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2021
8
五味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 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
⒋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 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泄热燥湿, 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
2021
9
五味
⒌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 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具有 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瘰疠 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
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有 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 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 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 治愈疾病的目的。
2021
12
升浮药—能向上向外 —主治病位在上或 病势 下陷者。
沉降药—能向下向内 —主治病位在下或 病势上逆者。
2.生津止渴 3.透发麻疹 4.升阳止泻 【用量用法】9~15g。
2021
45
葛 根②
1.发表解肌→发热、头痛、项背强等(风寒表实证) 2.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或消渴病,可单用或与天花
粉、麦冬同用。
3.透发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畅 –配升麻、白芍。 4.升阳止泻→治疗脾虚腹泻,常配党参、白术。
发表解肌、生津止渴生用,脾虚腹泻煨用。 现代药理:增强心肌收缩,降低氧耗,扩张冠
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脑血管阻力,使脑血流量明 显持久增加;此外还能降压、降低血糖。
葛花有解酒醒脾之功
2021
46
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常与桑叶连翘薄荷同用; 还可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 2.平肝明目→用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3.清热解毒 → 用治痈疮疔疽 ,常与蒲公英、金银花 同用。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药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 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认识 • 常见疾病诊断方法与技巧 • 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原则 •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 临床实践应用与综合案例分析
01 中医药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中医药学定义及历史渊源
中医药学定义
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物以及二 者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华民族 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巧分享
在配伍用药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相须、相使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畏、相 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相恶则会降低原有疗效,相反则会产生或增强毒副 反应。
经典方剂解读
麻黄汤
麻黄汤是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操作技巧
针灸操作需熟练掌握进针、行针、留针、出 针等技巧,同时要注意消毒、避免晕针等不 良反应。进针时要快、准、稳,行针时要根 据病情和穴位特点进行补泻手法,留针时间 根据病情而定,出针时要轻、慢、稳。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
推拿按摩定义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 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方法。
中药分类及配伍禁忌
中药分类
根据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将中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 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 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配伍禁忌
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即某些药物因性能、功效相反而不能同时应用,或同时应用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 用。
contents
目录
• 中医药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 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认识 • 常见疾病诊断方法与技巧 • 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原则 •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 临床实践应用与综合案例分析
01 中医药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中医药学定义及历史渊源
中医药学定义
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物以及二 者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华民族 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巧分享
在配伍用药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相须、相使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畏、相 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相恶则会降低原有疗效,相反则会产生或增强毒副 反应。
经典方剂解读
麻黄汤
麻黄汤是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操作技巧
针灸操作需熟练掌握进针、行针、留针、出 针等技巧,同时要注意消毒、避免晕针等不 良反应。进针时要快、准、稳,行针时要根 据病情和穴位特点进行补泻手法,留针时间 根据病情而定,出针时要轻、慢、稳。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
推拿按摩定义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 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方法。
中药分类及配伍禁忌
中药分类
根据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将中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 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 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配伍禁忌
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即某些药物因性能、功效相反而不能同时应用,或同时应用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 用。
(完整PPT)中医药学概论(完整版)

Page 20
Page 21
五脏及其生理功能: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 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 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 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它的 主要作用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 行的动力所在。心脏的博动力称为 心气;营养它的血液称为心血。心 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其华 在面,开窍于舌。
Page 4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 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 长、壮、老、已得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 属性。
Page 5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 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 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 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 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中医药学概论
丁志鸿 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莆田市第一医院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Page 2
绪论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 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学的基本理 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 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中医学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 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Page 21
五脏及其生理功能: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 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 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 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它的 主要作用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 行的动力所在。心脏的博动力称为 心气;营养它的血液称为心血。心 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其华 在面,开窍于舌。
Page 4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 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 长、壮、老、已得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 属性。
Page 5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 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 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 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 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中医药学概论
丁志鸿 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莆田市第一医院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Page 2
绪论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 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学的基本理 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 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中医学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 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2021/4/29
8
作业Homework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
名称。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收载药物多少种?
2021/4/29
Email:nxz9898@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原因、 部位、性质、程度、邪正关系)病理特性的概括。
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方法论)
其它理论
--核心-藏象经络
其它理论
基石 元气论
2021/4/29
22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把宇宙看成一 个统一的整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整体:统一性、联系性、完整性。 人:不是人体。人包括:心理、生理。
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药1892种,中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
载药850种,比欧洲《纽伦堡
科学分类。
药典》早883年。
➢ 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 张景岳《景岳全书》;朱橚 《普济方》最大的方书。
➢ 温病学四大家:吴又可、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
2021/4/29
21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学时
1 3 1-2 中医药学绪论
2
1 5 1-2 阴阳五行
2
2 3 1-2 藏象
4
2 5 1-2 藏象
2
3 3 1-2 气血津液
2
2 1 1-4 校外认药
4
3 5 1-2 病因病机
2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情的需要; 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
味、矫臭,便于服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五页。
例证
1、减毒:甘遂醋制;巴豆制霜;常山酒炒 2、归经:蜜炙——补益,润肺
酒炒——上行,活血通络 盐水炒——下行,归肾 姜汁炙——加强止呕 醋炒——加强止痛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四、归经理论的优点 1. 便于选择用药 2. 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第五节 毒 性
一、含义
1. “毒”即药,古代对一切药物总称
2. 指药物的偏性
广义的毒性
3. 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狭义的毒(指现在)
二、中药引起中毒的原因
储存、炮制、配伍、用量、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的长短,病 人体质、年龄。
三、解救措施
催吐、洗胃,输液,对症处理
四、食用有毒药物的使用注意
*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给药途径合理;
注意病人个体差异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五页。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五页。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一、七情的含义
有目的地按病情的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的将两味 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一页,共五十五页。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 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证类本草》
味、矫臭,便于服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五页。
例证
1、减毒:甘遂醋制;巴豆制霜;常山酒炒 2、归经:蜜炙——补益,润肺
酒炒——上行,活血通络 盐水炒——下行,归肾 姜汁炙——加强止呕 醋炒——加强止痛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四、归经理论的优点 1. 便于选择用药 2. 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第五节 毒 性
一、含义
1. “毒”即药,古代对一切药物总称
2. 指药物的偏性
广义的毒性
3. 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狭义的毒(指现在)
二、中药引起中毒的原因
储存、炮制、配伍、用量、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的长短,病 人体质、年龄。
三、解救措施
催吐、洗胃,输液,对症处理
四、食用有毒药物的使用注意
*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给药途径合理;
注意病人个体差异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五页。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五页。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一、七情的含义
有目的地按病情的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的将两味 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一页,共五十五页。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 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证类本草》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安
骥
集
》
(四)宋金元时期
宋代官修本草学著作有:
《开宝本草》 • 《嘉祐补注本草》 • 《本草图经》 (附900多幅药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年代】宋代 • 【著者】唐慎微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1558种,附方3000余首 • 2、每药均有药图和图经。
这部分内容以重要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 内容介绍: 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 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著作的贡献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西
西汉
五帝→夏→ 商→周 →春秋时代→ 秦→汉
中药学概论
中药能做什么?
中药美容 中药强身 中药治病
中药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以防病、治病的天然药物及其 简单的加工品。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医学课件
首推梁代·陶弘景所辑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成书年代】南北朝·梁代 • 【著 者】陶弘景 (公元456~536)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730味 • 2、创用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新方法
特点:
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 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玉石、草木、虫兽、
果) 按药物的用途分类(创立诸病通用药:如治
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62类。 每部又分若干类,共计六十类(目) 。 4、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用药的经验和知识。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8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外敷等多种途径。
3
经典方剂
根据不同疾病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方,如 性与不良反应
中药虽然具有药物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和不良反应,需要合理应用和 监测。
中药治疗常见疾病
1 风热感冒
2 消化不良
中药方剂如银翘解毒胶囊能 够有效缓解发热、咳嗽等症 状。
3 失眠焦虑
中药方剂如保和丸能够调理 胃肠,缓解胃痛、腹胀等不 适。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涵盖药物分类、临床应用、药物制备 等方面内容。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的区别
1 哲学基础
中医药更注重整体观念和平 衡,而西医药更倾向于分析 和治疗症状。
2 诊断方法
中医药采用望、闻、问、切 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而西 医药主要依赖实验和检测。
3 治疗原理
中医药强调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西医药则侧重于直接消除病因。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学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功效和应用,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炮制技术
1 制剂种类
2 炮制原理
中药炮制包括草药煎煮、蒸、 晒、炙、炒、炝等不同方法 和工艺。
炮制能够改变中药的性质, 增加药效或降低毒性,提高 治疗效果。
鉴别方法
通过外观、气味、味道等特 征,辨别中药的真伪和品质。
鉴定依据
中药鉴别依据中药材的形态 特征、化学成分和药效。
鉴别技巧
经验丰富的中医药师能够凭 借触觉和嗅觉差异更准确地 鉴别中药。
中药配伍与用法
1
配伍原则
中药配方中采用相互补益、相互增强的
用药规律
2
原则,以达到综合疗效。
中药的用药方法包括煎煮、泡服、研粉、
3 传统与现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2
(1)主神志
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
动。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充沛、意识清
晰、思维敏捷;一旦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各种病症,如惊
悸、健忘、失眠、发狂、喜笑不休、昏迷、谵语等。
Page 23
(2)主血脉 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
Page 7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外 ,古代的天文学、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 促进作用。
Page 8
中医药发展简史
1、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5、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低谷中孕育着新的
Page 16
论治
论治----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 法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实施治疗 的过程。
Page 17
辨证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则治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治疗的手
段和方法。 治疗的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依据。
Page 18
Page 3
中医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 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 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 系。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人 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 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 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Page 12
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三大方面: 生理上的整体性 病理上的整个性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性
Page 14
辨 证 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Page 15
辩证
辨证——即采用望、闻、问、切等诊法收集病史、症
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邪 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
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这可以从脉博上反映出 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和缓有力;心气不足, 血脉空虚,则脉细弱无力;气来不匀,血脉瘀滞,则脉律 不整,有歇止(称促、结、代脉)。
阴阳五行
3·阴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 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变化的一般规律:
(1)阴阳对立
(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
(4)阴阳转化
Page 19
4·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5·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Page 4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 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 、长、壮、老、已得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 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 的属性。
Page 5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 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 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 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 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飞越
Page 9
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药学巨著:《神农本 草经》;
Page 10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是有机的整体
天人相应
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
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
Page 11
所谓辨证:
就是将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所收集的临床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 之间的关系。从而辨别疾病属于何种证候。
Page 20
Page 21
五脏及其生理功能: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 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 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 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它的 主要作用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 行的动力所在。心脏的博动力称为 心气;营养它的血液称为心血。心 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其华 在面,开窍于舌。
中医药学概论
主讲教授:林 仲
Page 2
绪论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 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学的基本理 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 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Page 13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 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 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 在于“成万物”。
Page 6
中医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 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 其形成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 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 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 论体系。
(1)主神志
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
动。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充沛、意识清
晰、思维敏捷;一旦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各种病症,如惊
悸、健忘、失眠、发狂、喜笑不休、昏迷、谵语等。
Page 23
(2)主血脉 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
Page 7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外 ,古代的天文学、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 促进作用。
Page 8
中医药发展简史
1、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5、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低谷中孕育着新的
Page 16
论治
论治----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 法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实施治疗 的过程。
Page 17
辨证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则治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治疗的手
段和方法。 治疗的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依据。
Page 18
Page 3
中医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 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 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 系。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人 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 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 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Page 12
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三大方面: 生理上的整体性 病理上的整个性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性
Page 14
辨 证 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Page 15
辩证
辨证——即采用望、闻、问、切等诊法收集病史、症
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邪 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
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这可以从脉博上反映出 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和缓有力;心气不足, 血脉空虚,则脉细弱无力;气来不匀,血脉瘀滞,则脉律 不整,有歇止(称促、结、代脉)。
阴阳五行
3·阴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 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变化的一般规律:
(1)阴阳对立
(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
(4)阴阳转化
Page 19
4·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5·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Page 4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 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 、长、壮、老、已得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 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 的属性。
Page 5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 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 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 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 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飞越
Page 9
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药学巨著:《神农本 草经》;
Page 10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是有机的整体
天人相应
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
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
Page 11
所谓辨证:
就是将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所收集的临床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 之间的关系。从而辨别疾病属于何种证候。
Page 20
Page 21
五脏及其生理功能: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 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 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 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它的 主要作用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 行的动力所在。心脏的博动力称为 心气;营养它的血液称为心血。心 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其华 在面,开窍于舌。
中医药学概论
主讲教授:林 仲
Page 2
绪论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 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学的基本理 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 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Page 13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 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 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 在于“成万物”。
Page 6
中医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 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 其形成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 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 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 论体系。