形状的表现方法。

3.1.2 进行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通过线条和形状来表现物体的神态和特点。

3.1.3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尝试不同的线条和形状组合,展现个人风格。

四、教学目标4.1 学生能够理解“以形写神”的概念和意义。

4.1.1 学生能够分析吴道子的作品,了解其线条和形状的表现方法。

4.1.2 学生能够通过线条和形状来表现物体的神态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线条和形状来表现物体的神态和特点。

5.1.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吴道子的作品,总结其线条和形状的表现方法。

5.1.2 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这一技巧。

5.1.3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尝试不同的线条和形状组合,突破难点。

希望以上教案能满足您的需求。

如有需要,请随时告诉我,我会尽力提供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师准备:6.1.1 吴道子作品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6.1.2 美术用品,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6.1.3 教案、课件和教学指导书籍。

6.2 学生准备:6.2.1 美术本和绘画工具。

美术上册《以形写神》教案

美术上册《以形写神》教案

美术上册《以形写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以形写神”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描绘和表现物体内在精神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绘画技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4.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形态与神态教学重点:掌握形态与神态的关系,学会观察和表现物体的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表现物体的神态。

2. 第五章:以形写神的方法与技巧教学重点:学习以形写神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提炼、夸张、对比等。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方法与技巧,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3. 第六章:绘画材料与技法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各种绘画材料与技法,如铅笔、水彩、油画等。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作品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法。

4. 第七章:创作实践教学重点:以形写神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将所学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5. 第八章:欣赏与评价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引发学生对“以形写神”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形态与神态的关系,以及以形写神的方法与技巧。

3. 示范:教师示范创作过程,讲解绘画材料与技法的运用。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5. 创作:学生独立创作,教师鼓励创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形态与神态的处理,评价其表现力和创新精神。

2.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培养其审美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3. 教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资源1. 优秀作品图片: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借鉴。

2. 绘画材料:如铅笔、水彩、油画等,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

初中美术《以形写神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以形写神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以形写神》教、学案课题:以形写神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形写神的中国画人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真正理解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人人都能评述人物画作品,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中国优秀美术传统,将其内化成学习中国画了解中国化的动力。

主要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循序渐进式的欣赏方法。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参与探究欣赏;然后学生尝试自主欣赏;之后再进一步深化提升欣赏水平,步步推进,逐步内化知识。

再借助演示法,练习法,进一步巩固加强。

教学重点:明白中国人物画造型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教学难点:明白不似之似的巧妙之处,知道神似是更高的艺术追求。

第一部分欣赏活动(一)激趣带动,师生共同欣赏同学们,老师一直希望我们保持对美术课的兴趣,开开心心的上好每节课。

学习活动之前,老师有一个貌似与美术无关的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同学们挖过耳朵吗?你挖耳朵时候的感受如何?(学生一下就笑了,气氛会活跃起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画家是怎样表现挖耳朵这种又舒服又小担心的感觉的?(展示作品《挖耳图》)首先我们看到这是一幅齐白石的中国画人物(板书)问题1 观察画面中人物,体会他的感受如何?人物性格怎样?(课件展示问题)生答后教师追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问题2 观察人物的着装、动作、相貌、表情,还有坐榻是怎样的,说一说。

同学们看,作品中人物的衣着、动作、相貌、表情是我们明显看到画家画在画面上的,是外在的,这是“形”(板书);而画面中人物的感受、人物性格是隐性的,是内在的,这是“神”。

我们的中国画人物是在“以形写神”。

(板书)大家再看一下这幅画的细节,简单准确的形生动的传达了神,因为有神使形更加有生气,惟妙惟肖!(通过对比强化学生对神似和形似的认识)大家觉得齐白石画的像不像?(太像了!)有多像?(展示课件,油画人物与国画人物对比)得出:油画注重形似,中国画更重神似。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以形写神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以形写神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以形写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以形写神”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表现手法,将物体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相结合,创作出生动传神的美术作品。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

2. 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将物体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相结合。

教学难点:1. 如何把握物体的内在精神。

2. 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表现手法,创作出生动传神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美术作品,用于讲解和示范。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两幅美术作品,一幅是形态相似但缺乏生动性的作品,另一幅是形态各异但生动传神的作品。

2. 请学生观察并说出两幅作品的区别。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以形写神”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师通过示范,展示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表现手法,将物体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相结合。

3. 教师讲解如何观察物体,分析物体的特点,以及如何提炼和夸张物体的特征。

三、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选择一个物体进行分析和实践。

2. 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表现手法,将物体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相结合,创作出一幅生动传神的美术作品。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辅导和建议。

四、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评价作品的生动性、传神程度以及创新意识。

五、小结(5分钟)2. 教师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重观察、分析、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练习“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下一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展示和评价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以形写神”的概念和意义,学会了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表现手法,将物体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相结合。

以形写神 教案

以形写神 教案

以形写神教案教案标题:以形写神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以形写神的概念和技巧;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3. 提高学生的绘画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概念介绍:以形写神是指通过绘画和表达,将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2. 技巧讲解:a. 观察力训练:学习观察周围的事物,捕捉细节和特点;b. 创造力培养:鼓励学生思考和想象,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c. 绘画技巧:介绍不同的绘画技法,如素描、水彩、油画等;d. 表达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学会用语言和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以形写神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以形写神的概念和意义,强调艺术作品可以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3. 技巧讲解:a. 观察力训练: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和场景,引导学生描述细节和特点,并进行讨论。

b. 创造力培养:提供一些刺激性的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

c. 绘画技巧:介绍不同的绘画技法,如素描、水彩、油画等,展示一些范例作品,并进行简单的示范。

d. 表达能力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鼓励他们用语言和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a. 绘画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选择一种绘画技法,创作一幅以形写神的作品。

b. 分享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他们分享创作的过程和心得。

5. 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的概念和技巧,并提醒他们将这些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资源:1. 艺术作品范例:展示以形写神的艺术作品,如梵高的《星夜》、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等。

2. 观察物体: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和场景供学生观察和描述。

3. 绘画工具和材料:提供画笔、颜料、画纸等绘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绘画作品的评价:评估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并鼓励他们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以形写神》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感受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学习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简单的人物。

课前准备:演示和作业用的国画工具以及欣赏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关于课题“以形写神”的谈话:1.词义理解的讨论。

(出处参照“资料库”)2.以《藏族舞蹈》和《戏剧人物》为例展开讨论,理解形和神的概念。

小结:“以形写神”是传统人物画重要的审美标准,即通过足以显现人物内在本质的外形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个性与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其品格,反映其社会属性,并给予或尝试新的审美判断。

→《藏族舞蹈》和《戏剧人物》→字幕二、欣赏分析《太白行吟图》欣赏要点:1.画面感受:简约造型和空白的处理所营造的气氛。

2.诗人的神态:沉浸在无际的冥想之中。

3.了解写意画的特点,感受线条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以及流畅的运笔,转折顿挫;墨色随着线的流动产生浓淡干湿的变化呈现出的丰富效果。

→《太白行吟图》以及局部三、临摹体会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学生选择教材提供的人物画作品进行临摹,体会运用笔墨的感受和人物神态的表现。

→古典音乐背景四、展示评价展示自己的作品,交谈临摹过程中的体会和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总结,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下课。

*学习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简单的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思路1.教学题材叶浅予的作品《藏族舞蹈》运用纯熟的线条,勾画出灵动的舞蹈动作。

中国画表现人物要求一气呵成,所以对人物造型的准确、深刻理解便成为水墨人物画的基础。

使学生理解造型基础的重要性,懂得“胸有成竹”在中国画表现中的意义。

韩羽的作品《戏剧人物》运用泼墨技法,表现了舞台上的张飞刚毅、憨直的艺术形象,造型夸张,气势非凡。

墨色浓厚苍润,用笔洒脱飞扬。

墨色的变化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注意引导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仔细观察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感受和体会墨色的不同层次。

分析梁楷的作品《太白行吟图》,了解写意画的特点,感受线条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以及流畅的运笔,转折顿挫;墨色随着线的流动产生浓淡干湿的变化呈现出的丰富效果;微睁双目、喃喃吟颂的面部表情,以及简约造型中空白的处理,体会诗人沉浸在无际的冥想之中的心境。

“活动一”设置了读画、临画的学习任务,并为此选择了其他人物画作品。

这一部分的学习材料以有趣的人物造型、简洁的笔墨方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参考。

让学生通过读画细心品味人物画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人物造型方法和笔墨运用特点,通过临摹学习体会人物造型和用笔用墨的方法。

“活动二”围绕一定主题的人物画创作而设置。

教材选用了《学步》和《相马图》两幅作品作为范式,从人物刻画、环境渲染和道具安排等方面做出提示,也可以作为临摹范本使用。

2.教学组织教学准备以演示和作业用的国画工具以及欣赏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为主。

多媒体课件应考虑提供放大的作品局部画面;演示和作业用的工具应保持一致,以便学生模仿。

作业用纸的尺寸应适合在课桌上使用,可以考虑选用浸染程度不大的皮纸。

课堂组织形式仍旧以单独作业为主。

教学过程中注意习惯的培养,对工具的摆放、使用以及卫生事项做出具体要求,如注意笔洗的摆放;用手指捏挤去除毛笔多余的水分,不要随便乱甩等等。

3.教学策略根据教材活动设置,安排两个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通过欣赏活动和临摹尝试,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学习用水墨表现简单的人物。

第二课时运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

欣赏导入,围绕教材提供的图片提出问题,从整体感受线条的表现特点、水墨效果、构图安排和细节刻画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逐步深入地探究人物神态的表现、情感的抒发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尝试即兴水墨表现:在宣纸上画人物,在同学的作品中进行比较,谈一谈表现的目的;试一试将作品与题材、性格对号,进一步体会笔墨与情感的联系。

在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活动中,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以他们的角度判断答案的合理性,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穿插笔墨的练习,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临摹,切身体验用水墨画人物的过程,并让学生交谈感受。

欣赏、分析《太白行吟图》,对比其他作品,分析人物动态塑造、身份举止的表现以及关联绘画主题表现的其他问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归纳要点,对教学做出评价,结束这一课时的教学。

第二课时进行人物画创作,以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为素材,参考课本列举的不同形式的人物画作品,尝试水墨人物画的表现。

首先复习上节课归纳的要点,让个别学生简短讲解自己的创作意图,了解学生的创作思路并给予必要的指导,由此启发更多的同学。

通过对课本中的若干范图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画的创作过程。

启迪他们在平凡而广泛的选材中开掘深意,围绕主题刻画人物。

注意利用人物的衣着打扮,呈现事件中必不可少的环境、道具,省去多余的罗列。

在创作过程中,随时展示学生作品并予评价和辅导。

4.教学评价评价的范围可以是理解水平和绘画技能等多方面的,这样做能够鼓励和肯定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获得。

采用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法,通过各方面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从理解中国画人物的神态和意境、运用水墨工具进行人物画表现等方面对学习做出评价。

熟练地掌握水墨技法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本单元的直接目标,作业不需强求形似,重在通过尝试体会感受,评价指标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侧重。

四、教学选择尝试和体验是了解传统技法的最好方法。

传统人物画的学习同样讲究程式技法,人物造型、线描技法以及笔墨运用缺一不可,如果一一道来,既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也不可能为广大学生接受。

临摹乃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历代继承发扬国画传统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要适度把握评价标准,重在对传统绘画的认识了解。

临摹的方法有多种,如局部临摹;摹写铅笔稿,再用水墨勾画;模仿笔墨画法等等,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五、教学建议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中国画人物的神态是通过各个方面表现的,包括人物动态、构图、笔墨以及细节的处理环境、道具的烘托与陪衬。

教材选择的图片都各有侧重,教学中可以分门别类加以使用。

欣赏内容贯穿于始终,教材关于作品的描述可以视为提示,具有导向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

技法的学习以临摹为主,即使是表现主题的习作,也可以借助临摹完成,除教材提供的作品外,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藏族舞蹈》通过动态造型表现热烈的情绪,用藏族舞蹈的影片资料可以烘托气氛;《戏剧人物》用阔笔泼墨的手法,表现张飞的憨直鲁莽,用戏剧影片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转换这一感受;可以结合诗词帮助学生感受李白吟诗的神态等等。

画面效果的感受结合表现方法分析,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的重要途径。

启发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有助于体会作品表现的意境,理解作品传达的情感。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欣赏的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讲解抽象的笔墨形式时,尽可能地采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如:用什么样的笔墨方法表现张飞、李逵、钟馗等个性张扬的人物;用什么样的笔墨方法表现仕女、杨柳等等。

通过不同的例证,让学生贴切地理解笔墨运用和情感表现的关系。

笔墨练习重在体验和感受,如:中锋运笔和侧锋运笔所产生的效果;流畅的线条和疾涩的线条所表达的不同感受;墨色的浓、淡、干、湿在纸面上产生的层次等等,通过经验的积累加深对中国画的理解。

人物画创作首先要理解所画的人物,在选择创作题材的同时,自然考虑到表现方法。

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避免公式化的表现。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教师的直接演示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在技法学习环节中至关重要。

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可以选择不同的演示内容。

如不同的运笔产生的效果,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等完全可以做到。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的演示,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为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分工画成语故事组画的活动形式。

6.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教学中的细节往往对学生产生永久的影响,诸如执笔运笔的方法、毛笔中不同浓淡水墨的分配、宣纸特性的把握等等,都是演示和辅导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某一细节有所感悟,也是很好的收获。

细心揣摩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会发现,中国画为了表现主题,往往对人物神态进行夸张,如果能在一幅作品中抓住被夸张的关键所在,即能够较容易地领悟画家的表现意图和观察方法,同时,我们会发现其他人物画中也有类似手段。

六、教学资料梁楷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

原籍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为人豪宕不羁,嗜酒自乐,曾把皇帝赐给的金带挂于院内,不受而去。

由于他豪放的个性和作风,故有“梁风(疯)子”的别号。

梁楷善画人物、山水、佛道、鬼神、花鸟,绘画风格多样而有变化。

他的绘画对后来元明清的文人画,甚至日本室町时代的绘画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李可染(1907~1989)中国现代画家,以山水画著称。

他的写意人物画下笔疾速,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

关良(1900~1986)中国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

擅长中国画、油画。

他以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戏剧人物,创水墨戏剧人物画,以新颖别致的笔墨,独步画坛。

叶浅予中国现代漫画家、中国画家。

叶浅予的中国画熏主要靠自学熏曾一度从师张大千。

画风工细,有装饰味,作品富有时代精神。

韩羽中国现代漫画家、中国画家,动画片《三个和尚》的主要作者。

卢沉(1935—)中国现代画家,主张融合中西之长,在现代艺术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走水墨画现代化之路。

作品或取自历史题材,或将日常生活所见、所思,赋之于画,画风多变,时有新意。

周思聪(1939—1996)中国现代画家。

中国女性画家中德艺双馨的出色代表,作品在平凡的人物中开掘更深沉的精神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