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病变

合集下载

山羊痘病

山羊痘病

山羊痘病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皮肤、黏膜发生异性的痘疹为特征,其流行快,发病率高,严重时可使病羊死亡、孕羊流产等。

1病原及流行特点该病的病原是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痘疮、浆液及水泡皮内。

其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垫草等,经损伤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感染。

各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但羔羊最易感染。

该病常发生于多雨潮湿的天气,饲养管理不好、环境卫生不良等因素可促使发病,迅速蔓延全群羊只。

2症状潜伏期5~7天,病初体温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弓腰,呆立一边,呼吸急促,咳嗽,从鼻孔流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流泪。

经2~3天,在皮肤无毛和被毛少的部位,如唇、乳房、阴唇、会阴、肛门周围、尾内侧及四肢内侧的皮肤上发生小红点(斑),而后迅速增大至3~5毫米的红色圆形硬的丘疹,随之形成水泡,其内含黄色透明液体,体温下降。

再经3~5天,体温又升高,形成脓疱,后逐渐结痂、脱落。

严重时可并发肺炎、肠炎而死亡,孕羊易流产。

有的患羊,肢下端皮肤破溃,跛行,起卧困难。

有的眼角膜受侵害,形成溃疡,可导致失明。

3综合防治山羊痘病是病毒性疾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3.1预防3.1.1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冬春季要注意适当给羊群补饲精料,抓膘,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羊圈要经常打扫,保持干燥卫生。

3.1.2羊舍要定期消毒。

常用的消毒药有3%石炭酸、2%的福尔马林溶液、2%烧碱溶液、30%草木灰水、20%石灰水等。

流行季节到来之前或每年春季应进行免疫注射,每只羊尾部皮下注射0.5毫升羊痘细胞弱毒疫苗,免疫期可达1年。

3.1.3羊粪应发酵消毒再利用,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1.4对新引进的羊群要先隔离观察,然后再混群饲养。

3.2治疗一旦发病,应立即将病羊隔离,封闭疫区,严格消毒。

对病死羊应深埋或烧毁,对健康羊要紧急免疫接种,对病羊进行如下治疗:3.2.1对患部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涂擦碘甘油或龙胆紫溶液。

山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山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612023.7如需引入雏鹅或种鹅,必须了解疫苗接种情况,经过严格检疫且禁止到疫区引种,引进后须进行15天以上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可混合饲养。

6.2 科学饲养管理根据各生长阶段调整饲料,确保营养均衡,饮水充足,合理通风换气,调节鹅舍内温湿度适宜,保持舍内干燥,定期消毒,调整鹅群适宜饲养密度,减少发生各种应激反应。

一经发现病鹅应立刻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封锁鹅厂,并使用百毒杀、含氯消毒制剂或氢氧化钠等消毒剂对生活环境和饲养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每日1次,连续7天,对于病死鹅的尸体必须采用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方式。

7 治疗措施患病鹅群可连续3天使用0.01%氧氟沙星饮水,每日2次;每日肌肉注射1次2倍量的禽干扰素,连续注射2日;再每日使用2次0.01%氧氟沙星饮水,连续3日;配合恩诺沙星饮水,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黄芪多糖,防止继发感染。

也可取12克芍药、6克薄荷,黄连、水牛角、银花、连翘、黄芪各15克,僵蚕、黄芩、苍术、蝉衣、佩兰、苍术、柴胡、丹皮、葛根、藿香各10克,生地黄、鲜芦根各20克等全部研磨成粉末,添加到饲料当中饲喂,每只用量约0.33克,连续使用8天。

若患病鹅食欲完全废绝可采用原始的人工方式填喂。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补气升阳、健脾生津、调节机体气血、代谢和防御免疫功能,快速恢复机体,起到抗病毒作用,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且不复发。

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治疗家禽病毒感染,配合注射或接种有针对性的高免抗体效果更好。

山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马国发(四川省盐源县平川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盐源 615700)摘要:山羊痘病会对羊只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因此,养殖人员对于山羊痘病的危害要有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好山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明确山羊痘病的病原体、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并进行有效的实验室诊断以及鉴别诊断。

在具体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加强山羊痘疫苗注射、加强养殖场养殖管理等措施。

山羊痘病的综合防治

山羊痘病的综合防治
影响
山羊痘病可导致山羊皮肤出现疱疹、 结痂,严重影响其毛皮质量和生长发 育。同时,患病山羊免疫力下降,易 感染其他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山羊痘病的病原与传播途径
病原
山羊痘病由痘病毒引起,病毒主 要存在于病羊的皮肤、呼吸道分 泌物和排泄物中。
传播途径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病羊的皮肤疱 疹、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 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等途径 间接传播。
农户在山羊痘病防治中的经验与教训
经验分享
一些成功防治山羊痘病的农户表示,他们注重观察山羊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 疑似病例,立即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同时,他们也会定期清理羊舍、保持干 燥通风,以降低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教训总结
部分农户在防治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主要原因是防治意识不强、措施不到位。 他们表示,今后将更加重视疫苗接种和养殖环境管理,加强与专家的沟通和交 流。
综合治疗与护理
对病羊进行全面治疗,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防止继发感染等。同时,提供良好的护理, 如保持羊舍干燥清洁,给予营养丰富的饲料等,以促进病羊康复。
畜牧业发展中的山羊痘病防治挑战
疫苗研发与应用
现有的疫苗在保护率、免疫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 步改进和优化。同时,加强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继发感染预防
保持山羊生活环境卫生,避免病原体滋生和传播,及时发现并处 理皮肤破损,防止继发感染。
营养支持
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维持山羊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抵抗 力,预防并发症发生。
呼吸系统并发症治疗
针对呼吸困难、肺炎等并发症,采用氧疗、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缓解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防疫消毒
定期对山羊圈舍、饲养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病原体, 减少疫病传播风险。同时,保持圈舍通风干燥,降低环境 湿度,不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

一起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一起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低 ,不仅 会造 成 巨大 经济损 失 ,而且严 重影 响养羊 业 的
发展 。
2 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
21 主要 , . 临床症状 检查4 只病羊 ,其体温分别 为4 ℃、 1
41 该病传播 速度 快的原 因 该场 饲养 管理人 员少 ,病 . 羊 与 健康 羊 没 有 及 时 隔离 。不 同羊 群 之 间 的 隔 断为 栅 栏 ,相互 之间 能够接触 到 ,再加上 风大 、寒 冷 ,是 该病 传播较快 的原 因。
2 1年 l 月 ,某养 殖基地饲养 的 10 00 2 0 多只 当地 山羊发
生 了一种 急性传 染病 , 以体 温升 高 、精 神沉 郁 、呼吸 困 难 、流浆液 性或 脓性 鼻汁 、阵发 性咳嗽 、全 身皮肤 均 出 现丘 疹为基 本特 征 。笔者对 该病 的病 因进行 了调查 与分 析 ,做 出了初步诊断 ,现总结如下 :
21 01年第 5期 ( 总第 1 2 ) 7期
防治


起 山羊痘 的诊 断与防治
普 拉① 柴 家前②
( ①西藏阿里地 区札达县农牧局兽医站 89 0 ②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56 0
中图分类号:¥ 5 .7 88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 —7 32 1)50 3 -2 0 7 13 (0 10 —0 50
4 ℃、3 .℃和3 .C。病 羊表现精 神沉郁 ,呆立墙边 , l 97 96 "
不 愿行 走 ,食欲减 退 。 口、鼻 、眼 部周 围以及 乳房 、外
生 殖器 、 四肢和尾 内侧 、胸部 、躯干 部皮肤 出现 如豌 豆
至 黄豆 大丘 疹 ,丘 疹发展 迅速 。后期 形成 水疱 ,有 的变 为 脓疱 ,脓 疱 内容物 逐渐 干 固,形成 褐色痂 皮 ,痂皮脱

山羊痘的诊断与治疗

山羊痘的诊断与治疗

养殖与饲料2022年第04期山羊痘病又称为羊天花病,该病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

山羊感染后多表现为高热,皮肤以及黏膜处有丘疹或者水疱。

山羊痘病发生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是我国的一类动物疾病,一旦暴发山羊痘病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张北县是羊养殖聚集地,在养殖过程中做好山羊痘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极为重要。

1病原学山羊痘病毒属于山羊痘病毒科的一种DNA 型病毒,形状多表现为砖形、圆形或者卵圆形等,核型为RNA ,该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进行生长繁殖,并且会在寄生的细胞中产生嗜酸性或者嗜碱性的包涵体[1]。

该病毒对于寒冷、干燥的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存活几周甚至半年,但山羊痘病毒对于腐败作用抗性较弱,使用碘酊、2%福尔马林或者3%石炭酸均可有效杀灭病毒。

2流行病学患病山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山羊痘病毒主要以呼吸道感染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饲料、垫草、体外寄生虫以及工作人员、工具、皮毛产品等进行传播,或者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引发病症。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但以4-5月和9-10月发病率高。

在新疫区,山羊痘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若不做治疗处理,从出现患羊到全群感染只需1个月,并且死亡率可达70%以上,在老疫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死亡率降到50%左右[2]。

自然状态下,山羊痘病只对山羊易感,不会传染给绵羊或者其他动物。

3发病机理山羊痘病毒对山羊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的亲和力非常强,山羊感染该病毒后经过血液或者皮肤到达黏膜处,在上皮细胞内病毒大量繁殖,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呈现特异性的丘疹、水疱、结痂等病理现象。

4临床症状山羊痘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20d ,发病初期,体温升高明显,可达40~43益,随病程的发展,患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废绝,伴有脉搏加快以及呼吸紧迫等症状。

山羊痘病的整个病程一般为3~5周[2],发病1~3d 时,可见患羊乳房和股内侧通常最早出现丘疹,随后鼻、唇、眼、尿道口周围等收稿日期:2021-09-23魏海龙,男,1975年生,高级兽医师。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15年第7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尤为必要。

4.3加强组织的领导,强化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政策方面,农业部门要绝对支持秸秆还田的相关工作,要加强秸秆还田工作技术上的指导,确保秸秆还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资金方面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增加扶持力度,对秸秆还田方式利用得当的予以相应的奖励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

4.4建立和健全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制度,严禁秸秆焚烧建立和健全相关保护土地和环境的制度,加大政府的行政干预,对焚烧秸秆的行为进行严惩。

5结论综上所述,秸秆还田这一技术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普及应用,可以为全县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土壤肥力,降低环境的污染做出重要的贡献,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1]吕小荣,努尔夏提·朱马西,吕小莲;我国秸秆还田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化农业;2004年09期[2]陈天友、窦晓黎等编;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技术.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3]维明,保卫民,云南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云南科技出版社科研◎畜牧兽医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袁绍有(云南省会泽县驾车乡畜牧兽医站,云南会泽654218)[摘要]山羊痘对养羊业危害较大,本文总结山羊痘的发病原因、机理及预防治疗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羊痘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7-0271-01山羊痘病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和黏膜发生丘疹和水疱。

1病原山羊痘属于山羊痘病毒科,DNA 型痘病毒,一般呈砖形、圆形或卵圆形,长约300~325nm,宽约170~250nm,其核型为RNA。

生存条件高,只能在有生命的活细胞中繁殖,在寄生的细胞中产生嗜酸性或嗜碱性的包函体。

山羊痘病毒对寒冷和干燥抵抗力很强,在此环境中,可存活数周到半年,而对腐败的抵抗力很弱,如3%石炭酸、碘酊、2%福尔马林,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山羊痘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核心研究

山羊痘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核心研究

X u m u s h o u y i山羊一旦患上痘病,病理发展速度会很快,并且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在很短的时间内会造成大批山羊死亡,促使养殖户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于该病进行诊断,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很关键。

山羊痘病又被称作为羊天花,其明显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热性和急性。

山羊在感染该病后,会有较高的体温,水疱和疱疹会存在于皮肤黏膜上,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并且会很快大面积传播,造成山羊大面积死亡,危害到山羊的生命安全。

对于养殖户而言,需要加强防控技术,预防山羊痘病的发生。

一、山羊痘病概述引起山羊痘病的主要原因是山羊痘病毒感染,该病毒的形状一般是方形或者是卵圆形,细胞核型是RNA。

山羊痘病毒对生存环境、生存条件有很高的要求,大量繁殖的条件是活细胞。

从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在抵抗腐败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在抵抗寒冷的环境和干燥方面的能力较强。

对于此病毒的杀灭,可以采取3%的石炭酸或者2%的福尔马林,这两种药物灭杀山羊痘病毒效果较好。

二、山羊痘病的诊断1、流行病学分析山羊痘病毒主要的传染源为病羊,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皮肤感染传播给机体。

同时,饲料、皮毛产品以及养殖人员等也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从流行病学上看,该病的季节性不明显,四季中都可能发生山羊痘病。

从整体上看,发病率高的月份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时间段,即四月、五月,九月、十月。

这种病毒一般只会在山羊机体内感染,像绵羊或者其他动物基本不会被感染。

但是,如果对于疫病发生的地区,如果没有及时对感染羊进行隔离治疗措施,在一个月内病毒会很快传播,导致整个养殖区域全部羊群被感染。

需要注意是,对于发生过山羊痘病的养殖区域,再被感染的几率有所降低,有50%的死亡率。

发病机理分析2、山羊机体内一旦被山羊痘病毒侵入后,与粘膜上皮细胞的亲和力较强。

山羊痘病毒会通过血液、皮肤到达黏膜,不论该病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大量病毒繁殖在粘膜上皮细胞中,最终出现了炎症病灶。

山羊痘的防治技术

山羊痘的防治技术

山羊痘的防治技术摘要:在畜牧养殖中,由“山羊痘病毒”引发的“山羊痘”是一种A类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疾病,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以及无明显季节性的显著特点,疾病的频发在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本文主要立足山羊痘的临床症状、诊断方式,就有效性防治技术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而为山羊痘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战略指导。

关键词:山羊痘;临床症状;诊断方式;防治技术0引言山羊痘又名“羊天花”,是一种病毒性高传染率疾病,致病病毒通常藏匿于患病羊的皮肤黏膜中及鼻黏膜分泌物中,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现阶段随着贵州省赫章县养殖户养殖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防控山羊痘疫情对于推动区域农业经济效益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加强对山羊痘病例的临床剖析和研究,是实现畜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渠道。

1临床症状山羊痘属于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两种症状,即急性病症和一般性病症。

一般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初期羊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温维持在四十摄氏度左右、呼吸急促,发病两天后羊身体无毛处(乳房、尾内)出现蚕豆般疹块、身体出现红点、呼吸困难、咳嗽,发病一周后眼睑肿胀、眼睛和鼻腔分泌脓性液体、眼脸口鼻处丘疹化脓破溃,若在一般性山羊痘治疗期间,养殖户未能对其进行有效治疗,不仅导致山羊痘极易蔓延羊群,同时还容易诱发其它疾病从而致死。

对于急性山羊痘而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温明显升高且维持在四十二摄氏度、呼吸急促、食欲废绝、牙龈和舌头呈红肿或溃疡状、全身疹块数量较多且死亡率极高,但无论是一般性山羊痘亦或是急性山羊痘,都对怀孕母羊以及羔羊有着极高的致死率,是影响养殖户养殖效益的常见传染性疾病。

2病理变化山羊痘病毒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病毒,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知这种病毒表面是圆形,而侧面主要呈现哑铃状,在发病初期通常在羊的口腔、皮肤表面、牙龈、口腔、舌头、口鼻以及乳房周围都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性物质,不均匀地分布在羊体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